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科学区角活动中数学操作盒投放策略的行动范文研究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5655 论文编号:sb2021012312563434414 日期:2021-02-11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笔者认为教师在活动中要让幼儿对材料有充分的认识,有些材料是幼儿所不熟知的或是较复杂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中一边介绍材料的玩法一边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充分发挥材料的价值,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材料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的必要条件,避免幼儿因对材料的不熟知而导致的活动材料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1、相关文件的精神要求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要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没有将数学领域形成单独的领域,而是放在了科学领域之中,试图与科学领域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的整体,这种变化的依据和基础是当代数学的发展、人们对儿童数学学习特点的新认识和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和新原则。“在《纲要》解读中对科学领域提出的目标中和数学学习相关的目标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1]这就要求我们对数学有更多的认识,数学不单是概念和能力,也是一种思考的方法。对幼儿的数学教育要源自于幼儿的自身经验,要让幼儿自己动手去探索,去发现,同时,也要让幼儿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实地的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就能够逐步的形成数学感,激起学习数学的意识,能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在不断遇到各种新挑战和不断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感受到和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根据《纲要》中的精神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对幼儿的数学教育已经成为幼儿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课程,是幼儿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必备技能。因此,对幼儿的数学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2)《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要求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将科学领域划分为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数学认知成为科学领域的子领域。“《指南》解读将数学认知的目标确定为: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感知和理解数、量关系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1]我们生活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掌握了较好的数学认知能力的人在新时代无疑会有更好的个人机遇和选择,数学学习能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幼儿园阶段激发幼儿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能够理解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技能能够为幼儿今后的小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早期数学认知的发展能够促进儿童数理逻辑思维的发展,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通过以数学操作盒为例对科学区角活动材料投放方案进行设计与实施,有助于丰富科学区角活动材料投放的相关理论,为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材料投放提供理论支撑。
2、实践意义
从幼儿角度讲,本研究旨在为提高幼儿的数学认知素养,提高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教师角度讲,本研究为一线教师在材料投放以后如何评价使用效果方面提供借鉴,同时也给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提供借鉴与启示。
本研究中的科学区角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科学领域中数学认知目标的教育要求,投放数学操作盒这种可供幼儿自行操作和探究的活动材料,以此来提高幼儿的数学认知素养的的教育活动。
.......................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本研究从幼儿园大班科学区角活动中材料投放的视角以行动研究的范式探究数学操作盒投放的使用策略及其对幼儿数学认知素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教育建议。
1、探究幼儿园大班科学区角活动中数学操作盒投放的有效策略。
2、探究数学操作盒投放对幼儿数学认知素养发展的作用。
3、提出促进幼儿园大班科学区角活动中数学操作盒投放的教育建议。
本研究的研究者就是研究者本人,曾在 A 幼儿园进行过为期四个月的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发现数学操作盒在 A 幼儿园大班科学区角活动使用中存在很多问题,与此同时,一直以来研究者对于数学学习方面的兴趣从未减少,特别是对于学龄前儿童的数学学习更为感兴趣。所以,研究者根据在 A 幼儿园大班所观察到的问题搜集了大量的关于科学区角材料投放的文献,并阅读了相关的文章,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为了便于本研究的开展以及研究的实际需要,本研究选择了大班的两位教师作为本研究的合作教师,H 老师是一位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S 老师是一位入职一年多的新教师。两位老师各有所长,对本研究会有极大的帮助。在本研究中,两位教师会与研究者一起进行行动研究的开展,交流讨论研究计划,进行活动反思等。
图 1
.......................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所谓行动研究,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专职教育研究人员密切配合,针对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运用各种可能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并以最终寻求解决问题、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宗旨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本研究根据研究者的实际需要,选择行动研究法作为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研究者曾在 A 幼儿园大班实习过,所以与大班两位教师也比较熟悉,能够方便对行动研究工作的开展。所以研究者以 A 幼儿园大班为研究地点,与大班两位教师共同计划、实施、观察、反思数学操作盒在 A 幼儿园大班科学区角的使用情况,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调整四轮螺旋式反复循环的研究过程,对数学操作盒在大班科学区角活动中投放策略使用的效果和对幼儿数学认知素养发展的意义进行总结。
2、观察法
在研究的初始阶段,研究者通过非参与式的观察了解数学操作盒在 A 幼儿园大班科学区角的使用现状及使用效果,其中包括教师对幼儿使用操作盒时的指导情况,幼儿对哪些操作盒感兴趣,哪些操作盒使用率较低等。在研究的实施阶段,研究者通过参与式的观察,了解幼儿在操作材料盒时存在的问题,幼儿能否达到活动目标等,在观察过程中结合使用录像机等方式进行记录,在活动结束后及时对活动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
3、访谈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正式访谈和非正式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的准备阶段,研究者对大班教师进行了正式访谈,了解了数学操作盒在大班科学区角活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分析了原因所在。非正式访谈是研究者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情况对幼儿进行的访谈,以此来了解幼儿当时的真实想法。
表 1 资料编码及其解释
...........................

三、行动研究前的探索阶段........................... 20
(一)对数学操作盒的认知................. 20
1、A 幼儿园开发数学操作盒的目的与意义................... 20
2、认识数学操作盒 .......................... 21
四、行动研究的实施阶段......................... 27
(一)数学操作盒的活动方案在幼儿园大班科学区角活动中目标的制定.......... 27
(二)幼儿园大班数学操作盒材料投放内容选择的依据........................ 28
(三)数学操作盒在幼儿园大班科学区角活动中的投放方式.................... 28
五、行动方案实施后的收获与感悟..................... 47
(一)幼儿数学认知素养的发展........................ 47
1、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得到提高 ......................... 47
2、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得到提升 ........................... 47

五、行动方案实施后的收获与感悟

(一)幼儿数学认知素养的发展
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就是为了促进幼儿更好的成长,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一些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培养。自活动研究开始后,研究者发现幼儿有了很大的变化。
1、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得到提高
在活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研究者发现,越来越多的幼儿对科学区角尤其是数学操作盒的探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爱好。在本次活动区活动结束以后甚至有的幼儿还会告诉老师下次还来科学区玩数学操作盒,在活动中幼儿之间会交流,会做记录,相互之间会互相分享自己的惊奇发现,在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后幼儿会很兴奋,体验到了依靠自己的不断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乐趣。本班的甜甜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就是做什么事都喜欢半途而废,但是在玩分类的活动中,她一直玩到了活动结束,在活动结束后还向老师询问什么时候会再有这样的活动。
2、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得到提升
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通过这三个活动方案的进行,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提高了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在生活种无处不在,无处不用,生活处处都需要数学,以前的图书角都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想法集中安排的,现在有的小朋友还自觉当起了班级的图书管理员,按照图书的类别把图书分类,还会给书贴上类别标签,让其他幼儿按照书的标签统一放好。
(2)提高了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园阶段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关键时期,给予幼儿主动创造,主动探索的机会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集合活动中需要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从多个角度对吸管进行分类,不同的分类维度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排序活动中幼儿要自己能够创造多种的排序标准,这样的结果无不在充分说明幼儿的创造力在提高。
...........................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教师的有效介入与指导能够引发幼儿与材料的积极互动
在活动中教师的有效介入可以让幼儿发现材料的更多秘密,引导幼儿向更深层次的探索,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让幼儿与材料形成积极的互动,引导幼儿发散自己的思维,将材料的价值最大化。
(1)边操作边介绍材料的玩法教师在活动中要让幼儿对材料有充分的认识,有些材料是幼儿所不熟知的或是较复杂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中一边介绍材料的玩法一边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充分发挥材料的价值,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材料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的必要条件,避免幼儿因对材料的不熟知而导致的活动材料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示范后投放材料
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幼儿进行材料操作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新的材料投放后幼儿较为生疏,所以在活动中教师要有示范的意识。在《有趣的集合》活动中研究者在示范材料的玩法以后将材料投放在了科学区角,幼儿根据教师的示范知道了该如何对材料进行操作,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更好的发挥材料的价值。
2、教师适时的提问能够引发幼儿与材料的深层互动
在区角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与观察者,操作材料承载着教师的活动目标,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操作习得相应的知识与经验,教师适时的提问会让幼儿与材料之间产生更为深层的互动。
(1)有针对性的提问方式
在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幼儿提出相应的问题,可以引发幼儿的思考,教师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了解幼儿对材料的理解程度。在《有趣的集合》活动中,研究者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针对幼儿操作的实际情况提问幼儿关于哪类绳子多的问题,幼儿能够回答出研究者的问题,因此研究者了解到幼儿掌握了这一部分的内容。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