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视角下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实效性调查分析--以K区为例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1966 论文编号:sb2019070916385727225 日期:2019-08-20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笔者通过研究掌握 K 区农村幼儿教师目前的教师培训现状,分析该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目前的教师培训实效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增强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实效性的策略,为教育相关部门和培训机构提供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的实证性依据,进而,为今后培训方案的制定和有效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教师培训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终身学习的开端,对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的阶段。学前教育与其重要性以及不可代替性,一直以来深受党和国家的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建设投资力的加大,“入园难”的问题初步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人民的目光越来越多的聚集在教育的质量上。面对我国人民对“上好学”的新的期望的迫切性现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它不仅仅包含教育起点的公平,还包含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在教育起点的公平已经实现了的情况下,实现我国学前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在于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质量的差距。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迫切要求。想要缩小学前教育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提高学前教育整体质量,就必须统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重视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刘焱教授说过:“要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真正让家长放心,安心,最根本的是要促进教师的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而建设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则离不开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师的教育包括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层含义。职前培养阶段是对专业知识进行储备的过程,职后培训阶段是完善和更新原有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的职后培训可以为农村一线教师提供一个不断更新教育理论知识,接触先进的教育观念,学会学习的平台。从而,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农村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幼儿享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二、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迫切需要
我国近些年来采取广开师资来源等多种措施大面积补充农村幼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对教育人才的需要。但我们要看到提高这庞大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在补充教师队伍数量的同时,应统筹兼顾其质量的提升问题。目前,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成为了当前最为紧急采取措施解决的问题之一。 以喀什地为例:农村幼儿教师队伍中有相当数量的“非学前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教师的学历结构方面,虽然大专学历和本科学历明显高于中专学历的教师,但是其中多数教师的学历并非是最初学历。教师队伍呈年轻化特点,教龄在 3 年以内的新教师的数量远超过教龄在 3~10 的教师,教龄 10 年以上的幼儿教师尤为少数。相应的专业背景的缺席,教育教学经验的不足和学历上的差异,将会直接影响保教质量。只有多种途径进行教师培训,增加教师关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方面的积累,培养专业情感,正确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才能争取农村学前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一)政策法规
随着人们普遍认识到教育的质量归根结底是由教师的质量所决定,教师的教育,尤其是教师的在职培训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为了保障教师在职培训的实施和质量,提高教师素质,很多国家都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来保障和完善教师在职培训。
在英国,于 1972 年发表的《詹姆斯报告》中提出,教师教育应包括“普通教育”、“就业前专业训练”和“在职教育与培训”三个阶段。其中,在在职培训阶段上提议:所有教师每工作 7 年,就应带薪参加一个学期的脱产培训,并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这标准缩短到每五年培训一个学期1。英国政府基本同意《詹姆斯报告》的内容和建议,并同年 12 月,发表了一份教育白皮书。“白皮书”中明确规定,新教师至少要用 20% 的时间进行在职培训,正式教师连续工作 7 年,可带薪参加 3 个月教师培训。这就表明教师的带薪进修得到了教育立法的支持和保障。1987 年,英国政府制定了《教师工资待遇法》。该法规定教师在一年中必须履行 5 天的 “专业发展日。在“专业发展日”里将学生放假,
教师则参加相关的在职培训。
在美国,1992 年《高等教育法修正案》中,强调了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性,并提出:为提高教师整体专业素质,教师应该接受在职培训4。2002 年美国教育部颁布的 NCLB 法案,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No Child Left Behind)、要求所有公立学校教师必须达到《国家统一评价标准》---“高素质”标准,再次掀起了教师在职培训的热潮。2007 年联邦政府颁布了 “开端计划法”,其中明文规定:“开端计划”的所有幼儿教师,应该参加一年至少 15 个小时的教师在职培训。除此之外,美国联邦政府还通过颁布各项财政政策法规,为教师培训的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资助。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农村幼儿教师 在我国,对于“农村”一次的界定上存在不同的说法,其内涵跟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行政区域划分上,“农村”根据其所包含的区域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村”包括县、乡镇和村。而狭义的“农村”则只包括乡镇和村。本文中的“农村”指的是广义上的农村。
幼儿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和保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本文中的农村幼儿教师指的是在农村幼儿园里履行教育和保育工作职责的人。
二、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主要是指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职后培训。其中的职后培训分为以提高教师学历为目的的“补偿型”培训和以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教师服务能力为目的的“能力型”培训。本文中的教师培训是指针对教师的“能力型”职后培训,培训对象包括所有阶层的农村幼儿教师,即:新任教师、转岗教师、普通教师、骨干教师和资深教师。
三、培训实效性
根据商业字典里的解释,“实效性”指的是预期目标的达到程度和预期问题得到解决的程度。
就培训实效性调查,国外学者 Kraiger &Salas 在他们“运用认知、技能理论和情感理论对培训实效性调查进行评价”一文中,认为:“培训实效性调研区别于培训评价。培训实效性关注的是培训为什么有效的问题。即关注培训有效性的原因。它相对培训评价更为宏观。培训实效调研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培训干预。从系统的角度看,培训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培训设计,还取决于组织对培训(学习)的定位,支持和强化;取决于学员关注的焦点和培训动机;取决于促进培训迁移的有效机制。培训评价研究微观层面上的问题,它研究什么才有效的问题。更多关注测量。培训评价考察不同水平上学到了什么。它是确定某一培训干预条件下的培训效果的基础”。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成人学习理论
成人学习理论是以成人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学习欲望和系统为基础而总结的,专门指导成人培训的教育理论。最早的成人学习理论可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1928 年出版的《成人的学习》一书。他在成人学习与其能力和年龄的关系问题上,以 14-45 岁的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长达两年的实证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年龄不是影响成人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年龄的增长在智力上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成人也可以与儿童、青少年一样能学习,甚者可以学得比他们还好;对成人的学习能力有明显影响的因素不是智力,而可能是其动机,健康和学习兴趣等因素”。他的这一发现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成人的学习能力,揭示了成年人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后,被称为“成人学习理论之父”的马尔科姆·诺尔斯(Malcolm.S.knowles)40在他 1973 年出版的书《成人学员:一个被忽视的群体》(The Adult Learner: A Neglected Species)中,在对成人学习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分儿童(普通)教育学和成人教育学的六项假设认为:(1)成人自我概念从依赖的人变为独立的人;(2)从学习的准备性看,成人的学习是为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3)从学习者的作用来看,成人所具有的丰富的生活和工作经验可以成为宝贵的学习资源;(4)从学习的倾向性看,成人重视知识的实用性,具有“问题/任务中心”的学习取向;(5)从学习的动机来看,成人具有明确的,内在的学习动机;(6)从认知需求来看,成人拥有认知需求,需要知道自己为何要学习。
诺尔斯的成人教育学理论假设对开展幼儿教师培训具有重要的启示。其一,教师作为成人,也具有成人学习的一般特征。因此,教师培训必须符合成人学习的规律。在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方法的选择上,要先掌握教师的实际需要,要突出成人教育的特色。其二,教师培训要充分利用参训教师已有的经验。用讨论,模拟学习,现场活动等方式,引导学员分享经验、从而促使学员借助这些经验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理念。其三,在开展培训之前,要让参训教师知道培训的目的何在,知道通过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培训流程。其四,学习动机是内在动机和外在力量共同发挥作用而形成的。教师培训要努力激发学员的内在动机,强调培训方从“组织外控式”向“个体内生式”转变。即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6
第一节 调查对象的特征分析 .......................... 16
一、 基本情况 .......................... 16
二、参训意愿 ............................... 18
第四章 影响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实效性的因素分析 .................... 29
第一节 影响培训实效性的内在因素分析 .......................... 29
一、教师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 29
二、教师对教师培训的意义认识不够 ........................... 29
第五章  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实效性的策略 ....................... 33
第一节 从农村幼儿教师自身的角度 .............................. 33
一、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 33
二、有效利用培训机会,提升自身专业发展 ..................... 33

第五章   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实效性的策略

第一节 从农村幼儿教师自身的角度
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自觉的主动学习方式,主要依靠个体在自身现实和预期计划之间作对比的基础上,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调节学习活动。基于其对个体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策略,也是学习型社会和当今信息化时代对教师赋予的重要使命。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只靠外塑的、被动的学习是远不够的,只要在日常生活与工作实践中主动学习,尝试不同的观念与做法,在亲身体验和反复反思中做出合理的选择时,教师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幼儿园教师以其专业人员的身份面对的是自理能力很弱或尚未形成的 3~6  岁的幼儿,服务对象的这一特殊性,要求幼儿园教师在能胜任教育的同时还能胜任保育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幼儿园教师不仅要学会幼儿发展知识、教育教学技巧和其他相关的专业技能,还要学会幼儿保育方面的相关知识。然而、这些知识幼儿园教师如果只寄希望于教师培训或其他外塑的活动、自己却不主动学习,在与目前的教师培训覆盖率和深刻度下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够的。更何况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学习、积累、实践、反思等方式提高自身专业素养,需要教师在培训结束后,还要延续学习,善于利用多种媒体和途径不断地自我超越。因此,教师要学会自主学习,将自主学习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努力补充自身的弱点,提高专业素质。
.........................

第六章   研究展望与不足

一、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