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往行为理论师幼共创区角的行动探讨范文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65366 论文编号:sb2021052610470535780 日期:2021-06-24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研究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重点探讨教师怎样才能创设出“有儿童”的区角,在区角创设的过程中,让幼儿参与进来,提高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区角创设最终成为幼儿熟悉的内容,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主体性,从哲学的角度看就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①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自主活动性,就更深层的意义而言,它是指人的存在的属人性,包括生存的自由性和人格的独立性。②有人指出,“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在我国,由于传统教育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形成的教育评价体系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实践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主体性缺失的现象。④在幼儿教育中也存在着主体性缺失的现象,如在区角创设中,存在着幼儿主体性缺失的问题,幼儿的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缺失,表现为教师忽视幼儿的需求和参与,区角创设由教师一人独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到,“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⑤因此,研究者想通过研究讨论在区角创设中幼儿主体性缺失的原因有哪些,以及教师怎样在区角创设中提高幼儿的主体地位。
........................

第二节 理论基础及其分析思路
一、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一)交往行为理论的思想渊源
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是德国当代哲学家,也是公认的“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威尔比称其为“当代黑格尔”和“后工业革命最伟大的哲学家”。①哈贝马斯针对晚期资本主义世界人的现实发展状况,在继承马克思交往异化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身独具特色的交往异化理论,其理论揭露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潜藏在文化领域的社会矛盾和异化现象,并提出了扬弃交往异化的路径方案。②当今世界上,尤尔根·哈贝马斯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无论是西方学界还是非西方学界,都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高度的关注。③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他的著作来看,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中借鉴了马克斯·韦伯对理性问题的分析和胡塞尔的社会学观点,因此马克斯·韦伯和胡塞尔的相关理论是交往行为理论提出的重要思想来源,从他的学术生涯来看,他早年直接师从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因此他的思想必然受到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影响。①可见,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受到马克斯·韦伯、胡塞尔等思想的影响,其理论的内容很丰富。
(二)交往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
1. 生活世界是交往行为的背景环境
生活世界最早是由胡塞尔提出来的,随后经过维特根斯坦、梅洛-庞蒂以及海德格尔等人的更新和发展而成为一个公众话题,在胡塞尔那里,生活世界是一个与我们直观视域有关的东西,也就是社会成员生活于其中的具体的环境,它是“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且能够被经验到的”。②哈贝马斯指出,交往行为的主体总是在生活世界的视野内达成共识,他们的生活世界是由诸多背景观念构成的,这些背景观念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但永远不会存在什么疑难,这样一种生活世界背景是明确参与者设定其处境的源泉,通过解释,交往共同体的成员把客观世界及其主体间共有的社会世界与个人以及(其他集体)的主观世界区分开来,世界概念以及相关的有效性要求构成了形式因素,交往行为者可以用它们把各种需要整合的语境与他们自身所处的明确的生活世界协调起来。③生活世界包括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这是交往行为主体达成共识的背景,社会、个性和文化构成了交往行为者的生活世界,虽然交往行为者的生活世界不同,但是参与者通过解释来达成共识,参与者的生活世界成为了其交往的源泉。
.........................

第二章 行动之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节 行动之前的考察
研究者在正式开展研究之前走访了几所幼儿园,并参观学习每所幼儿园的区角环境,发现幼儿园各个班级的区角环境都有其特点,但或多或少存在着区角创设中忽视幼儿的问题,有的是区角创设大多由教师全权包办,从规划、内容到环境的布置、再到材料的投放等都由教师一人操办,有的虽然有让幼儿参与区角创设,但局限于环境中幼儿作品的展示,或者是区角材料上幼儿的部分参与,这也引起研究者的思考:哪些原因影响教师创设“有儿童”的区角,在实践中教师怎样创设“有儿童”的区角。
Y 幼儿园是一所具有良好社会口碑的民办幼儿园,现有 12 个班级,在班的幼儿教师有 24 人,保育员 12 人,其中本科学历的幼儿教师有 3 人、大专学历的幼儿教师有 20 人、中专学历的教师有 1 人,幼儿园在班幼儿教师的学历分布图如图 2.1 所示,从图中可看出该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多以专科学历为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目前民办幼儿园师资学历结构的普遍现状。
图 2.1 Y 园在班幼儿教师学历分布图
图 2.1 Y 园在班幼儿教师学历分布图
...........................

第二节 合作研究共同体的组建
一、 结缘合作教师
能走进幼儿园与一线教师进行交流,研究者既兴奋又好奇,在访谈的过程中,有幸结识了大二班的班主 T11 教师,在与 T11 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对于区角创设比较感兴趣,并且表示愿意成为研究的合作者。经过与园长讨论,研究主要是选择在大班进行,因此研究者最终选择在大二班与班级的教师组成研究共同体,一起进行研究。
(一) T11 教师关注区角创设
在与教师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大二班 T11 教师是一个有想法的人,很愿意在实践中去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之后也会把幼儿兴趣融入到活动中去,如之前 T11 教师在创设班级区角时,T11 教师并不拘泥于室内的空间,而是在班级外创设了一个“保龄球区”。T11 教师说到:
“一开始在创设区域上没有太多实践经验,之前都是所有的区域全部都只能在教室,后来我就想想,慢慢的就是说可以用把一些区域搬到外头,像我们班孩子对保龄球感兴趣,我也发现孩子也很需要运动这块的发展,我们就在教室外设置了保龄球区,我们班孩子打保龄球很厉害的。”(T11 教师访谈记录,2019-11-05)
其实 T11 教师在创设区角时是比较尊重幼儿兴趣和需求的,但 T11 教师缺少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反思能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区角的推进,T11 教师在之前创设过一个音乐区,但之后未能及时更新材料,未能与幼儿进行及时沟通,后面在推进区角上有困难,之后就调整了。
“我之前也做过一个区域,就是拿废旧的材料做的一个架子鼓,他们也会跟着图谱敲敲,因为当时没有刻意的去教他们,你们应该怎么分乐器的,然后他们就是根据那个图谱,还有拿那个也是易拉罐装沙就变成了沙锤。这个区角已经开了好长时间了,他们在其中也能去表现自己,也能去发展他们艺术这块,但后面发现幼儿去玩了之后兴趣就减弱了,其实我觉得幼儿还是学的挺快的,小朋友吸收的快,他们自己真的还挺喜欢的。”(T11 教师访谈记录,2019-11-05)
图 3.1 幼儿最喜欢的区角
图 3.1 幼儿最喜欢的区角
...................

第三章 行动的实施过程............................44
第一节 行动初期的讨论.................................. 44
一、 主题一:区角创设的初衷...............................44
二、 主题二:区角创设的内容......................................46
第四章 行动研究的成果................................80
第一节 行动研究的收获........................ 80
一、 研究过程中各类主体关系的变化...............................80
二、 研究者、合作教师、幼儿在行动中的成长....................................84
第五章 研究的思考....................................96
第一节 行动研究的反思及建议............................. 96
一、 行动研究的思考......................................... 96
二、 反思区角创设的实施过程...............98

第五章 研究的思考

第一节 行动研究的反思及建议
一、 行动研究的思考
(一) 幼儿园的支持为研究提供了保障
本研究能顺利开展得益于幼儿园的支持,幼儿园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研究的土壤,幼儿园教师的支持为本研究提供了人员保障,园长的支持也为研究增强力量。幼儿园对于环境创设还是比较重视的,幼儿园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一线的专家到幼儿园进行区角创设的指导,也会请幼教领域的专家给幼儿园的教师进行一些讲座,在进行研究期间,园长以及幼儿园的教师都对本研究给予了帮助和支持,研究者能走进幼儿园,走进幼儿园的生活,与幼儿园教师、幼儿共同成长,这让研究得以真正走进实践,让理论更好地贴近生活,契合实践,让研究能够顺利进行。在研究者与合作共同体的教师进行研究的期间,园长也给以了极大的支持,让研究能顺利的进行。
(二) 教师自我提升的意识成为研究的动力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所提出的交往行为模式的取向是基于“理解”的交往,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和合作的教师也应是平等的交往者,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并不是研究者一人主导研究,而是研究者和合作的教师在沟通交流的基础上集体共同研究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自我提升的意识对于研究的推进很重要。T11 教师自愿成为研究共同体的一员,并一起参与研究,T11 教师想通过此次的研究了解研究的相关内容,也想通过此次的研究提高自身的能力,教师有自我提升的意识,这为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支持。在研究的过程中,T11 教师、T13 教师都很积极主动,并不断地在过程中进行思考。行动研究很关注研究者的反思,这里不仅是研究者的反思也包括合作教师的反思,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和 T11 教师、T13 教师都在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这让研究能更好地推进下去。
..........................

结语

一、 此行收获
研究到这暂且告一段落,但是未来的研究还在继续,此次的研究虽然有一些不足,但这也让研究者对未来的研究充满信心。本次的行动研究让研究者收获良多,研究者今后也会成为一名教师,能真正走进实践,才能走近幼儿园、走近教师、更重要的是走近幼儿,这会成为研究者学业生涯中的难忘经历,也会成为今后研究的宝贵经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内容很丰富,它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讨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教师作为幼儿的重要“他者”,其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幼儿教育领域,教师和幼儿的交往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本研究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重点探讨教师怎样才能创设出“有儿童”的区角,在区角创设的过程中,让幼儿参与进来,提高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区角创设最终成为幼儿熟悉的内容,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但由于研究者本人的能力和时间有限,以及一些客观的原因,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是需要后续的研究继续讨论和完善:
其一,研究者运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不够深入。在正式研究之前,研究者查阅了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内容,但交往行为理论的内容是很丰富的,由于研究者本人的能力和时间有限,研究者在理解交往行为理论的内容时不够深入,在实际行动的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衔接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运用理论进行区角创设时,研究者与合作教师讨论和实践的时间耗时较长,理论和实践的契合点不够深入,这是需要后面的研究继续深入和完善的。
其二,在研究的内容上需进一步完善。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深入思考:要想做到“有儿童”,就需要倾听儿童、理解儿童,但是纯粹的儿童视角是很难做到的,教师或者幼儿的其他重要“他者”想要了解幼儿,可以采取以理解为基础,基于“主体间性”的交往实践,研究基于交往行为理论,分析教师和幼儿在区角创设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制定了行动的计划,以“主体间性”为区角创设中的主体模式,采取“对话协商”的方式进行区角的创设,但研究的内容还需继续完善和深入,第一,在区角创设的过程中,交往中介作用的发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提高教师倾听和理解幼儿的能力,更好地创设区角;第二,交往行为理论中主要探讨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主体间交往行为模式,而教师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的交往中介并不局限于“语言”,因此,在之后的研究中可以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