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一、 选题缘由
(一) 研究价值的追寻:入职准备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贯彻实施,我国学前教育面临着满足已有人口和新增人口的教育需求,以及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保证教育质量的双重压力,为此幼儿师资“堵缺口”、“提素质”的需要也愈加迫切,构建稳定化、专业化、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队伍是有效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关键。虞永平指出,当前提升学前师资水平是一项至关学前教育质量和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其中,加强职前学前教师教育改革是尤为重要的一步,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些地方存在的新教师知识陈旧、专业素养低下和实践能力薄弱的现象。另有研究发现:教师的个人专业性向,包括心灵的敏感性、爱的品质、交流、沟通的意愿、对教育工作的兴趣等人格特征和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基本能力在内的职业品质,是影响其继续从教意愿的决定性因素,而这种性向往往形成于确定职业取向后的入职前夕,是面向就业的重要准备之一。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在入职前为职后发展所作出的一系列准备活动对新教师在园工作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职前形成的专业性向将对幼儿教师职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关乎其能否长期从事该职业。研究入职准备能够为幼儿教师提供专业理论实践和职业发展规划的有益经验,对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 研究问题的确立:由“私己”的发问到“互通”的思考
1. “私己”的发问
对于学前教育本科生入职准备的研究,源于我内心真实的发问,也是基于对现实的思考。在大四和研一两年期间,我承担了哈尔滨市 A 大学的本科毕业班实习与就业的相关工作,在一次随本科生见习的晨会中,学生纷纷叙说了见习过程中的困惑,他们提到:自己在学校的学习还算认真,但是见习后发现学校学的远远不够,有时候觉得主班教师做得不够妥帖,但是究竟怎样更好却不清楚;马上要走上工作岗位,但是似乎还没有成为一名“老师”的心态,突然没有人指导自己该怎样做就会手足无措;还有些同学对工作单位的选择和工作环境的迷茫产生了严重的心理焦虑。由此我也联想起已经就业的同学们,在校期间,他们中的很多人自决定进入幼儿园工作起就努力准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广泛地参加招聘会,毕业前只身一人不远万里去到深圳、上海、广东参加实习……然而,在工作半年到一年后,其中不乏即便是已经拿到了教师编制也依旧选择了辞职、转行之人,经历了心理上“我努力去要看一看大的世界”到“看来我并不适合这个工作”的巨大转折。于是,我发现经过四年本科专业的学习和历练,很多人已萌生执着于幼儿教育事业的想法,但现实中,仅仅停留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储备上的入职准备难以满足实践的需要,而工作的选择更不能人云亦云,很多本科生就业前往往满怀一腔热血却缺少了现实的思考和指向职业长远发展的准备,就会存在胜任力不足和囿于实际困境的可能。当我将工作中的点滴记录下来、形成思考之后,有关“学前教育本科生入职准备”的研究想法便深深植根于脑海,我试图用我的研究经历探寻入职准备的真相,以帮助更多的本科生理解和进行入职准备。
1. “私己”的发问
对于学前教育本科生入职准备的研究,源于我内心真实的发问,也是基于对现实的思考。在大四和研一两年期间,我承担了哈尔滨市 A 大学的本科毕业班实习与就业的相关工作,在一次随本科生见习的晨会中,学生纷纷叙说了见习过程中的困惑,他们提到:自己在学校的学习还算认真,但是见习后发现学校学的远远不够,有时候觉得主班教师做得不够妥帖,但是究竟怎样更好却不清楚;马上要走上工作岗位,但是似乎还没有成为一名“老师”的心态,突然没有人指导自己该怎样做就会手足无措;还有些同学对工作单位的选择和工作环境的迷茫产生了严重的心理焦虑。由此我也联想起已经就业的同学们,在校期间,他们中的很多人自决定进入幼儿园工作起就努力准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广泛地参加招聘会,毕业前只身一人不远万里去到深圳、上海、广东参加实习……然而,在工作半年到一年后,其中不乏即便是已经拿到了教师编制也依旧选择了辞职、转行之人,经历了心理上“我努力去要看一看大的世界”到“看来我并不适合这个工作”的巨大转折。于是,我发现经过四年本科专业的学习和历练,很多人已萌生执着于幼儿教育事业的想法,但现实中,仅仅停留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储备上的入职准备难以满足实践的需要,而工作的选择更不能人云亦云,很多本科生就业前往往满怀一腔热血却缺少了现实的思考和指向职业长远发展的准备,就会存在胜任力不足和囿于实际困境的可能。当我将工作中的点滴记录下来、形成思考之后,有关“学前教育本科生入职准备”的研究想法便深深植根于脑海,我试图用我的研究经历探寻入职准备的真相,以帮助更多的本科生理解和进行入职准备。
..........................
二、 学术回望
(一) 已有文献述评
1. 入职准备的相关研究
二战以后,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入职教育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职业教育”成为岗前培训的代名词,针对不同学制、学龄、专业等的专门化入职培训大量涌现,有关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应运而生。国内外学者通常将入职准备的观点嵌套在职业教育之中加以阐释。
(1)国外入职准备的研究
第三章 学前教育本科生入职准备问题的原因分析 ................... 39二、 学术回望
(一) 已有文献述评
1. 入职准备的相关研究
二战以后,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入职教育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职业教育”成为岗前培训的代名词,针对不同学制、学龄、专业等的专门化入职培训大量涌现,有关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应运而生。国内外学者通常将入职准备的观点嵌套在职业教育之中加以阐释。
(1)国外入职准备的研究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这种代之以岗前培训的“职业教育”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培养人才适应岗位的效率和效果,但也弱化了在校期间专业学习中积淀的深度与广度,不利于从业者职业生涯的长足发展。
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作为培养学生应该学会的本领,深刻引发了世界各国对学生在教育中获得何种准备以应对日后专业与职业发展的种种困难的思考。20 世纪 70-80 年代,英、美、澳等国反思了已有的“双轨制”职业教育,对完全脱离实际的纯粹学术教育和纯粹狭隘的职业训练予以批判,相继兴起了“新职业主义教育运动”,提出了“整合学术学习与职业学习”、“中等教育和中等后教育”、“教育与工作”三项整合理念,意图帮助学生不仅应做好各种知识技能储备以获得专业的长足发展,更应该注重职后的调整与终身的学习。
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作为培养学生应该学会的本领,深刻引发了世界各国对学生在教育中获得何种准备以应对日后专业与职业发展的种种困难的思考。20 世纪 70-80 年代,英、美、澳等国反思了已有的“双轨制”职业教育,对完全脱离实际的纯粹学术教育和纯粹狭隘的职业训练予以批判,相继兴起了“新职业主义教育运动”,提出了“整合学术学习与职业学习”、“中等教育和中等后教育”、“教育与工作”三项整合理念,意图帮助学生不仅应做好各种知识技能储备以获得专业的长足发展,更应该注重职后的调整与终身的学习。
英国新职业主义认为新职业主义主张提高职业教育地位,建立一个“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一体化教育体系,追求加强所有青年的职业生活做准备的核心学习内容。1990 年 3 月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提出了“全民教育”一词,认为实现全面教育应该通过职业教育手段特别是职业指导进行,其作用应该扩展到为学生和成年人在失业期间或非正式部门就业可能频繁变换职业做出准备。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教育部在 1991 年发布的《义务教育和培训后青年人的参与》报告中提到:教育必须强调培养青年人与就业相关的一系列核心能力,以应对将来的职业与工作。核心能力是指在工作中综合运用知识与技术的能力,主要细化为以下方面:收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交流思想与信息的能力、计划与组织活动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使用技术手段的能力。美国国会于 1990 年通过并于 1998 年修订了《卡尔·伯金斯职业与应用技术教育法案》,其中提到:“技术准备计划”旨在面向就业岗位,通过知识的应用和系统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数学、科学、交流和技术方面的能力。主要参与机构包括四年制的学院和大学。1999 年 4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21 世纪不断变化的需求:技术和职业教育挑战》这一文件,提出形成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发展范式,从重视带有功利主义色彩的岗位技能培训,向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向转变,通过促进“核心技能理论”发展的方式归纳从业者入职前所应具备的相关能力。2012 年 5 月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发布的《技能战略》中突出强调技能的战略地位,国际中众多学者一致认为劳动者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学术与技能水平以适应高技能岗位的要求,应具有宽厚的职业准备能力,满足变换工作或岗位时继续学习所需的基础。
........................
第二章 学前教育本科生入职准备的现实图景
........................
第二章 学前教育本科生入职准备的现实图景
一、 叛离自身生活的职业理解
在入职准备的过程中,学生的见闻在不断积淀、经验在不断增长,对于职业的理解也在不断塑造和更新。但是,由于学生入职前并未在职业方面具有全面、切身的体验,因此对职业的解读常赖于就业信息平台、他人和单位提供的信息,多方信息源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路会对学生的职业理解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往往导致了学生存在断点式解读并选择职业,以及移植他人经验来规划职业而产生不必要的焦虑等深刻的问题。
(一) 以管窥豹:杂糅多方的断点式解读
在入职准备的过程中,学生的见闻在不断积淀、经验在不断增长,对于职业的理解也在不断塑造和更新。但是,由于学生入职前并未在职业方面具有全面、切身的体验,因此对职业的解读常赖于就业信息平台、他人和单位提供的信息,多方信息源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路会对学生的职业理解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往往导致了学生存在断点式解读并选择职业,以及移植他人经验来规划职业而产生不必要的焦虑等深刻的问题。
(一) 以管窥豹:杂糅多方的断点式解读
总体上看,学生经过本科期间的专业学习对从事幼儿教师职业抱有热忱,期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行动更好地从事幼儿教育事业;同时也希望自己选择合适的职业能够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带来期望中的社会地位与价值感,因此对于选择怎样的工作岗位较为看重。然而对于即将迈入工作岗位的学生而言,了解岗位信息的途径主要是用人单位宣讲会、已工作的前辈、高校教师以及自己进行的网络搜索或实地考察,而收集的信息主要是岗位具备的如编制、待遇、地理环境、园所文化、园所性质、发展前景等方面的要素,久而久之便忽视从自身及生活需要出发去审视和选择职业,而是将职业仅看做是由上述要素所组成的集合。同时,由于不同来源的信息所依托的背景、服务的对象有所差异,学生往往遇到各执一词的情况。
西露:其实天天在学校的时候还挺有奔头的,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了就行了,可真到了找工作的时候就迷茫了,那么多工作具体啥样我们也不清楚,特需要有人能帮忙指点。但是不同的人看重的东西都不一样,有的重视编制、有的看重赚钱,听起来都有道理,但是我就更纠结。每次听宣讲会之后,觉得这工作待遇、地点啥挺好的,等回来和家人合计一下,又觉得其他方面不行就退缩了。(FTSZW0926-14)
由于学生对岗位的了解十分有限,仅凭衡量岗位所具备的各项要素来选择去向并不能窥及全貌,就此做出的选择也很难契合学生的职业发展。同时,由于岗位信息的来源多样而繁杂,且他人所处立场不一、实践程度不等、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尽相同,因而得出的不同结论加剧了学生的认知困难,以至于更加无法依据他人提供的信息做出取舍并做出合理选择。
.........................
二、 难以指导实践的专业理论
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中反映出了真实的理论学习水平,可见经过三年的理论学习和专业见习,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确实有了很大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读幼儿、设计课程并进行反思。但是由于自身能力及实践机会的限制,学生的专业理论储备方面依旧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有待于加强,还存在教学设计脱离幼儿生活经验、教学组织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和教育评价无从下手或浮于表面的现象。第二,学生对幼儿发展的相关理论掌握不扎实,出现活动设计与幼儿年龄阶段不符、活动组织过于抽象、成人化的现象。
(一) 弱理解、轻归纳的教育教学理论
.........................
二、 难以指导实践的专业理论
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中反映出了真实的理论学习水平,可见经过三年的理论学习和专业见习,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确实有了很大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读幼儿、设计课程并进行反思。但是由于自身能力及实践机会的限制,学生的专业理论储备方面依旧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有待于加强,还存在教学设计脱离幼儿生活经验、教学组织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和教育评价无从下手或浮于表面的现象。第二,学生对幼儿发展的相关理论掌握不扎实,出现活动设计与幼儿年龄阶段不符、活动组织过于抽象、成人化的现象。
(一) 弱理解、轻归纳的教育教学理论
1. 脱离幼儿生活经验的教学设计
由于学生对教学设计的相关原则领悟不深、贯彻不清,设计的活动环节常出现脱离幼儿生活经验的问题,导致活动过程中幼儿无法对预成的课程专心致志,而对于其他感兴趣的点深入思考。例如:西霜实习中的公开课选择了一次科学活动《了解地震及其防护》,活动过程的第二个环节设计的是“介绍地震的危害与益处:看图片,体会观察地震后的惨痛景象,以及地震后形成山脉、湖泊的美丽景象,谈谈感受。”而具体实施过程的观察记录如下:
由于学生对教学设计的相关原则领悟不深、贯彻不清,设计的活动环节常出现脱离幼儿生活经验的问题,导致活动过程中幼儿无法对预成的课程专心致志,而对于其他感兴趣的点深入思考。例如:西霜实习中的公开课选择了一次科学活动《了解地震及其防护》,活动过程的第二个环节设计的是“介绍地震的危害与益处:看图片,体会观察地震后的惨痛景象,以及地震后形成山脉、湖泊的美丽景象,谈谈感受。”而具体实施过程的观察记录如下:
西霜:刚刚大家都看过了地震不好的一面,那下面老师告诉大家地震也有好的地方。(出示云雾缭绕的壮丽华山照片)你们见过山吗?地震能形成山和温泉。
幼儿 A:看过!我爸爸就带我十一的时候去帽儿山了。山有雾,跟这个一样。
幼儿 B:有雾就是有水,没雾就是没水,有水就好看。
西霜:你们说的和老师的话没关系对吗?先不说这个。好,我们继续来看。
幼儿 C:老师我想说。我家今天早上水管漏水了,找叔叔来修 ,然后…… 西霜:你先别说了,我们看下面,进行不完了。
幼儿 D:我还没说呢。老师,我见过雾……
西霜:豆豆不说了,来不及了。(GCSZZ1010-7)
西霜在评课环节表示: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幼儿对地震的危害和益处这一话题并无兴趣,以为展示华山的壮丽图片就已经是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经验,进而引导其理解地震的益处。然而幼儿见到图片后并考虑不到华山与地震本身有何联系,而是就图片中的雾引发了对现实生活的回忆,并回答出如此发散的答案。由此可见,学生并未正确理解所谓“教学活动基于幼儿生活经验”的内涵并非仅仅提及幼儿生活的已知事物即可,而是要对幼儿生活中已经发现的现象、引起思考和需要归纳的事物进行经验的提升。虽然在活动环节的设计上设法通过图片(壮丽的华山)唤起幼儿已有经验(山脉)与新知识(地震形成的山)进行联系,并寄希望于以此来帮助幼儿理解地震的益处,但是对于幼儿而言,他们更关注图片所示的具体现象,而非现象所表征的涵义,借助图片回忆和思考的内容也通常是关于具体现象的具体经历,找不到与抽象后的知识相连接的内容。
.............................
幼儿 A:看过!我爸爸就带我十一的时候去帽儿山了。山有雾,跟这个一样。
幼儿 B:有雾就是有水,没雾就是没水,有水就好看。
西霜:你们说的和老师的话没关系对吗?先不说这个。好,我们继续来看。
幼儿 C:老师我想说。我家今天早上水管漏水了,找叔叔来修 ,然后…… 西霜:你先别说了,我们看下面,进行不完了。
幼儿 D:我还没说呢。老师,我见过雾……
西霜:豆豆不说了,来不及了。(GCSZZ1010-7)
西霜在评课环节表示: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幼儿对地震的危害和益处这一话题并无兴趣,以为展示华山的壮丽图片就已经是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经验,进而引导其理解地震的益处。然而幼儿见到图片后并考虑不到华山与地震本身有何联系,而是就图片中的雾引发了对现实生活的回忆,并回答出如此发散的答案。由此可见,学生并未正确理解所谓“教学活动基于幼儿生活经验”的内涵并非仅仅提及幼儿生活的已知事物即可,而是要对幼儿生活中已经发现的现象、引起思考和需要归纳的事物进行经验的提升。虽然在活动环节的设计上设法通过图片(壮丽的华山)唤起幼儿已有经验(山脉)与新知识(地震形成的山)进行联系,并寄希望于以此来帮助幼儿理解地震的益处,但是对于幼儿而言,他们更关注图片所示的具体现象,而非现象所表征的涵义,借助图片回忆和思考的内容也通常是关于具体现象的具体经历,找不到与抽象后的知识相连接的内容。
.............................
一、 学生自身 ..................................... 39
(一) 价值观 ................................ 39
(二) 经验 ............................ 41
第四章 学前教育本科生入职准备的愿景展望 ......................... 50
一、 学生方面 ..................................... 50
(一) 树立职业信仰 ....................... 50
(二) 认清职业角色 .................................. 50
第三章 学前教育本科生入职准备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学生自身
学前教育本科生自身的价值观、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是影响其入职准备的主观因素。其中学生的价值观是其在入职准备中进行选择和判断的依据;认知水平制约了其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角度、方式及方法;而实践能力限制了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质量和层次。三者并非单一作用于学生个体,而是交互协同、相互影响地建构着学生个人入职准备思想与行动的所有方面。
(一) 价值观
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经验影响下,进行认识、理解、选择和判断的观念或取向,是影响学生一切行为的核心内因。本研究认为,学生的价值观并非纯粹源于外在教育理想的引领,而是除此之外还基于自身的个性需要,形成由内在需求引发的价值观。
1. 教育理想引领下的价值观
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其教育理想引领下的价值观主要表现为教育信仰,所谓教育信仰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之中所形成的对于教育本然价值的确信。其精神诉求表现为对于人类存在超越的追求,其情感认同则表现对教育理想的皈依以及对教育事业的虔诚。[9]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对于教育应然状态的观念和倾向,这种观念和倾向深刻地影响着入职准备的方向和水平,使学生的入职准备朝着为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职业长足发展奠基的方向不断提升。
学生在本科的专业熏陶下,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教育信仰,入职准备的过程中必然会思考什么是学前教育应有的、“好”的状态?为了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和质量应该如何去做?怎样才能让自己永葆赤诚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从而为幼儿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同时教育信仰也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学生专业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幼儿互动的频率和质量不断增加,对于教育理念的贯彻便会有所提升。因此,学生在入职准备过程中若遇到与自己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信念相违背的现象时,学生有意识也有意愿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改变。但从研究中也可以发现,学生在经历入职准备的困难时,意志品质也会出现盘桓和妥协,这也反映了其教育信仰还经不起现实问题的考验、不够坚定和顽强的一面。
...........................
第四章 学前教育本科生入职准备的愿景展望
一、 学生方面
(一)树立职业信仰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