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入学准备教育行动研究——以A园“新值日小组”活动为例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6566 论文编号:sb2020122617014934010 日期:2021-01-02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笔者认为主动与教师沟通,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做到家园协同,共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幼儿学习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培养。家长应摒弃过去注重知识灌输的教育理念,不能把幼儿看成被外塑和刻板训练的客体,而应该关注幼儿学习品质、社会性交往、自理能力等入学准备关键能力的培养。

第一章 行动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一)入学准备
国内学者陈帼眉认为,入学准备包括专门准备和一般准备两个方面。专门准备是指幼儿在入小学前,针对适应小学学习生活所做的准备,包括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的准备;一般准备是指在入小学之前,幼儿需要达到身心全面发展的水平,包括健康的身体、正常发展的智力、良好的社会性及行为习惯。[1]刘炎认为入学准备可以描述为对进入小学时幼儿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期望,或是幼儿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任务要求时其身心发展应该达到的水平与状态。
本研究采用陈帼眉的定义即入学准备包括专门准备和一般准备两个方面。专门准备是指幼儿在入小学前,针对适应小学学习生活所做的准备,包括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的准备;一般准备是指在入小学之前,幼儿需要达到身心全面发展的水平,包括健康的身体、正常发展的智力、良好的社会性及行为习惯。
包括健康的身体、正常发展的智力、良好的社会性及行为习惯。
(二)新值日小组
《现代汉语词典》中“值日”一词的解释为:在轮到负责的那一天执行任务。[3]《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健康体育卷》对值日生工作的定义是幼儿劳动的组织形式之一。让幼儿以轮流的形式,负责完成某些劳动任务,要求幼儿有较强的为集体服务的责任心。
为了区别幼儿园常规的值日活动,本研究将对值日的改良活动命名为“新值日小组”。具体地说,它“新”在两个方面:
其一,值日内容更新。不仅包括扫地、搬桌子等活动,还增加了新闻播报、天气播报、食谱播报三项内容。
其二,值日形式创新。本研究中的值日不再是幼儿个体的行为而是小组活动。它包括从值日前组员共同做计划、值日中的组员互助、值日后全班的反思评价三个活动。
........................

二、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一)用入学准备视角,探究“新值日小组”在大班入学准备教育中的作用
(二)形成以“新值日小组”为例的入学准备教育行动方案
(一)“新值日小组”活动的入学准备价值
(二) 教师在指导“新值日小组”活动中的策略
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旨在解决当前幼儿园普遍存在的入学准备教育不足的问题,旨在通过行动研究实践探究“新值日小组”在大班入学准备教育中的作用,寻找培养幼儿入学准备关键能力的策略。
为了验证行动研究后,幼儿的入学准备能力是否有变化,研究者使用问卷对研究班级和平行班级幼儿入学准备水平进行调查。问卷旨在对幼儿计划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前书写能力、合作能力、责任意识、任务意识的变化发展进行评价,研究者未能找到相应的问卷进行测查,因此研究者根据《3-6 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中对应发展目标包括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科学探究、数学认知等方面自行编制了《大班幼儿入学水平调查问卷》,该问卷信效度良好。《指南》是教育部制定用来指导幼儿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的文件,基于 3-6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特点,以一整套比较科学、明确、具体的目标和教育建议,来体现国家对我国 3-6 岁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方向的引导与质量的要求。
.........................

第二章 入学准备教育行动研究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教师带领下的“新值日小组”活动
(一) 第一轮行动研究计划
为了将入学准备教育渗透到“新值日小组”活动中,研究者与 W 老师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R:计划能力是幼儿入学准备关键能力,计划能力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个体人生的发展方向和成就水平。值日活动可以尝试让孩子做值日计划,初步培养孩子的计划意识,提高计划能力。
W:可以制作值日计划表,把班里孩子按照能力、性格分成五组,在轮到值日的前一天小组成员一起做值日计划。
R:大班孩子现在还不会写字,但是已经出现了前书写的表现,用涂鸦、图画、像字而非字的符号进行书写。所以孩子们做计划的时候可以鼓励他们用绘画、符号来表征,培养其前书写的能力。
R:通过观察我发现,有的孩子根本不喜欢自己负责的值日,所以做值日的时候拖拖拉拉,
没有积极性。而且以前的值日是每人长期负责一项任务,固定的值日任务早晚会让孩子丧失兴趣和主动性。
W:可以让孩子在做值日计划的时候自由选择自己想做的值日。这样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尝试不同的值日任务。
R:自由选择值日任务是幼儿自我意识的体现,同时也是对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保护。知识技能可以日后逐渐获得,而好的学习品质一旦没有形成,就很难弥补。丧失了这些学习品质,也就丧失了学习的后劲。
图 2.2 值日计划表格
.........................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教师协助下的“新值日小组”活动
(一)第二轮行动研究计划
开展第二次行动研究前研究者与 W 老师进行了讨论:
R:每次值日评价做第二天的值日计划时间接近放学,常出现值日生家长来接的事情,导致做值日计划效果不理想。
W:每天午睡起床后那一段时间其实可以利用起来。我们要求孩子十五分钟以内穿好衣服,叠被子,其实抓紧时间只需要一半的时间就够了,节约的时间就来做值日计划。
R:这样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学会充分利用时间。
R:有的孩子喜欢播报从来不选劳动类型的值日,还有的孩子喜欢劳动不喜欢做播报值日,这两种都不能全面地培养幼儿的入学准备能力。
W:发挥幼儿的自主性需要把控一个度。如果完全让他们自己选择值日,他们肯定有个人偏好。这时就教师的引导就很重要,我们可以调整一下规则规避这种现象的发生。
R:可以要求幼儿每次选择不同的值日任务,不可以跟之前的重复。每项值日都做过后奖励一枚任务勋章。
W:相对于食谱播报和新闻播报,天气播报对于幼儿来说比较难。平时在幼儿园很少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幼儿对于一些专业词汇不理解,导致播报的时候是死记硬背,很容易忘。可以设计一次教育活动为孩子专门讲解一下天气知识。
R:班里六张桌子如果只有一个值日生来搬的话很困难,并且一日活动中需要多次搬桌子,值日生一个人无法胜任。
W:可以引导小组成员合作搬椅子,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亲社会行为。
R:除了搬桌椅,如果其他值日生遇到了困难,也要及时引导组员互帮互助。
.......................

第三章 研究结论及研究建议.....................................28
一、研究结论.......................................28
(一)“新值日小组”有利于幼儿形成入学准备能力......................28
(二) 教师对“新值日小组”的支持策略..........................32

第三章 研究结论、教育建议以及对行动研究的反思

一、研究结论
(一)“新值日小组”活动有利于幼儿形成入学准备能力
1.量化比对中幼儿入学准备能力有所提升
为验证三轮“新值日小组”行动实施后大班幼儿入学准备能力的提升效果,研究者根据相关理论以及《3-6 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编制了“大班幼儿入学准备调查问卷”,该问卷信效度良好(具体信效度见附录四)。经过幼儿园园长和导师修改同意后,请合作幼儿园 A 班与 B 班教师分别在行动研究开始前和结束后对所在班级幼儿的入学准备能力进行赋分评价。研究者使用 SPSS 软件对 A、B 两个班级行动研究前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如下:
(1)行动研究前,A 班和 B 班入学准备能力相当。研究者对下列题目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P 值均大于 0.05,说明两班的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3.1
............................

结论
布朗芬?布伦纳的教育生态学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会受到与其相关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它们以儿童为中心由内向外分别是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观系统和宏观系统。这些系统中的每个系统对儿童的发展都有着复杂的生态学意义。各个系统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任何一个系统的变化都会波及到另一个系统。因此,家庭、幼儿园、学校、社区作为儿童的环境系统,应该形成教育合力。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它清楚表明了入学准备教育需要家、园、校等主要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
幼儿园的责任在于防止“小学化”倾向,着眼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幼儿教师应该顺应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帮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等自然情境中学习。
小学的责任在于积极主动衔接幼儿园。入学准备不能只靠幼儿园解决,小学也应将与幼儿园的衔接当作自己的分内之事,积极主动地去衔接幼儿园,而不是推给幼儿园。刘晓东强调小学要主动与幼儿园文化直接衔接,主动与从幼儿园大班而来的儿童直接衔接。如果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都以儿童为准,都向儿童看齐,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1]因此,小学教师理解学前儿童的学习方式,保留并吸收学前阶段中合理而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小学教师要加强专业发展,不断发现“真儿童”,关心儿童生活,理解儿童思维,贴近儿童心灵,关注儿童的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社会生活和学业生活。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