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笔者认为幼儿园不同类型的纸工教学活动、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的数量以及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家长文化程度,幼儿园的互助氛围、幼儿园是否提出与同伴互助理念相关的文件等因素都影响着延吉市Y幼儿园大班幼儿在纸工教学活动中的同伴互助行为。
第一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学前教育论文怎么写
1.1.1纸工活动在幼儿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纸工活动是一种需要动手和动脑的高度配合活动,是学前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纸工教学活动是幼儿艺术教学活动中发生频率较高的活动内容,相较于健康活动、语言活动、社会活动和科学活动,纸工活动具有更多的手部操作内容,同时可以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不仅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也为幼儿与同伴沟通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
纸工活动对于促进幼儿的智力、愉悦幼儿的情绪、发展幼儿的躯体等,在身体与心理方面有独到的艺术教育功能。同时,通过在纸工活动中使用日常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能加深幼儿对环保的理解,还可以增加对垃圾的回收利用等方面的知识。而在纸工活动中进行的“撕纸”运动,既能使孩子的兴趣得到充分发挥,又能提高孩子的毅力、观察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而剪纸活动,既可以使儿童的手部精细动作发育,又可以提升审美水平,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幼儿在展示自己折纸活动的作品过程中可以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可以丰富幼儿的分享体验的发展等等。由此可见,纸工活动在幼儿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1.1.2同伴互助行为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中,同伴互助可以极大地促进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是发展其社会性的一项重要活动。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解释中,明确地提出了沟通、合作、交流和互助是幼儿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在学龄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中,与同龄人之间的互助交流对他们的社会性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学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相关研究
1.2.1.1国外同伴互助行为相关研究
(1)关于同伴互助行为发展历程的研究
在国外,同伴互助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其他人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辩论来对某个问题进行解决,这是早期运用同伴互助行为的雏形。到了18世纪60年代,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上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大量的工人和孩子都涌进了学校开始进行技术方面的深造,学校也成了高素质劳动力的摇篮。一时之间,大量的待就业人员涌入校园。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就出现了师资短缺的问题,学校采用了老学员带新学员的方式来缓解这一问题,这就是初期“导生制”的雏形,这一方法也促进了校园内同伴之间的互助行为。在20世纪的70到80年代,美国的道格拉斯·弗彻斯和里恩·弗彻斯博士对同伴互助的相关策略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丰富了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①“同伴互助”这一专业化术语首次在由亚历山大(Alexander,L.T.)等人于1974年合著的一篇文章中提出。②由此出现了明确的同伴互助这一概念,进一步促使了有关同伴互助的研究走上正轨,许多学校都着手进行研究如何利用同伴互助的方法来推动学生的各个领域的发展。
(2)关于同伴互助行为内涵的研究
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英国托平教授和美国的尔利博士早在1998年就提出:“同伴互助,即一群社会地位相近或各方面条件相当的合作对象(即同伴)主动地寻求他人的帮助和对他人进行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最终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巧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弗彻斯(DouglasFurchers)和里恩·弗彻斯(Lynn Furchers)就开始着手研究关于同伴互助在实践层面的具体应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在一起来互助开展学习活动,以达到共同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巧的目的。
...........................
第二章理论基础
2.1社会互动理论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为戈夫曼,他认为“互动即交往”,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交集,当个体对他人采取某些社会行动时,他人也会做出相应的社会行为来对此做出反馈。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逐渐了解到了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对他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他人的某些看法或期待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自己的一些行为。社会互动理论的核心要点为以下四点:
(1)互动行为并非独立个体能够完成的,其必须包括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个体。基于互动主体的数量,互动可分为以下三种:个体与个体之间互动、个体与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社会群体与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由此,同伴之间的互助形式也可以分为三种,即为幼儿个体与幼儿个体之间的互助、幼儿个体与幼儿群组之间的互助、幼儿群体与幼儿互助之间的互助。可见,同伴互助与社会互动在某些特征上相吻合。
(2)两个社会个体之间仅仅只是接触并不能被认定为是互助行为,互助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依赖性行为的产生。在同一个班级中,总有部分幼儿在语言交流、动手操作等方面发展较慢,依靠自身的力量难以独立完成某个活动,在这时他们为了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他人帮助自己的需求,自然而然地那些能力较强的幼儿则会帮助并辅导能力较弱的幼儿,长此以往这种依赖性行为便在互动双方中形成。
(3)信息的交换与传播是社会互动这一过程的关键环节,换句话说,个体之间如果没有信息的交流,那么社会互动这个过程本身也就不复存在。在幼儿园中,同伴之间发生的互助行为具有随意性,其方式、时间等不固定,但只要同伴之间发生了互助行为,就可以认定互助双方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了相关信息的传播。
(4)互动双方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交互过程中发生转化的,并且交互环境对互动双方的关系有着直接影响。倘若交互环境是有利的,那么互动双方的关系也会得到愈加亲密、和谐。因此,作为教育者应该营造团结互助的园所环境,使幼儿沉浸在这样的互助文化中,不断与同伴群体发生积极互动,从而提升幼儿之间的互助水平。
.................................
2.2建构主义学习观
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为皮亚杰,他提出新知识的获得与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个体在此过程中建构了新的认知体系和知识结构,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因此,学习的过程,并不是把已有的经验原封不动的搬运到自己的头脑中,而是要将其与当前所吸收到的新的知识积极地进行建构,从而形成新的认知体系。
建构主义学习观主要强调学习者个体的主动建构性以及学习过程中的社会互助性。它指出在认识新事物时,学习者将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意义建构的过程并非实施独立完成,而是需要各种学习团体(如幼儿同伴、教师以及家长等)共同努力才可以最终实现知识的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共同体常常以讨论、沟通交流、共享资源等方式来促进彼此知识体系的建构,此外,各学习成员之间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彼此影响、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由上述理论可知,幼儿在接触、学习新知识之前,其头脑中已经存在外部环境信息的图式,当幼儿内化、吸收了那些新信息后,就会顺应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平衡。而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同伴、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同伴是幼儿建构知识体系的最佳推动者,因为他们彼此之间有长时间接触的机会,存在着相似的经历,学习互助的场域也没有严格限制,自然而然地,幼儿同伴学习共同体凭借着这些优势,在互相讨论、合作、沟通的过程中,建构并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
第三章延吉市Y幼儿园大班幼儿纸工教学活动中同伴互助行为现状.............14
3.1研究设计.....................16
3.2延吉市Y幼儿园大班纸工活动中幼儿同伴互助行为现状分析.......18
第四章延吉市Y幼儿园大班幼儿在纸工教学活动中同伴互助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30
4.1大班幼儿在纸工教学活动中同伴互助行为存在的问题.............30
4.2大班幼儿纸工教学活动中同伴互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31
第五章结论及建议.........................43
5.1结论..................43
5.2建议............................43
第四章延吉市Y幼儿园大班幼儿在纸工教学活动中同伴互助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4.1大班幼儿在纸工教学活动中同伴互助行为存在的问题
4.1.1互助对象性别选择不均衡
通过对大班幼儿纸工教学活动中的同伴互助行为观察研究,发现在纸工教学活动中,男生选择互助的性别指向并不会像女生一样集中于同性别,而是会广泛求助于该活动类型做的更好地幼儿。曹敏辉等(2017)通过大量数据研究得出结论,男女童在运动发育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童在粗大运动发育方面更早,女童在抓握和精细动作方面发育更早。①在纸工活动中女生整体发展优于男生,所以呈现出来的倾向就是男生对异性的互助行为要多于女生。而性别选择的失衡不利于幼儿更好地了解不同性别的差异,不利于去自我中心化,最终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
4.1.2幼儿同伴互助行为内容不完善
完整的幼儿同伴互助内容应当包括:同伴咨询、同伴示范、同伴监督和同伴评价。而在实际的观察中我们可以发现,同伴监督和同伴评价这两个环节出现的频率远低于同伴咨询和同伴示范。例如小宇向小冉发出求助,咨询小冉剪下来的小三角形应该贴在画纸上的哪个角落?小冉直接从小宇手中将三角形拿到自己手里然后贴在小宇的画纸上,再告诉小宇“你看,这样就好了!”结束之后,小冉不会再看小宇的下一步做的对不对,也不会对小宇的作品进行评价。这样的同伴互助过程是不完善的,不能最大程度上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从教师和幼儿园层面上,需要有意识地帮助幼儿树立同伴互助意识,并进行科学指引,促进幼儿产生完整的同伴互助行为。
........................
第五章结论及建议
5.1结论
幼儿的同伴互助行为发展对于幼儿的能力、个性、心理层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围绕纸工教学活动这一活动主题进行非参与式观察,以延吉市Y幼儿园大班的全体幼儿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幼儿以及对部分幼儿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大班幼儿在纸工教学活动中同伴互助行为的现状并进行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通过研究主要形成以下结论:
(1)本研究中,延吉市Y幼儿园大班幼儿在纸工教学活动中同伴互助行为在综合类纸工教学活动中发生的最多;同伴互助行为对象在分组座位的限制下表现出以女生向女生求助,男生也向女生求助的倾向为主;幼儿同伴互助行为使用的方式以正向、积极的较多,同伴互助行为结果绝大多数能够获得成功,但幼儿之间互助失败占总体比的7.22%,说明还是有部分幼儿在互助中出现消极、拒绝互助的行为。
(2)经过观察了解发现,延吉市Y幼儿园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助行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幼儿互助意识不强;幼儿互助中性别选择失衡;幼儿同伴求助意愿较弱;幼儿同伴互助行为内容不完善;部分幼儿求助失败等问题。
(3)幼儿园不同类型的纸工教学活动、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的数量以及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家长文化程度,幼儿园的互助氛围、幼儿园是否提出与同伴互助理念相关的文件等因素都影响着延吉市Y幼儿园大班幼儿在纸工教学活动中的同伴互助行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