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同伴协商行为对幼儿人际交往发展的重要性
幼儿最开始接触到的人是父母和家庭中的其他人,所以幼儿最开始是与家庭中的各个成员之间的交流最多,而与同龄伙伴的接触则相对较少。但进入幼儿园后,幼儿所接触到的群体开始发生变化,同伴关系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与此同时,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也变得同等重要,而协商行为正是同伴交流的一种表现。协商主要是通过人际信息的传递和沟通方式来表达自我的意愿和需要,是一种通过共同协调人们的观点或资源的方式来试图达成统一意见的行为,协商的过程中涉及语言表达、理解、推理等多方面的能力,能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当幼儿处于幼儿园这样一个庞大的幼儿群体当中,他们往往会遇到各种人际的交往冲突,当面临这种情况时就需要幼儿运用协商等方式来解决冲突,在解决冲突时,有的孩子能顺利地协商,满足需要,而有的孩子则不行,也因此会产生冲突行为。如果儿童在幼儿阶段就懂得进行协商,他们可能会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并取得一定的社会成就;而不懂得协商的幼儿更有可能在社交活动中遇到麻烦,从而影响个人成就的发展。
2.建构游戏中同伴协商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建构游戏既可以单独地进行,也可以多人进行群体性的游戏。在一些主题类的建构游戏中,例如:搭建城堡的建构游戏中,大班幼儿进入建构区后往往会寻找同伴邀请对方一起游戏,或者有的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想加入他人的游戏。此外,也可能在两人搭建的过程中产生分歧,导致游戏无法进行,这时就需要幼儿之间进行协商交流,形成共同的意见让游戏顺利地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渐渐地懂得了该怎样去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该怎样与他人进行沟通和协作。
...................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研究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之后发现现有的研究中,关于同伴交往行为、互动行为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丰富,此外,关于合作和冲突的研究成果也较多,但同伴协商的相关研究还较少,同时从建构游戏范围内研究协商行为研究的更少。因此,通过本研究,一定程度上能丰富同伴协商理论,同时,也能扩展幼儿社会发展方面的理论知识。
2.实践意义
本研究以建构游戏为重点,致力于观察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的具体表现,发现总结建构游戏中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的特点,希望能够引起家长与幼儿教师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的重视,为幼儿协商行为的培养和幼儿园工作的开展提供些许借鉴。

图1-1 关于建构游戏”的研究
二、建构游戏中同伴协商行为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本次研究涉及的关键概念主要包括建构游戏、协商和幼儿同伴协商行为三个方面。
1.建构游戏
在学前领域,建构游戏,也叫“结构游戏”,在中国古代,“结构”指的是“建造房屋”;在国外,“结构”一词是由拉丁文ConsTrucTic演变而来①。“结构游戏”,既属于构建类的游戏,也属于创造类的游戏,是幼儿独有的一种典型的、有特色的游戏。现在,人们普遍上把结构和建构这两类游戏等同来看。邱学青学者强调了所谓的建构游戏指的是幼儿对不同类型的游戏材料进行物体构造的过程。这一活动中的材料主要包括积木、雪花片等,也有一些来源于自然界的物质,如沙石、水等;另外还有那些废旧物品制成的材料②。李姗泽教授提出了具有一定突破性的观点:所谓的建构游戏指的是儿童在充分发挥多种游戏材料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了和社会生活的连接,其行为和活动过程是对现实生活场景的映射。在一系列游戏活动中,儿童的知识体系得到完善,基础能力得到培养,审美品位得到提升③。根据这些学者给出的定义再结合本研究,研究者认为,所谓的建构游戏指的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幼儿通过自主行为,或在成人的引导下,发挥各种建构材料,构建物体的活动过程。
2.协商
在国内,《辞海》里将协商解释为:讨论以达成共识。在英语中,协商可用“CONSULT”或者“NEGOTIATE”表示。NEGOTIATE的意思是协商、谈判或者交涉;CONSULT是指召集到一起协商事务。《牛津商务词典》中对协商这一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分析,指的是双方在高效交流的基础上,寻找一个能够折中双方观点的协议,最后对某个事物形成一致意见的过程。有关协商的意义的研究,国内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史蒂芬·罗宾斯根据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成果,对协商这个概念进行了明确的解释。该学者明确指出,所谓的协商指的是,两方或多方通过交换货物或服务的形式,就某一事项达成一致意见的活动过程。我国学术研究领域对这一概念形成了不同的定义理解。
........................
(二)建构游戏中的同伴协商的价值
1.建构游戏区是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的多发区
在同伴协商行为中,幼儿自由表达和自主权的发挥是尤为重要的。研究者在幼儿园实习时发现,区域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其中在建构游戏中,幼儿是自由的个体,其游戏活动不会受到干扰。同时,在游戏中,同伴是游戏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因此,建构游戏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幼儿与幼儿间互动的机会较多,且在这种游戏活动中教师的控制度低,给幼儿提供了更多的同伴协商机会。
2.建构游戏中的同伴协商的独特性
第一,建构游戏活动能够为儿童学习基础知识和社会技能创造情境和氛围。在建构游戏中,幼儿之间有时会发生矛盾,为了游戏能顺利地开展和进行下去,他们就要学会彼此协调各自的观点,相互妥协和帮助⑤。例如,建构空间的不足要求幼儿学习如何合理地使用和分享有限的建构空间。建构材料同样也不是取之不尽的。“我需要更多的长积木!”一个幼儿嚷嚷道,他发现自己所有的长积木都用完了。另一个孩子则发现伙伴刚从积木柜中的辅助材料盒里找到的小货车正是他自己所想要的那辆车等,这些情况的处理都需要幼儿进行协商。逐步掌握如何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矛盾进行高效解决,能够为幼儿学习协商提供机会①。
第二,建构游戏中产生的协商行为能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如:在建构游戏中,幼儿之间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过程中,他们的社会交流技能得到了发展;通过操作各种游戏材料,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幼儿在建构活动中的争抢和协商等都要与其他幼儿以语言为媒介进行交流沟通,这些既有助于幼儿发展语言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同时幼儿在互换、协商等这样的活动氛围中学会共享和协作,体会成功和失败,尝试开辟与创新,从而实现幼儿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另外,建构活动综合性很强,目的性比较明确,需要幼儿提前做好计划,与同伴进行协商,所以幼儿要运用到不同的协商策略,这也就促进了幼儿协商能力的发展。

表 3-1 研究对象分布
.....................
三、研究设计.................................17
(一)研究的目的............................................17
(二)研究对象..................................17
四、大班幼儿建构游戏中同伴协商行为的基本情况......................................28
(一)大班幼儿同伴协商对象分析........................28
1.同性协商次数多于异性协商次数......................28
2.男-男协商次数少于女-女协商次数................................ 28
五、大班幼儿建构游戏中同伴协商行为的特点.............................36
(一)协商对象以同性为主,女孩更倾向于主动协商.............................36
(二)协商主题以指向观点为主,指向其他的协商主题较少..........................................39
七、建构游戏中同伴协商行为的教育建议
(一)有效观察并适时介入,助力幼儿良好同伴协商行为的发生
建构游戏中,教师对幼儿同伴协商行为投入更多的观察并适时介入能促进幼幼儿良好同伴协商行为的发生。
1.有效观察,为幼儿实际协商需求提供助力
首先,教师应该要培养自己的观察意识,时刻观察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同伴协商的情况。在访谈中,老师们几乎一致表示他们基本都没有注意到同伴协商行为,他们比较熟悉的是建构游戏中同伴的合作行为,以及指导游戏等。而且,研究者还观察到,幼儿在进行建构游戏时,不论是建构区还是木工区或者是桌面建构,教师一般都是让幼儿自己玩,教师一般在做其他的事情,因此,很少会注意到幼儿之间的协商,也较少观察幼儿间的互动。游戏时,尤其是在进行自由建构游戏时,研究者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幼儿热衷于搭建重复的作品。例如,研究者观察到铭洋小朋友在进行建构游戏时每次都喜欢搭建赛车道,经常会重复一些游戏情节活动。此外,在观察中还发现有些幼儿多一个人进行搭建,不愿意与他人一起进行,而这类幼儿相对协商能力较差,不太愿意主动发起协商,彼此之间的交往行为也较少。教师如果能进行有效观察,清楚幼儿当下所遇到的困难,便能够适当地对幼儿进行引导,使之萌生新的协商主题和行为,这样一来,与同伴间的互动也增加了不少。其次,教师要培养有效观察的能力,在进行观察时,避免过多的主观因素的干扰,尽量做到客观和公正,对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真实的、全面的记录,不能主观臆断。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所以,在和同伴进行交往协商时,他们也有各自独特的特点,教师要能有效地抓住幼儿在协商中的真实的意图,正确解读幼儿的协商行为。
.....................
八、研究反思
1.本研究通过对收集到的录像以及观察记录表进行分析,得出基本情况,总结特点。但在研究中,研究者无法同时研究过多的幼儿,所以只选择了一个大班的幼儿进行研究,这就使得研究的对象的样本量不大。
2.在观察和记录同伴协商行为时,虽然研究者尽量用客观方式进行记录,但记录的信息仍然会受到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3.本研究提出的教育建议的实践性问题。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但由于研究者自身水平的局限性,所提的建议可能不够全面。
4.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只分析了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同伴协商行为的特点,但对小、中、大班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并未进行研究,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