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谈话活动中教师理答行为现状学前教育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3266 论文编号:sb2020042714034030703 日期:2020-04-29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幼儿教育活动能否成功开展的前提,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些教师对幼儿谈话活动的认识,仍停留在教师应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认识中,认为谈话活动是由教师提问发起的活动。实际上,教师应该是幼儿谈话的引导者而非评判者、指导者,是儿童的支持者而非控制者。这需要教师进一步转换儿童观,重视儿童在谈话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教师不仅需要在观念上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更应该从实际操作出发。幼儿谈话活动有助于激发幼儿表达的兴趣,学会聆听和分享。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在谈话活动中认真倾听幼儿的发言,可以给幼儿做出榜样,也会给幼儿带来被关注的体验,从而更乐于表达。教师对理答概念的认识是指导其具体理答行为的基石。教师如果对理答的概念都十分模糊,何谈在谈话活动中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理答。教师对理答的认识不应停留在“理答就是在幼儿回答后对其进行回应”的层面,如果教师仅为了顺利开展活动而忽视幼儿的回答,也就无法做出合理的理答。教师要建立正确的理答观念,认识到幼儿谈话活动的目标,仔细分析什么样的理答行为能够实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教育目的。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幼儿谈话活动的重要性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规定:“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①幼儿语言能力发展,除了教学活动本身,更多是通过教师与幼儿的交流、互动得以提升,幼儿谈话活动正是促进幼儿倾听与表达的一项重要途径。4-5 岁的中班幼儿正处于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关键期,教师可以通过谈话活动,帮助幼儿实现“基本完整的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经历的事情”的语言发展目标。幼儿谈话活动是幼儿与教师的双向互动,因此,宽松、自由的环境对于促进幼儿语言表达的愿望和积极性也是一项重要的外部条件。
1.1.2   教师理答行为的作用
理答之所以能成为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因为教师可以通过理答与幼儿进行全方位、有重点的互动交流,从而促进师幼互动共同体的形成,对幼儿思考产生启迪作用。幼儿园内的各项活动都需要教师有效的理答行为赖以支撑,从而师幼互动才能更好展开,切实实现预设的活动目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指南》中也指出:“当幼儿因为急于表达而说不清楚的时候,提醒他不要着急,慢慢说;同时要耐心倾听,给予必要的补充,帮助他理清思路并清晰地说出来。”②而在与幼儿进行谈话活动的过程中,极为考验幼儿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合理的理答反馈,才能提升幼儿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分享交流的意愿,并且能够完整清晰地进行表述。
1.1.3   研究者自身的经验和兴趣
在多次见习、参观过程中,我发现幼儿谈话活动中存在大量的师幼对话、交流,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对理答的理解模糊,意识不足;对幼儿的正确答案通常采取笼统的评价,如“好”、“你真聪明”等,这种随意、盲目的评价通常不能促进幼儿的语言的发展,甚至会带来负面效果,此类理答行为的质量较低。此外,有些教师的理答策略不足,形式机械化,也不利于幼儿在语言活动中的倾听与表达。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在幼儿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提供一个生动、自由的语言环境,并鼓励他们通过与人交流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同的理答行为对幼儿的认知发展和师幼互动的构建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幼儿谈话活动中尤其需要教师做出有效的理答,从而促进幼儿参与活动和表达的兴趣。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记录中班幼儿谈话活动中的教师提问、幼儿回答与教师理答类型,通过数据分析和质性访谈,最终目的在于为教师提供改进策略,帮助教师实现有效理答的目标,从而实现谈话活动的教育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目前,对理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领域。而学前教育具有它的独特性,其受教育群体更是有非常鲜明的年龄特征,以往的理论结果并非全部适用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因此,本研究的研究对象选取中班幼儿谈话活动中教师的理答行为,从研究的理论意义来说,丰富了有关幼儿教师理答行为的研究。
2.实践意义
目前在幼儿园的谈话活动中,不难发现教师采用大量的提问、对话,与幼儿进行交流,也会对幼儿的反应与回答做出回应,活动氛围融洽。但仔细分析教师的理答行为,很多理答存在笼统、随意等问题,没有真正有效发挥理答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效果。很多教师对理答并不了解,也没有关注到自己在实际谈话活动中的理答行为是否正确  ,从而没能为幼儿的思考、表达提供支持。因此本研究分析中班幼儿谈话活动中教师理答行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其理答行为的因素,力求帮助幼儿教师了解理答、反思自身在各项活动中的理答行为,并提出如何优化理答行为的方法  。此外,研究中班谈话活动中的教师理答行为现状,也将为其专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
...........................

第二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中班幼儿谈话活动中教师理答行为数据分析
根据研究设计的内容,研究者在五所幼儿园中进行了实地观察,对 5 位中班幼儿教师组织的谈话活动进行了非参与式观察,共采集 30 个有效案例;同时利用《教师理答行为观察表》和《教师理答水平统计表》进行记录和数据统计整理。其中,共记录到 1418次中班幼儿谈话活动中的教师理答行为;活动结束后研究者分别对 5 位教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访谈记录,以便清晰的了解相关的活动背景、班级情况和教师对理答的认识,访谈记录可以作为教师在活动中表现出的理答行为的辅助工具。
统计整理 30 次中班幼儿谈话活动中的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类型、教师理答行为,研究者根据所统计的结果,明确教师的理答行为类型的总体分布、其具体理答行为的次数分布,并对中班幼儿谈话活动中教师的理答行为类型进行描述性分析,拟定研究结果的分析框架。
首先统计 30 次活动中教师的整体理答行为情况,通过对 5 位教师理答行为类型的定量描述分析,发现教师在活动中采用多种理答方式,但存在明显趋势,如诊断性理答在全部理答类型中占比最多;其次,理答类型又可以划分为多种具体的理答形式,通过对每种理答类型下具体的理答形式进行统计,并结合对不同案例的分析,详细认识教师在活动中具体的理答行为和趋势;第三,结合对教师的访谈,分析其基本情况与其对应理答行为的相关性,可以了解教师的学历、经验等对幼儿谈话活动和教师理答行为的影响;最后,对比 5 位教师的理答行为类型,可以发现其共性和差异性,通过对教师不同理答行为的比较,辅以教师访谈,具体分析每位教师的理答理念及反应在活动中的理答行为。
表 2-1   5 位教师理答行为总体情况统计表
........................

2.2   中班幼儿谈话活动中教师理答行为现状
随着教师观、儿童观的不断改进,教师对谈话活动中的师幼对话愈发关注。中班幼儿的谈话活动中,充斥着大量的教师提问与幼儿回答,因此教师如何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合理的回应——理答,对幼儿的表达有着关键作用。通过对 5 位教师 30 次谈话活动进行观察记录,结合对被观察教师的访谈,可以发现教师的理答行为有以下特点:
2.2.1   理答类型丰富
从教师理答行为总体分布情况中可以发现,观察的 30 次活动中,除简单否定外,其余 19 种理答行为的具体形式均有所体现,说明教师在中班幼儿谈话活动中所使用的理答行为丰富多样。数据分析中详细介绍了每种理答行为的表现形式和案例分析,每位教师在谈话活动中都会使用到多种理答类型,且同一提问下,教师可能会对幼儿采用几种不同的理答方式。
2.2.2   理答类型使用频率差异明显,诊断性理答最高
结合图 2-1,可以得知教师在谈话活动中,对不同类型理答行为的使用频率有着明显差异,其中诊断性理答使用频率最高。通过访谈,5 位教师均表示比较关注对幼儿的回答给予回应。由于一些教师认为肯定就一定会为幼儿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他们的肯定理答主要表现为简单的认可、重复。谈话活动中,教师常常先用“是什么”的问题引入,再用“为什么”的问题启发幼儿思考,鼓励幼儿表达,因此封闭式提问和诊断性理答都是必要的,是谈话活动的一部分。虽然诊断性理答对幼儿的回答作出了对错的评判,但并不是完全消极的理答方式。如肯定理答中,包含意义重复、提升肯定,这类理答方式不仅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自己受到关注,也让幼儿认识到自己回答中的亮点,和应该如何表达更好。
...........................
 
第三章   影响因素分析 ........................... 40
3.1   教师的理答观念和教学理念 ............................................ 40
3.1.2   教师对理答的认识 .................................. 40
3.1.2   教师组织谈话活动的目标指向 ......................... 40
第四章   策略与建议 ........................................... 44
4.1   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对理答的认知 ................................. 44
4.2   增强谈话活动的准备和把握 ........................................... 44
4.3   提高教学能力,灵活运用多种理答策略 ..................................... 45
第五章   研究问题与不足.................................... 48

第四章   策略与建议

4.1   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对理答的认知
幼儿教育活动能否成功开展的前提,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些教师对幼儿谈话活动的认识,仍停留在教师应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认识中,认为谈话活动是由教师提问发起的活动。实际上,教师应该是幼儿谈话的引导者而非评判者、指导者,是儿童的支持者而非控制者。这需要教师进一步转换儿童观,重视儿童在谈话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教师不仅需要在观念上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更应该从实际操作出发。幼儿谈话活动有助于激发幼儿表达的兴趣,学会聆听和分享
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在谈话活动中认真倾听幼儿的发言,可以给幼儿做出榜样,也会给幼儿带来被关注的体验,从而更乐于表达。 教师对理答概念的认识是指导其具体理答行为的基石。教师如果对理答的概念都十分模糊,何谈在谈话活动中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理答。教师对理答的认识不应停留在“理答就是在幼儿回答后对其进行回应”的层面,如果教师仅为了顺利开展活动而忽视幼儿的回答,也就无法做出合理的理答。教师要建立正确的理答观念,认识到幼儿谈话活动的目标,仔细分析什么样的理答行为能够实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教育目的。
图 2-2   5 位教师理答方式对比柱状图
............................

第四章   策略与建议

4.1   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对理答的认知
幼儿教育活动能否成功开展的前提,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些教师对幼儿谈话活动的认识,仍停留在教师应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认识中,认为谈话活动是由教师提问发起的活动。实际上,教师应该是幼儿谈话的引导者而非评判者、指导者,是儿童的支持者而非控制者。这需要教师进一步转换儿童观,重视儿童在谈话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教师不仅需要在观念上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更应该从实际操作出发。幼儿谈话活动有助于激发幼儿表达的兴趣,学会聆听和分享。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在谈话活动中认真倾听幼儿的发言,可以给幼儿做出榜样,也会给幼儿带来被关注的体验,从而更乐于表达。
教师对理答概念的认识是指导其具体理答行为的基石。教师如果对理答的概念都十分模糊,何谈在谈话活动中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理答。教师对理答的认识不应停留在“理答就是在幼儿回答后对其进行回应”的层面,如果教师仅为了顺利开展活动而忽视幼儿的回答,也就无法做出合理的理答。教师要建立正确的理答观念,认识到幼儿谈话活动的目标,仔细分析什么样的理答行为能够实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教育目的。
幼儿谈话活动不仅是给予幼儿讲话、发言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幼儿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较为完整、清晰的表述,并掌握一些简单的语言技巧。中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语言表达能力,此时幼儿非常乐于与人沟通,因此教师的引导启发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学前教育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