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基于幼儿的心理身体特征以及发展需求,综合考量幼儿语言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向教学经验充足的诸多老师全面而深入地学习和沟通,并与之探讨,制定活动目标、设计实施方案并开展行动研究。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苗族童谣涵盖着本民族意识、文化、感情和道德,人和大自然共同生存发展而来的多种多样的文化内容深蕴其中,所以其具备独有的教育意义。根据幼儿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他们更容易接受具体的事物。
苗族童谣内容简单容易明白,极具节奏感,因此深得幼儿的喜爱,再加之本身扎根于民间、本土生活文化气息渗透于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选择合适的苗族童谣和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相结合,可以促使幼儿掌握很多的本民族蕴涵的文化知识、获取丰富的生活体验,从而使幼儿身心各方面均衡协调发展。
(二)丰富课程资源的需要
幼儿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为前提,要在游戏和活动当中实施,要对游戏和活动所拥有的独具特色的教育价值形成积极的认知。[1]在幼儿园课程改革浪潮大变革进程中,苗族童谣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涵的精髓如果能适当应用到幼儿园语言教育当中,它不只是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出现,更能够让幼儿在接受幼儿园语言教育的过程当中,对自己家乡所特有的文化所带来的民族荣誉感以及自豪感有所体验,并且逐渐形成本民族文化意识,为其今后发扬与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打下良好的根基。
......................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童谣
童谣是一种题材比较古老的艺术形式。蒋风在《儿歌浅谈》中给出的关于童谣的定义为,属于一种民间文学的形式,在群众当中普及和传扬的孩子们喜欢吟唱的内容,并且具备社会价值和现实价值,比较精悍的能够口头传颂的具备一定韵律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能够体现出广大人民同胞的思想情感,同时属于幼儿极其喜爱的具备一定韵律和节奏感的内容。[3]谭霖在其作品当中给出童谣的定义是民间文学中一种特别重要的文学题材,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与儿童共同成长,功能与内容都十分丰富。[4]蓝水萍在其作品当中给出的童谣的定义是,短而小的、流传面广的民间的幼儿歌谣,其内容均与孩子们较为熟知的人和事有关,主要是针对儿童展开的,具备娱乐和教育的功能。儿童长大的过程当中其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能够促使儿童健康的成长并且获取一定的知识。[5]本研究中的童谣指的是由儿童口头吟唱,其句式短小简洁、语言简单纯朴、内容浅显易懂,具备强烈的节奏和铿锵有力的韵律的歌谣。
(二)苗族童谣
苗族童谣在本民族文学中的关键价值不容忽视,在苗族儿童当中广泛流传,将苗族文化熏染至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内容不仅体现出苗族地区人民群众的情感,同时也折射出儿童的心理特点。苗族童谣因其句式短小简洁、语言相对质朴、内容比较浅显,百年千载都是通过说唱的方式在苗族儿童当中代代相传。比如《躲猫猫》拥有了极其浓郁的地方特点,能够满足儿童喜欢嬉闹着进行游戏的心理特点,并且比较简短,不需要乐曲伴奏。本研究中的苗族童谣是指流传于苗族儿童中的一种口语化、歌词简练、韵律强烈的苗语歌谣,它具有鲜明的苗族文化特色,与儿童游玩心理较为贴近,这里特指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歌谣。
...................................
第二章 苗族童谣应用于幼儿教学中的概述及教育价值
一、苗族童谣的特征与分类
(一)苗族童谣的特征
苗族童谣是苗族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体现出来的是苗族幼儿的生活实际。其特征涵盖如下几方面:
第一,娱乐性。大部分幼儿在成长期伴随父母吟唱的童谣声中长大,具备一定娱乐性的童谣能够让幼儿的生活更为丰富多彩,更为充满乐趣。童谣就是将儿童和歌谣融合在一起而产生的,其中的儿童表示的是幼儿,歌谣代表的极具趣味性和娱乐性的内容,那么童谣就可以认为是专门针对儿童形成的娱乐色彩的民谣,侧重于童谣的娱乐性的特点。对于苗族童谣来说,它蕴含丰富的娱乐价值,自始至终,苗族同胞经历一代代的传播侵入儿童的心理,对儿童产生娱乐效果,使儿童对苗族的劳动和生活更感兴趣。虽然说童谣每一个词或者句子都特别简单,不过整合之后就显得特别灵动,极具娱乐价值并且节奏感和韵律十足,易于记忆和诵读,不会跑调,再融入一定的动作和表情,苗族童谣所拥有的娱乐性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所以苗族童谣当中大部分童谣都是具备娱乐性的,从本次研究所采集的苗族童谣当中能够发现,绝大多数的内容都是为了让儿童在吟诵的过程当中感受到快乐。比如《吃凉面》就是一首很多孩子在一起游戏的童谣,大家在一起边唱边跳,兴致勃勃,玩的乐此不疲。
第二,生活性。童谣拥有的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广为流传。首先苗族童谣因为是口口相传流传至今的,更具备易于流传的特征,通常情况下都是依照古代的仪式以及经常使用的方言进行加工之后流传至今。本质上来看,童谣并不只是单纯的适合儿童唱的儿歌,能够从古老的时候流传至今,可以说和互联网有着同样的效果。针对其原因进行剖析,古代人很少有认识字的,为了方便大家传唱,通常情况下是编制成童谣,来加以传播,体现出大多数民众的意愿。通过这些能够看出苗族童谣是满足时代发展特色的,从最初阶段到现在,已经流传了很多年,并没有受到朝代、时间和年龄的限制,在大众口中得到了大范围的传播,这表明苗族童谣适合易于流传的特点。另外,一首童谣并不只是局限在某一个很小的区域范围当中,会在很多地方能够感受到它的魅力。苗族童谣来自于生活,是古代人们对自己生活经验的总结,所以苗族童谣的流传更相当于生活经验的流传。比如《蔬菜谣》这首苗族童谣让我们看到的是生活当中很多种蔬菜各自具备的特点。
........................
二、苗族童谣应用于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教育价值
(一)帮助幼儿了解家乡文化
学前教育论文怎么写
苗族童谣的内容形成于苗族古老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进一步加工以及反复创造的前提上,通过一代一代苗族人耐心细致的琢磨而产生的涵盖着精神和智慧的丰硕成果,其中蕴含着苗族独有的地方特色,容纳了苗族人民辛苦的田间劳作以及精神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着苗族人民极具特色的生活和文化内涵,使我国民间文化拥有了更为亮丽的色彩。综合来分析苗族童谣是通过传唱的方式体现出每一个时代苗族人民独有的风土人情,传达出苗族同胞的思想意识、苗族同胞的浓厚感情、苗族同胞的理想和愿望以及他们的审美风格。苗族童谣能够渗透到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当中,一直以来很多人利用童谣的形式,来传承和寄托对家乡文化的深情。苗族童谣经历了世世代代的传承,其中涵盖着数量众多的当地方言,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因为周边氛围影响,逐步从生活当中了解了相关内容,一定的节奏和韵味相融合的童瑶更适合儿童在打闹嬉戏以及空闲时光里进行诵读,彼此之间互相吟唱和学习。在进行幼儿苗族童谣教育活动时,为了使环境更加具有乡土气息,可以先对童谣进行熟知的同时融合苗族当地的方言,将苗族风土人情纳入其中,让童谣更具备独有的乡土特色,从而能够促使幼儿对苗族童谣更感兴趣,让幼儿在接触苗族童谣的过程当中,体验到家乡语言的魅力以及本民族文化如此璀璨夺目,独具一格,使幼儿从小就对自己的家乡及其文化充满崇敬之情,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地认识苗族童谣,从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注入到苗族童谣的学习当中。
...............................
第三章 苗族童谣应用于L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性研究 ... 23
一、应用方案设计 .................................................. 23
(一)苗族童谣应用于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 23
(二)苗族童谣应用于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内容的设计............ 25
第四章 苗族童谣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应用建议 ................ 42
一、拓展多方渠道,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养 ..................... 42
(一)转变幼儿教师教育观念.................................. 42
(二)强化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培训.............................. 42
结语 ........................ 48
第四章 苗族童谣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应用建议
一、拓展多方渠道,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养
(一)转变幼儿教师教育观念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
在幼儿成长教育的过程当中,幼儿老师扮演着多个角色,不单单要传递知识,又要在活动中发挥引导、合作、支持的作用。教学活动是不是可以将预设目标达成,而且还与幼儿的成长需要相契合,这主要由老师的教育理念所决定。因此,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尤其重要。幼儿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紧跟时代的脚步,依照幼儿的身体与心理发展需求、年龄特点等,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并且注重对教学思想的优化和对教学手段的创新,正确树立“以幼儿为本”“活动主导”“个性化”等契合幼儿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本次研究中,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应确立为“活动主导”,教师在活动里是一个引导者,而幼儿自发地加入活动,并且成为活动的实践者。幼儿教师需要在活动中深刻地认知到苗族童谣蕴含的重要教育价值和文学内涵,持续完善与创新教育活动内容,使其更契合于苗族区域生活的幼儿的认知特点,促使其成为在幼儿教育活动当中,借助本土资源的关键尝试,以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理念,让苗族童谣成为该幼儿园的办园特色。
...............................
结语
随着学前教育多元化的不断推进,全社会都十分看重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苗族童谣是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其传承和发展中扮演着极其关键的角色。苗族童谣是世世代代苗族民众智慧的结晶,其自身积淀了丰富多彩的人文价值,教育价值及美学价值。苗族童谣句式短小精悍,内容简洁明了,节奏富于变幻,朗朗上口,这些特征与幼儿的年龄、心理发展相互呼应,因此巧妙应用苗族童谣进行语言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幼儿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使其语言表达技能得到切实的提升,幼儿变得更加开阔,并且也有助于强化其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另外一方面,在幼儿园选取适合幼儿开展教学活动的苗族童谣,还能够促使语言教育资源多样化;并且有助于苗族文化的传播。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基于幼儿的心理身体特征以及发展需求,综合考量幼儿语言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向教学经验充足的诸多老师全面而深入地学习和沟通,并与之探讨,制定活动目标、设计实施方案并开展行动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和突发状况,笔者在多位参与教师的耐心指导下不断总结反思,进而解决了很多障碍,教育实践才得以顺利完成,在持续的探索与尝试之下,教学实践已经基本上将预设目标顺利达成,参与此次研究的教育工作者和幼儿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升。在此,衷心感谢在此次研究中给予我帮助的所有教师,特别是我的导师罗月念教授,是您不辞辛劳给与我各方面的指导,提出活动修改意见等等。由于笔者自身能力不足,专业水平掌握不牢固、调研时间不够充足,导致本研究依然存在各方面的缺陷以及需要改正的地方,笔者也会继续展开深度的研究与学习,持续地丰富和完善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