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部分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理论学习获得的启发
蒙台梭利认为社会生活的魅力,在于可以遇到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人为地把幼儿按年龄“隔离”,打破了社会的契约,剥夺了生活环境、事物间的关系对人产生的影响,阻碍了幼儿社会意识的发展,因此混龄教育有利于幼儿间的交往与合作。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同样强调了混龄幼儿之间的观察和模仿学习的意义,他认为小龄幼儿会关注大龄幼儿能导致奖励的榜样行为,并尝试着去模仿,在模仿中获得技能和认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强调幼儿可以在成人和同伴的帮助下达到下一阶段的发展水平。通过这些理论知识地不断深入学习,启发研究者进一步思考:混龄教育一定具有其独特价值,特别是在山村幼儿园混龄班科学组织的混龄游戏,应当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纲领性文件提出的要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在健康领域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一、选题缘由
(一)理论学习获得的启发
蒙台梭利认为社会生活的魅力,在于可以遇到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人为地把幼儿按年龄“隔离”,打破了社会的契约,剥夺了生活环境、事物间的关系对人产生的影响,阻碍了幼儿社会意识的发展,因此混龄教育有利于幼儿间的交往与合作。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同样强调了混龄幼儿之间的观察和模仿学习的意义,他认为小龄幼儿会关注大龄幼儿能导致奖励的榜样行为,并尝试着去模仿,在模仿中获得技能和认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强调幼儿可以在成人和同伴的帮助下达到下一阶段的发展水平。通过这些理论知识地不断深入学习,启发研究者进一步思考:混龄教育一定具有其独特价值,特别是在山村幼儿园混龄班科学组织的混龄游戏,应当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纲领性文件提出的要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在健康领域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2]
《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第十四章第三十二条中规定,幼儿园应当积极开展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充分利用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以及本地自然环境,有计划的锻炼幼儿肌体,增强身体的适应和抵抗能力。正常情况下,每日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一小时。
........................
第二部分:C 幼儿园开展户外混龄体育游戏的现状
一、C 幼儿园基本情况
(一)研究场所
平塘县牙舟镇 C 幼儿园是一所村级幼儿园,于 2013 年村级小学与中心小学并校之后正式独立出来的幼儿园,距离平塘县城 27 公里,牙舟镇中心幼儿园 3 公里,位于牙舟镇一个山村小寨里。C 幼儿园只有一个混龄班,有宽广的操场,幼儿人均活动场地宽阔,四周有大山、农田,能提供丰富的户外体育游戏材料,对于户外体育游戏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研究资源
1.参与的幼儿
C 幼儿园有 28 名幼儿,最小幼儿 3 岁 5 个月,最大幼儿 7 岁,是一个年龄跨度大的混龄班。在这个混龄班里,根据人数、游戏活动的分层需要以及山村幼儿园幼儿动作发展的实际水平,把幼儿分成三个年龄层次,小龄幼儿(3 岁半—5 岁)10 名,中龄幼儿(5 岁—6 岁)9 名,大龄幼儿(6—7 岁)9 名。
2.研究共同体
C 幼儿园有 3 名教师,一名是小学编制教师,拥有多年混龄教育经验,但是由于专业性不强,专业知识匮乏,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一名是从中心小学到村级幼儿园交流的男教师,负责幼儿园体育活动,对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知识缺乏专业性,主要以小学的教学方式为主。另一名则是幼儿园聘请的小学语文专业教师,多年从事山村幼儿混龄班教育,主要负责幼儿语言领域教学,专业能力尚待提升。三名教师虽然专业知识有所欠缺,但是具有一定的混龄教育经验,能集中家长资源协助研究者收集本土自然材料,并辅助研究者完成户外混龄体育游戏方案的实施。
........................
二、C 幼儿园户外混龄体育游戏开展现状
(一)对教师开展户外混龄体育游戏情况进行访谈
1.访谈目的
在设计户外混龄体育游戏方案前期,对 C 幼儿园的三位教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访谈,了解 C 幼儿园开展户外体育游戏现状、户外混龄体育游戏设计、材料使用、层次性的游戏过程设计、组织等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在活动开展中以解决山村幼儿园开展户外混龄体育游戏时的不足与困惑。
2.访谈内容记录
针对 C 幼儿园的三位教师对户外混龄体育游戏的认知、游戏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访谈,记录访谈结果并做整理与分析。
第三部分 山村幼儿园开展户外混龄体育游戏的实践探索 ........................ 33《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第十四章第三十二条中规定,幼儿园应当积极开展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充分利用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以及本地自然环境,有计划的锻炼幼儿肌体,增强身体的适应和抵抗能力。正常情况下,每日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一小时。
........................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山村幼儿园
“村”即行政村,由若干个村民小组组成。云贵高原山区的行政村受山区地形的限制,人口规模小,分布分散,较平原地区土地广阔平坦,人口较稠密、规模大的行政村有很大不同。本研究中的“山村幼儿园”虽然都属于村级公立幼儿园,由于地处贵州山区,为了与规模的村级幼儿园相区别,我们把这种地处高原山区在园幼儿较少,一般不超过 40 人的村级公立幼儿园叫“山村幼儿园”。
(二)混龄班
张利波认为,混龄班是指将不同年龄(年龄跨度一年以上或更多)和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按照一定的模式加以组合,将它们编排到同一个班级里来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班级组织形式。
王晓芬认为,混龄编班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者特意将不同年龄的幼儿(年龄跨度至少一年以上)编在同一班级中对其进行教育的一种班级编制方法,由此而形成的班级为混龄班。
综合以上对混龄班的概念,本研究中的混龄班是指在贵州山区中由于受到山区地形的影响,入园人数、师资力量的限制而迫使把跨度在 3 到 7 岁不同年龄、不同能力发展水平的幼儿编排在同一个班级里,集中对其进行教育的一种村级公立幼儿园的班级组织形式。
(三)混龄体育游戏
许卓娅认为体育游戏是一种将运动、游戏、教育指导三种元素融合在一起的身体练习运动。[1]曹中平的研究中认为,体育游戏不仅仅是属于体育运动中的一种存在形式,而且它还能分化出来,成为游戏中的一个类型。综合以上对体育游戏的概念,研究者认为在本研究中的混龄体育游戏,是指在山村幼儿园中把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3—7 岁)组织在同一个时间段里,将运动、游戏、教育指导融合在一起,创设一定的故事情节,通过层次活动目标的设置、材料的层次性投放、强度、运动量不同的活动过程设计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基本动作和能力的一种体育活动组织方式。
..........................(一)山村幼儿园
“村”即行政村,由若干个村民小组组成。云贵高原山区的行政村受山区地形的限制,人口规模小,分布分散,较平原地区土地广阔平坦,人口较稠密、规模大的行政村有很大不同。本研究中的“山村幼儿园”虽然都属于村级公立幼儿园,由于地处贵州山区,为了与规模的村级幼儿园相区别,我们把这种地处高原山区在园幼儿较少,一般不超过 40 人的村级公立幼儿园叫“山村幼儿园”。
(二)混龄班
张利波认为,混龄班是指将不同年龄(年龄跨度一年以上或更多)和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按照一定的模式加以组合,将它们编排到同一个班级里来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班级组织形式。
王晓芬认为,混龄编班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者特意将不同年龄的幼儿(年龄跨度至少一年以上)编在同一班级中对其进行教育的一种班级编制方法,由此而形成的班级为混龄班。
综合以上对混龄班的概念,本研究中的混龄班是指在贵州山区中由于受到山区地形的影响,入园人数、师资力量的限制而迫使把跨度在 3 到 7 岁不同年龄、不同能力发展水平的幼儿编排在同一个班级里,集中对其进行教育的一种村级公立幼儿园的班级组织形式。
(三)混龄体育游戏
许卓娅认为体育游戏是一种将运动、游戏、教育指导三种元素融合在一起的身体练习运动。[1]曹中平的研究中认为,体育游戏不仅仅是属于体育运动中的一种存在形式,而且它还能分化出来,成为游戏中的一个类型。综合以上对体育游戏的概念,研究者认为在本研究中的混龄体育游戏,是指在山村幼儿园中把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3—7 岁)组织在同一个时间段里,将运动、游戏、教育指导融合在一起,创设一定的故事情节,通过层次活动目标的设置、材料的层次性投放、强度、运动量不同的活动过程设计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基本动作和能力的一种体育活动组织方式。
第二部分:C 幼儿园开展户外混龄体育游戏的现状
一、C 幼儿园基本情况
(一)研究场所
平塘县牙舟镇 C 幼儿园是一所村级幼儿园,于 2013 年村级小学与中心小学并校之后正式独立出来的幼儿园,距离平塘县城 27 公里,牙舟镇中心幼儿园 3 公里,位于牙舟镇一个山村小寨里。C 幼儿园只有一个混龄班,有宽广的操场,幼儿人均活动场地宽阔,四周有大山、农田,能提供丰富的户外体育游戏材料,对于户外体育游戏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研究资源
1.参与的幼儿
C 幼儿园有 28 名幼儿,最小幼儿 3 岁 5 个月,最大幼儿 7 岁,是一个年龄跨度大的混龄班。在这个混龄班里,根据人数、游戏活动的分层需要以及山村幼儿园幼儿动作发展的实际水平,把幼儿分成三个年龄层次,小龄幼儿(3 岁半—5 岁)10 名,中龄幼儿(5 岁—6 岁)9 名,大龄幼儿(6—7 岁)9 名。
2.研究共同体
C 幼儿园有 3 名教师,一名是小学编制教师,拥有多年混龄教育经验,但是由于专业性不强,专业知识匮乏,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一名是从中心小学到村级幼儿园交流的男教师,负责幼儿园体育活动,对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知识缺乏专业性,主要以小学的教学方式为主。另一名则是幼儿园聘请的小学语文专业教师,多年从事山村幼儿混龄班教育,主要负责幼儿语言领域教学,专业能力尚待提升。三名教师虽然专业知识有所欠缺,但是具有一定的混龄教育经验,能集中家长资源协助研究者收集本土自然材料,并辅助研究者完成户外混龄体育游戏方案的实施。
........................
二、C 幼儿园户外混龄体育游戏开展现状
(一)对教师开展户外混龄体育游戏情况进行访谈
1.访谈目的
在设计户外混龄体育游戏方案前期,对 C 幼儿园的三位教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访谈,了解 C 幼儿园开展户外体育游戏现状、户外混龄体育游戏设计、材料使用、层次性的游戏过程设计、组织等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在活动开展中以解决山村幼儿园开展户外混龄体育游戏时的不足与困惑。
2.访谈内容记录
针对 C 幼儿园的三位教师对户外混龄体育游戏的认知、游戏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访谈,记录访谈结果并做整理与分析。
(1)C 幼儿园教师对户外混龄体育游戏的认知
以户外混龄体育游戏的认知为内容对 C 幼儿园的三位教师进行访谈,主要包括开展混龄混龄体育游戏的频次、类型、开展中遇到的困难、目标层次性设计、材料层次性投放以及层次性目标在游戏过程中的体现等方面。
以户外混龄体育游戏的认知为内容对 C 幼儿园的三位教师进行访谈,主要包括开展混龄混龄体育游戏的频次、类型、开展中遇到的困难、目标层次性设计、材料层次性投放以及层次性目标在游戏过程中的体现等方面。
①您的幼儿园一周进行几次户外混龄体育游戏?
W 教师:我们幼儿园在周计划上安排一周两节体育活动,主要就是锻炼孩子的身体,
W 教师:我们幼儿园在周计划上安排一周两节体育活动,主要就是锻炼孩子的身体,
增强幼儿的体质。
J 教师:一周两节体育活动,以培养幼儿走、跑、跳等技能为主要活动内容,混龄体育游戏开展不多,有时会安排一些民间游戏让幼儿玩,如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
........................
J 教师:一周两节体育活动,以培养幼儿走、跑、跳等技能为主要活动内容,混龄体育游戏开展不多,有时会安排一些民间游戏让幼儿玩,如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
........................
一、户外混龄体育游戏设计的前期准备 ....................................... 33
二、户外混龄体育游戏方案设计 ............................................. 33
第四部分 山村幼儿园开展户外混龄体育游戏的结论和建议 ..................... 53
一、研究结论 ........................... 53
(一)心智与动作发展相结合,着眼幼儿基础学力的培养 ..................... 53
(二)年龄层次目标设置及整合是活动设计关键 ............................. 53
第五部分 结 语 ....................... 62
第四部分 山村幼儿园开展户外混龄体育游戏的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心智与动作发展相结合,着眼幼儿基础学力的培养
山村幼儿园混龄与常规幼儿园的混龄有很大区别,常规幼儿园混龄主要为了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而山村幼儿的混龄由于条件限制已然成为幼儿教育活动基本组织形式,这样的山村幼儿园混龄教育活动不仅要关切幼儿社会性发展,还要兼顾幼儿一般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的综合发展,着力培养基础学力。因此山村教师在设计户外体育游戏活动时,不能只关注合作意识和动作技能的发展,还应根据幼儿长期学习发展的需要,把观察、解决问题、自我控制等一般心智能力整合其中,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培育好基础学力。在实践探索中,通过对山村幼儿的能力发展导向进行观察、分析,最终把幼儿缺失的能力渗透进入户外混龄体育游戏的设计与组织中,最终的活动效果说明这样的方式是可行的,幼儿在游戏中,能力不知不觉得到提升。
(二)年龄层次目标设置及整合是活动设计关键
混龄班面对着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需要关注到每个幼儿特点,注重他们不同于他人的能力特征、学习特点,就必须要根据每个年龄段的幼儿经验、能力设置不同目标,同时还要整合情感体验、习惯培养、兴趣爱好等目标形成共性目标。在共性目标的基础上再根据年龄特征和能力发展现状进行年龄的分层设计。
..........................
第五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