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幼儿品格塑造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 人格与品格界说
(一) 人格
何谓人格,千年以降,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直至今日,仍未有统一的标准和认识。在英语中,人格一词的表述为“personality”,它起源于拉丁文“persona”,原意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另一方面也有个人蕴藏于内、外部未露的特点,即一个人真实的自我[11]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人格”的定义是:“个人的心理面貌和心理格局,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我国古代汉语中没有“人格”一词,现代汉语中的“人格”一词是引用日文对“personality”的翻译。
现代学者研究视角的不同造成对人格的定义和理解存在差异。据有关学者统计,人格目前的含义已经多于百种,甚至更多。由此可见,一个统一的、全面的、包罗万象的人格定义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可以从这些庞杂的定义中总结出一些共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人格
何谓人格,千年以降,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直至今日,仍未有统一的标准和认识。在英语中,人格一词的表述为“personality”,它起源于拉丁文“persona”,原意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另一方面也有个人蕴藏于内、外部未露的特点,即一个人真实的自我[11]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人格”的定义是:“个人的心理面貌和心理格局,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我国古代汉语中没有“人格”一词,现代汉语中的“人格”一词是引用日文对“personality”的翻译。
现代学者研究视角的不同造成对人格的定义和理解存在差异。据有关学者统计,人格目前的含义已经多于百种,甚至更多。由此可见,一个统一的、全面的、包罗万象的人格定义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可以从这些庞杂的定义中总结出一些共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环境在遗传的基础上对人格也产生影响,人格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第二,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些单元共同构成人格这一整体;
第三,动态性、独特性、系统性、相对稳定性是人格的发展特点。
综上所述,本文将人格认定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是由不同的机构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它表现为个体在认识自我、改造自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然、自己与社会关系时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价值辨析与践行的心理倾向和个性特征。
.........................
二、 品格塑造的内涵与特征
(一) 品格塑造的内涵
品格的塑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是在社会实践中、在教育培养中发展起来的。教育与品格的塑造是辩证的统一:一方面,脱离社会环境和教育培养条件来谈品格的塑造,是解释不了品格塑造的实质的;另一方面,在教育中,其具体要求、内容、方式和方法固然首先要服从社会生产方式的需要,但它们同时也必须考虑到个体,尤其是幼儿的发展特点,考虑品格塑造的内在活动规律性。
(二) 品格塑造的特征
林崇德(2014)在《品格发展心理学》中认为从品格的特殊矛盾出发,其主要有社会性、统一性、稳定性、主动性、差异性、调节性等六种彼此联系并相互制约的特性。
综上所述,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别阐述了品格的特性与特征,但对品格特征的界定上大体相同,本文在早期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品格具有道德性、统一性、稳定性、发展性和主动性五大特征。
........................
第二,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些单元共同构成人格这一整体;
第三,动态性、独特性、系统性、相对稳定性是人格的发展特点。
综上所述,本文将人格认定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是由不同的机构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它表现为个体在认识自我、改造自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然、自己与社会关系时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价值辨析与践行的心理倾向和个性特征。
.........................
二、 品格塑造的内涵与特征
(一) 品格塑造的内涵
品格的塑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是在社会实践中、在教育培养中发展起来的。教育与品格的塑造是辩证的统一:一方面,脱离社会环境和教育培养条件来谈品格的塑造,是解释不了品格塑造的实质的;另一方面,在教育中,其具体要求、内容、方式和方法固然首先要服从社会生产方式的需要,但它们同时也必须考虑到个体,尤其是幼儿的发展特点,考虑品格塑造的内在活动规律性。
(二) 品格塑造的特征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动机、道德行为等多种道德心理成分在个体身上越来越稳定的表现,彰显着个体品格塑造的建立和发展。学者们关于品格塑造其特征的界定存在差异。
布贝尔对品格作了如下界定:品格连接着个体的本质和他们外表,介于他为人的统一性与他的一连串行动与态度之间的这种特殊联系, 均是在这个实体还没有完全成型的时候作用于他身上的。
丁锦宏(2005)在《品格教育论》中指出,品格实质上应该是“内在与个体的道德品性”,其中涵盖个体性、道德性、统整性、稳定性以及发展性五个特征,五种特征其中相互依附,相互联系;
蔡春(2010)在《德性与品格教育论》中提出,品格具有道德性、自觉性、个体性、不变性、一致性、连续性、动态性等七种特征;布贝尔对品格作了如下界定:品格连接着个体的本质和他们外表,介于他为人的统一性与他的一连串行动与态度之间的这种特殊联系, 均是在这个实体还没有完全成型的时候作用于他身上的。
丁锦宏(2005)在《品格教育论》中指出,品格实质上应该是“内在与个体的道德品性”,其中涵盖个体性、道德性、统整性、稳定性以及发展性五个特征,五种特征其中相互依附,相互联系;
林崇德(2014)在《品格发展心理学》中认为从品格的特殊矛盾出发,其主要有社会性、统一性、稳定性、主动性、差异性、调节性等六种彼此联系并相互制约的特性。
综上所述,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别阐述了品格的特性与特征,但对品格特征的界定上大体相同,本文在早期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品格具有道德性、统一性、稳定性、发展性和主动性五大特征。
........................
第二章 孟子人格思想的核心价值钩沉
一、 孟子人格思想的产生背景
我国封建制度的兴起和大变革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此阶段,诸侯黩武,社会紊乱,经济制度急剧变化,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愈显尖锐化和复杂化。孟子便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中,在各国君主之间游说,为传统文化的道德政治,为人伦正义,奔走呼号,建构并宣扬自己的主张与学说。在学术上,孟子极为推崇孔子,他自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20],盛赞“孔子之谓集大成”[21],“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22]。但孟子与孔子并无直接的师承关系,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认为孟子是子思学生的学生,这种观点也得到了诸多学者的普遍认可与赞同。因此,孟子的思想体系深受孔子与子思思想的影响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 孟子人格思想的产生背景
我国封建制度的兴起和大变革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此阶段,诸侯黩武,社会紊乱,经济制度急剧变化,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愈显尖锐化和复杂化。孟子便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中,在各国君主之间游说,为传统文化的道德政治,为人伦正义,奔走呼号,建构并宣扬自己的主张与学说。在学术上,孟子极为推崇孔子,他自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20],盛赞“孔子之谓集大成”[21],“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22]。但孟子与孔子并无直接的师承关系,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认为孟子是子思学生的学生,这种观点也得到了诸多学者的普遍认可与赞同。因此,孟子的思想体系深受孔子与子思思想的影响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自春秋时期开始,诸侯国间相互兼并,兵拏祸结。孟子言“春秋无义战”[23],
而他所处的战国时代更是兵戈抢攘,七雄诸国各自为战,百姓民不聊生,颠沛流离。就在这朝迁市变的年代,包括孟子在内的诸子百家学说便应运而生。与当时主流的法家主张思想不同,孟子提倡“王道”,反对“霸道”;宣扬“仁政”,揭露“争战”;批驳法家“急功近利”,主张治国“民贵君轻”。但战国诸侯热衷于“霸道”,穷兵黩武,孟子及其学说并未被采纳推行,甚至被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孟子处于斯,眼见圣道湮微,正途壅蔽,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一书便因此得著。《孟子》共七篇,二百六十章,计三万五千余字。起初,《孟子》在儒家经典中并未有如今的地位,而真正具有孔子及孔子嫡系等著作经典平起平坐的位置,是在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后。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历代为《孟子》作注释者纷沓不绝,如东汉赵岐《孟子注》,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代焦循《孟子正义》等。本文关于孟子思想研究部分的注释主要参考了《孟子集注》(朱熹注)、《孟子正义》(焦循注)、《孟子译注》(杨伯峻注)以及近现代的学者对孟子思想的系统研究。
作为研究孟子思想的重要典籍来源,《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哲学理论、教育纲领等方面内容,对其仁义的学说、性善端说的伦理思想、王霸之道的治国原则、民贵君轻的民本理念进行了深刻辨析和阐述。孟子的诸如“取义成仁”“养浩然之气”等人格思想便星散于其中各篇,本文所述的人格思想即是将《孟子》七篇中的人格思想的精华进行梳理和提炼而成。
.........................
作为研究孟子思想的重要典籍来源,《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哲学理论、教育纲领等方面内容,对其仁义的学说、性善端说的伦理思想、王霸之道的治国原则、民贵君轻的民本理念进行了深刻辨析和阐述。孟子的诸如“取义成仁”“养浩然之气”等人格思想便星散于其中各篇,本文所述的人格思想即是将《孟子》七篇中的人格思想的精华进行梳理和提炼而成。
.........................
二、 孟子人格思想的思想基础
“性善”是孟子人格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孟子人格思想体系的中心学说,其他如教育哲学、仁政思想、认识论、道德论等思想皆渊源于此、推衍而来。人性问题是对人的深层次研究,对人的本质属性的探讨。“性相近,习相远”[25]便是孔子第一次提出人性理论探讨问题的例证,但尚未做深入的讨论。孟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化,他的性善论立论于人具有四种善端,这四端如同人之四肢,是与生俱来而非后天外加的。孟子认为,人不能纯然为善和纯然为恶的原因是受到了后天不良环境的影响和物欲的蒙蔽。因此,他主张人必须坚守本心,扩而充之,并将善端完备,挽救人心的陷溺。
“性善”是孟子人格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孟子人格思想体系的中心学说,其他如教育哲学、仁政思想、认识论、道德论等思想皆渊源于此、推衍而来。人性问题是对人的深层次研究,对人的本质属性的探讨。“性相近,习相远”[25]便是孔子第一次提出人性理论探讨问题的例证,但尚未做深入的讨论。孟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化,他的性善论立论于人具有四种善端,这四端如同人之四肢,是与生俱来而非后天外加的。孟子认为,人不能纯然为善和纯然为恶的原因是受到了后天不良环境的影响和物欲的蒙蔽。因此,他主张人必须坚守本心,扩而充之,并将善端完备,挽救人心的陷溺。
(一) 人性本善
孟子的性善论立论于人具有四种善良的心,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26]“四心”是性善论的基础,是辨别人与非人的因素。孟子言“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27]所谓非人也,即没有人性的人。孟子举“乍见孺子将入与井”为例,意思是说譬如有人忽然看见一个还不懂事的小孩子将要掉进井里,都会有悲悯同情之心,以此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此“四心”相应的四种道德即仁、义、礼、智。孟子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28],他所说的“四心”亦即“四端”。《说文解字》中对于端的解释是“物初生之题”,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也解释到“端,续也”,都阐述了孟子所指的“四端”,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萌芽与开端,而非四种道德的完备和终极。那“四心”或者说是“四端”从何而来呢?孟子也作出了阐释:“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29]“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30]意思是说,“四心”与“四端”有如人身体之四肢,是与生俱来的而非后天外加。
孟子又提出“良知”、“良能”之说,他解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31]“良知”与“良能”,都是指人先天的知与行的道德能力,这种知与行不能割裂开来。良知之知识一种直觉之知,是不带思辨而直接明觉的,所以见父兄之孝悌是为“良知”。“良知”的发展与呈现的结果促发了道德行为,导致这种“沛然莫之能御”[32]的促发的力量便是“良能”。致良心、生良知,既是人的自我构建的关键,也是人的精神世界构建的核心。
.............................
孟子又提出“良知”、“良能”之说,他解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31]“良知”与“良能”,都是指人先天的知与行的道德能力,这种知与行不能割裂开来。良知之知识一种直觉之知,是不带思辨而直接明觉的,所以见父兄之孝悌是为“良知”。“良知”的发展与呈现的结果促发了道德行为,导致这种“沛然莫之能御”[32]的促发的力量便是“良能”。致良心、生良知,既是人的自我构建的关键,也是人的精神世界构建的核心。
.............................
第三章 孟子人格思想与幼儿品格塑造问题的内在价值联系 .................................. 25
(一)幼儿品格缺失现实表现 .................................... 25
(二)幼儿品格缺失原因分析 .................... 27
第四章 孟子人格思想在幼儿品格塑造中的价值实现 .............................. 33
一、孟子的理想人格目标在幼儿品格塑造中的价值实现 ......................... 33
(一)“明人伦”与幼儿孝悌品格的塑造 ............................ 33
(二)“大丈夫”与幼儿自强品格的塑造 ............................. 34
第四章 孟子人格思想在幼儿品格塑造中的价值实现
一、 孟子的理想人格目标在幼儿品格塑造中的价值实现
(一) “明人伦”与幼儿孝悌品格的塑造
孟子认为,人民百姓应受到教育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明人伦”,也就是培养人民拥有自主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观念。对于“人伦”的理解,孟子将其看为如何对待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五种人际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72],意思是说父子之间要存有骨肉亲情,君臣之间要有礼法之义,夫妻之间要亲爱而有内外分别,老少之间要遵从伦理道德,朋友之间要做到互有诚信。孟子提出如何处理这些人伦关系的主张,目的在于维护当时封建等级社会的秩序和教化人们以符合社会需求的道德观念,具有鲜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因素和社会前提,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已不能全部为如今所用,但其思想之精髓部分仍不失闪光之处。“父子”之孝顺、“长幼”之友爱,亦可作为幼儿孝悌品格塑造的导向。孝悌,在《辞典》中注释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父母长辈,友爱朋友兄妹,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标准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标志。但在当下社会中,不乏因为幼儿道德认识偏差,受教育环境消极影响等原因而造成孝悌品格缺失的现象。据四川日报 2017年 5 月 16 日报道,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在地铁上对旁边的爷爷拳打脚踢,不论爷爷躲开、吓唬制止,还是旁边奶奶的阻拦,都没有停下小男孩打人的行为,两老人很是无奈却任由小男孩继续打闹。此事件的出现,人们甚至习以为常,有不少网友评论“很常见,我邻居家的孩子就这样”,“现在都是这么教育小孩子,宠得无法无天”,但也有网友认为“这种小孩一看家长的教育失职。教出这样的孩子,父母应该负绝大部分责任”。可不论如何,类似事件的不时出现和人们的一些偏差的观念都显现出一部分幼儿孝悌品格的缺失,昭示着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及幼儿园教育应对幼儿的孝悌品格给予关注与重视。孟子“明人伦”的观念,是中国传统孝悌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宣扬人主体能动性的特点,促进了幼儿对孝悌概念的认知,对孝悌行为的践行,为如今幼儿孝悌品格的缺失提供了适宜的填补,也为幼儿孝悌品格的塑造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
(一) “明人伦”与幼儿孝悌品格的塑造
孟子认为,人民百姓应受到教育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明人伦”,也就是培养人民拥有自主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观念。对于“人伦”的理解,孟子将其看为如何对待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五种人际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72],意思是说父子之间要存有骨肉亲情,君臣之间要有礼法之义,夫妻之间要亲爱而有内外分别,老少之间要遵从伦理道德,朋友之间要做到互有诚信。孟子提出如何处理这些人伦关系的主张,目的在于维护当时封建等级社会的秩序和教化人们以符合社会需求的道德观念,具有鲜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因素和社会前提,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已不能全部为如今所用,但其思想之精髓部分仍不失闪光之处。“父子”之孝顺、“长幼”之友爱,亦可作为幼儿孝悌品格塑造的导向。孝悌,在《辞典》中注释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父母长辈,友爱朋友兄妹,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标准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标志。但在当下社会中,不乏因为幼儿道德认识偏差,受教育环境消极影响等原因而造成孝悌品格缺失的现象。据四川日报 2017年 5 月 16 日报道,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在地铁上对旁边的爷爷拳打脚踢,不论爷爷躲开、吓唬制止,还是旁边奶奶的阻拦,都没有停下小男孩打人的行为,两老人很是无奈却任由小男孩继续打闹。此事件的出现,人们甚至习以为常,有不少网友评论“很常见,我邻居家的孩子就这样”,“现在都是这么教育小孩子,宠得无法无天”,但也有网友认为“这种小孩一看家长的教育失职。教出这样的孩子,父母应该负绝大部分责任”。可不论如何,类似事件的不时出现和人们的一些偏差的观念都显现出一部分幼儿孝悌品格的缺失,昭示着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及幼儿园教育应对幼儿的孝悌品格给予关注与重视。孟子“明人伦”的观念,是中国传统孝悌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宣扬人主体能动性的特点,促进了幼儿对孝悌概念的认知,对孝悌行为的践行,为如今幼儿孝悌品格的缺失提供了适宜的填补,也为幼儿孝悌品格的塑造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