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研究者考虑到如果让研究对象知道研究者的目的是关于教师应对幼儿违规行为方面的,可能教师在研究者面前就会刻意表现出一些规范言行,这不利于本研究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同时无形之中也可能增加教师的压力。
一、研究缘起
(一)规则的习得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幼儿的年龄及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使得幼儿生性活泼好动,对周围的事物都充满好奇,急于认识和探索世界。然而幼儿进入到幼儿园后,会面临集体化的生活,需要遵守诸多规则。其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强调要让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社会行为规则,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幼儿园教师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帮助者与促进者,帮助幼儿了解和遵守基本社会规范和强化幼儿出现的各种社会行为,同时幼儿在接纳他人观点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调节自我意识。①然而学前阶段的幼儿活泼好动,幼儿自身对规则认识与习得也有一个过程,当幼儿将规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也是幼儿对规则达到认同的习得过程,期间需要教师给予教育与引导,若是应对不当也会使幼儿的违规行为频发,从而影响幼儿规则的习得与其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
................................
(二)教师应对策略的差异是影响规则习得的重要因素
规则是促进幼儿园一日活动有序开展的必要条件。《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建立班级秩序与规则,做好班级常规工作,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其中教师应对策略的有效性如何对幼儿规则的习得、内化与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次,教师在应对幼儿违规行为时,往往也体现出了教师的个人专业能力与素养,若是幼儿所给予的反应越积极正面,说明教师的能力越强。提倡教师合理应对幼儿违规行为,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一方面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即促使幼儿逐渐学会遵守、内化相关的规则,进而学会自我管理,逐渐适应社会的各种规则。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与实地观察发现,幼儿园新手教师与熟手教师在应对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幼儿违规行为在策略选用上和效果上存在差异,究其原因是什么?这些勾起了我的研究兴趣,想深入探究有关教师应对幼儿违规行为方面的研究内容。
................................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幼儿园规则的研究
1、关于幼儿园规则的价值
规则对于班级管理的价值,规则提出的首要目的是为满足管理的需要,效率与有序成为首要动机,因为班级的属性从其产生就是非个人的,而是集体的。①郑三元认为,幼儿园班级作为一种组织体,同样需要靠规则来维持其内在的秩序,使规则本身成为班级组织的内在必然性,其重要性往往不仅被置于个体利益之上,甚至还高于组织自身。②郭文杰认为,幼儿园常规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二是保证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规则对于幼儿发展需要的价值,王苏等人认为,规则内化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尤其是父母的价值观念,并将其内化成为自身行为准则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方面。①谷瑞勉将规则认定为一种有效组合课堂和培育幼儿的手段,是对幼儿的言行进行管理的基本要求与准则,是对幼儿安全和健康的顾虑,有利于实现幼儿发展的目标。②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更好的适应集体生活,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幼儿也可以更好的发挥潜能,提高自己的能力。
2、关于幼儿园规则教育存在的问题
陈群指出,现有幼儿园班级活动规则具有以教师为中心、以管理为中心、以控制为中心、以说教与强化为中心的特点。④魏洪鑫等人指出,教师在实施规则教育时对于幼儿的需求容易忽视,对于幼儿的言行举止管理具有随意性,以及对规则的不合理应用的刻板性,更倾向于以教师自身的角度看待幼儿的违规行为。⑤陈世联研究表明,幼儿教师多喜欢使用专制性规则,制定与提出的幼儿班级规则在内容分布上呈现不平衡不合理的特点,有些幼儿教师提出的规则甚至是错误或者莫名其妙的,有部分幼儿教师在要求幼儿遵守和执行规则时力度把握不好,甚至采取了高压或强制的行为。⑥郑名等人研究指出,儿童生活常规的确立确实极大地提高了儿童的生活质量,但教师却时常感觉到矛盾和迷茫,即一方面教师设法维护它的权威,因为它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另一方面,对儿童自由发展的追求又使教师不能过分强调常规。
...............................
(二)关于幼儿违规行为的研究
1、关于幼儿违规行为类型的研究
国外的C.M.Charles将违规行为划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种是侵害类型,即损害集体财产,对老师和同伴进行言语和行动攻击;第二种是违反道德类型,即包括撒谎、行骗、盗窃等;第三种是藐视权威类型,即不遵守相应的规则、规范,不服从老师的要求;第四种是影响课堂秩序类型,即随意走动、喧嚣吵闹、大声言语、乱扔东西等;第五种类型是不务正业,即包括不按时完成作业任务、不认真听讲、嬉笑玩闹、上课吵闹等。①其主要是从言语行为层面、道德层面、幼儿园规则层面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类。柯温和门德勒将违规行为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良性违规行为,即学生的行为可能会导致老师发怒,但是学生自身不会受到伤害的违规行为;第二种是恶性违规行为,指学生充满敌意、甚至是故意为之充满破坏、侵害的违规行为。②这主要从幼儿违规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划分的幼儿违规行为。
国内学者傅小珮根据幼儿言行的危害程度将幼儿在家庭中的违规行为分为不安全行为、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这三种典型行为。③侯莉芳将幼儿“失范”行为划分为五种:第一种是幼儿违反生活常规的“失范”行为;第二种是幼儿破坏活动秩序的“失范”行为;第三种是幼儿违反教师临时要求的“失范”行为;第四种是幼儿同伴交往中的“失范”行为;第五种是偶然的“失范”行为。④田婧根据幼儿违规行为的发生方式不同,将其划分为言语型违规、非言语型违规和复合型违规三种类型;按涉及对象划分:独自违规、对教师违规、对同伴违规;又根据规则来源划分:固有规则和临时规则。
................................
三、集体教学活动中新手与熟手教师应对策略的差异分析..............29
(一)熟手教师应对策略的灵活变通性优于新手教师................29
(二)熟手教师应对策略的情绪态度较新手教师稳定................30
四、集体教学活动中新手与熟手教师应对策略差异的归因分析......32
(一)主观因素..............................32
(二)客观因素........................35
五、改善集体教学活动中新手教师应对幼儿违规行为现状的建议.............36
(一)提供关于规则教育的职前、职后培训.................................36
(二)以幼儿需求为导向,合理看待幼儿的违规行为................37
五、改善集体教学活动中新手教师应对幼儿违规行为现状的建议
(一)提供关于规则教育的职前、职后培训
幼儿园方面,针对新手教师要采取有针对性的职前与职后培训活动,即包括教师对幼儿所实施的规则教育、班级管理、幼儿的违规行为认知、应对策略等方面的专业理论与技能方面的学习,对于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与学习,会有利于教师的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使得其所实施的教育实践更有目的性与有效性。其次,了解和满足新手教师的实际需求,同时注重幼儿园教师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应对幼儿违规行为方面,引导其多运用积极正面性策略,多与幼儿沟通,尽量少用否定性语言,克服敷衍对待幼儿的违规行为,要提高新手教师掌控自我情绪的意识,交给其合理宣泄压力的方法有哪些。总之,幼儿园方面要密切观察知晓班级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的生活与工作状态以及所遇到的困难,深入客观的了解幼儿园教师的保教实践的过程与质量,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情况,明晰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及时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推动教师保教质量的整体提升。
学前教育论文怎么写
............................
结语
本研究在预观察时候,发现教师在应对幼儿违规行为时,会出现一些偏激、教育过当的方式。因此,研究者考虑到如果让研究对象知道研究者的目的是关于教师应对幼儿违规行为方面的,可能教师在研究者面前就会刻意表现出一些规范言行,这不利于本研究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同时无形之中也可能增加教师的压力。为此,研究者在与幼儿园管理层以及班级教师的沟通谈话中,只是简单的说本次研究是关于幼儿园常规以及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方面。事实上,在实际观察过程的随机访谈上,教师们也大致清楚了研究者的研究内容是关于教师应对幼儿违规行为方面的研究,但班级教师们却依然全力的支持与配合研究者的工作,为此研究者非常感动,也非常感谢她们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其次,在实地观察对象上,考虑到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只选了两位新手教师和两位熟手教师作为研究观察对象,对研究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再者,在观察记录方面,虽然力求客观真实反应整个事件的过程,但在实际记录过程中难免会带有主观色彩,因此,对研究开展难免有影响。最后,因为个人能力有限,对实际观察记录的案例分析的可能还不够透彻,论文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的提升。为此,研究者会继续深入探究下去,力求研究取得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