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1.1 幼儿园生活活动对小班幼儿发展的意义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中指出“要珍视生活的独特价值,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各个领域的目标都与幼儿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实现指南中各领域目标的机会”。[1]由此可见《指南》中明确提出了生活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首先,在生活活动中,生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小班幼儿能够通过在生活活动中实际的与人进行交往,与同伴交流合作,感受实际的生活,体验真实的情感,掌握生活技能和积累生活经验。
其次,生活活动占据幼儿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绝大部分,主要包括进餐、如厕、盥洗、午睡和喝水。在生活活动中不仅能够帮助小班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幼儿独立自理能力,促进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还能满足幼儿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形成良好个性品质。所以,生活活动对小班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1.2 小班幼儿习得生活活动中规范的重要性
小班是幼儿进入幼儿园学习的首要阶段,是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点,此时小班幼儿身心发展水平较低,各方面的可塑造性强,也是习得生活规范的最佳时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提出:“帮助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是社会领域中发展的目标之一”。[2]可见,一日活动规范学习的重要性,而生活活动作为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生活活动中的规范也是小班幼儿主要学习任务之一。
......................
2 文献综述
1.2 研究目的
首先,通过观察小班生活活动中幼儿“失范”行为与初任教师对幼儿“失范”行为的回应,分析总结幼儿“失范”行为的特点、原因以及初任教师对幼儿“失范”行为的回应现状。
其次,对初任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初任教师回应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指导。使初任教师能更加关注生活活动中幼儿的“失范”行为,不断反思回应方式,提升回应水平。
首先,通过观察小班生活活动中幼儿“失范”行为与初任教师对幼儿“失范”行为的回应,分析总结幼儿“失范”行为的特点、原因以及初任教师对幼儿“失范”行为的回应现状。
其次,对初任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初任教师回应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指导。使初任教师能更加关注生活活动中幼儿的“失范”行为,不断反思回应方式,提升回应水平。
生活活动是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活动中,良好的教师回应不仅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利于其个性品质的发展。通过搜集文献,笔者发现对教师回应的研究大多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对生活活动中的初任教师教师回应尚属空白。因此,基于前人的研究,笔者将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对生活活动中的幼儿和初任教师进行观察,然后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对生活活动中幼儿失范行为和教师回应幼儿“失范”行为的现状进行分析,讨论小班幼儿失范的类型、成因和初任教师回应现存的问题、成因,丰富教师回应相关研究。
本研究是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进行,通过观察能第一时间了解到初任教师在生活活动中对幼儿“失范”行为回应的真实情况。本研究首先归纳总结幼儿“失范”的表现、特点及原因。其次从四个维度对教师回应行为进行分析,发现初任教师回应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适当的改进建议,提升初任教师回应水平,促进幼儿良好发展。
........................
本研究是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进行,通过观察能第一时间了解到初任教师在生活活动中对幼儿“失范”行为回应的真实情况。本研究首先归纳总结幼儿“失范”的表现、特点及原因。其次从四个维度对教师回应行为进行分析,发现初任教师回应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适当的改进建议,提升初任教师回应水平,促进幼儿良好发展。
........................
2.1 “失范”行为的研究
“失范”一词,最早出现在社会学中,规范的反义词即“失范”。失范的涵义大体分为两个层面,宏观和微观。宏观层面主要强调社会规范本身的失范,主要指向社会规范、社会制度体系与社会秩序方面;微观层面主要强调规范对象与执行者的失范,指向违反和偏离某社会规范的活动与行为。[1]最早将“失范”概念引入现代社会学的埃米尔·杜尔凯姆认为失范是指违反社会德行规范。[2]越轨行为的研究中,莫奈认为失范是人类冲突观念的产物,当正当的制度化手段与自己的文化目标不匹配时,就是发生越轨行为。
我国研究学者吴铎认为当社会成员的行为与自身种群、文化结构的行为模式和社会期望发生偏离就是发生了失范。[4]可见,不同的学者对“失范”有着不同的定义。
2.1.1 “失范”行为类型
C.M.Charles 认为中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失范分为五种类型:轻视权威、扰乱课堂、不误正业、不讲德行、侵害。[5]Evertso 将中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失范行为分为轻微问题、严重问题、更严重的问题三类,轻微问题是指学生发生轻微、频次少、且对课堂教学影响较小的行为,例如课上交头接耳讲话、互相传递纸条、乱丢垃圾等;严重问题是指失范行为的性质较为严重,打闹、破坏公共使用物品、违反校纪校规等;更严重的的问题是指失范行为的性质严重,例如:违反校规校纪对学校风气造成影响、扰乱课堂教学进程等。[6]Robert Thornberg 根据幼儿园班级活动所需范围大小,将幼儿园中的规则分为五类:活动与环境规则、保护性规则、关系规则、个人规则和礼仪规则。
.......................
2.2 教师回应行为的研究
2.2.1 教师回应的涵义
《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中把回应解释为“应答”或“对某件事做出相应的回答或采取的行动”。关于“教师回应”廖晓萍认为教师回应行为是对幼儿的关注受刺激和诱因产生的反应之后,对幼儿给与适当的反馈和帮助。[5]王冬萍指出教师回应是教师从幼儿的活动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适时的回应,并引导幼儿探索、挑战、从而获取能够帮助幼儿成长的经验和智慧[6]。刘英论述教师回应行为是指在师幼互动情景中,不管是教师作为施动者还是幼儿作为施动者,教师对幼儿做出的反应和应答[7]。周玲认为教师回应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使用言语和非言语两种形式对幼儿的回答与反应做出的回应。[8]董晓琴认为教师回应不仅仅单纯的是指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和应答,还要包含教师态度、教师语言和教师行动等主要行为。
综上所述,教师回应主要是指在教师与幼儿互动中,不管教师还是幼儿某一方作为施动者,教师对一个幼儿或者多个幼儿出现的行为做出的包括语言在内的一切行动。
2.2.2 教师回应的类型
关于教师回应的类型,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有研究者将教师的回应方式分为言语回应、非言语回应、言语回应和非言语回应相结合三种。朱珊从言语的角度把回应行为分为探究性应答和形成性应答两大类,探究性应答主要包括:引导性应答、激发性应答、知晓性应答和提升性应答;形成性应答主要包括要求性应答、评价性应答、告知性应答和分析性应答。[2]纳特托、赖特(1990)把教师回应分为七类分别是:对答案进行重复回应、进行表扬和感谢回应、进行教学组织评论回应、进行否定和肯定回应、进行思考评论回应、进行复杂评论回应及怀疑性评论回应”。

.................................
3 小班生活活动中幼儿“失范”行为的分析............................... 18
3.1 小班生活活动中幼儿“失范”行为的表现.......................... 18
3.1.1 进餐环节.................................... 18
3.1.2 饮水环节............................... 21
4 小班生活活动中教师回应幼儿“失范”行为分析.............................. 31
4.1 教师回应幼儿“失范”行为分析.................................. 31
4.1.1 教师回应的态度..................................... 31
4.1.2 教师回应的方式...................................... 32
5 建议和反思................................... 48
5.1 建议......................................... 48
5.1.1 遵从小班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合理规范................................... 48
5.1.2 正确认识幼儿“失范”行为,用积极态度回应............................... 48
4 小班生活活动中教师回应幼儿“失范”行为分析
4.1 教师回应幼儿“失范”行为分析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生活活动中初任教师对幼儿“失范”行为的回应现状,本研究选取成都市两所幼儿园作为研究样本,对小班生活活动中初任教师对幼儿失范行为回应进行观察。每所幼儿园选取 3 个小班,共 6 个班,并以班上的 6 位初任教师作为观察对象,共收集到案例 318 件,本研究从教师回应的态度、教师回应的方式、教师回应的策略、教师回应的结果四个方面进行现状分析。
4.1.1 教师回应的态度
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影响师幼互动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对幼儿失范行为做出反应时,会带有一定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直接决定了教师的回应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回应的方式和策略。本研究参照刘晶波老师《师幼互动-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关于教师回应态度的分类,将教师回应的态度分为正向回应、中性回应、负向回应三种类型。正向回应是指教师在回应幼儿时比较有耐心,表现出的声音、动作、表情比较柔和,表现出对幼儿的喜爱和友好,以较好的情绪状态进行回应。中性回应是指教师在回应的过程中不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负向回应是指教师在回应的过程中表现出不耐烦或者愤怒、不满的感情色彩、故意忽视、以粗暴的方式进行回应。
4.1 教师回应幼儿“失范”行为分析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生活活动中初任教师对幼儿“失范”行为的回应现状,本研究选取成都市两所幼儿园作为研究样本,对小班生活活动中初任教师对幼儿失范行为回应进行观察。每所幼儿园选取 3 个小班,共 6 个班,并以班上的 6 位初任教师作为观察对象,共收集到案例 318 件,本研究从教师回应的态度、教师回应的方式、教师回应的策略、教师回应的结果四个方面进行现状分析。
4.1.1 教师回应的态度
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影响师幼互动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对幼儿失范行为做出反应时,会带有一定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直接决定了教师的回应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回应的方式和策略。本研究参照刘晶波老师《师幼互动-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关于教师回应态度的分类,将教师回应的态度分为正向回应、中性回应、负向回应三种类型。正向回应是指教师在回应幼儿时比较有耐心,表现出的声音、动作、表情比较柔和,表现出对幼儿的喜爱和友好,以较好的情绪状态进行回应。中性回应是指教师在回应的过程中不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负向回应是指教师在回应的过程中表现出不耐烦或者愤怒、不满的感情色彩、故意忽视、以粗暴的方式进行回应。

.........................
5 建议和反思
5.1 建议
5.1.1 遵从小班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合理规范
每一位小班幼儿都有其特殊的成长方式和成长特点,此时小班幼儿主要表现为:爱模仿、无意注意为主、记忆力差等特点。初任教师在制定生活活动中的规范时要符合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需求,而不是只为了约束幼儿的行为,满足教师的管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明确提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因此,常规教育不应以约束幼儿的行为为主要目的,而应该是在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的过程中促进他们行为规范化和社会性的发展,最终使幼儿实现自律”。
由于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身心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而且受家庭背景、家庭文化、家庭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每个幼儿在行为处事方面会表现的不一样,接受和感知事物的能力也不同,,所以对规范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幼儿接受程度较高,适应能力强,可能不需要教师的提醒就能很好的遵守生活活动中的规范;但有的幼儿由于自身性格、家庭环境等各种因素,导致规范意识的发展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初任教师要充分的去了解每一位幼儿的兴趣、爱好能力等,要根据每一位幼儿不同的需求和特点进行回应,不能以统一的要求和教育方式来规范每一位幼儿,制订合理的规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5.1 建议
5.1.1 遵从小班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合理规范
每一位小班幼儿都有其特殊的成长方式和成长特点,此时小班幼儿主要表现为:爱模仿、无意注意为主、记忆力差等特点。初任教师在制定生活活动中的规范时要符合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需求,而不是只为了约束幼儿的行为,满足教师的管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明确提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因此,常规教育不应以约束幼儿的行为为主要目的,而应该是在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的过程中促进他们行为规范化和社会性的发展,最终使幼儿实现自律”。
由于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身心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而且受家庭背景、家庭文化、家庭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每个幼儿在行为处事方面会表现的不一样,接受和感知事物的能力也不同,,所以对规范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幼儿接受程度较高,适应能力强,可能不需要教师的提醒就能很好的遵守生活活动中的规范;但有的幼儿由于自身性格、家庭环境等各种因素,导致规范意识的发展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初任教师要充分的去了解每一位幼儿的兴趣、爱好能力等,要根据每一位幼儿不同的需求和特点进行回应,不能以统一的要求和教育方式来规范每一位幼儿,制订合理的规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