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幼儿园学前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嬗变与反思(1949-2012)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8956 论文编号:sb2017112918014618094 日期:2017-12-01 来源:硕博论文网
引 言
 
一、研究缘起
进入 21 世纪,人类在物质生活追求、行为准则判定、核心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了根本观念上的根本性转变,幼儿园艺术教育在此过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机遇。今天,深入研究、冷静反思中国幼儿园艺术教育历史嬗变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其根本动因就是通过客观、系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讨,剖析复杂的历史语境,总结历史经验,探寻中国特色幼儿艺术教育的本体内涵及历史渊源,为中国当代儿童艺术教育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和理论指导,进而为该学科的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从历史唯物论角度出发,幼儿园艺术教育必不可少地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元历史动因的影响,呈现出曲折前进的发展态势。新中国成立至今,在这个新旧更替的大变革时代里,新的教育思想层出不穷,新的思想观念不断生成,另一方面,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时代性调整以及工作中心不断切换转移,这些复杂的历史因素也深刻地影响到同时期社会教育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方向选择。可以说,只有参悟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变革的大背景,才能更好地把握主流教育价值取向的脉搏,进而切中新中国幼儿园艺术教育思想的肯綮之处。本课题致力于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寻找其内在的深层历史,帮助幼儿艺术教育团体及广大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把握新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向和主流教育思想的总体趋势,把准幼儿艺术生命的基本“脉相”,进而确立经得起历史发展检验的教育价值观念。从历史的视角明晰新中国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是实现当下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当代幼儿教育观念嬗变的重要方式。
.........
 
二、研究问题与内容
本研究在于明晰新中国在幼儿园艺术教育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的价值取向、历史流变趋势,以及造成如此流变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幼儿园艺术教育历史的探究,追寻不同时期对于儿童艺术教育的价值追求,厘清新中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为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提供咨鉴,并且通过对我国幼儿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流变趋势与影响因素的探讨,在基于对历史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为构建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体系,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符合我国幼儿艺术教育和幼儿园艺术教育本质的价值取向,提供参考依据。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大方面:新中国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嬗变与走向分析;新中国学前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代表性的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分析;我国幼儿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历史的反思,为构建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体系提供参考依据。笔者从这些方面出发进行探索研究,并且不断地去追寻在历史事实背后隐藏的答案,以及与“人”有关的思想。正是这些思想的存在,正是这些生命的活动,才形成了鲜活生动的人类生存的历史。
........
 
第一章 新中国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渊源
 
一、中国传统蒙学思想:新中国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源头
中国古代传统的儿童艺术教育,是指从先秦时期开始到我国近代,受西方传入的艺术思想影响之前的儿童艺术教育。这种传统的儿童艺术教育思想,深受中国传统艺术“中和之美”的影响,以及“天人合一”思想积演化出的新的理论核心,教育目的是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这种“君子”,具有一定的人格修养,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其教育宗旨是以人的伦理道德的养成以及提高人的人格修养为追求,艺术教育的方法是以“陶冶论”为主旨。从整体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中国儿童艺术教育思想的建构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底蕴与基础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哲学上,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艺术有着不同的背景,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时期,艺术起源主要是“理念说”和“模仿说”,这些学说认为艺术的灵感来源于模仿和理念的出现,这些完全对立的学说,成为艺术思维在古希腊时期的准确阐释,我们在其中不难发现其二元对立的特征。对于古老的中华文明来说,艺术教育是中国古代哲学语汇的一种重要的解释方式,其具有代表性的学说源于先秦思想的“天人合一”的学说。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儒、道两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大加赞赏的,追求人与道统一、人与自然统一的人格理想,天与地、人与自然、阴与阳的协调统一成为两家的精神追求,“一阴一阳谓之道”,整体合一,万物与我统一即是和谐一体的体现。先秦时期,在哲学思想的映照下,美学思想逐渐成为哲学的分支,从儒家思想中分离出来,美育成为儒家阐释其美学思想的重要手段之一,自然也成为儒家美学思想的传播工具。“儒家以人道为核心,推己及人,成己成物,尽心知天,从整体和谐出发,凸现主体精神及主体与天地万物的融合,追求由我到社会到自然天地的和谐。”①应该注意的是,第一次提出“成人之美”这一思想的是儒家的孔子,从孔子开始,儒家把这一思想作为艺术教育的目的,认为培养出来的君子应该具有理想人格,而且具有一定的精神境界。“乐”是君子追求的精神世界的表现,是一种美好精神的体现。在《论语》中,首先就是对应该成为什么人进行论述,并歌颂和赞扬君子的精神境界。应该看到,孔子所说的“乐”,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愉悦官能的“乐”,而是被伦理道德所要求的高尚的精神之乐和美的陶冶的“乐”。颜回正因这种“乐”而被孔子所赞扬,正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②。儒家所赞颂的正是这样的“乐”,其实质是人生精神的最高境界。正直、温和、宽宏、庄栗、刚毅而不暴虐、简易而不傲慢,这些要求都是人的性格、品德方面的要求,孔颖达称“教之诗乐所以然者”③。
.........
 
二、从“布道”到“借学”:中国传统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转折点
我国最早的学前艺术教育是在家庭中进行的,还没有能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前艺术教育。然而在 20 世纪之前,我国就有“教子婴孩”、“圣功始基”之说。学前课程的初步实施,是在 1904 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使学前教育渐渐地从家庭教育中脱离出来。随着西方思想的影响,才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课程,而艺术教育课程也在儿童艺术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西方传教士除了在我国传教的外,还首先在我国建立了“幼稚园”。这是“中国幼稚教育史中极大的关键”①,形成了我国学前教育的雏形。从此,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学前教育机构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所以,“泰西蒙学,始于幼稚园,亦称察物学堂”②。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走访了哈佛大学,调研了清末在哈佛大学的中国学者情况,美国教授给予了中国研究者很高的评价。笔者还见到了中国学者为母校建立的纪念碑。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过程深受西方的影响,或者当时是出于重教的原因,或者因为外交与政治的需要,西方文化确实为中国教育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对于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是实行禁止政策的,对于西方传教士所宣传的宗教,当时在中国只有在澳门才可以公开进行传教活动。然而,由于鸦片战争的惨败,军事上的失利使清政府面临着打开国门的沉重压力,对于宗教的禁止政策也开始松动。当西方传教士抵达中国后才发现,“当时非惟无可用之传道人,即寻常教友,亦不可得”,“苦于风土人情之谙,语言文字之隔膜”,“凡属在华布道之人,皆当身任其责也”③。认为要尽快地使越来越多的华人成为西方宗教的受众群体,开办学堂,集中教育场所,统一课程,集中授课,是较好地融入华人地域文化的方式之一。
.......
 
第三章 工具价值的形成:艺术教育探索时期........... 60
一、艺术教育探索时期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产生的背景与动因.....60
(一)走向高度集权:本时期中国政治形态的嬗变........60
(二)“教育革命”:畸变的教育文化生态...........62
二、对“活教育”思想的价值坚守.......63
三、价值的差异,观点的悖逆:关于美育问题的大讨论.......65
四、实用主义的滥觞: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表征.......69
第四章 工具理性主义:艺术教育恢复时期的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1976-1990).......76
一、艺术教育恢复时期的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背景及动因.........76
二、“感受美”与“表现美”:艺术恢复时期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形成...80
三、艺术教育恢复时期的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价值表征...........82
第五章 从工具价值到本体价值:艺术教育发展时期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1991-2001)....94
一、艺术教育发展时期的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背景及动因.........94
二、艺术教育发展时期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形成.....100
三、艺术教育发展时期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表征.....103
 
第七章 新中国幼儿园教育价值取向的嬗变特点与反思
 
一、新中国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历史嬗变的特点
中国的儿童艺术教育是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化历史现象,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并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进步,有着源远流长、日臻完善的发展历程。而其中的幼儿艺术教育主要是在近代开始的。最早明确提出关于艺术教育的各种观点、思想和学说的是公元前 6 至 4 世纪的中国孔子及其儒家学派。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最早提出“诗教”、“乐教”,即艺术教育的概念,倡导“礼治乐教”。他们认为,社会只能由那些充满仁爱之心、具有高尚人格的人组成。而人的塑造,又必须诉诸教育,尤其是通过艺术教育,因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①。孔子明确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②,即“寓教于乐”的思想。同样,在儒家的倡导下,我国汉代的“乐府”和唐代的“梨园”中,就有关于训练 15 岁以下的儿童,使他们能够进行音乐活动的有关记载。汉代的“乐府”和唐代的“梨园”是中国记载最早的儿童音乐教育机构。唐宋社会艺术教育具有突出的两个特点:其一是出自国家政治的要求,其二是宗教事务的需要。古代中国更加关注儿童教育的社会价值。我国艺术教育整体和谐的思想形成很早,并一直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中国人很早就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体会到整体和谐的存在和重要,并由此提出一系列关于整体和谐的思想。春秋时代的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济,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③老子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④。也就是说,不仅不同性质的事物可以形成和谐的整体,即使对立的因素也能有机地组成和谐的整体。整体和谐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理想追求,是人们衡量艺术作品是否有意境的重要尺度。绘画艺术为了追求整体和谐的艺术效果,局部布局往往采取变形处理。如阎立本的《晋武帝》的帝王形象很高大,侍立两旁的侍从形象缩小,头比晋武帝矮,脚跟位置却高于晋武帝的脚根,但他们仍能扶着帝王前伸的双脚,构图产生了整体和谐的艺术效果。音乐艺术很早就追求整体和谐的目标,正如阮籍的观点:“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生,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阴阳八风之声,均黄钟中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情气。”⑤中国传统艺术追求的是神似、气韵,以整体和谐规定部分构成,因而形成了极具个性的艺术风格。在幼儿园艺术教育的表现上,突出地表现在虚实关系的处理上,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进而化景物为情思。
.........
 
结 语
 
几十万年的人类进化史,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持续不断地向我们传递着一个生命信号:世间万物只有在历史演变的有机运动中寻找食物,蓄积能量,转换动力,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才能得以延续。纵观新中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历史演变过程,新中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历史,其实就是幼儿艺术教育价值取向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变化的历史,是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在社会意识的纠葛、牵缠中不断变换的历史。回放这部历史,辨析“世音”与“童声”的碰撞,反思嬗变与异化的教训,就是要在历史知识、历史经验的积淀中发现并提取当代幼儿艺术教育必需的精神营养和专业食粮。同时在历史波折、历史教训的记忆中找到并正视中国幼儿艺术教育的脉络,唤起广大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重视、支持、服务幼儿艺术教育的责任意识和精神,使中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的职业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逐步走出因政策、管理、舆论等因素造成的瓶颈和误区,不断超越我们自身的认识高度和实践高度,努力使我国幼儿艺术教育事业走向新的进步。新中国成立之初,尚无明确发展方向的幼儿艺术教育,从战乱的废墟上起步,在茫然中求索,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老师——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学习借鉴苏联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成功经验,使我们初步懂得教学环境、教育风格和执教技巧对幼儿艺术教育成果的直接作用和深远影响,并且能够坚定乐观地在自己并不完全熟悉的教育模式中踩拓自己的路,拿出一套更适合孩子、更有利教师、既符合时代要求又代表未来发展的幼儿艺术教育新方法,以彻底改造旧式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障碍,对职业追求的亵渎,对幼儿心灵的戕害,让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社会主义幼儿园艺术教育事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强烈的共鸣。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