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需要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在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下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快速更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迫在眉睫。瑶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有着丰富的瑶族文化。瑶族的民族文化象征着瑶族的社会文明和精神面貌,反映着瑶族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状况,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都有着重要价值。瑶族歌谣是瑶族优秀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传承与保护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是国家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也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要求。1980 年,我国颁布《关于做好当前民族文化工作的意见》,要求积极挖掘和发展本民族传统的文学艺术,要抓紧抢救少数民族文献记载和口头流传的文化遗产。①从当前局势来看,我国已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事业建设,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需要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在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下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快速更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迫在眉睫。瑶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有着丰富的瑶族文化。瑶族的民族文化象征着瑶族的社会文明和精神面貌,反映着瑶族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状况,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都有着重要价值。瑶族歌谣是瑶族优秀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传承与保护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是国家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也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要求。1980 年,我国颁布《关于做好当前民族文化工作的意见》,要求积极挖掘和发展本民族传统的文学艺术,要抓紧抢救少数民族文献记载和口头流传的文化遗产。①从当前局势来看,我国已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事业建设,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传承与保护中华民族文化应当从幼儿抓起。学前教育是教育活动的启蒙阶段,对人的终身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将瑶族文化应用到幼儿园中,融入到学前教育中,这对幼儿将来的民族个性和民族情感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二、基于促进儿童审美发展与民族情感培养的价值
二、基于促进儿童审美发展与民族情感培养的价值
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皆来源于生活。瑶族歌谣是瑶家人生活的反映,它自然纯朴,是对生活的一种情感表达。瑶族歌谣原生态的性质与幼儿天真无邪的秉性相一致,瑶族歌谣能促进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感受,满足幼儿对自然的热爱,能够唤起幼儿内心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民族情感的发展。
瑶族歌谣是瑶族民间艺术文化中的闪亮之星,它在瑶族人民长期的繁衍生息过程中产生与发展,其内容随着瑶族人民迁徙的生活经历不断得到丰富,艺术审美价值与教育价值也应运而生。瑶族歌谣在创作方式上融合了诗歌和唱词,韵律和谐押调,歌词朴实而生动,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能够吸引幼儿,促进幼儿美感的发生。瑶族歌谣在创作类型上风格多样,有的热情奔放,有的自然婉约,风格各异的瑶族歌谣体现着瑶家人民的聪慧。通过带领幼儿体验传统民间艺术——瑶族歌谣,能够有效的提升幼儿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更好的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萌生。
..........................
瑶族歌谣是瑶族民间艺术文化中的闪亮之星,它在瑶族人民长期的繁衍生息过程中产生与发展,其内容随着瑶族人民迁徙的生活经历不断得到丰富,艺术审美价值与教育价值也应运而生。瑶族歌谣在创作方式上融合了诗歌和唱词,韵律和谐押调,歌词朴实而生动,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能够吸引幼儿,促进幼儿美感的发生。瑶族歌谣在创作类型上风格多样,有的热情奔放,有的自然婉约,风格各异的瑶族歌谣体现着瑶家人民的聪慧。通过带领幼儿体验传统民间艺术——瑶族歌谣,能够有效的提升幼儿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更好的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萌生。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歌谣与瑶族歌谣
(一)歌谣
由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后改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编辑的《中国歌谣集成》中提到,歌谣一般比较短小,包括“歌”与“谣”两种。“歌”即“民歌”,是有曲调,能唱的,需要合乐;“谣”即“民谣”,是有一定节奏,依靠吟、念、诵而流传,不伴乐器,一人独歌。歌谣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传播和应用,代表着人民的心声。①黄涛认为歌谣是民众创作的可吟唱的短小、抒情性的韵文作品。“歌谣”一词可统而言之,概称一种民间的韵文文体;也可分而述之,分指“歌”、“谣”两类。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的歌谣是“民歌”和“民谣”的统称,它主要产生于民间,是人民在劳作、风俗、社交等活动中集体创作、口头传播而来,它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它通过有韵律、有节奏的口头语言,真实的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与愿望。
(二)瑶族歌谣
朱梅梵认为瑶族歌谣是指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瑶族聚居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谣。瑶族歌谣是在生活劳动、传统节日庆典或是祭祀礼仪中由老百姓口头创作而形成的。①王耀华,刘富琳,王州在认为,瑶族在长期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瑶族特色的歌谣,即瑶族歌谣,瑶族歌谣又称瑶族民间音乐,主要有历史歌、歌堂歌、知识歌、劳动歌、山歌、情歌等民歌。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的瑶族歌谣是指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劳动、社交等活动中,经由集体创作,口头传唱,流传至今的具有瑶族特色的民间歌谣。瑶族歌谣是瑶族人进行交流沟通的第二语言,瑶族人民常通过唱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瑶族歌谣贯穿于瑶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含的内容广泛,大致可分为历史歌、劳动歌、礼俗歌、常识歌这几类。
............................
第二章 行动研究的准备
第一节 认识九嶷山地区的瑶族歌谣
从九嶷山开始辐射的周边地区(包括宁远县、蓝山县、道县、江华瑶族自治县)生长着一个自强不息、勇敢坚毅、能歌善舞的民族——瑶族。这片区域里的瑶族人口数量大约占到全国瑶族人口总数量的百分之十五,占到湖南省瑶族人口总数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瑶族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历经磨难,瑶族人民用勤劳勇敢的精神坚守着自己的家园,用充满智慧的头脑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瑶族传统文化,九嶷山瑶族地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沉淀下来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个个能歌,人人能舞,九嶷山地区的瑶族歌谣是特定条件下历史和文化的产物。瑶族独特的地域位置和人民质朴的生产生活方式,赋予了瑶族歌谣原生性和本真性的灵魂。九嶷山地区的瑶族人民用动人的歌喉为瑶族歌谣的发展添砖加瓦,为中华歌谣的繁荣奉献出了一份力量。
一、九嶷山地区瑶族歌谣的孕育条件
(一)历史根源
“九嶷山”位于德孝之城——宁远县南端,该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舜帝百岁那年南巡至此,见此地景貌奇特,九峰相连,峰峰相似难以区分,故赐名九疑山(后改为九嶷山),邻近九嶷山的地方统称为九嶷山地区。瑶族人民大约是在两汉时期为躲避中原敌人的驱赶,开始南下进入九嶷山地区的,并一直延续生活至今,且族群越来越庞大。据记载,当初陆续进入九嶷山的瑶族分三支,第一支称为“南蛮”,他们是信奉“盘瓠”的蛮人部落,为了逃生进入九嶷山一带,到隋唐时期形成瑶族群体。第二支称东支瑶人,他们是由江浙一带迁往到湖南南部的,其中有一部分居住在九嶷山。第三支为西支瑶人,据称他们是从北边迁至湖南的,先是进入道州,后有一半的瑶人转回到了九嶷山。虽然九嶷山的瑶族居民来源于不同的支系,且进入九嶷山地区的路线、时间和空间都不一样,但在长期的生活磨合中,他们的语言、生活和生产方式、民族风情都大体一致。在明清时期,九嶷山地区成为了瑶族的聚居区,逐渐形成了本地独有的瑶族文化。
............................
第二节 走进 Y 幼儿园瑶族歌谣的应用现场
一、梳理 Y 幼儿园瑶族歌谣应用的现实状况
(一)瑶族歌谣在 Y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情况
笔者于 2018 年 9 月 1 日正式进入 Y 幼儿园,对该幼儿园瑶族歌谣的应用现场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 Y 幼儿园两名教师的访谈,以及对 Y 幼儿园开展五大领域集体教学活动的观察,笔者了解到 Y 幼儿园应用瑶族歌谣的情况不容乐观,部分访谈记录如下:
一、歌谣与瑶族歌谣
(一)歌谣
由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后改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编辑的《中国歌谣集成》中提到,歌谣一般比较短小,包括“歌”与“谣”两种。“歌”即“民歌”,是有曲调,能唱的,需要合乐;“谣”即“民谣”,是有一定节奏,依靠吟、念、诵而流传,不伴乐器,一人独歌。歌谣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传播和应用,代表着人民的心声。①黄涛认为歌谣是民众创作的可吟唱的短小、抒情性的韵文作品。“歌谣”一词可统而言之,概称一种民间的韵文文体;也可分而述之,分指“歌”、“谣”两类。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的歌谣是“民歌”和“民谣”的统称,它主要产生于民间,是人民在劳作、风俗、社交等活动中集体创作、口头传播而来,它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它通过有韵律、有节奏的口头语言,真实的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与愿望。
(二)瑶族歌谣
朱梅梵认为瑶族歌谣是指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瑶族聚居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谣。瑶族歌谣是在生活劳动、传统节日庆典或是祭祀礼仪中由老百姓口头创作而形成的。①王耀华,刘富琳,王州在认为,瑶族在长期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瑶族特色的歌谣,即瑶族歌谣,瑶族歌谣又称瑶族民间音乐,主要有历史歌、歌堂歌、知识歌、劳动歌、山歌、情歌等民歌。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的瑶族歌谣是指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劳动、社交等活动中,经由集体创作,口头传唱,流传至今的具有瑶族特色的民间歌谣。瑶族歌谣是瑶族人进行交流沟通的第二语言,瑶族人民常通过唱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瑶族歌谣贯穿于瑶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含的内容广泛,大致可分为历史歌、劳动歌、礼俗歌、常识歌这几类。
............................
第二章 行动研究的准备
第一节 认识九嶷山地区的瑶族歌谣
从九嶷山开始辐射的周边地区(包括宁远县、蓝山县、道县、江华瑶族自治县)生长着一个自强不息、勇敢坚毅、能歌善舞的民族——瑶族。这片区域里的瑶族人口数量大约占到全国瑶族人口总数量的百分之十五,占到湖南省瑶族人口总数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瑶族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历经磨难,瑶族人民用勤劳勇敢的精神坚守着自己的家园,用充满智慧的头脑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瑶族传统文化,九嶷山瑶族地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沉淀下来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个个能歌,人人能舞,九嶷山地区的瑶族歌谣是特定条件下历史和文化的产物。瑶族独特的地域位置和人民质朴的生产生活方式,赋予了瑶族歌谣原生性和本真性的灵魂。九嶷山地区的瑶族人民用动人的歌喉为瑶族歌谣的发展添砖加瓦,为中华歌谣的繁荣奉献出了一份力量。
一、九嶷山地区瑶族歌谣的孕育条件
(一)历史根源
“九嶷山”位于德孝之城——宁远县南端,该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舜帝百岁那年南巡至此,见此地景貌奇特,九峰相连,峰峰相似难以区分,故赐名九疑山(后改为九嶷山),邻近九嶷山的地方统称为九嶷山地区。瑶族人民大约是在两汉时期为躲避中原敌人的驱赶,开始南下进入九嶷山地区的,并一直延续生活至今,且族群越来越庞大。据记载,当初陆续进入九嶷山的瑶族分三支,第一支称为“南蛮”,他们是信奉“盘瓠”的蛮人部落,为了逃生进入九嶷山一带,到隋唐时期形成瑶族群体。第二支称东支瑶人,他们是由江浙一带迁往到湖南南部的,其中有一部分居住在九嶷山。第三支为西支瑶人,据称他们是从北边迁至湖南的,先是进入道州,后有一半的瑶人转回到了九嶷山。虽然九嶷山的瑶族居民来源于不同的支系,且进入九嶷山地区的路线、时间和空间都不一样,但在长期的生活磨合中,他们的语言、生活和生产方式、民族风情都大体一致。在明清时期,九嶷山地区成为了瑶族的聚居区,逐渐形成了本地独有的瑶族文化。
............................
第二节 走进 Y 幼儿园瑶族歌谣的应用现场
一、梳理 Y 幼儿园瑶族歌谣应用的现实状况
(一)瑶族歌谣在 Y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情况
笔者于 2018 年 9 月 1 日正式进入 Y 幼儿园,对该幼儿园瑶族歌谣的应用现场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 Y 幼儿园两名教师的访谈,以及对 Y 幼儿园开展五大领域集体教学活动的观察,笔者了解到 Y 幼儿园应用瑶族歌谣的情况不容乐观,部分访谈记录如下:
FT20180902
I:您好!您在幼儿园五大领域集体教学活动中有应用到瑶族歌谣吗?如果有应用,是应用在什么活动中?
H2:应用得很少,我在一次社会活动中用过《迎客歌》,这是我们这大家比较熟悉的歌谣。
H3:那个我们瑶族玩的跳竹竿我带他们玩过,瑶族歌谣就没有了。
通过对两位教师的访谈可知,Y 幼儿园应用瑶族歌谣的程度很低,教师应用瑶族歌谣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情况基本是缺失的状态。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瑶族歌谣在 Y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情况,笔者还对该园集体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了观察。该园仅有一个班级,即 C 混合班,笔者在 C 混合班共观察活动 22 个,其中健康活动 5 个,社会活动 3 个,语言活动 4个、科学活动 5 个,艺术活动 5 个。通过访谈与观察之后,笔者将瑶族歌谣在 Y幼儿园五大领域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整体的梳理,详见表 2-1:

...........................
I:您好!您在幼儿园五大领域集体教学活动中有应用到瑶族歌谣吗?如果有应用,是应用在什么活动中?
H2:应用得很少,我在一次社会活动中用过《迎客歌》,这是我们这大家比较熟悉的歌谣。
H3:那个我们瑶族玩的跳竹竿我带他们玩过,瑶族歌谣就没有了。
通过对两位教师的访谈可知,Y 幼儿园应用瑶族歌谣的程度很低,教师应用瑶族歌谣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情况基本是缺失的状态。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瑶族歌谣在 Y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情况,笔者还对该园集体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了观察。该园仅有一个班级,即 C 混合班,笔者在 C 混合班共观察活动 22 个,其中健康活动 5 个,社会活动 3 个,语言活动 4个、科学活动 5 个,艺术活动 5 个。通过访谈与观察之后,笔者将瑶族歌谣在 Y幼儿园五大领域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整体的梳理,详见表 2-1:

...........................
第一节 瑶族歌谣在 C 混合班音乐教学活动中应用方案的设计................46
一、瑶族歌谣在 C 混合班音乐教学活动中应用目标的设计...................46
二、瑶族歌谣在C 混合班音乐教学活动中应用内容选择的设计...................48
第四章 研究结果的讨论与分析...............................105
第一节 研究的成效................................. 105
一、瑶族歌谣音乐教学活动在幼儿园实施的成效................ 105
二、瑶族歌谣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情感态度的变化与能力的发展.....................106
第五章 研究的结论与建议................................115
第一节 研究结论................................... 115
一、瑶族歌谣应用于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具有可行性........ 115
二、瑶族歌谣音乐教学活动能够丰富幼儿园教育资源和课程内容.......................... 116
第四章 研究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研究的成效
笔者在 Y 幼儿园 C 混合班进行了为期 9 周的行动研究,通过活动设计与实施——活动反思与调整——活动再实施——活动再反思这样的实践过程开展了两轮瑶族歌谣音乐教学活动,也因此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本研究通过总结教学反思日志、教学观察记录、与合作教师的教学研讨记录,以及笔者与合作教师、家长进行的访谈记录等研究资料,分别从幼儿园、幼儿、合作教师及笔者几个维度的成效验证了瑶族歌谣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效果,也由此分析了瑶族歌谣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应用的影响因素。
一、瑶族歌谣音乐教学活动在幼儿园实施的成效
(一)瑶族歌谣真正走进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
在前期的准备阶段可以看出,瑶族歌谣在 Y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是完全缺失的,瑶族其他文化资源在幼儿园的应用也很少,本土资源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但对于应用本土瑶族资源,Y 幼儿园的园长和教师都曾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想用却不知道怎么用,也不知道从何而用。笔者通过开展两轮行动研究,为 Y 幼儿园瑶族歌谣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一个范例。尤其是《亲人来到咱瑶寨》活动的开展,给了园长和教师树立了很大的信心,从幼儿再到家长,都支持着瑶族歌谣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这让园长和教师们看到了瑶族资源开发的曙光。在两轮行动研究过后,园长还打算选择瑶族歌谣音乐教学活动去参加今年的全县幼儿园教育活动比赛,这也意味着瑶族歌谣音乐教学活动真正走进了幼儿园。
..........................
第五章 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瑶族歌谣应用于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具有可行性
经过近两个月的循环实践研究,笔者发现瑶族歌谣应用于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是具有可行性的。
九嶷山地区是瑶族人民群居的地方,瑶族文化底蕴深厚,不同类型的瑶族歌谣应有尽有。该地区还是“舜文化”的发源地,历来就有瑶族人民唱瑶歌,跳长鼓舞祭奠舜帝的礼仪,瑶族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下保存较完善。在 2013 年由宁远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收集和出版了当地的瑶族歌谣集《九嶷瑶歌》,此书为后人传唱瑶族歌谣提供了文字参考。Y 幼儿园处于九嶷山地区的中心位置,笔者在这里的几个月时间里,曾多次看到和听到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瑶族歌舞表演。节庆之日和婚丧嫁娶之时都少不了瑶族歌谣,瑶族歌谣也是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乡或县也会经常性的组织相关文艺表演活动。总之,在这里处处是瑶族歌谣的身影,瑶族歌谣资源极其丰富。得天独厚的地域特征和丰富多彩的瑶族歌谣为幼儿园实施适宜性的瑶族歌谣音乐教学活动提供了资源,提供了可能性。
瑶族歌谣具有生活性、本真性的特性,这与幼儿的天赋秉性是相契合的,能够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瑶族歌谣是瑶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反映,具有生活性的特点。幼儿是在生活中学习与发展的,瑶族歌谣生活性的特征恰好能够满足幼儿对生活经验的积累。瑶族歌谣还具有本真性的特点,瑶族歌谣是原生态歌谣的代表,曲调和歌词没有固定的格式,可以在生活中随机创作。幼儿是最具本真性的生物,他们纯洁自然,天真活泼,瑶族歌谣对于幼儿来说也有着天然的亲近力。
基于上述条件,在 C 混合班设计并实施了两个阶段的瑶族歌谣音乐教学活动,行动研究结束之后,瑶族本土资源在幼儿园得到了更好的开发与运用,幼儿对瑶族文化的情感态度发生了转变,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师也得到了成长。这些研究效果都表明瑶族歌谣应用于 Y 幼儿园 C 混合班音乐教学活动中是有作用的,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