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 基于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困惑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不仅要能兼顾全部的幼儿还要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并能够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尽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1]但是现阶段,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幼儿消极等待的现象依然存在。笔者研一在各个省级示范幼儿园见习时,发现很多幼儿存在消极等待的现象。比如,在老师让各个区域活动中的小朋友收玩具时,可能建构区的一些小朋友没有完成自己的作品,收玩具的时候就会很慢,其他的幼儿就只能安静的坐在椅子上无所事事,直到等待这些幼儿都收拾好以后,老师才会继续接下来的活动。这样的等待就会浪费一部分幼儿的时间,导致他们出现消极等待的现象。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与儿童的生活相符,也与儿童的生长相符合,而生长的前提条件就是一种未成熟的状态。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2]作为教育者,要正视儿童的生长状态,将教育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关注儿童的日常生活,并且重视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因此,如何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的各项活动,减少幼儿消极等待现象的发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基于一日生活中幼儿消极等待现象的思考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意义的感悟也越来越深入。现阶段,人们不仅对其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而且对生活价值的提升也充满了美好的期待。因此,能够促进人们健康且有利于人们自身发展的生活方式与环境,是当今社会所追求的目标。
..........................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意义的感悟也越来越深入。现阶段,人们不仅对其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而且对生活价值的提升也充满了美好的期待。因此,能够促进人们健康且有利于人们自身发展的生活方式与环境,是当今社会所追求的目标。
..........................
二、 研究目的
对于幼儿来说,除了家庭之外,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学习时间最长,也是与幼儿联系最密切的环境之一。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是从他们早上七点半入园开始,一直到下午五点离园才结束,这么久的时间都是在幼儿园中度过的。在家庭中,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同样的,在幼儿园中无论是幼儿教师还是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幼儿的影响也都是潜移默化的。目前,很多幼儿园采用的都是大班额的教学模式,因此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组织与安排方式决定着幼儿一日生活的质量。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项活动只有安排的合理,过渡和衔接环节开展的流畅、自然、紧凑,才会使幼儿的生活质量更高,更能够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反之则会导致幼儿消极等待现象的发生。通过在幼儿园中的观察发现,现阶段在大班额的环境中存在着幼儿消极等待的现象,因此笔者希望针对此现象进行研究,提出有效的策略使幼儿的一日生活的质量有所提高,进而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对于幼儿来说,除了家庭之外,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学习时间最长,也是与幼儿联系最密切的环境之一。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是从他们早上七点半入园开始,一直到下午五点离园才结束,这么久的时间都是在幼儿园中度过的。在家庭中,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同样的,在幼儿园中无论是幼儿教师还是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幼儿的影响也都是潜移默化的。目前,很多幼儿园采用的都是大班额的教学模式,因此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组织与安排方式决定着幼儿一日生活的质量。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项活动只有安排的合理,过渡和衔接环节开展的流畅、自然、紧凑,才会使幼儿的生活质量更高,更能够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反之则会导致幼儿消极等待现象的发生。通过在幼儿园中的观察发现,现阶段在大班额的环境中存在着幼儿消极等待的现象,因此笔者希望针对此现象进行研究,提出有效的策略使幼儿的一日生活的质量有所提高,进而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笔者发现目前关于幼儿消极等待的研究多数是从幼儿园生活活动、幼儿园活动中的过渡环节以及师幼互动方面来分析此现象,研究者关于避免幼儿消极等待现象的策略也多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本研究基于对实践的观察,以大班额为背景,从幼儿的一日生活入手,比较全面地对幼儿消极等待的现象进行动态的追踪研究。通过对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观察,发现幼儿消极等待的表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避免幼儿消极等待策略的理论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通过对已有的调查报告及文献的综合分析,笔者发现当前幼儿园中公立幼儿园由于政策、费用等方面的优势招收幼儿人数较多,导致大班额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笔者在哈尔滨市随机选择在五所公立幼儿园进行预观察,通过观察后发现,幼儿消极等待的现象不区分年龄特点,普遍存在于各个年龄段的幼儿中。由于笔者在这五所幼儿园中的 A 幼儿园多次进行见习、实习活动,对此幼儿园的情况更加了解,而且据观察该幼儿园中各个班级的规模均为大班额,对本研究的开展具有更加便利的条件,所以此研究在 A 幼儿园中进行。笔者在 A 幼儿园中随机选择了 S 班,以 S 班的幼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 10 周的研究。S 班是大班,该班有教师三名,保育员一名,在籍幼儿共有 42 名,其中男生的人数为 23,女生人数为19。
..........................
二、 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进行多方面的查阅和检索,阅读了大量关于一日生活中幼儿消极等待的相关文献,确定此研究的重点,分析现阶段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提出更有价值的观点,丰富现有的研究。
(二) 观察法
通过对一日生活中幼儿消极等待现象的观察,分析在大班额的环境中导致此现象的原因,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此研究在观察的基础上,结合事件取样法,及时记录下一日生活中幼儿出现消极等待现象的表现和环节以及整个过程。
(三) 访谈法
本研究中的访谈对象是教师,通过访谈来了解教师对消极等待的态度以及避免幼儿消极等待实施的策略。笔者在进行访谈时会征求被访谈者的意见,在被访者同意后,采用手机录音的方式来记录整个访谈过程。通过访谈的方式可以深入的探究大班额背景下幼儿出现消极等待的原因,更有利于笔者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四) 案例分析法
通过实地观察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然后搜集一些幼儿消极等待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的案例进行分析,用具体实例的形式动态的体现大班额背景下一日生活中幼儿消极等待的表现及环节,便于分析其原因及研究避免幼儿消极等待的策略。

............................
一、 研究对象
通过对已有的调查报告及文献的综合分析,笔者发现当前幼儿园中公立幼儿园由于政策、费用等方面的优势招收幼儿人数较多,导致大班额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笔者在哈尔滨市随机选择在五所公立幼儿园进行预观察,通过观察后发现,幼儿消极等待的现象不区分年龄特点,普遍存在于各个年龄段的幼儿中。由于笔者在这五所幼儿园中的 A 幼儿园多次进行见习、实习活动,对此幼儿园的情况更加了解,而且据观察该幼儿园中各个班级的规模均为大班额,对本研究的开展具有更加便利的条件,所以此研究在 A 幼儿园中进行。笔者在 A 幼儿园中随机选择了 S 班,以 S 班的幼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 10 周的研究。S 班是大班,该班有教师三名,保育员一名,在籍幼儿共有 42 名,其中男生的人数为 23,女生人数为19。
..........................
二、 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进行多方面的查阅和检索,阅读了大量关于一日生活中幼儿消极等待的相关文献,确定此研究的重点,分析现阶段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提出更有价值的观点,丰富现有的研究。
(二) 观察法
通过对一日生活中幼儿消极等待现象的观察,分析在大班额的环境中导致此现象的原因,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此研究在观察的基础上,结合事件取样法,及时记录下一日生活中幼儿出现消极等待现象的表现和环节以及整个过程。
(三) 访谈法
本研究中的访谈对象是教师,通过访谈来了解教师对消极等待的态度以及避免幼儿消极等待实施的策略。笔者在进行访谈时会征求被访谈者的意见,在被访者同意后,采用手机录音的方式来记录整个访谈过程。通过访谈的方式可以深入的探究大班额背景下幼儿出现消极等待的原因,更有利于笔者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四) 案例分析法
通过实地观察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然后搜集一些幼儿消极等待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的案例进行分析,用具体实例的形式动态的体现大班额背景下一日生活中幼儿消极等待的表现及环节,便于分析其原因及研究避免幼儿消极等待的策略。

............................
第三章 大班额背景下一日生活中幼儿消极等待的现状................ 15
一、 大班额背景下幼儿园一日生活安排................................15
二、 大班额背景下一日生活中幼儿消极等待的典型表现.........................15
第四章 大班额背景下一日生活中幼儿消极等待的原因分析...................... 22
一、 幼儿园方面.............................22
(一) 幼儿园的空间和资源有限....................................22
(二) 幼儿园的班额过大.................................24
第五章 大班额背景下避免一日生活中幼儿消极等待的策略............................ 34
一、 幼儿园方面.....................34
(一) 充分利用空间并合理配备教师与资源...........................34
(二) 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任务..........................................35
第五章 大班额背景下避免一日生活中幼儿消极等待的策略
一、 幼儿园方面
(一) 充分利用空间并合理配备教师与资源
在大班额的环境中,幼儿园的空间有限、物质资源与教师配备不充足也是造成幼儿消极等待的现象的原因之一。为了避免一日生活中幼儿消极等待现象的发生,幼儿园在编班时要尽量做到人数、年龄、性别、发展水平基本均衡,而且要保证合理的师幼比例,即根据班级中的幼儿数量实施两教一保或者三教一保,并且保教人员之间要做到协调配合,这样才能使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项活动有序进行。以此同时,幼儿教师在进行各项活动时,需要充分合理利用、安排班级与幼儿园的空间环境。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分组进行各项活动,减少幼儿的统一活动,从而缓解幼儿园大班额和班级空间有限的压力。教师在分组开展教学活动时,根据教学活动的类型可以合理的利用幼儿园的衣帽间,这样不但丰富了幼儿活动的空间范围,而且也能够避免分组活动时相干扰的情况,从而减少幼儿消极等待的现象。
(一) 充分利用空间并合理配备教师与资源
在大班额的环境中,幼儿园的空间有限、物质资源与教师配备不充足也是造成幼儿消极等待的现象的原因之一。为了避免一日生活中幼儿消极等待现象的发生,幼儿园在编班时要尽量做到人数、年龄、性别、发展水平基本均衡,而且要保证合理的师幼比例,即根据班级中的幼儿数量实施两教一保或者三教一保,并且保教人员之间要做到协调配合,这样才能使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项活动有序进行。以此同时,幼儿教师在进行各项活动时,需要充分合理利用、安排班级与幼儿园的空间环境。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分组进行各项活动,减少幼儿的统一活动,从而缓解幼儿园大班额和班级空间有限的压力。教师在分组开展教学活动时,根据教学活动的类型可以合理的利用幼儿园的衣帽间,这样不但丰富了幼儿活动的空间范围,而且也能够避免分组活动时相干扰的情况,从而减少幼儿消极等待的现象。
幼儿园要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合理配备各个班级中的玩教具和生活用品:1.在购买玩教具时,幼儿园可以选择一些能够供幼儿反复使用的玩教具。阅读区的图书可以一部分由幼儿园购买,一部分由幼儿家长提供。并且图书要根据各个班级中幼儿的实际需要进行定期更新,以免幼儿一直使用固定的图书而失去阅读兴趣,导致他们在阅读活动中出现消极等待的现象。家园合作的方式不仅能够节约购买资金,还能解决图书数量不充足的问题。但是教师需要和幼儿家长良好的沟通,表达出家园合作对幼儿发展的作用,并为家长提供专业的指导,使他们了解各个年龄段的幼儿所需的图书类型,避免家长盲目的选择图书。2.幼儿园要根据大班额环境中幼儿的人数,合理设置卫生间中洗手池和厕所蹲位的数量,减少幼儿排队等待的时间,避免幼儿等待时间过长而出现消极等待等现象。

................................
结论
本研究以避免大班额背景下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出现消极等待的现象为出发点,从哈尔滨市某省级示范幼儿园中随机抽取一个班级,以此班级中的幼儿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 10 周的研究。本研究采用观察法研究幼儿消极等待的表现,通过案例分析以及访谈研究导致幼儿消极等待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在一日生活中,幼儿易出现消极等待的环节为:教学活动、生活活动和过渡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幼儿消极等待的典型表现为:幼儿无所事事、不参与活动;幼儿重复无规则、无意义行为与猜测标准答案而非自由表达想法这三种。
从幼儿出现消极等待的原因来看,主要分为幼儿园、幼儿教师和幼儿自身这三个方面。在幼儿园方面:幼儿园的空间和资源有限、班额过大、教师工作量大;在幼儿教师方面:教师对积极等待和消极等待的理解有偏差、教师的高度控制、集体活动过多;在幼儿自身方面:幼儿完成活动的速度不统一;幼儿注意力发展阶段的限制;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薄弱。
在避免幼儿出现消极等待的策略上,主要从幼儿园和幼儿教师两个方面提出。幼儿园应该充分利用空间并合理配备教师与资源、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任务。幼儿教师应该提高教育素养、尊重幼儿的想法和表达、有针对的组织各项活动、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安排活动、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