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幼儿环境文字阅读的特点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8422 论文编号:sb2023061214420850539 日期:2023-06-20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本研究以杭州市某一幼儿园107名4~6岁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眼动追踪技术,考察了幼儿阅读环境文字时的眼动注视情况,测查了幼儿的环境文字命名情况,并使用了汉字识别测试评估了幼儿的阅读能力。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人类通过阅读来不断学习与接受教育,阅读能力对人一生的学习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价值。相关研究表明,3~8岁是幼儿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1],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对幼儿以后的书面语言学习乃至终身学习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国外早期阅读研究的发展,我国幼教行业以及很多家长开始重视幼儿早期阅读,着力于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曾在语言教育的目标部分指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和绘画,引发幼儿对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2],以此来帮助幼儿健康成长,更好适应小学生活。

学前教育论文怎么写
学前教育论文怎么写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教育者意识到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各种有关早期阅读的绘本、识字工具、辅导机构等应运而生,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家长和教师仅仅因为色彩绚丽或是名字独特就选择该绘本给幼儿,这种随意盲目地给幼儿挑选阅读材料的行为,是忽略幼儿的身心特点与发展规律的,是对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无效培养[3]。并且,随着“双减”政策出台,校外机构被取缔,家长们也需要重新考虑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
根据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学龄前幼儿的认知结构是在同化与顺应的交替中不断构建和完善的,进而实现其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4]。所以早期阅读内容应该贴近幼儿已有经验,这样才能进行同化与顺应。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也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提倡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基于这些理论,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环境文字与幼儿早期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
...............................
第二节核心概念界定
一、环境文字
环境文字来源于英文单词“Environmental Print,简称EP”。Kirkland认为环境文字是存在于幼儿自然生活环境或是直接生态环境中,幼儿可能直接接触的文字[10]。
Fingon认为环境文字总是伴随着一定的上下文背景和格式,并且在生活中非常具有实用性[11]。Neumann等人对环境文字的理解与Fingon相似,并且他们认为与书本、杂志中的连续性文字不同,环境文字是一定背景下的某种非连续性印刷文字,比如单词、字母、符号等,具有现实功能[12]。
Horner将环境文字分成三类,分别是儿童类(如芭比、乐高)、社区类(如停止标志)和家庭类(如佳洁士),并且每种环境文字都有不同的作用[13]。
结合前人的研究,本研究的环境文字是指存在于幼儿自然生活环境中的,幼儿可能直接接触到的文字。这些文字通常具有情境背景,并且有较强实用性,比如路边的广告牌、商品的Logo、街道标志等等。
二、情境线索
Newman在探究形容词之间的相似性对句子的影响时把形容词作为情境线索进行研究,这里情境线索的概念偏向于语境线索[14]。
Dulsky的研究中认为情境线索是刺激词出现时卡片的亮度和色度,情境线索的出现会影响幼儿对刺激词的学习过程[15]。Zhao等人的研究中将情境线索理解为环境文字中除了目标文字本身之外的所有东西,包括颜色、图标、字体等[16]。
结合前人研究,本研究中情境线索的概念是环境文字中目标文字本身之外的颜色、图标、字体线索。
......................................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3~6岁幼儿阅读的相关研究
一、幼儿的文字意识
由于学前期的幼儿并没有正式识字,所以研究者在研究幼儿文字阅读时更多关注的是幼儿对于文字的“看”、对于文字的关注。幼儿时期对文字产生关注,就提示着幼儿萌发了一定的文字意识。这种文字意识在幼儿时期表现为幼儿在阅读时对文字产生不自觉的兴趣和关注,在注视文字的过程中,幼儿开始意识到文字的功能,关注到文字的形式,逐渐将音和形联系到一起,进而出现尝试认识和再认文字的活动[17]。研究表明学前阶段的幼儿已经萌发了文字意识。Lavine调查了45名3~6岁且无文字学习经验的拼音文字幼儿,通过研究他们在不同符号标志上的表现,以此探求不同年龄段拼音文字幼儿文字意识的发展。研究结果显示,幼儿的文字意识随年龄的增加逐渐变强,3岁幼儿已经能够辨别图画与其它符号标志,4岁幼儿能够辨别书写作品与涂鸦作品,5岁幼儿能够辨别数字与字母[18]。在学习汉语的儿童身上,文字意识则具体表现为正字法意识,即对汉字结构单元(部件)及其位置、功能以及组合规律等方面的意识[19]。李虹、彭虹和舒华等人研究了474名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学生,通过字典判断测试探讨了汉语儿童正字法意识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与幼儿自身识字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幼儿的正字法意识是逐渐产生并发展的:学龄前阶段是萌芽期,一年级开始幼儿已经拥有一定的正字法意识,并且年级越高发展越好;学前期幼儿仅能辨别汉字和线条图,正式入学后才能慢慢发展文字的位置意识和部件意识;幼儿正字法意识的发展与一定的识字量基础有关,不同阶段的阅读能力分别对应不同层面的正字法意识[20]。为了进一步探究学前阶段幼儿如何萌发文字意识,钱怡等人通过测查幼儿对文字的单部件以及其位置、功能的认识,系统考查了3~5岁幼儿的正字法意识各个层面的发展情况,结果发现,部件位置和功能意识在学前阶段已经开始发展,3岁幼儿会将假字归为正字,4岁幼儿开始发现非字不符合文字部件位置和功能完整的规则,但直到5岁正字法意识都未成熟[21]。
............................
第三章研究设计....................................12
第一节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12
第二节研究方法..................................13
第四章研究结果...................................19
第一节4~6岁幼儿环境文字阅读的眼动特征...............................19
一、不同年龄段幼儿阅读四种类型刺激图片中文字区域的眼动差异............19
二、不同年龄段幼儿在不同类型情境线索文字区域上的眼动特征................22
第五章分析与讨论........................29
第一节4~6岁幼儿环境文字阅读存在年龄差异..............................29
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环境文字中文字区域的注意水平不断提高......29
二、4~5岁为幼儿对环境文字中文字的注意偏好的快速发展时期.................29
第五章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4~6岁幼儿环境文字阅读存在年龄差异
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环境文字中文字区域的注意水平不断提高
本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环境文字中文字区域的注意水平不断提高。具体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在文字区域上的首次注视时间在不断下降,这说明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阅读环境文字时能够快速地将注意力转移到文字中去。另外,平均注视时间占比和平均注视次数占比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加,幼儿在阅读环境文字时能够更好地将注意力保持在文字区域上。综上所述,年龄越大,幼儿对于环境文字中文字区域的注意就越快、越久。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

刘宝根的研究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阅读水平不断提高,幼儿会不自觉地将更多的心理资源投放到对文字的关注上;二是可能随着幼儿自身语言能力不断提高,对文字越来越敏感,所以会更关注文字区[17]。因此,在年龄增长的同时,幼儿会越来越关注环境文字中的文字区域。Zhao等人以正式学习文字的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也发现幼儿对于文字的注视水平会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56]。本研究将研究对象拓展至学龄前幼儿,进一步证实了即使在未开始识字的幼儿身上也存在这种年龄变化。
..............................
第六章结论与教育建议
第一节结论
本研究以杭州市某一幼儿园107名4~6岁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眼动追踪技术,考察了幼儿阅读环境文字时的眼动注视情况,测查了幼儿的环境文字命名情况,并使用了汉字识别测试评估了幼儿的阅读能力,得出了以下结论:
1.幼儿在阅读环境文字时存在年龄差异。随年龄的增长,幼儿对环境文字中的文字区域注视水平越高,相较于4、5岁幼儿,6岁幼儿在阅读环境文字时更关注文字区域,4~5岁为幼儿对环境文字中文字的注意偏好的快速发展阶段。
2.4~6岁幼儿在阅读环境文字时易受到情境线索的影响,图标线索影响最大;情境线索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4岁幼儿更容易受图标线索的影响,而6岁幼儿则受字体线索的影响最大。
3.4~6岁幼儿环境文字的阅读特点与其阅读能力有关。幼儿的阅读能力越强,对环境文字中的文字区域关注的越快、越久,受图标线索和字体线索的影响就越小。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