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本研究通过对体育活动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观察,探究四类体育活动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总体特征以及大班幼儿游戏性在各个维度、性别、活动类型的差异。
第一章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一)观察对象
本研究选择Q市T幼儿园某大班的38名幼儿(男孩19名,女孩19名)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T园是一所省示范园,在幼儿园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一定程度上能真实的反映大班幼儿体育活动中游戏性表现。其次,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创造力和社交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开始喜欢探索周围的生活事物,更加的适合参与竞争性和创造性更强的体育活动。第三,本班在大班上学期开展我运动我健康的主题,为幼儿对的活动创新打下基础。最后,在本学期,每周都有稳定的开展体育活动时间,来支持研究者开展数据收集工作。
(二)访谈对象
为深入了解所在班级的幼儿及活动基本情况,研究者在进行观察的同时,制定教师的谈提纲进行相关案例的收集。笔者选择了研究班级教师3位、幼儿园教研组成员2位作为访谈对象。
在与被访谈者约定好具体形式以及时间后,研究者提出访谈问题,并保障被访谈者的隐私不被泄露基础上,采取录音、笔记等形式记录访谈内容,随后整理出正式的访谈记录作为研究的参考内容。以下为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学前教育论文怎么写
..............................
二、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巴尼特的《儿童游戏性量表》并结合实际观察情况进行了调整,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法,对某幼儿园大一班幼儿在4个不同类型体育活动中观察,每个活动类型选择3-4个活动,每个活动观察5-7名幼儿,每类活动收集20个样本,共80个样本。在不妨碍幼儿开展体育活动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记录观察,确保评分的科学性。每次的观察时间在30分钟左右,人数为4-5名幼儿,在观察中将儿童发生项目的频次用“正”字记录。在活动结束后,及时对被观察者评分,并将有代表性的案例以文字方式记录在观察量表的背面。
(二)访谈法
访谈法是本研究的辅助方法,访谈对象以大班教师为主。一方面了解在开展体育活动前以及活动过程中,教师如何支持幼儿发展;另一方面,在活动结束后,与教师讨论幼儿在刚才开展的活动中的表现等问题。以便更好地挖掘影响幼儿在体育活动中游戏性表现的潜在因素。
(三)案例分析法
案例是对理论的补充和验证。本研究对不同类型体育活动中幼儿游戏性表现评分时,注重对具体案例的收集和整理,通过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分析,更深入的发现幼儿游戏性表现特点,挖掘影响幼儿活动的潜在因素,从而为教师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
第二章大班幼儿体育活动中游戏性表现结果
一、大班幼儿体育活动中游戏性表现
(一)大班幼儿体育活动中总体游戏性表现
研究者对80个样本中游戏性表现总体五个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以便更加直接的发现不同维度幼儿游戏性水平间的差距,以及五个维度的平均分与总平均分之间的差异。结果如下表: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
大班幼儿体育活动中游戏性表现的五个维度的总体平均分为3.30分。其中,身体自发性,为3.52分;明显的愉悦性,为3.51分;社会自发性,为3.41分;幽默感,分数为3.13分;认知自发性,分数为2.92分。
.............................
二、大班幼儿体育活动中游戏性表现的性别差异
(一)大班幼儿体育活动游戏性表现总体性别差异比较
为了明确幼儿性别的不同是否对大班幼儿体育活动中游戏性表现有影响,研究者分别选取男孩女孩样本各40,对所得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的分析,根据结果得知,男孩总体的平均分数为3.22,女孩总体的平均分数为3.38,两者均位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且女孩的总体水平略高于男孩,见表2-7:
学前教育论文怎么写
.................................
第三章大班幼儿体育活动中游戏性表现分析............................30
一、大班幼儿体育活动中游戏性表现总体特征分析..............................30
(一)大班幼儿体育活动中游戏性表现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30
(二)大班幼儿体育活动中游戏性表现的各维度特征分析................................30
第四章大班幼儿体育活动中游戏性表现的影响因素...............................39
一、教师教育观念和介入方式,影响幼儿愉悦性...........................39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偏差.............................39
(二)教师介入方式不当..................................39
第五章研究建议与反思.................................45
一、研究建议.................................45
(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专业素质..............................45
(二)激发幼儿活动动力,增加幼儿积极情绪..............................46
第五章研究建议与反思
一、研究建议
(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注重幼儿活动体验
近些年来,虽然教育部明确了禁止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但是部分大班教师仍然偏离了开展体育活动的初衷。在活动中,过于强调技能的练习,轻视儿童活动体验。例如,在跳绳活动中,个别教师对幼儿一再重复“现在不好好练习,等上了小学还不会跳绳怎么办”等降低幼儿积极性的话语,这种负向语言会导致幼儿情绪低落,游戏氛围僵化,降低活动效果。改变这种情况的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幼儿为本的科学儿童观。在幼儿园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是具有独特性格和喜好的独立个体,是外部环境的探索者。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幼儿选择,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推陈出新,支持幼儿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幼儿想象、创造等能力的发展。此外,教师还要对幼儿的主体性地位有所认识,在教育指导中做好主导者角色,避免使用命令式语言,而是要采取鼓励性语言激励幼儿自主探索,获得新知识,从而使幼儿体验到活动的快乐与愉悦,取得更高的游戏性表现。
2.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优化教师指导方式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主要发起人和组织者是教师,能否使活动开展的有意义、有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如果教师不能深刻的理解体育活动的含义、价值和玩法等,那么将很难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也无法对幼儿进行合理的指导和引领。从而导致体育活动的开展陷入一种僵化的局面。通过与T幼儿园教师的交流,发现他们对于体育活动有较高的认同程度,但缺乏了深入的认识,导致了活动开展成效不高,幼儿收获较小等问题。为防止出现这样的问题,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首先,邀请专业人员走进幼儿园,对教师进行有关体育活动知识的系统培训,帮助教师取得体育活动的系统认知。其次,与其他幼儿园合作,带领教师去开展比较成功的幼儿园参观学习。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
..................................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体育活动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观察,探究四类体育活动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总体特征以及大班幼儿游戏性在各个维度、性别、活动类型的差异,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大班体育活动中游戏性表现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同时各个维度表现存在差异。其中,“身体自发性”的分数最高,行为表现较为活跃;“明显的愉悦性”分数其次,快乐情感表现明显;“社会自发性”分数第三,活动发起主动性有待提高;“幽默感”分数第四,关注度有待提升;“认知自发性”分数最低,想象创造能力有待加强。
第二,大班体育活动中女孩游戏性表现略高于男孩,其中“社会自发性”差异显著,其他四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活动中,女孩有更多的主动发起活动和分享材料、自己观点的行为。
第三,大班幼儿在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中游戏性表现不同,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走跑类活动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总体水平最高,趋于高等水平;第二是投掷类活动,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第三是跳跃类活动,趋于中等水平;攀爬类活动的游戏性水平最差,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第四,根据研究结果和具体案例分析,影响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游戏性表现因素有教师教育观念和介入方式、幼儿在活动中的目的性、活动的新颖程度、活动的开展方式、活动环境的创设、不同类型体育活动以及幼儿的运动量等因素。
最后,为改善大班幼儿体育活动中幼儿游戏性表现,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要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激发幼儿活动动力,增加幼儿积极情绪,创新体育活动,符合幼儿现有水平;开展不同形式活动,合作和比赛并行;提供适宜的物质材料,营造愉悦和谐的活动氛围;整合不同类型体育活动,挖掘影响幼儿游戏性的其他因素;提高体育活动的科学性,保障体育活动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