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一)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终身学习的目标
从“学习、做事、交往”来看,习惯可被划分为学习习惯、做事习惯、交往习惯等。新的时代背景之下,“终身学习”的理念正在世界范围内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联合国提出21世纪“终身教育”思想的目标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人共处。可见,在当今社会,学习知识、已经远远不够,学会怎样获得知识更加重要。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所以从终身教育角度来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终身学习的目标。
………….
(二) 学前阶段是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古人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早期养成的习惯会成为一种自然惯性,对我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而如今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尤其是学前阶段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而不良习惯一经形成,就难以进行再次矫正。正所谓“童幼习于善良则终身善良,童幼习于邪恶则终身邪恶”。此外,学习习惯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其未来的学业成绩好坏、学习能力高低都有着重要的预测作用(李晓丽,2008)。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应该尽早把握幼.. 儿学习习惯的准备情况,以针对存在哪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为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做好相应的准备。
…………
(三) 幼小衔接中幼儿学习习惯的准备状况不佳
有研究表明,一年级教师普遍认为,学习技能、同伴交往和自理能力是当前、幼儿园教育的薄弱环节。正是这种早期教育的断裂造成了学生在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环节,出现了不适应的状况。究其原因,很多问题往往不是幼儿知识能力水平达不到,而是他们没有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纵观目前儿童入学准备的研究,研究者发现大多数研究聚焦在幼儿进入小学阶段所应当具备的知识技能的准备,即读、写、算等方面的前读写教育和前数学教育,而对于学习习惯、学习技能、学习方法的研究较少涉及。基于此,研究者萌发了研究学习习惯的强烈欲望。一方面,研究者想要探究大班幼儿进入小学时,哪些方面的学习习惯利于其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研究者想要知道大班幼儿在进入小学之前,这些方面的学习习惯的准备情况如何;最后,根据结果分析出是否存在某一方面的学习习惯欠缺或者失衡的问题,以此作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理论依据。
………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 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
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形式、幼儿活动方式、生活作息制度和小学都有很大的不词。进入小学一般就以正规课业学习为主导的活动形式,有严格的学习和作息制度。这些差异,客观上会使儿童从幼儿园到上小学的过渡期间遇到一个坡度,儿童出现严重不适应的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做好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目前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普遍的观点认为是幼儿园和小学通过做好一系列的工作帮助儿童顺利进入到小学阶段接受教育。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小学的新生过渡工作使儿童尽快消除对新环境的陌生感。第二,幼儿园的入学准备。从广义上讲幼儿园的所有教育活动都是在为更高一级的教育阶段做准备,因此,整个幼儿教育阶段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所有活动都属于幼儿园的入学准备工作。从狭义上讲幼儿园的入学准备工作仅指对大班幼儿有针对性地更集中地入学准备教育。主要包括入学意识、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幼小衔接的内容,从小学阶段,主要是对入学适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行建议和解决方法;从幼儿园角度主要是从入小学准备方面。早在90年代,一次“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中,将儿童进入小学所遇到的困难分为两类:学习适应的困难、社会适应的困难。学习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读写、数学两个方面,社会性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师生交往与生生交往等人际关系交际能力等方面。③在研究初期,研究者更多是关注幼儿学习方面的问题,原因在于家长和教师首先关注的是孩子的读、写、算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但是随着研究者们发现,好奇心、兴趣等心理能力与学生成绩呈正相关,这说明在幼小衔接中不仅要关注学习方面的准备,更多的要关注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否则一味地追求孩子学业成绩的提!,只会导致小学化倾向,不科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因此,近年来,幼小衔接中,社会性适应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我们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得知识,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能力。
………
(二) 关于幼儿学习习惯的研究
在心理学概念中,习惯是个性心理倾向的一种表征,是一种比较固定地、机械地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杨清在书中将习惯界定为:“一个人后天所养成的一种在一定的情况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特殊倾向。”袁之绮、游恒等人在书中将习惯解释为:“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林传鼎主编的《心理学词典》中对习惯的定义是:“不需特殊的练习,由于多次重复而形成的对于实现某种自动化动作的需要。”黄希庭则把习惯定义为:“完成某种自动化行为的需要。”这些解释虽然视角不同,但是其中的一个共同之处是都意识到了习惯的共同心理特征:在长时间的训练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并产生愉快的情绪,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朱智贤则将习’惯理觯成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由此可以看出关于习惯大致可以从社会人类学、心理学、工具书、学者观点这些进行定义。比较统一,相同点在于都认为习惯是一种行为或者倾向,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获得,’习惯一旦获得就会以自动化的形式存在个体身上,并且很难祛除。习惯?的主要特点是稳定性,后天习得性。
………….
三、关键概念界定...........13
(一)幼小衔接......... 13
(二)学习习惯......... 13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一)研究目的......... 13
1、研究一的目的......... 13
2、研究二的目的......... 13
3、研究三的目的 .........14
(二)研究意义......... 14
1、理论意义......... 14
2、实践意义......... 14
五、研究设计.........14
(一)研究一:小学教师视角下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14
(二)研究二:大班幼儿学习习惯问卷编制......... 16
(三)研究三:大班幼儿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 16
七、讨论
为了编制一份科学的且具代表性的调查问卷,研究者设计了第一个研究,从9位受访者的访谈记录结果发现,目前幼儿的学习习惯还不容乐观,教师们普遍为孩子们的不良习惯而苦恼,教师们普遍反应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仅给正常的教学活动带来干扰,也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发展。同时笔者也发现大多数教师是从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出发,所以很多受访者所谈论的学习习惯往往是其中某一个方面,而对学习习惯具体包括哪些方面,他们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多是零散的经验之谈。研究之二通过文献综述、开放式访谈、专家评定和参考国内知名的问卷和量表,编制了问卷的项目,通过项目分析、效度、信度检验,对问卷的整体结构进行了检验。在项目分析方面,通过对问卷的各个项目进行了鉴别度、与总分相关、同质性的检验。分析出《大班幼儿学习习惯调查问卷》的50题中,第2题的因素负荷量较低,第22、32、36题题项的鉴别度较差,且第22、36题与题总相关程度较小,第9、11、17、24题与题总相关程度较低,第48题由于与题总相关较低,考虑删除。最终,经过项目分析,删除了 2、9、11、17、22、24、.32、36、48题共11题。
…………
结论
(1)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幼儿园和小学都应加以重视。
(2)本研究编制的大班幼儿学习习惯问卷由常规行为、自我监控、过程表现、策略使用、学习动机5个维度组成,共41题。
(3)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发展特点: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得分处于中等水平以上,但也不容乐观,特别是自我监控和策略使用学习习惯上指标得分较低;大班幼儿中,女孩的学习习惯得分显著高于男孩;未定级幼儿园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好于一级园;不同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学习习惯在自我监控、过程表现、策略使用和学习动机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