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笔者认为幼儿园和家庭是小班幼儿生活环境发生改变的两处场所,对于减少小班幼儿入园后所产生的各种不适应情况有着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这时需要幼儿教师与家长携手并肩,互通有无,最终实现家园共育。
第一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1.1.1基于入园适应的重要意义
当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的那刻起,就意味着他迈出了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儿童期是多种技能开始形成并适应的重要时期,也是多种适应能力稳固并提升的关键时期。大量数据表明,婴幼儿的社会态度和行为是在早期群体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的,且过程是漫长而又持久的,并且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幼儿能够在社会化早期阶段稳步提升,有利于自信心的建立,自我意识的发展,道德与情感的有效结合。相反,如果婴幼儿早期适应出现状况,将会在日后社会化进程中埋下重大隐患,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因此,《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在健康、社会领域的目标、内容与要求中都明确指出,“3-4岁幼儿在帮助下能较快适应集体生活”;“建立良好的师幼、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这些内容都体现了学前教育对小班幼儿各方面良好适应的关注。然而,已有研究表明,目前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缺乏自理能力,与同龄人互动的机会少,不习惯集体生活,而且入园后又失去父母的呵护,内心的安全感被打破,在一种全新的环境下,诸多事宜存在各种不便。因此,如何为新入园的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教育方法和实践锻炼,以促进和提高其整体的适应性发展,已成为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前教育论文怎么写
1.1.2基于研究者实践中的思考
研究者在刚进入幼儿园实习时,就来到了一个新入园小班的活动室。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位老师抱着一个哭泣的小女孩,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室里维持着纪律。一边有三五个孩子哭着对老师说“我想要妈妈”、“我要回家”;一边还有孩子将要夺门欲出,场面十分混乱。眼看两位老师都很难招架得住,不过也有的孩子看起来十分开心在玩着玩具。整个清晨都伴随着孩子们的哭声与笑声还有吵闹声没有停歇。随着时间一点一滴的流逝,老师们也尽心竭力使教室恢复了平静。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1.2.1.1关于入园适应内涵的相关研究
吴海霞(2009)认为,幼儿入园适应是指新入园的幼儿通过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调整,使其逐渐意识到幼儿园环境的需要,并且接受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过渡过程。具体标准为儿童情绪情感上的稳定,初步掌握生活自理能力,具有良好的师幼关系与同伴交往,对幼儿教师开展的各项活动积极参加以及遵守幼儿园所制定的基本规则。①金文(2016)指出入园适应是还未入园的儿童从家庭环境转移到幼儿园环境的过程。②李月(2018)提出,入园适应主要是指新入园的儿童从家庭生活环境向幼儿园环境的过渡。由于生态的变化,幼儿为了达到自己与新环境的平衡,就需要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对自己进行调适,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③陈冠亚(2021)指出,入园适应是小班幼儿对自身心理和行为做出系统改变的过程,也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去适应新环境、新角色的过程。小班幼儿要更好地适应幼儿园,就必须对环境的变化有理性的认识并且积极去适应。
1.2.1.2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相关研究
幼儿的入园适应一般是指孩子在幼儿园初期,适应新环境时所呈现出的身心状态。杨洁(2014)研究了3-4岁儿童入园生活适应的表现。结果显示,个人生活适应困难主要表现为饮食、如厕、睡眠的困难,集体生活适应困难主要表现为早晨入园哭闹、一日活动的情绪变化、离园哭泣、规则意识淡薄、人际交往困难等。⑤李言华(2016)指出,幼儿入园适应出现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情绪紧张易波动,主要表现为嚎啕大哭或断断续续地哭;沟通交流困难;行为孤僻,只对自己喜欢的事物热爱且拒绝其他,对老师依赖,有不良的习惯。例如:进食困难和睡眠困难。①宾晓亮(2014)指出,幼儿入园适应过程容易出现反复的情况,尤其是幼儿焦虑问题,表现过程多样化且反复。②赵小婷(2015)认为,幼儿入园适应困难最重要的标志问题是入园焦虑,即第一次入园的孩子与依恋对象分离,因环境变化而感到不舒服。从生理角度看,入园焦虑主要表现为做噩梦、睡眠不稳定并伴有盗汗、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疾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对心理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分离焦虑、人际关系障碍和抑郁。③杨楠(2016)将分离焦虑的类型分为一般型(在得到安慰后哭泣停止)狂暴型(大声哭嚎、地面打滚、打人扔物、逃出教室)、喋喋不休型(纠缠老师,重复同样的话)、自我安慰型、认人型、封闭型。④孔露(2018)认为,孩子初入园时的不适应可分为哭闹、缠人、恋物和失控等。
..................................
第二章研究的理论基础
2.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七种基本需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低到高排列)。他认为需要的满足有先后之分,越是低级的需要越是要先满足;只有较低级的需要基本满足以后才能产生较高一级的需要,也就是说当较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下一个需要就会产生激励作用,各个层次,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依次递进。
通过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出现各种不适应的情况,是由于缺乏某个特定的需求,才导致不适应的产生。当小班幼儿入园以后,他们的生活方式从无拘无束的家庭作息转变为有规律有秩序的幼儿园作息,这种反差会导致小班幼儿缺失生理需要。同时生活环境也从舒适、自在转变为更具规律。这种反差极易让小班幼儿缺乏安全感。再有社会对象也发生着改变,他们将遇到新的照顾者与伙伴,而这时会令他们他们缺乏归属感与爱。最后在个体地位方面,在家时,他们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所有人都会围绕着幼儿一个人转,呈现出一种“多对一”的生活模式,而到了幼儿园后,由于班级内部教师资源的缺乏,分身乏术。教师往往采用“一对多”管理模式对幼儿进行照顾,而这种转变极易让小班幼儿缺乏尊重需要。小班幼儿入园的前期阶段极有可能发生上述这些需要的缺失,所以,我们才会在幼儿入园前期常常在孩子们身上看到焦虑情绪的产生。如:不快乐、情绪低下、拒绝参加活动、拒绝吃饭等行为。因此,家园共育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家长需要在孩子入园前,着重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包括独立进餐、穿鞋脱袜、自主盥洗等。其次,在入园前,家长可以带孩子提前进入幼儿园进行参观,让幼儿尽可能先熟悉幼儿园的外部环境。此外,老师要将幼儿园环境以及班级环境布置得当,营造温馨的氛围,环境创设的主题内容也要关于“爱”、“全家福”等等,让幼儿感到安全温暖。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在一日生活中尽可能给予关怀与照顾,让小班幼儿对这个班集体有归属感,这样幼儿才会爱上幼儿园。此外,当教师发现某些孩子出现入园不适应时,应主动去了解幼儿的身心健康状况,关注幼儿多样化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
2.2依恋理论
依恋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情感联系,是心理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儿童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①鲍尔比认为,依恋行为是一种进化的生存策略,它可以保护婴儿免受伤害。依恋行为可以通过大声的噪音、突然出现的陌生物体及与潜在威胁相关联的现象来激活。鲍尔比提出,一旦形成依恋关系,当幼儿与照顾者分开时,孩子会感到沮丧、绝望,情绪会受到严重的影响。②婴儿和照顾者形成的依恋关系会影响他们与其他成年人和同龄人的社会关系。前人已有结果调查分析了不同依恋类型对幼儿入园适应存在哪些方面的影响。在儿童适应的阶段,在亲子依恋中表现积极的幼儿入园后情绪更易快速安稳下来,反之在亲子依恋中表现消极的幼儿入园后情绪多为焦虑且不安定。离园时,与父母见面会出现疑惑。同时家长也可能会怀疑孩子在幼儿园适应方面的确存在困难。
通过依恋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在与近亲发生分别时会变得焦虑。因此,当幼儿入园后,老师应尽可能较快地与小班幼儿建立起依恋关系,让孩子的内心世界里充满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老师、幼儿园三者之间通力合作,感受老师爱的存在,建立亲密型的师幼关系,帮助幼儿爱上幼儿园,最终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
.....................................
第三章延吉市幼儿园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现状及差异分析................................22
3.1延吉市幼儿园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总体情况分析...................................22
3.2延吉市幼儿园小班幼儿入园适应各维度分析...........................................23
第四章延吉市幼儿园小班幼儿入园适应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32
4.1延吉市幼儿园小班幼儿入园适应存在问题...............................................32
4.2延吉市幼儿园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45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52
5.1研究结论......................................52
5.2建议.....................................53
第四章延吉市幼儿园小班幼儿入园适应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4.1延吉市幼儿园小班幼儿入园适应存在问题
对延吉市幼儿园小班幼儿生活适应、情绪适应、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的观察中发现,尽管幼儿园及幼儿教师重视对幼儿入园适应的建立和引导,但部分幼儿在入园适应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4.1.1生活适应
4.1.1.1卫生适应:大小便自理困难,不能主动将手洗净并擦干
(1)便后等待教师帮助已成习惯
虽然《指南》中没有对儿童是否会如厕做出具体而详细的目标,但在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目标中已明确阐述学前儿童必须具备的基本自理能力并提出指导意见。据研究者对延吉市幼儿园M和Y小班幼儿的如厕活动进行观察发现,虽然大部分小班幼儿都能用正确的姿势去上厕所,并且在大小便后知道要冲厕,但是,在大便后绝大多数幼儿都坐在马桶上等待老师的帮助。如案例1所示:
[案例1]
观察时间:8:30观察场域:生活活动观察对象:小班幼儿
AA和TT都是小女孩,AA自理能力较好,TT行为动作比同龄的孩子慢半拍。早上8点30分,早餐环节刚刚结束,保育员让孩子们排队如厕。看AA动作很快地开始进行方便,当AA大便完成后,静静坐在马桶上等待着保育员给予帮助。而TT在盥洗室中不抓紧时间上厕所,而是处于游离的状态,当大家都排好队,准备离开时,TT才开始进行方便。她眼看小朋友们都走得差不多了,保育员也开始了催促,TT大便还没结束,也没让保育员来帮助她,就提上裤子跟着队伍回到了教室。上课的时候,TT来回扭动椅子,脸都红了。主班老师朝着TT方向走去,小声问道:“TT,你身体不舒服吗?”TT小声地抽泣着,保育员见状把她从椅子上抱起来,发现她把大便拉到裤子里了。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
................................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5.1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延吉市公办幼儿园M小班和民办幼儿园Y小班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观察法以及访谈法等了解延吉市幼儿园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现状,剖析其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通过研究主要形成以下结论:
(1)延吉市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下,入园适应的各个维度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生活适应相对较好,情绪适应相对较差。
(2)延吉市幼儿园小班幼儿的生活适应总体水平处于一般水平,并存在极其显著的卫生、饮食、睡眠适应差异,饮食适应行为表现相对较好,睡眠适应相对较差;情绪适应总体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并存在极其显著的积极、消极情绪差异。积极情绪的频次高于消极情绪;学习适应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下,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适应不存在差异;人际关系适应水平处于中等偏下,并存在显著的师幼、同伴关系差异,师幼关系适应明显高于同伴关系适应。
(3)延吉市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均存在幼儿园性质差异分析。公办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明显高于民办幼儿园。延吉市幼儿园小班幼儿生活适应、情绪适应、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均存在显著的有无托教经历差异。有托班经历的小班幼儿的生活适应、情绪适应、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均明显高于无托班经历的小班幼儿。
(4)延吉市幼儿园小班幼儿的生活适应存在大小便自理困难,不能主动将手洗净并擦干,不良饮食行为显现,进餐专注性水平较低,缺乏午睡环节的自主意识等问题;情绪适应存在积极情绪障碍,并消极情绪占主导问题;学习适应存在学习态度不积极主动,学习方法不适宜问题;人际关系适应存在同伴交往障碍与矛盾冲突,师幼关系紧张,或冲突或依赖等问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