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 信息时代幼儿与动画人物的虚拟现实交互进一步增强
随着信息媒体技术的发展,5G 网络出现在大众视野中,5G 网络是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具有“高速度、泛在网、低功耗、低时延、万物互联、重构安全”等特点,众所周知,5G 技术被誉为“数字经济引擎”,即是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视频社交等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也将为“中国制造 2025”和“工业 4.0”提供关键支撑。①随着 5G 技术的发展,物联网的推进,“AI、AR、MR、VR”等技术也日益成熟。网络虚拟化将进一步增强,虚拟和现实交织融合,尤其是在动画领域,人物的设计和塑造将更加逼真。未来动画人物的呈现就不仅仅是一维平面,而是多维空间立体化的呈现,那么幼儿与动画人物之间的互动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面对眼前生动灵活的动画人物,成人尚且难以真假难辨更何况是幼儿,对于涉世未深的幼儿来说,对科学技术尚有陌生感,难以十分准确的明晰现实生活中的人和动画人物之间的区别。再加上幼儿思维本身具有拟人化和泛灵性特征,天生对身边的事物有着生命化的想象,想着它们和自己一样有同样的感受,除此之外,社会的进步,家庭教育和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在现实生活中成人的陪伴越来越少,而幼儿与电子信息设备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因此动画片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 当代幼儿愈发沉迷于虚拟社会关系中却难以正确面对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长陪伴时间的缺失,媒介尤其是电视越来越多的填补了幼儿生活中的空虚。上世纪 90 年代,卜卫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电视与幼儿的关系,用数据证明了动画对幼儿的影响。1992 年全国城市幼儿电视内容偏好前 8 位中,动画片排第一,1996 年全国城市幼儿电视内容偏好前 8 位中,动画片排第三。①在 2004 年的“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坛上,中央电视台指出,我国 4-14 岁的幼儿平均每天接触电视的时间为 2.22 小时。根据 2006 年kaiser家庭基金会一项报告,幼儿每天会花平均两小时在媒介上。截至 2017 年 6 月,在我国青少年网民占比中,10 岁以下的儿童群体在7年时间内从 2010 年的 1.1%提升至 3.1%并且不断加速向低龄群体渗透。然而,媒介的出现除了满足幼儿娱乐消磨、社会学习的需要之外,也可能给幼儿造成负面影响。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幼儿模仿奥特曼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②近几年,幼儿的媒介使用行为己经逐渐开始受到家长和教师的重视,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脑、手机、电视等新型媒体电子设备在生活中普及率不断增高,在家庭中,几乎每人都有一部手机,幼儿的娱乐方式也受到了影响,观看动画片的条件更加便捷,观看的频率也不断增加。除此之外,由于幼儿心智尚未成熟,认知思维水平低,具有“具体形象化、拟人化”等特征,对周边事物的认识处于萌芽阶段,对虚拟世界的构造认识不够深入。众所周知,“模仿”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对幼儿来说,不仅仅模仿现实生活中成人的行为习惯,而且也会模仿虚拟世界中的动画人物,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不同,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不同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有关幼儿气质类型方面的相关研究
通过分析近年来有关幼儿气质类型相关文献后发现主要包括“气质的概念来源、气质类型的划分、气质类型的测量与评估”三个方面的研究。
(一) 气质的概念来源
在国外,很早就有学者对气质做出了深刻的研究。盖伦Galen是罗马帝国时期著名的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是欧洲古代医学的集大成者。他从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出发,创立了气质学说,这是如今“气质”(Temperament)一词的来源。简·斯特里劳(Jan Strelau,1983)认为气质是指有机体的十分稳定的特点,通过反应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来,主要指向和能量性水平相关的气质特征上,包括反应性和活动性这两个维度,气质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而人格则是社会环境的产物。①姚凯南(1997)研究儿童气质的特点和应用,他认为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是一种先天的、典型的、稳定的特质,表现在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指向性等五个方面,人的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②张劲松(2000)研究 1 个月到 12 岁儿童的气质特点,研究发现气质是一种先天的素质,在刚出生的婴儿身上就已经体现出来了。③凯里Carey认为气质是个体对环境应答的行为方式,这个过程中伴有情绪表现。托马斯Thomas和 切斯Chess(1968)将气质定义为:气质是主要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气质与遗传有关,且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 气质类型的划分
公元前 5 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说”。他认为体液是人体性质的物质基础,人体中有四种性质不同的体液:粘液、血液、黑胆和黄胆。不同性质的体液来源于人体不同的器官,血液来自心脏,是火根,有干燥的性质;黄胆汁生于肝,是气根,有热的性质;粘液来自大脑,是水根,有冷的性质;黑胆汁则生于胃,是土根,有降温的性质。由于这四种体液在每个人的身体内的所占的比例不同,也就形成了人们不同的气质。气质类型分为四种:血液占主导地位的为多血质、黄胆为主的称为胆汁质、粘液为主的称为粘液质、黑胆为主的便被划分为抑郁质。

图 1.1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气质类型幼儿的确定与划分
第一节 数据统计与处理
一、 幼儿气质基本纬度的确定与划分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以某个幼儿园的大班幼儿为主,由各个班级的班主任凭借对自己班级幼儿的了解来填写问卷,然后对样本统计量进行描述统计分析。本研究选用Thomas和Chess的儿童气质评定量表中文修订版,适用于我国 3-7岁儿童,量表信度为 0.64。教师评定量表的回收率高,准确率及细致度较好。题目评分依据幼儿行为的表现程度划分为五个等级,依次是:从不出现、很少出现、有时出现、经常出现、总是出现。由教师对幼儿的日常行为进行评价,并采用五分制计分。在观察基础上发放开放式问卷并借鉴其他相关研究的结构特质推导出气质的基本维度。《儿童气质教师评定量表》共有 64 道题,测量包含八个气质维度,即活动性、适应性、趋避性、反应阈限、反应强度、心境、注意力分散度、注意广度和持久性。为了更加方便准确测量幼儿的气质纬度,本研究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最终确定以“情绪性、活动性、反应性、社会抑制、专注性”这五个纬度为聚类依据。
第一,情绪性是指包括对人对事情的积极情绪和负性情绪表达的以及其表现的适度性。积极的情绪包括微笑大笑和其他快乐表现而负性情绪包括容易恼火、大惊小怪、胆怯和情绪不稳定性。①本研究的情绪性包括激烈性、稳定性和耐受性三个特质。第二,活动性是指儿童的活动强度,活动时间和活动速度,此维度包括强度、时间和速度三个特质。第三,反应性意味着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敏锐程度及对各种刺激所做出反应的快慢程度,不仅包括对环境的感知也包括认知活动的反应,主要研究敏感和敏捷两个特质。第四,社会性抑制是指儿童对早期未经历过事情所做出反应的方向性倾向,主要研究适应和灵活两个特质。第五,专注性是指儿童活动中注意力的持久程度,包括坚持性和分散度两个特质。
..............................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不同气质类型幼儿的整体情况
在本次研究的 94 个样本数量中,首先确定为均衡型的幼儿人数最多为 30个人占总人数的 31.91%,其中男 19 个女 11 个;其次确定为活跃型的幼儿人数较多有 23 个占总人数的 24.47%,其中男 15 个女 8 个;再次确定为专注型的幼儿和抑制型的幼儿的人数居中,分别有 16 个和 14 个,专注型的幼儿占总人数的17.02%,其中男 12 个女 4 个,抑制型幼儿占总人数的 14.89%,其中男 9 个女 5个;最后确定为敏感型的幼儿人数最少有 11 个占据总人数的 11.70%,其中男 7个女 4 个。如表 2.3 所示。

表 2.3 五种气质类型幼儿的确定与划分
.......................
第三章 不同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之间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35
第一节 不同气质类型幼儿对动画人物的喜爱偏好分析.................................35
一、 幼儿所喜欢的动画人物分类及人格特质..............................35
二、 不同气质类型幼儿所喜欢动画人物的整体情况...................................35
第四章 不同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数据统计与分析..........................................45
第一节 活跃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表现.................................45
一、 数据调查结果...................................45
二、 研究结果分析............................47
第五章 不同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的讨论与分析...................................61
第一节 不同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的个体比较分析..............61
一、 对活跃型幼儿的个体分析........................................61
二、 对均衡型幼儿的个体分析..............................61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思考
第一节 不同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的总结与反思
一、不同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具有性别异同性
(一) 从幼儿与动画人物的基本信息角度分析思考性别异同性
从幼儿与动画人物的基本信息角度分析得知五种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具有性别异同性。首先,在对动画人物选择方面,男生更倾向于 A 类动画片,女生更倾向于 D 类动画片,可知男生更向往“炫酷、勇猛和顽强”的人格特质,女生更向往“漂亮、善良和聪慧”的人格特质。其次,在喜欢某类动画片的因素方面,男生更多的看重技能,女生更多的看重外形,拥有强大能力是男生所喜欢的,获得美丽的外表是女生所梦想的。最后,在幼儿对动画人物模仿表现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加乐意去模仿和扮演自己所喜欢的动画人物,可知动画人物对女生的影响更为强烈。
(二) 从幼儿与动画人物的具体拟社会关系特征角度分析思考性别异同性
一方面从纵向角度来看,除了活跃型幼儿和均衡型幼儿外,其他类型幼儿男生和女生在情感、行为和认知三个方面具有性别差异性。抑制型幼儿男生在情感方面表现强烈,女生在行为方面表现更为突出。敏感型幼儿男生在行为方面表现较为强烈,女生在情感方面表现突出,专注型幼儿男生在情感方面表现较为强烈,女生在行为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另一方面从横向角度来看,敏感型幼儿女生在认知纬度表现较为突出,均衡型幼儿女生在情感纬度表现更为突出,抑制型幼儿女生在行为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五种气质类型幼儿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的表现男女之间均有高低之分,整体而言,女生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比男生程度更深,色彩更为强烈。
.........................
结语
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日益密切,虚拟世界归根结底还是现实中人为的产物。因此,我们有能力创造,同时也应该更加理性的面对。而对于幼儿来说,由于心智尚不成熟,再加上社会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城镇化的发展,现代幼儿与现实自然的接触日益减少,而与虚拟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电子信息不仅对成年人的人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幼儿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幼儿与动画人物之间的拟社会关系更为突出。这一层面的社会关系,呈现方式较为隐蔽,但产生的影响确是深远而无声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维虚拟世界变得越来越逼真,很容易通过视觉冲击对幼儿身心产生影响。本研究聚焦于动画人物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探索两者的拟社会关系特征。通过问卷访谈调查,得知不同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较为复杂,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尤其是性别差异较为明显。每一种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都具有自身特点,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的侧重点也都有所不同。对幼儿的影响也是各有利弊,没有完美的拟社会关系,动画人物对不同气质类型幼儿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并且这种影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转化的。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的形成以及对幼儿的产生的影响与幼儿自身的气质类型,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存在着密切联系。针对不同气质类型幼儿我们也应该差别对待和分析他们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个性化教导,争取帮助幼儿最大化的发挥他们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的优势,同时能够将不利方面转化为有利优势。这不仅需要幼儿自身努力改变,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合作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