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阅读治疗法应用于幼儿攻击行为矫正的个案之学前教育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4584 论文编号:sb2019091914425527873 日期:2019-10-18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本研究运用多方法测评进行个案筛选,利用教师提名及教师评定的方法筛选出某幼儿园中小班幼儿 7 名,通过同伴提名法也筛选出得分最高的中小班幼儿 7 名,选取以上两种方法重合的 5 名对象作为目标幼儿,对同意参与的 3 名幼儿家长运用 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版)施测,筛选出攻击行为幼儿个案 2 名。通过观察法记录 2 名个案的基准行为,并结合家长访谈分析个案攻击行为成因,设计绘本阅读治疗方案并通过 12 周共 23 次绘本阅读活动实施矫正,探索绘本阅读治疗法矫正幼儿攻击行为的模式。通过观察矫正过程中个案行为的变化,对比矫正前与矫正结束三个月后攻击行为发生次数,利用教师访谈个案表现等方式来考察矫正效果。

第一章 绘本阅读治疗法与幼儿攻击行为概述

一、幼儿攻击行为概述
(一)幼儿攻击行为的含义
幼儿攻击行为是指幼儿有意伤害他人身体或心理,抢夺或损坏他人物品的行为或倾向(纪林芹,2007)。参考这个定义,本研究中幼儿攻击行为可定义为有意伤害别人、损害或抢夺别人物品,而引起他人厌恶的行为。
本研究之有攻击行为的幼儿个案是通过综合运用教师提名及评定法、同伴提名法进行筛选,并利用 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版)(附录 4)为诊断工具进一步筛选出攻击倾向较高且家长同意参加的幼儿 2 名作为个案,出于尊重隐私考虑,研究中统一用 A 和B 来代替。
(二)幼儿攻击行为的表现形式
根据文献分析过程中对攻击行为的分类研究,参考董会芹(2011)对学前段幼儿攻击行为的分类,确定幼儿攻击行为的亚类型为:身体攻击、破坏财物、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四类25。分别可以描述如下:
身体攻击指出现打、扭、拧、指戳、砸、挤压、踢、推搡、碰撞、抓、咬等行为。破坏财物指出现打掉、损坏、抢夺他人或幼儿园物品,抢占座位空间等行为。言语攻击指出现说脏话、骂人、取笑、嘲讽、给他人取外号等行为。关系攻击指散步坏话、唆使打人、游戏活动排斥等行为。
本研究选择研究对象时,由于大班面临毕业,后期干预和观察不易操作,故筛选范围仅涉及小班中班幼儿。在进行教师提名评定及同伴提名筛选的过程中发现,表现形式为身体攻击和破坏财物选出幼儿较多,言语攻击提名仅有 3 名幼儿,关系攻击无。因此本研究中幼儿攻击行为仅涉及身体攻击、破坏财物两种表现形式。
............................

二、绘本阅读治疗法概述
(一)绘本阅读治疗的含义
绘本(Picture Book)一词源于日本,又名“图画书”,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指的是一类以绘画为主,辅以少量文字的书籍。值得注意得是并不是所有有图有文的书都是绘本,从图画与文字的关系来看,市面上常见的插画书,图画只是文字的补充,不具备“图画语言”功能。我国传统的连环画、连环漫画等,文字是叙事的主体,图画只是作为辅助和装饰作用。另有一类低幼卡通类幼儿图书也不同于绘本,它们的图画是卡通片的固化,是引起卡通片回忆的符号。
结合英国学者 Cullinan 在 1989 年对绘本的定义:绘本是一种独特的类型,其故事的讲述需要通过文字和图画的结合来完成28。以及日本松居直对绘本和插画书图文关系的著名公式:“文×图=绘本”“文+图=插画书”,我们可以对绘本的本质特点总结为:绘本是由文字和图片的相互作用来共同完成故事讲述功能的读物。由于本研究干预对象为学龄前儿童,故涉及到的绘本也为适宜幼儿的绘本读物。
阅读治疗又称“阅读疗法”,是由图书馆员或专业人士依据读者的个人需求,选择适合的素材帮助读者从负面情绪中释放,读者进而自我治疗,找到恢复的力量。总而言之,阅读疗法除了具有心理、情绪治疗的功用之外,也能帮助读者解决问题、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进而使他们从目前遭遇的问题中成长、发展;同时,阅读疗法也是一种藉由与材料内容互动,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
综合前述,可将“绘本阅读治疗法”定义为:利用适合幼儿的绘本作为阅读材料,通过分析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在绘本阅读中采取针对性的活动进行有规律地干预,从而达到使问题行为减弱或消退的治疗法。
本研究之绘本阅读治疗,采用阅读治疗的原理与技术,由研究者编拟一套绘本阅读活动方案,针对有攻击行为幼儿个案,进行二十三次阅读治疗活动,每周 2-3 次,每次 30分钟左右,过程维持在三个月内。
............................

第二章 绘本阅读治疗法矫正攻击行为幼儿个案筛选与研究准备

一、个案幼儿的筛选
(一)个案的筛选依据
如前所述,根据以往研究,确定攻击行为表现形式有身体攻击、破坏财物、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四类。其中选取幼儿园范围内出现频率较高的两类,即身体攻击和破坏财物作为本研究个案筛选的目标行为。言语攻击、关系攻击本次不做干预,不在本次研究范围内。
本研究运用多方法测评进行个案筛选,通过运用教师提名及教师评定的方法筛选出幼儿园中小班幼儿 7 名,通过同伴提名法筛选出得分最高幼儿 7 名,其中将两种方法筛选重合的 5 名对象作为目标幼儿,其中 2 名幼儿家长不同意参与后续干预。剩余 3 名幼儿的家长填写 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版)(附录 4),以此为诊断工具确定其中 2 名攻击倾向较高的幼儿作为个案,出于尊重隐私考虑,研究中统一用 A 幼儿和 B 幼儿来代替。
(二)个案的筛选过程
1.教师提名及教师评定
利用教师提名表(附录 1)请全园中小班 9 个班级的班主任对符合表中所列攻击行为表现的幼儿进行提名,目的在于根据教师工作实践,初步筛选班级内具有攻击倾向的幼儿。在提名的基础上对严重程度进行评定,根据选项中“按严重程度给幼儿打分(最高★★★)”项,筛选出三星幼儿共 7 名(见表 1),其中身体攻击幼儿 ABCE,破坏财物幼儿 ABD,AB属于两种形式伴随.因此此法筛选出目标幼儿实际为 5 名。班级教师详细描述了幼儿日常攻击行为表现,以便于研究者掌握其情况,进行进一步筛选。

...........................

二、个案的基本资料及分析
(一)A 幼儿的基本资料及分析
1.攻击行为表现
A,男孩,2014 年 6 月出生,4 岁,小班。A 幼儿自小班入园以来就以频繁的攻击、抢夺玩具而比较“出名”,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因为抱倒、推倒、击打同伴、将手中物品故意抛扔、用力摇晃旋转水龙头、活动时抢夺别人玩具等原因被老师批评,叫家长等,但收效不大。现以两周观察(每周一上午)记录情况如下:

通过对 A 幼儿的两天观察可以看出,A 幼儿攻击行为频发,一般集中在一日活动生活环节或户外环节,即可以单独活动的时段。攻击的两种表现兼具,其目的也并不是以打击别人为主,而是无聊、觉得好玩,规则意识极为薄弱。同时发现,由于 A 幼儿经常这样表现,班级教师也习以为常,并没有进行针对性地严肃教育或惩罚。
............................
第三章 绘本阅读治疗法矫正攻击行为幼儿方案的编制与实施........................... 24
一、矫正方案编制的依据...................................24
二、矫正方案的编制...........................24
三、矫正方案的实施.........................27
第四章 绘本阅读治疗法矫正攻击行为幼儿的研究结论、活动建议与研究不足...................42
一、研究结论...................................42
(一)绘本阅读治疗法是矫正幼儿攻击行为的有效方式..............................42
(二)绘本阅读治疗法对幼儿攻击行为的矫正效果有差异性......................42

第三章 绘本阅读治疗法矫正攻击行为幼儿方案的编制与实施

一、矫正方案编制的依据
第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幼儿的攻击行为是否继续出现,取决于前导事件和行为的后果作用。用于矫正行为的常用方法包括四种: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及消退。因此,在矫正过程中,可综合运用几种方法,以达到预期的行为效果。可分析幼儿喜欢的事物,选择正确的强化物,以增加期望出现的行为。在问题行为出现时故意忽略,使问题行为得到消退。提前强调规则,若活动中幼儿违反,则及时进行惩罚。
第二,社会认知模型理论。Dodge 等学者的社会认知模型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源于基本的社会认知缺陷,这种缺陷使幼儿无法找到正确的人际冲突解决办法,对他人意图模糊的行为作出敌意归因而选择不适当的行为反应。因此,在矫正过程中,增加“学习正确的交往方法”的阶段,力图让幼儿掌握几种正确的交往方法。
第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强化与观察模仿两种学习机制来完成的。强化可以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与自我强化三种。其中替代强化就是人们还会观察他人做出行为后得到了什么后果,这种后果也会影响人们是否以及怎么样做出相同的行为;自我强化就是人们人们在行为之后,对自己的认知与评价会影响人们进一步的行为表现34。因此,在矫正过程中,选择引导自我认知和正确行为模式的绘本材料,有利于幼儿进行社会学习。
.........................

第四章 绘本阅读治疗法矫正攻击行为幼儿的研究结论、活动建议与研究不足

一、研究结论
(一)绘本阅读治疗法是矫正幼儿攻击行为的有效方式
通过以上过程分析表明,绘本阅读治疗法对矫正幼儿攻击行为有效。A 幼儿规则意识薄弱、性格冲动不能运用正确方法进行交往,通过在绘本阅读活动中综合运用强化、惩罚、移情、角色扮演等策略,使 A 幼儿在规则意识、自我控制、交往策略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A 幼儿能够运用交换、商量、合作等办法进行交往。通过在绘本阅读活动中运用赞赏、鼓励、强化等策略,B 幼儿在参与集体活动、规则意识、控制情绪等方面有了明显变化,出现交往意愿,愿意进行分享、助人、合作等亲社会行为。
(二)绘本阅读治疗法对幼儿攻击行为的矫正效果有差异性
A 幼儿和 B 幼儿经过四阶段的矫正,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两名个案的矫正效果有差异。A 幼儿在矫正结束后有明显的变化,教师评价高,攻击行为基本没有,遵守规则的意识增强。利用问卷法测得的攻击行为评分也回复正常值。不过在干预三个月后再次进行教师评定,发现虽然其攻击行为不多发生,但其规则意识减弱,叛逆行为增多。研究者分析原因认为,进行绘本阅读治疗矫正过程中,研究者始终保持同样的规则要求,不会因为其情绪不稳或坚持己见而放松要求,使 A 幼儿习惯于外力约束的环境,抑制了自己的违规行为。但干预结束后的幼儿园环境或家庭环境达不到统一的规则要求,家庭中的不良教养方式因素仍然存在,因此,其遵守规则的意识减弱,叛逆行为增多,矫正效果不稳定。
B 幼儿在矫正结束后的行为有所变化,其攻击行为评分虽然有下降,但还不在正常值范围内,干预效果不明显。但干预结束三个月后再次进行教师评定,发现教师对其评价很高,攻击行为基本消除,有交往意识和参与集体活动的愿望,与矫正前相比变化非常明显。其矫正效果是持续向好发展的趋势。究其原因,研究者认为 B 幼儿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安全感和关爱、有挫折经验、自我效能感低、情绪化,不会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交往,在矫正过程中研究者着重进行了爱与鼓励的策略,B 幼儿体验到了交往和参加活动的乐趣,这种感受与他以往的认知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其以往建立起的认知模式发生了变化,重新建构起认知方式,在此基础上 B 幼儿的干预效果具有稳定性。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