第一章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兀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量农民工的出现是我国社会转型期产生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为1. 2亿人左右,广义农民工的数量大约为2亿人。农民工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在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其结构发生了“举家迁徙”,出现农民工“家庭化”的重要变化,衍生出许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问题,其中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便是其中一个of待解决的问题。基十此,本文对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问题展开了研究,旨在更加深入地了解农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唤起国家和社会对此问题更多的关注,同时给相关的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义鸟市外来务工人员约占总人口的60%,这支庞大的流动人口背后是一个个稚嫩的儿童,他们有的留在农村老家,成为“留守儿童”:另一部分来到城市,成为农民工子女。既然流动人口已经构成现代多兀化城市的一景,他们的教育问题也必然事关子女的就学问题。农民工子女一样是祖国的未来,在关注幼儿的早期教育时,应把农民工子女纳入其中。但由十学前教育不属十义务教育的范畴,农民工在给子女选择幼儿园时,面对的却是公立的进不去,私立的上不起等等问题,这让他们怎么办?因此,要了解农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状况,就有必要探讨影响这些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状况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为改善农民工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与条件找准途径与策略。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学与人口学等领域的学者已经对流动人口问题进行了众多深入的研究,获得了一些共识,学术界、媒体以及政府则对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的生存质量从不同侧面给子了极大的关注。在中国学术界,对流动人口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在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领域中进行的,迄今为止公开发表的文献中,约有98%的文献是由经济学者、社会学者、人口学者撰写的。关十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则集中十教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学科领域中。
李建平1995年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的文章《流动的孩子哪上学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探讨》中提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大问题,应该摆到有关领导的议事口程,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应从长计议,应尽快制定出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暂行规定和管理办法。”这篇文章最早涉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此后,人们便星星点点地开始了对这一人群的初步探索,主要集中十区域总体状况的调查、流动人口对其子女教育的意向调查、民工学校的调查、造成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的初步探索。庞翠明的《谁来照看孩子一从“托教”中探析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困惑和需求》指出:“良好的经济状况是流动人口在子女教育方式上具备一定选择能力的实力保证、对子女的高教育期望值是流动人口变换教育方式的心理基础、家庭教育内容的自然分化是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主体多样化的直接诱因、流出地的学校教育环境是流动人口子女主动留守的教育保障。[3]”国务院关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口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们。郑蓉所著《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教育的调查与分析》从一个较新的角度即社会教育出发,探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指出社会教育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中大有所为。土涤的《关十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专题座谈的形式,在浙江省的l1个城市,对8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包括公办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进行调查,归纳出区域内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并提出相关改革意见漆玲玲的《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探析》从宏观视角揭示了流动人口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所遭受的不公平,并提出了教育机会均等、义务教育公平的政策性建。李雅儒的《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一一应重视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指出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流动人口子女边缘化的生活状态。现阶段关十农民工子女的研究主要关注小学中学,即6-17岁的年龄阶段,往往把目光聚焦在“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上。
我国正处在社会的快速转型期,农民工的数量随着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进城农民工的家庭结构由单一个人转向了家庭,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在义务教育阶段凸显,Ifu}_在义务教育前即学前教育阶段表现的更为明显。近年来,有关儿童早期发展的研究揭示:对儿童早期的教育,不仅有助十儿童潜能的最大实现,也是儿童实现其基本权利的根本保障;同时,可以降低后续发展的社会成本,减少未来对十福利的依赖。优质的早期教育可以减少处境不利儿童的生存与发展差异、减少不平等、实现教育公平与社会融合。由十观念的差异、经济状况、地域的变迁和社会支持相对不利等因素,尤其应特别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早期教育。
参考文献
[1] 刘焱. 英国学前教育的现行国家政策与改革[J]. 比较教育研究, 2003,(09) .
[2] 李敏谊. 从“开端计划”到“稳健起步计划”:国际社会建设和谐教育的不懈努力[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04) .
[3] 李雅儒. “同在蓝天下 共同成长进步”——应重视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J].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4,(Z1) .
[4] 陈平. 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 东北师大学报, 2004,(01) .
[5] 方建华,王玲艳. 南京地区3~6岁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调查[J]. 当代学前教育, 2007,(04) .
[6] 李红婷. 城区学校农民工子女文化适应的人类学阐释[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02) .
[7] 韩世强. 流动儿童受义务教育权的实现及司法救济——兼论超法规路径的行政诉讼变革[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5) .
[8] 张立鹏. 社会文化差异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影响[J].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
[9] 郑蓉.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 江西社会科学, 2004,(02) .
[10] 盖笑松,刘坚. 社会经济地位不利儿童的入学准备[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01) .
[11] 李晋媛,张迎春.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研究概述[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7,(11) .
[12] 李伟梁. 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03) .
[13] 段成荣. 我国的“流动人口”[J]. 南方人口, 1999,(01) .
[14] 吴铎思. 无证幼儿园,在尴尬中顽强生存——福州市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调查[J]. 就业与保障, 2010,(09) .
[15] 张斌贤.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04) .
[16] 徐浙宁. 关注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学龄前教育[J]. 当代青年研究, 2009,(08) .
[17] 赵娟. 流动人口家庭子女教养方式的质性研究[J]. 青年研究, 2004,(08) .
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 7-8
Abstract 8
第一章 绪论 9-19
一、问题的提出 9
二、相关研究....... 9-14
(一) 国内相关研究 9-12
(二) 国外............ 12-14
三、研究意义 14
(一) 理论意义 14
(二) 实践意义 14
四、相关概念界定 14-16
(一) 农民工 14-15
(二) 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 15-16
五、研究实施及研究方法 16-17
(一) 研究实施 16-17
(二) 研究方法 17
注释 17-19
第二章 农民工子女学前教.................. 19-31
一、农民工家庭学前教育的现状 20-26
(一) 家庭教育环境不容乐观 20-24
(二) 家庭教养方式不良 24-25
(三) 家长教育价值取向偏离 25
(四) 家庭亲子沟通缺失 25-26
二、农民工子女幼儿................. 26-30
(一) 入园机会不均等 26-27
(二) 教育观念落后.........................27-28
(三) 幼儿园基础条件差 28-29
(四) 师资力量较弱 29-30
三、农民工子女社区教育的现状 30-31
(一) 社区公共资源缺乏 30
(二) 社区中负面文化现象严重 30-31
第三章 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 31-39
一、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视角分析 31
二、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的体制性原因 31-34
(一) 二元教育体制与农民................... 31-32
(二) 相关制度对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的影响 32-34
三、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的社会原因 34-36
(一) 户籍制度及.............. 34
(二) 社会文化对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的影响 34-35
(三) 生产生活环境对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的影响 35
(四) 大众传媒对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的影响 35-36
四、农民工子................ 36-37
(一) 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36
(二) 家庭因素的影响 36-37
注释 37-39
第四章 解决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39-48
....................................
致谢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