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业获得感怎么了--幼儿园教师职业获得感叙事学前教育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4544 论文编号:sb2020030320312529733 日期:2020-03-12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本研究在大量阅读获得感及教师获得感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叙事研究的方法对 G 市 A 幼儿园两位幼儿园教师进行了“职业获得感”的叙事,力求做到真实、客观、形象、具体,让读者了解到当前一线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获得感现状,同时也希望幼儿园教师职业获得感能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笔者根据前期所搜集到的资料与文献,制定了研究计划,包括拟定访谈提纲、观察记录表等等。然后,笔者做好前期调研准备工作后,便去 A 幼儿园对两位幼儿园教师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访谈与观察。通过对她们进行的访谈和观察发现,当前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存在物质需求满足感式微、岗位成就感偏低及社会尊重感钝化等现状。最后,笔者在对幼儿园教师职业获得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加以分析后,从增强幼儿园教师的外界刺激及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内在感受性方面提出了能够提升幼儿园教师职业获得感的改善路径。

第一章  幼儿园教师职业获得感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比较理论起源于社会心理学领域,它指的是个体在缺乏客观的情况下将自己所想要了解的或者已获得的各个方面(观点、物质收入、成就等)与其他人做比较,后通过自己与他人在各个方面比较出来的差距形成对自我稳定的认识。①同样,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获得感来源于与他人的比较,涉及到社会比较的问题。因此,研究幼儿园教师职业获得感,必然需要社会比较理论予以支撑,以下主要从社会比较的基本观点、模式及社会比较与职业获得感的关系梳证三方面进行阐释。
(一)社会比较的基本观点
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SCT)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于 1954 年提出来的构想。他指出,我们与生俱来存在一种评价自身能力和观点的内驱力,也就是说有着对自我评估的基本渴求,当我们缺乏用来评价自身的外部客观标准时,我们会无意识地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来完成这个自我评价,这个过程就是社会比较。②另外,社会比较也是一种人际比较,在人与人交往不断密切的大环境下,人们总是会不自觉的与自己身边的人进行比较,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人们在相互交往、相互作用中无法躲避的自动化过程。③至今这个“经典的社会比较理论”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与完善,已经相对成熟,内涵和边界也不断被拓宽,不仅具有普遍性,同时还具有双重性,个体既想通过社会比较来确认自己的能力和属性,还想通过这种比较来满足自己的积极愿望,希望自己能得到外界对自己肯定性的回答。一方面人们会以类似的他人为比较对象,从而确认自己与相类似的他人已拥有的能力和属性,另一方面人们还会以不相似的他人为比较对象,从其它相反的方面确认自己已获得的能力和属性,这有利于提高自我评价的可信度,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自己社会行为的发展。当然,理智的人会更愿意将这两方面的社会比较结合起来,从而完善自身。
..........................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理论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理论起源于实验心理学领域,它既由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两个分支组成,同时又是一个整体,都是感觉产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其中感受性是主体的感觉能力,而感觉阈限则是指能引起感觉产生的一个刺激范围。①“职业获得感”本身也是一种积极的主观心理感受,自然也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理论脱离不了干系,故以下主要从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内涵解读、关系梳证及其与职业获得感之间的关系梳证三方面进行阐释。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内涵解读
感受性是我们人体的感觉器官对于外界刺激的感受能力,也可以说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它是我们能够拥有意识的核心要素,我们只有具备了感受的能力才能称为是“活的”个体。我们能听到、摸到和看到等都是感受性,这是一种感受能力。将感受性的内涵外延后可以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两种,通常我们能够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是绝对感受性,可以说这是由刺激带来的感受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一种从最初感受不到重量到刚能感觉到重量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是指个体能觉察出两种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感受能力,这是从最初感受不到刺激物重量的增加到刚能感受到重量与之前相比有所增加的感受能力。①另外,感受性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既是由个体自身体验到的,也是由个体直接感受到的,如果离开个体的“内在”,我们所感受到的结果将是不全面的。最主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感受器官,但感觉能力却不相同,有的人感觉能力强,有的人感觉能力弱,且我们的感受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受到个体内部和外部环境等的影响。
感觉阈限是指用来衡量感受性大小的指标,是刚好能够引起人产生感觉的刺激范围。毕竟我们人体的感觉器官只能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出能动性的反应,只有在这个阈限范围内,我们才能产生感觉。比如,我们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范围便是 20HZ 至 20000HZ,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的声音我们的人耳都不会产生感觉,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受能力就是感觉阈限。感觉阈限也可以理解为在持续时间内可以引起人产生感觉的刺激量的数值大小,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两种,我们通常将刚刚能引起个体产生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之为绝对感觉阈限。②例如,我们呼吸的空气中有灰尘,但平时感受不到,只有当灰尘聚集到一堆时,我们才能看到并感受到灰尘的存在,这种刚能引起我们产生感受的刺激量的数值便是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则是指两种相同刺激物的强度之间形成一定的差距后,人们刚好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从而引起差别感觉,这一最小差异量称之为差别感觉阈限。由于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能引起个体产生感觉的阈值自然也不一样,故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刺激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有些人能感受出来,有些人则不能。
图 6  S 老师给家长安排晨会工作时的场景
.................................

第二章  “我”的职业获得感如何——基于 S、L 两位幼儿园 老师的故事

一、走近 S、L 老师
正如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的“场论”所指出的,个体所作出的任何一种行为或变化,都与其所处环境(即他的“场”)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作为叙事研究,研究对象的生活场域及工作生涯经历等情况描述对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是研究其职业获得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特对 S、L 两位幼儿园教师的生活场域、工作经历等进行素描。
(一)S 老师的生活场域及工作经历素描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更没有两个相同生活经历的人。因此,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当笔者第一次见到 S 老师时,心里的想法便是:“天啊,这个老师好严肃,让人好有距离感,冷冰冰的”。当然,S 老师这样的性格与气场是和其生活背景及经历密不可分的,这也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了印证。
1.生活在温室里的“公主”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 G 市人,我的父母都五十好几了,在 H 区某单位上班,整体来说生活条件也还算优越吧。我们家就我一个孩子,所以他们对我一般都是有求必应的,要什么有什么,所以我生活得无忧无虑的,就像生活在温室里的公主一样,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种生活从工作后一直持续到现在,一家人也算是其乐融融的。”(S20180905J)
笔者在和 S 老师的随机访谈当中,对 S 老师的生活场域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她的叙述中可以发现,S 老师的家庭条件算是优越的,又是独生女,从小不愁吃不愁穿,家里人也对她十分宠爱。后来,笔者跟随 S 老师回家,对 S 老师的父亲进行了随机访谈。他是这样说的:“那时候我和她(指 S 老师)妈妈结婚比较晚,所以只生了她一个女儿。因为是独生女咯,一直也比较宠她,反正就基本上没让她吃过苦”。(S20180914J)于是,这样的家庭生活环境也对 S 老师的性格和她在选择工作时的态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

二、“职业获得”之我感——S、L 老师的真实体验
幼儿园教师职业获得感的关键是必须有职业上的“实际获得”,而职业上的“实际获得”通常包括哪些内容呢?笔者通过与多位幼儿园教师①(包括 S 和 L两位研究对象在内)进行随机访谈,并将获取到的资料及时进行了记录与整理。最终通过分析与编码的方式从中提取到了一些高频及关键的词汇,总结归纳出当前幼儿园教师认为通过自身的职业能够实际获得的内容主要有:物质获得(工资、住房);岗位成就(领导对工作的认可、家长对工作的支持、幼儿在幼儿园的成长与进步等)及社会认可(社会大众对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尊重等)。于是,要了解清楚当前幼儿园教师职业获得感的现状如何,必须将幼儿园教师对于自身职业“实际获得”的真实体验进行深描。鉴于幼儿园教师基于职业的“获得”主要包括物质获得、岗位成就以及社会认可,所以将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划分为物质需求满足感、岗位成就感和社会尊重感三个方面的体验感,以下内容也以S、L 两位幼儿园教师为主体,分别对这三个方面的体验感进行叙事,发现当前 S及 L 两位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存在物质需求满足感式微、岗位成就感偏低及社会尊重感钝化等问题。
(一)物质需求满足感式微
职业在当前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满足从业者的物质需求是任何职业的首要功能。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被认为是“谋道不谋食、忧道而不忧贫”的一种职业。然而,教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人”,当然不可回避地会追求自身的物质利益。特别是幼儿园教师,她们作为幼儿的启蒙者和引导者,面对的是无数个心智还未发展健全的幼儿,她们的物质需求满足感更应该被关注和重视。基于职业的物质获得渠道单一,集中体现在工资和住房两个方面。故笔者首先对 S 老师在工资方面实际获得的体验进行叙事,以下是与 S 老师访谈的具体内容节选:
“死工资,撑不着也饿不死”
“我从 2010 年工作至今,看着工资从一千多块钱涨到了两千多块,数额上确实有所增加,但是那会的物价跟现在的物价根本没法比啊(激动的神情),这么点钱还不是一样不够花。我上次从教室走廊路过的时候还听到她们实习生在讨论幼儿园教师工资的事情嘞,她们都觉得幼儿园教师工资低,以后也不想再从事幼儿园教师这个行业了。其实,她们实习生现在还有的选择,毕竟还没入这个坑,像我现在都已经懒的换别的工作了,就拿着这点死工资,撑不着也饿不死的,有时候开销比较大,我就只好透支下个月的工资。反正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没几毛钱存款,都七七八八的开销完了,唉,说起来好心塞啊。这学期开学以后,我们的工资还发得越来越慢了,比上学期发得更慢,我都还一直在盼着发点工资回去过中秋节呢(一脸郁闷的样子),唉,真急人,你说哪点找不到比这工资高的工作嘛,这么累,还要担这么多风险和责任,要是出点事情就恼火得很,你以后要是能不从事幼儿园教师这个行业,就千万不要去幼儿园哈,真的是太让人难受了(S 老师建议笔者)。”(S20180920Z)
...............................

第三章 “我”的职业获得感为何如此 ................................. 46
一、外源性因素 ............................... 46
(一)既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草................................ 47
(二)满腔工作热血却难以挥洒................................ 49
第四章 “我”的职业获得感如何才能提升 ............................. 60
一、增强“外界刺激”:大力改善幼儿园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精神关怀 ... 60
(一)增加幼儿园教师的物质收益,提升其物质需求满足感........ 60
(二)给予幼儿园教师工作上更多的认可,激发其岗位成就感...... 61

第四章  “我”的职业获得感如何才能提升

一、增强“外界刺激”:大力改善幼儿园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精神关怀
正如前文所述,幼儿园教师的物质需求满足感存在着“式微”现象,而要改善这一困境,首当其冲的便是要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并提供其住房保障。通过以增强物质和精神获得的“外界刺激”来提升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获得感,使幼儿园教师“得”偿所愿。
(一)增加幼儿园教师的物质收益,提升其物质需求满足感
由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将人的基本生理需求放在最底层可知,要想让幼儿园教师能够安心任教,首先就应该满足幼儿园教师的生理需求,而大部分生理需求的满足取决于幼儿园教师物质收益的多少。
1.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
针对当前幼儿园教师物质收益不足的现状,必须要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薪资水平,从而解决“既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草”的现实难题,让幼儿园教师的物质获得感得到提升。为此,国家首先应该为幼儿园教师提供生存和发展的合理场境,实行符合其教育工作特点的教师工资制。其次,大量研究表明,如果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收入在其认为不合理的水平上,那么幼儿园教师必定会有不满情绪。就像S 老师和 L 老师那样,对自己实际所得的工资收入有不满的情绪。因而必须将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收入提高到一个合理的高度,这是以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保障得到满足为前提的,是在幼儿园一线工作的广大教师在政策上对国家和政府期待已久的心愿。最后,幼儿园教师工资收入的提高,不仅需要国家不断采取措施大力呼吁,同时还需要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来确保幼儿园教师工资收入的切实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获得感,确保幼儿园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从访谈中可知,S 老师的“辞职风波”也受到了幼儿园教师工资低的影响,实习生也表示“幼儿园教师工资低,以后不愿去幼儿园工作”等等。因此,必须要切实解决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过低的问题,增强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吸引力。
图 5  S 老师萌生辞职的念头
..............................
 
结语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反映了当前幼儿园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的高低,是影响幼儿园教师个体工作积极性及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乃至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点。当幼儿园教师群体的职业获得感普遍较高时,她们对幼儿园教育事业的工作热情才能够发挥出来,才能促使她们在工作岗位上“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并最终促进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稳定建设。
本研究在大量阅读获得感及教师获得感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叙事研究的方法对 G 市 A 幼儿园两位幼儿园教师进行了“职业获得感”的叙事,力求做到真实、客观、形象、具体,让读者了解到当前一线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获得感现状,同时也希望幼儿园教师职业获得感能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笔者根据前期所搜集到的资料与文献,制定了研究计划,包括拟定访谈提纲、观察记录表等等。然后,笔者做好前期调研准备工作后,便去 A 幼儿园对两位幼儿园教师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访谈与观察。通过对她们进行的访谈和观察发现,当前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存在物质需求满足感式微、岗位成就感偏低及社会尊重感钝化等现状。最后,笔者在对幼儿园教师职业获得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加以分析后,从增强幼儿园教师的外界刺激及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内在感受性方面提出了能够提升幼儿园教师职业获得感的改善路径。
然而,受到本人写作水平及科研能力的限制,本论文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首先,本文的研究对象仅限于 A 幼儿园的两位幼儿园教师,对其他幼儿园教师的实际获得情况了解不足,因而研究缺乏一定的普适性。其次,本文所收集的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笔者对两位幼儿园教师的访谈及对其的观察记录提炼,从其它渠道获得的资料较少,掌握的访谈资料还不够丰富全面。最后,由于本人研究功底尚浅,且当前学术界对幼儿园教师职业获得感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还较少,笔者提出的建议还不够深入和具体,对于是否能够有效的提升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获得感还有待考证,因为不同的人对于自身实际获得的感受不一样,提出的建议也可能会给不同幼儿园教师个体的职业获得感的提升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