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现状思考——以G幼儿园为例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7855 论文编号:sb2023022819251450073 日期:2023-03-14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笔者认为在美术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质量也决定着能否高效地完成课堂效果,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笔者通过非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了解G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现状,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第一章绪论
1.1问题提出
1.1.1师幼互动对幼儿发展的有效支持
2001年修订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教师要能积极敏感地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要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1]另外从《评估指南来看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师幼互动的质量,师幼互动时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可见师幼互动对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积极的师幼互动,有助于幼儿养成乐观、积极的社会适应性,培养积极的探究学习习惯。在活动中,良好的师幼互动有助于引导幼儿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自我成长,获得生活中必要的技能与经验。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

1.1.2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众所周知,美术活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启蒙的教育。它是指教师根据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艺术鉴赏、艺术创造,以提高幼儿的艺术美育水平和创造水平,从而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最近几年来,师幼互动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使得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常常处于一个迷茫状态。当前幼儿园教师对师幼互动的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偏颇,一方面习惯以成人的立场组织美术活动,在活动中容易忽略幼儿的感知,从而导致师幼互动出现以教师为主体的互动模式。在活动中,师幼互动形式大多数流于形式,大多数教师缺乏有效互动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对于幼儿的回应不及时,这对互动的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改善师幼互动的品质,不仅能促进幼儿的成长,同时教师也可以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做到与幼儿共同进步。“如何互动”成为大多数教师迷茫的地方。总而言之,在美术活动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美术知识储备,也需要提高师幼互动的能力,这样美术活动的开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最大的教育价值。
............................
1.2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1.1关于师幼互动的价值的研究
国外研究者主要从事师幼互动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方面进行阐述。
Feeney,Chr,stensen和Moravcik(1994)认为,在师生互动中,教师的多用柔和的语调,耐心的动作,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自信与安全,并能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自我探究。[1]Alexander、Pianta(1994)师幼关系对幼儿在幼儿园的适应性有一定的影响,而在幼儿园中,师生关系甚至可以影响到幼儿的适应性和行为。[2]Feeney,Christensen和Moravcik(2004)在对师幼互动的研究中指出:在师幼互动中,教师的情感态度对于幼儿的表现具有十分密切关联,如果教师带有积极情感,并给予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这有利于自我探究和自我效能感的发展。[3]布拉奇福德(Blatchford,2003)在其研究中表示,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幼儿的良好互动对增进亲子关系、师幼互动也会使幼儿的个性更加开朗,这也表明师幼互动对儿童语言的发展是有利的,与教师互动的次数越频繁,表达能力就会越佳。
1.2.1.2关于师幼互动类型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师幼互动的类型研究颇为丰富,呈现了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特点。
罗菲(Brophy.J.E.)和古德(Good.T.L.)(1974)将师幼互动内容分为亲近型、关心型、漠不关心型和拒绝型。[5]Lynch和Cicchetti(1992)对师幼互动的研究,根据教师对幼儿关爱程度的情况,将师幼互动分为温暖型、参与型、支持型、冲突型以及控制型五种类型。[6]皮雅塔(Robert.C.Pianta)(1997)以情感和行为两个维度,将师幼互动类型分成:依赖、普通、愤怒、积极参与、机能障碍和不参与型六个类别。[1]德克吕夫(De Kruif,1999)等人依据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行为方式把师幼互动归纳为引导—回应型、引导—非回应型、非引导—回应型等类型。
..............................
第二章师幼互动相关理论概述
2.1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著名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成人帮助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儿童在独立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事实上,这是一个教师与幼儿的“共同发展领域”。在整个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幼儿需要的是理解教师所讲述的技能和知识;而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到的是了解幼儿本身的认知水平以及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双方相互理解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共同建设的过程。维果茨基指出,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不应该被教师强迫向儿童“灌输”知识,而应该由幼儿自主理解学习的一个过程。因此,在幼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的制定活动目标,要做到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自己创造,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行灌输给幼儿。
该理论该理论丰富了本研究在互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在最近发展区水平之上进行有效互动,进一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
2.2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是由著名心理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和赫伯特·布鲁默提出的。它在社会学理论中应用十分广泛。符号互动论者认为,人类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互动,符号是人际互动的中介。符号是人际交往的中介。人类社会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符号,它们代表不同的含义。它们可以代表事物,包括书面或非言语行为,如动作、表情、肢体语言和社会规则。在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中,个人所表现出的不仅仅是表面的行动,更多的是他们所要传达的真实含义。符号是人类沟通的媒介。但是,由于每个人的认识水平不同,人们对这些符号的认识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如果人们希望了解他们的象征意义,他们就必须持续地对他们的象征进行解读。从幼儿的视角来看,幼儿的认知能力发展程度较低,难以了解老师的真实意图,因而产生了交互障碍。因此,孩子与老师之间必须进行协商,才能达到有效的交流与互动。
笔者在前期阅读大量文献后在参考幼儿园大班教师的意见基础之上,根据研究内容制定了访谈提纲。主要目的是更加深入了解大班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教师对师幼互动的了解和当前的疑问与困惑等。访谈后及时记录,保证资料的完整真实性,以此帮助笔者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教师在大班开展美术活动的师幼互动现状。(详细见附录C)
...............................
第三章G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现状分析..........................15
3.1研究设计...............................15
3.2大班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的主体开展现状分析................16
第四章大班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23
4.1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23
4.2大班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问题的原因分析................................29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35
5.1研究结论.......................................35
5.2教育建议.................................35
第四章大班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
4.1.1互动主体的问题
4.1.1.1教师占很大主导地位,幼儿主体地位体现不明显
通过笔者的实践研究发现,在大班美术活动中,教师在师幼互动中占有主导地位。
通过以表3.1和3.2的分析可知,教师主动发起的师幼互动事件为187件,占总事件的66%,对比之下,幼儿主动发起的师幼互动事件为95,仅仅占到了总比例的34%。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大班美术活动中,教师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占着很大的主导地位。本文从大量的文献和资料中了解到,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中,教师与幼儿的主体地位不平衡,教师主导着幼儿的活动,而幼而又是被动的。
案例三:《小青蛙》美术活动教学片段
本次活动是让幼儿学会用几何图形画青蛙的方法,提高幼儿的观察力绘画技巧。
教师:“小朋友们还记得《小青蛙》这个歌曲么?我们一起在把它唱一下好么?”
教师:“小朋友唱得真好,那么谁能告诉老师,小青蛙长什么样子哪?”
幼儿:“青蛙有大大的眼睛和宽宽的嘴巴...”
教师:“非常好!那请小朋友仔细看前面。”(教师在示范讲解青蛙的画法让幼儿进行模仿绘画)
小丽:“老师我画好了”。
教师:“不是那样画的,你要认真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通过以上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是有目的的阻止幼儿,不让幼儿自主发挥太多,阻止了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为了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用威严的语气要求幼儿必须学习规定的美术知识。笔者在实践中了解到,教师在课堂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虽然课堂能很顺利完整地进行,但是这极大地忽视了幼儿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虽然教师在知识储备和情感发展以及各方面都比幼儿有经验,但幼儿本身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理解力,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该及时地关注幼儿的表现与情感,形成教师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双主体模式。

学前教育论文怎么写
学前教育论文怎么写

...................................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5.1研究结论
美术活动对于幼儿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的美术教育也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质量也决定着能否高效地完成课堂效果,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笔者通过非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了解G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现状,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一)结合观察结果发现,从事件主体的分布情况来看,教师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二)师幼互动中主题中,教师互动模式单一,常常以封闭式的问题来引导幼儿,这样幼儿只能紧跟着教师的问题,不能够发散思维,影响幼儿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多以提问和示范动作为主,但反馈方却不够理想,敷衍回应的现象普遍存在,反馈行为的性质不够全面,教师常常以维持纪律为主,让幼儿保持绝对的安静。
(三)师幼互动的情感方面来看,教师存在消极平和情感比较多,不能够积极地与幼儿互动,反馈效果不高,最后导致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质量下降。
(四)通过与教师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理论与实际的操作脱节,不能够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过于追求绘画技巧,直到幼儿做到标准为止。教师在评价时也不够重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表现,不够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以自己的观点去评判幼儿的作品。笔者通过观察与访谈,最后总结影响美术教学活动的师幼互动主要是因为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师幼互动的素养,教师的美术教学能力,幼儿本身的个性特点和园所班级的师幼比例,以及整体的教学机制和园所职后对教师美术专业素养的培训重视程度等。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