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引言
1.1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背景
学前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各个国家与政府的普遍关注,虽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方式及重视程度各有不同:有的国家,政府担负全部学前教育的责任并提供免费的学前教育服务--一法国:有的国家,政府与家庭共同担负学前教育的责任。但是,无论各个国家担负学前教育责任比例的差别有多大,总体趋势是,在国际上各州、国家与政府都越来越重视增加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投入。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学前教育的模式是由国家大包大揽式地全部承担,改革开放之后,一方面由于政府财政资金的紧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另一方面由于一部分民众在市场经济中逐渐富裕起来,对学前教育也开始有了多样化需求,也正是从改革开放之后,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作为一种公办学前教育机构供给不足的补充,出现并发展了起来,且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当时的思想还不是足够开放,对公与私的界定还很模糊,没有具体的参照,改革的步伐也非常缓慢,所以很多民间资本并不敢涉足民办学前教育这一领域,这段时间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很是缓慢。一直到1992年十四大之后中国确定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来属于企业福利性质的很多公办幼儿园,由于国有企业的改革被推向了市场,在改革过程中幼儿园办学性质与办学主体发生了更加多样化的变化,民办幼儿园在这一时期稳步发展。其快速发展是在1997年之后,这一年国家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提出对民办教育“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2002年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更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民办幼儿园的在法律上不可动摇的地位。2004年全国幼儿园总数达到II7899所,而这一年民办幼儿园的总数达到了62167所,也就是说在2004年民办幼儿园在全国范围内幼儿园中的数量超过了一半,达到了总量的52. 73%,且在后续几年内的比例持续上升。
问题的提出
但是,正是在民办学前教育蓬勃发展的时候,社会上却出现了严重的“入园难”现象,有些地方的家长不得不提前一年就开始走关系给自己的孩子报名,或者不得不让自己的孩子提前进入小学接受义务教育。从这样的一个学前教育机构的非预期发展结果来看,肯定是与最初实行公办民办“两条腿走路”的政策目的有所偏差,那么造成这样一个学前教育非合理性发展结果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仍然还会出现这种非理性发展的结果,就需要去仔细研究分析。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试图去寻找造成学前教育畸形发展的背后推力。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笔者希望能够从产品属性上给予学前教育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然后再去需找“入园难”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并通过对国外政策和选取案例的分析与研究得出具体的解决学前教育现存问题的对策,从而消除现有社会上的“入园难”问题。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解决“入园难”就是解决好人民大众的民生问题,这样有利于社会的和谐问题,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有利于国家的长期发展,有利于我国的繁荣富强。
1. 2概念界定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一种说法是指,幼儿在接受学校基础教育之前的所有时期内接受的教育,一般指从出生起到六岁开始接受正规基础教育为止,既0~6岁之间接受的教育;另一种说法是指,幼儿在三岁到六岁之间接受的教育称作学前教育。我国国家教委在1996年发布的《幼儿园工作规范》中规定:“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幼儿园适龄幼儿为3周岁至6周岁(或7周岁)。所以,本文对学前教育的定义限制在幼儿在3-6周岁期间在幼儿园内接受的教育。
公办幼儿园
我国幼儿园类型多样,就公办幼儿园而言,根据举办者和经费来源不同,有不同的类型。本文所说的公办幼儿园主要是指由国家设立的、直接或间接接受国家财政经费支持的幼儿园。包括直接接受国家财政经费支持的国办园(又称教办园)、军队办幼儿园、政府部门办园、其他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办园等。
民办幼儿园
按《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草案)》的适用范围和相关规定,民办幼儿教育是指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承办的,主要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招收幼儿的幼儿教养机构的总称。即从举办者、经费来源和招生对象三方面鉴定民办幼儿园。其范围包括民营企业、民间团体及个人举办的幼儿园(纯私立的幼儿园);也包括少数国有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政府机构所属的社会团体组织(如妇联、共青团、儿基会)占有部分产权的,但没有直接或问接利用国家财政性拨款创办的幼儿园。本文将主要在以上界定的范畴内讨论民办学前教育问题。
1. 3文献综述
1. 3. 1国外部分
弗里德R在《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中说,政府最重要的作用是“保护我们的自由”,这样需要权力的集中,而“对自由最大的威胁是权力的集中”,所以,首先,“政府的职责范围必须具有限度”,其次,“第二个大原则是政府的权力必须分散”,“政府永远做不
参考文献
[1] 叶盛楠,李敏. 区域间公共物品供给差距和地方政府能力分析[J]. 北方经济, 2006,(11) .
[2] 劳凯声. 教育市场的可能性及其限度[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
[3] 曾晓东. 我国幼儿教育由单位福利到多元化供给的变迁[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
[4] 于长革. 中国式财政分权与公共服务供给的机理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 2008,(11) .
[5] 平新乔,白洁. 中国财政分权与地方公共品的供给[J]. 财贸经济, 2006,(02) .
[6] 宋小宁,苑德宇.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失衡的政治经济逻辑[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9,(02) .
[7] 刘业进,邝红军. 政府干预教育:为什么?怎么样?——哈耶克论政府与教育的关系[J]. 高教探索, 2010,(01) .
[8] 郭垒. 公共物品抑或私人物品——关于教育社会定位的一个理论困境及分析[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02) .
[9] 傅勇,张晏. 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 管理世界, 2007,(03) .
[10] 王一涛,安民. “教育是公共产品”吗?——对一个流行观点的质疑[J]. 复旦教育论坛, 2004,(05) .
[11] 张翼,吴开俊. 政府抑或市场——教育服务产品提供与生产分析[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
[12] 于长革. 中国式财政分权与公共服务供给的低效率[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8,(06) .
[13] 刘光军. 政府职能界定与政府职能转变[J]. 河南社会科学, 2007,(05) .
[14] 王永钦,张晏,章元,陈钊,陆铭. 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论分权式改革的得失[J]. 经济研究, 2007,(01) .
[15] 张军,高远,傅勇,张弘. 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J]. 经济研究, 2007,(03) .
[16] 周黎安. 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 经济研究, 2007,(07) .
[17] 丁菊红,邓可斌. 政府偏好、公共品供给与转型中的财政分权[J]. 经济研究, 2008,(07) .
学前教育发展中政府职能分析
摘要 5-6
Abstract 6
第1章 引言 9-19
1.1 研究背景、问题的................. 9-10
1.2 概念界定 10
1.3 文献综述 10-14
1.3.1 国外部分 10-12
1.3.2 国内部分 12-14
1.4 学前教育产品属性定位 14-18
1.4.1 学前教育的概念及其意义 14-15
1.4.2 学前教育物品属性——公共学前教育与私人学前教育 15-16
1.4.3 政府失灵、市场失灵与多元化供给 16-18
1.5 研究方法 18
1.6 重点难点与预计创新点 18-19
第2章 学前教育发展历史、现状及其问题、原因分析 19-32
2.1 学前教育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与现状分析 19-23
2.1.1 大背景描述——学前教育四类...............段 19-21
2.1.2 现今学前教育发展中的六大存在问题 21-23
2.2 西方一些国家与地区学前教.............. 23-28
2.2.1 美国——科研、投入、立法与公平 23-24
2.2.2 英国——父母、男性幼教与整合 24-26
2.2.3 其他国家与地方学前................. 26-28
2.2.4 公平性——学前教育发展的基础 28
2.3 "入园难"——考核机制不健全的必然结果 28-32
2.3.1 政府职能偏离导致了"入园难" 28-29
2.3.2 集权与分权对学前............. 29-30
2.3.3 考核机制对学前教育投入的影响 30-32
第3章 X市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案例分析 32-39
3.1 X市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32
3.2 X市的学前教............... 32-35
3.2.1 关于市区的学前教育调研 32-33
3.2.2 关于农村的学前教育调研 33-35
3.3 X市学前................35-39
3.3.1 发展方向 35-36
3.3.2 建议 36-39
第4章 学前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分析 39-44
..............................
致谢 49-50
卷内备考表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