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养育压力与幼儿焦虑:父母严厉管教和幼儿努力控制的中介与调节效应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5866 论文编号:sb2023051311115850401 日期:2023-05-16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笔者认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和生活上的挫折以及在养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都会给父母带来巨大的压力。但父母作为幼儿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幼儿产生影响。
1文献综述
1.1焦虑的研究
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或成人的焦虑症状一般可以追溯到生命的早期(Bayer,Sanson,2003;Broeren et al.,2013),焦虑是幼儿期常见的情绪问题,对幼儿各方面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若不及时干预,会对幼儿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幼儿焦虑不同于说谎、攻击等外化问题,具有较高的内隐性(赵金霞,王美芳,2009),很容易被家长或教师忽略,得不到及时干预和治疗,因而更容易加剧和恶化,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幼儿阶段焦虑发生发展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本研究对国内外与幼儿焦虑有关的理论和研究进行梳理,分析焦虑的概念、测量方法、幼儿期焦虑的一般特点及影响因素。

学前教育论文怎么写
学前教育论文怎么写

1.1.1焦虑的概念
最早关于焦虑的描述见于古希腊文学与哲学论著中,当时人们认为焦虑情绪意味着“好”,只有高尚的人才能拥有。直到中世纪,焦虑才被看作是一种普遍的消极情绪,当人们不认同某人某事时就会出现这种情绪(唐海波,邝春霞,2009[1])。目前,国外学术界一般认为,焦虑是一种正常的负性情绪体验,具有一定的动机作用,适度焦虑有助于解决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压力,保护个体不受伤害(Nauta et al.,2004[2])。国内学者认为,焦虑是个体对正在面对或即将面临可能会产生威胁或危险的情境时,所产生的紧张、不安等复杂情绪,是对体会到的威胁刺激无力应对时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张春兴,1997[3]),而且这种内心不安和恐惧没有客观原因和根据(郝金莲,陈素芬,贺彦丽,付智伟,张晓娟,郭琳,张慧颖,2014)。也有学者指出,焦虑是一种负面情绪状态,以生理性紧张的躯体症状和对未来的担忧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过分恐惧和担忧(任颖等,2005;赵金霞,王美芳,2009)。此外,焦虑情绪在程度上有轻重之分,最轻的如不安和担忧,最严重的如极端恐惧等,不同轻重程度的焦虑情绪彼此之间能够相互转化(王美芳,张杰,姚利,2009;王美芳,王玉廷,2008)。
..............................
1.2父母养育压力对幼儿焦虑的影响机制
1.2.1养育压力的概述
随着新生命的到来,父母在高兴的同时也需要应对角色转换带来的挑战,父母在面对挑战的过程中体会到的压力就是养育压力。Deater-Deckard(1996)提出,养育压力的实质就是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父母的实际需求与所获得的资源之间的不匹配而产生的困难体验(项紫霓,张兴慧,黎亚军,王耘,李燕芳,2014),既包括与养育行为有关的焦虑、紧张等情绪问题,也包括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Abidin,1992;陶沙,董奇,王耘,2000;马心宇,陈福美,玄新,王耘,李燕芳,2019),如怎样和孩子进行沟通的交流的问题。基于Abidin(1992)的理论,父母养育压力主要包括育儿愁苦、亲子互动失调和困难儿童三个方面[13]。
育儿愁苦(Parenting Distress,PD)是指与教养儿童直接相关的父母压力。具体来说就是父母在行使角色时,由于自身原因而产生的对压力的不愉快感受,比如在养育过程中感受到的教养效能感下降或缺失、夫妻冲突以及缺少社会支持等(刘莉,2012;刘亚鹏,张光珍,梁宗保,邓慧华,陆祖宏,2011)。例如,我觉得自己被身为父母的责任束缚住了。亲子互动失调(Parent-child Dysfunctional Interaction,PCDI)指在在与孩子交流沟通的过程中,父母觉得孩子的表现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而且很少从孩子那里得到反馈,不能强化他们作为父母的角色(高原,2016)。例如,我感到我的努力没有得到很多赞赏。儿童困难特质(Difficult Child,DC)是指父母感知到的儿童很难满足的一些基本行为特征,其中大部分与儿童的气质的有关,同时包括一些后天养成的易反抗、不服从和难以满足的行为模式。例如,我觉得我的孩子很情绪化和容易闹情绪;我的孩子起床时大多很不愉快。
国内也有研究这将养育压力译为教养压力、抚养困难、亲职压力等。基于对以往研究的分析,本研究将采用Abidin(1995)对养育压力的定义,即父母在履行父母角色和亲子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忧虑、紧张等压力体验,包括育儿愁苦、亲子互动失调和困难儿童三个方面。
.................................
2.问题提出
2.1选题缘由
2.1.1焦虑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
相对成年人,儿童因其认知、情感等方面处于发展变化中,情绪有更多的不稳定,在面对压力和无法解决的情景时更容易出现焦虑(石秋霞,吴国连,魏晓娟,王惠梅,2017)。焦虑是儿童青少年时期普遍存在的一种负面情绪,但过度焦虑会对其身心发展产生消极影响。首先,焦虑影响幼儿当前的发展,高度焦虑的儿童通常伴有肌肉紧张、出汗等症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表现出沮丧、紧张、冲动和恐惧,一到陌生的地方就很容易哭闹、害怕与他人交往(李亚敏,2019)。研究发现,焦虑的儿童以后会表现出明显的行为抑制方面的问题(任颖等,2005),表现出孤僻、烦躁、易怒、难以与同伴相处、注意力不集中、拒绝上学等问题(Dadds,Mark,&Barrett,Paula,2001)。儿童期的焦虑障碍与学业成绩不良、同伴关系以及行为失调有关(Last,Perrin,Hersen,Kazdin,1996),过度焦虑会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同伴交往和学业成绩产生消极影响(Merikangas,Nakamura,2009)。其次,如果未进行及时干预和治疗,儿童期的焦虑问题可能会持续到青春期和成年期(Hudson,Dodd,2012),国内也有研究指出,此类患儿成年后会出现社交能力减弱、思维能力差等问题,这将影响他们继续受教育的能力和工作能力(任颖等,2005[23])。由此可见,儿童焦虑具有相对稳定性,对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度会产生不良影响,应及早发现并进行干预。
2.1.2父母养育压力是幼儿焦虑产生的风险因素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家庭微系统中,父母养育对幼儿的发展影响至关重要,可能会通过多种途径对幼儿的认知、情绪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郝叶芳,王争艳,董书阳,刘斯漫,武萌,卢珊,2019)。一方面,父母养育压力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Anthonyet al.,2005;刘莉,王美芳,2018),父母较高的养育压力使整个家庭笼罩在一种消极的情绪氛围内,长期处于该环境下,幼儿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退缩等问题行为。另一方面,养育压力还可以通过间接途径影响幼儿,研究表明,养育压力水平高的父母可能更挑剔,更容易采用严厉的教养方式(如体罚、专制),父母的消极教养进而导致幼儿表现出更高的问题行为(Deater-Deckard,1998)。父母养育压力也会通过亲子沟通质量、婚姻质量以及教养效能感等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因此探讨父母养育压力是如何影响幼儿焦虑有助于及时预防幼儿焦虑问题的产生,也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干预和预防幼儿焦虑提供实证依据。
.................................
2.2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整理和分析,本研究对幼儿焦虑发展的基本特点已有初步了解,但有关父母养育压力对幼儿焦虑的影响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国内外大量研究已表明,父母养育压力是导致幼儿内外化问题的危险因素,能显著预测幼儿的焦虑等内化问题。在中国背景下,较少有研究直接探讨养育压力与幼儿焦虑之间的关系。焦虑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如若未能在早期及时发现,不仅不利于幼儿当前的发展,而且会对未来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所以有必要在中国背景下考察养育压力与幼儿焦虑的关系。此外,前人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这一家庭近端因素可能在养育压力和幼儿焦虑之间发挥桥梁的作用,但其中的复杂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已有研究表明,并非所有受到消极环境影响的幼儿都会表现出问题行为,幼儿自身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看来,目前研究对于父母养育压力对幼儿焦虑作用机制的探讨还不够成熟。除此之外,以往关于养育压力、教养方式与幼儿问题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母亲或者综合考察父母,但目前相关研究表明,父亲是家庭教育的合作者而不仅仅是协助者,父亲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和母亲同样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同时考察父亲与母亲养育压力、教养方式对幼儿焦虑的预测作用。基于此,本研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以发展情境论以及家庭系统论中的近远端环境理论为基础,拟解决以下问题:
(1)考察父母养育压力与幼儿焦虑之间的关系,探讨父母养育压力对幼儿焦虑的直接作用。
(2)揭示父母严厉管教这一家庭近端环境因素在父母养育压力与幼儿焦虑之间可能存在的中介作用。
(3)考察幼儿努力控制在父母养育压力与幼儿焦虑之间的复杂作用机制,探究其在直接路径及中介路径上可能发挥的调节效应。
..............................
3研究结果.......................................23
3.1描述性分析.........................................23
3.1.1幼儿焦虑的描述性分析.................................23
3.1.2父母养育压力的描述性分析...............................27
4讨论...................................36
4.1幼儿焦虑的一般特点.........................36
4.2父母养育压力与幼儿焦虑的关系.................................37
4.3母亲严厉管教的中介作用.................................38
5研究结论..................................41
3研究结果

3.1描述性分析
3.1.1幼儿焦虑的描述性分析
3.1.1.1幼儿焦虑总体得分
通过对各个维度的均值进行统计,得出3-6岁幼儿焦虑的总体情况(见图2)。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考察幼儿焦虑在分离焦虑、躯体伤害恐惧、社交恐惧、强迫—冲动障碍、广泛性焦虑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可以得知在幼儿焦虑的五个维度中,躯体伤害恐惧(M=1.89,SD=0.60)显著高于分离焦虑(M=1.71,SD=0.51,P<0.001)、社交恐惧(M=1.79,SD=0.58,P<0.001)、强迫—冲动障碍(M=1.58,SD=0.58,P<0.001)和广泛性焦虑(M=1.80,SD=0.54,P<0.001),广泛性焦虑显著高于分离焦虑和社交恐惧(P<0.001),社交恐惧显著高于分离焦虑(P<0.001),分离焦虑显著高于强迫—冲动障碍(P<0.001),社交恐惧和广泛性焦虑之间差异不显著(P>0.001)。由图中可知,幼儿的躯体伤害焦虑是最高的,其次分别是广泛性焦虑、社交恐惧、分离焦虑和强迫—冲动障碍。可见3-6岁幼儿对躯体伤害(怕高、怕黑、怕雷雨等)的焦虑是最严重的。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


...............................
第三部分教育建议
1关注幼儿情绪变化,重视幼儿焦虑情绪
在父母和成人的眼里,幼儿是天真、无忧无虑的,但其实人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需求和问题(葛颖,2018),幼儿在面对这些需求时也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家长要认识到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化的必要条件。现实生活中,虽然每个家长都会给幼儿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但很多家长往往会忽视幼儿心理上细微的变化,对幼儿表现出的焦虑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普遍认为幼儿的焦虑只是任性和不听话的表现,长此以往,幼儿的焦虑会越来越严重,等到引起家长注意的时候,焦虑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家长要对幼儿的焦虑情绪保持高度的重视和警惕。首先,家长平时要多关注幼儿,除关注幼儿身体以及物质需求外,还要细心观察幼儿情绪心理状态的变化,无论是积极的情绪还是消极的情绪,父母都要积极与幼儿进行沟通与交流,用已有经验来引导幼儿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帮助他们乐观地处理遇到的问题。当幼儿在生活中表现得过于焦躁、易怒、情绪不稳定时,家长就要格外注意但不要急躁,这时家长可以多带幼儿参与一些户外活动,比如逛公园、放风筝、去儿童乐园等,帮助幼儿平复焦虑的情绪,在幼儿情绪平稳的时候进行交流和沟通效果会更好。其次,家长要学会客观地对待幼儿的焦虑,家长本身不能因为幼儿的变化而过多焦虑,父母的情绪状态也会对幼儿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家长要将幼儿焦虑看做是正常的事情,静下心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幼儿,为其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幼儿营造宽松、和谐的情感氛围,平等、耐心地对待幼儿,多鼓励和表扬幼儿。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支持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