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本研究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差异性分析,得出的研究成果主要包含:首先,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总体上处于一般水平,在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五个维度中,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维度的得分最高,信息化教学评价维度的得分最低。
第一章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下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
第一节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下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必要性
进入新时代,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目标已由粗放式的基本普及转向内涵式的高质量发展。目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薄弱,在提高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质量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现主要对省属Q大学所处的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把握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必要性。
一、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教学现状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要求。但是目前民族地区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人们思想意识的影响,这里的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比较落后,长期存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等问题,无法满足当地学前教育发展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幼儿园基础设施不达标,缺乏物质资源。以青海与甘肃为例,2021年三省活动室面积分别为936205.20m2、2563226.63m2,睡眠室面积分别为277198.75m2、945643.90m2。[1]相关调查结果表明,以青海民族地区幼儿园为例,只有15.96%的幼儿机构有户外大型玩具,总体上来看,幼儿园缺乏基本的户外活动器具和材料。[2]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基础设施不达标会影响到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幼儿园没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就谈不上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最终会严重影响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二,课程资源开发滞后。由于历史和地理因素,民族地区的课程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民族地区课程资源开发不足。据调查,民族地区的幼儿园课程仍以发达地区幼儿园的通用教材为主,尚未实现幼儿园课程的文化交流,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在幼儿园的教材以及教学活动中的体现程度远远不够。[3]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的学前教育课程内容仍以现代中国文化为主导,本土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比例极为有限。
.............................
第二节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对改进人才培养方式的要求
为了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不仅对师范生自身提出挑战,还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提出要求。培养方式是指培养主体为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而对受培养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不同方式,它解决的是“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是人才培养方式的核心问题。[1]从这一角度看,可以将人才培养方式理解为: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培养方案等,通过与之相应的教育实践活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基于此,本研究认为人才培养方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培养途径五个方面。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受到学校人才培养方式的影响,学校在此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结合信息化时代需求改进人才培养方式,以此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第一,要求人才培养理念与时俱进。21世纪信息与科技的高速发展,推动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为应对时代挑战,高校在培养人才时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培养理念,充分考虑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导向,改变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培养理念,继而向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转变,做到以“生”为本,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知识基础,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及学习动力,强化其信息技术与课程相结合的实践能力,强调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全面发展。
第二,明确能力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体现了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的价值取向,对于改进教学方式、课程构建起着导向性作用。学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时,要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除了掌握学前教育基本知识与教学技能,还要掌握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以此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学校制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目标应主要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信息化教学意识、熟练使用各种教学设备、掌握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通过明确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
...............................
第二章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第一节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本研究主要从性别、所在年级两个方面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基本信息进行分析,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情况如表2-1所示。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
从表中数据了解到,回收的106份正式问卷中,填写问卷的男生为18人,女生为88人。在这填写问卷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中,涵盖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大三为35人,大四为71人。在性别分布方面,填写问卷的师范生中女性居多,占完成问卷学生总数的83%。男女差异较大,符合师范类专业女性居多以及男女比例不平等的规律。关于各年级的统计情况,大四年级的师范生比例最高,占67%,大三师范生所占比例为33%。
.............................
第二节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节将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总体现状与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即平均值和标准差,更直观地展示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际水平。
一、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总体分析
从表2-2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的总体平均分为M=4.06,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处于良好水平,可以基本判断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较符合信息社会对教师的专业要求。其中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标准差为SD=0.719,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总体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具体从五个维度来看,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信息化教学态度与意识M=4.3453、信息化教学工具及设备应用能力M=4.0629、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M=3.9976、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M=3.9575、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M=3.9127。据分析结果可知,除了信息化教学态度与意识、信息化教学工具与设备应用能力分值较高,属于比较好的水平,其余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与教学评价能力属于一般的水平。
学前教育论文怎么写
................................
第三章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39
第一节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39
一、具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但自主学习意识薄弱...........39
二、具有一定教学设计能力,但设计内容缺乏创新性.............40
第四章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50
第一节学校层面..............................50
一、立足自身特色,明确能力培养目标.........................50
二、优化信息化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51
结语.................................59
一、研究结论.................59
二、研究展望..................60
第四章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
第一节学校层面
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所在的学校亟须改进人才培养方式,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培养目标、评价方式等方面,以此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一、立足自身特色,明确能力培养目标
民族地区省属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应以当地所拥有教育资源为基础,满足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认识到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师范大学师范生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培养优质师资的关键之处。因此,要将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中,充分发挥培养目标的导向作用,从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在信息化新时代,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需要“多技能”,即不仅需要学前教育的基本职业技能,还需要具备正确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对此,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断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制定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目标时,要深入了解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掌握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作为职前教师,应掌握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幼儿教学过程中,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优化幼儿的教学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信息化教学意识,具体培养目标为理解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二是应用信息化教学设备或工具应用技能,具体培养目标为熟练操作常用办公软件,熟练应用音视频处理软件、能够熟练操作教学媒体;三是信息化教学设计,具体培养目标为掌握教学设计、根据教学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四是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具体培养目标为掌握利用教学资源顺利实施教学的能力、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课程教学。
总之,学校在明确能力培养目标时要立足于自身特色,将学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到培养目标中,明确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目标,细化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目标,以此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
........................
结语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关研究的梳理,以此更好地把握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明确开展本研究的必要性。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差异性分析,得出的研究成果主要包含:首先,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总体上处于一般水平,在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五个维度中,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维度的得分最高,信息化教学评价维度的得分最低。其次,通过差异性分析可知,在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五个维度中,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在不同的性别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但不同年级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在信息化教学态度与意识、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工具及设备应用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四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在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方面无显著差异。最后,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讨论后发现,信息化教学能力各维度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各个维度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问题的进行归因分析,得出的研究成果主要包含:学生方面的原因包括未认识到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参与教学实践的积极性不高。人才培养方式方面的原因包括对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现状缺乏介绍、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实践训练环节薄弱、教学方法单一化、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缺乏多样化。基于前期的成因分析,结合定性访谈数据,笔者尝试从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出发探究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所在学校应当在提升其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实践训练环节、科学设置课程、优化信息化教学环境、完善教学方法、建立健全能力评价体系。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自身应当认知到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增强信息化教学意识;增强实践环节锻炼。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