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安全意识发展现状与教育建议--以成都市金牛区为例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16955 论文编号:sb2020052416561431220 日期:2020-05-28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本次针对成都市金牛区学前儿童安全意识发展现状进行的大数据调查主要有以下几点贡献:一是形成了对成都市金牛区学前儿童安全意识发展的整体评估。本研究依据我国《3-6 岁幼儿发展指南》的标准评估,成都市金牛区幼儿安全意识的总体发展情况良好,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我国准一线城市的幼儿安全教育水平和教育效果是过关的,证明了当前学前儿童安全教育的有效性。二是发现了当前我国城市学前教育的两性平等化趋势。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学前儿童在安全意识发展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两性区别化问题日益改善有着直接关系,更深度地反映出我国的性别歧视问题的淡化。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儿童的世界充满风险。学期儿童面临的最大危险既不是疾病也不是营养问题,而是意外事件的伤害。儿童伤害被日益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仅 2016 年,伤害和暴力行为约造成全球超过 64 万 0-14岁儿童死亡,占全部儿童死亡的 9.6%;其中,非故意伤害所占比重超过 90%(世界卫生组织,2016)。而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梁晓峰等人的报告,中国每年有超过 1000 万 0-17 岁儿童遭受伤害,其中约有超过 6 万死于伤害,伤害致死的主要原因依次为溺水、道路交通伤害、跌落和中毒(梁晓峰,2017),但各年龄段伤害致死的原因顺位有所不同。随着中国在减少传染病、改善妇幼保健方面取得进展,儿童伤害已成为 1-17 岁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幼儿的安全问题,政府决策和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儿童伤害预防。《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 年)》把 0-17 岁儿童伤害死亡率以 2010 年为基数下降 1/6 作为儿童健康领域的主要目标之一。学前阶段的伤害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这个年龄群体的好奇心和缺乏判断的特点,很容易发生意外事件,范蕾的研究指出,由于学前儿童自身安全意识较弱的原因,造成学前儿童伤亡的人数占总伤亡人数的 23%(范蕾,2009)。本研究主要以3-6 岁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
幼儿的安全工作是一个综合过程,需要健全的政策法规和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需要对教师和家长进行安全教育,了解幼儿安全知识,以便更好的贯彻执行安全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幼儿需要“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这是安全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儿童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可以大大降低幼儿的意外事故发生的概率。在教育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安全意识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并明确了不同年龄幼儿应该掌握的安全知识。
表 2 不同年龄段幼儿安全意识的平均分与标准差
..........................
1.2 研究意义
对幼儿的安全意识进行科学的评估不仅有助于我们明确幼儿是否掌握了必要的安全知识,还兼具以下意义:
首先,提供样本地区幼儿安全意识整体发展水平的客观数据,有助于发现和分析安全教育实施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也有助于教育者(家长和幼儿教师)了解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基本指标。
其次,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健全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体系奠定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质量评估监测体系”来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标准,健全分级分类评估体系,建立一支立足实践、熟悉业务的专业化质量评估队伍,将各类幼儿园全部纳入质量评估范畴,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
第三,为建立科学的安全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奠定基础。已有关于安全意识的评估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阶段,这是因为很难通过自评方式去考察幼儿的安全意识,而日常观察和质性访谈又费时费力。此外,由于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年龄差异、个体差异,以及照料者对儿童安全的认识差异、条件差异,很难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对学前儿童安全意识发展的调查评估需要不断的探索。
在此背景下,成都广播电视大学与四川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成都萌宝睿贝健康咨询有限公司协作,采用科学可靠的调查工具和高效率的互联网调查平台,对成都市金牛区 3-6 岁儿童的安全意识发展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科学分析,提出相关教育和政策建议。
........................

2 文献综述

2.1 幼儿安全意识的概念界定
2.1.1 安全意识定义
安全意识作为意识的一个分支,涵盖内容十分广泛,许多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理论背景、观察视角分别从哲学、实践生产、安全管理以及心理学等角度给出安全意识的定义,多年以来一直众说纷纭,尚未达成共识。
安全意识首先涉及对环境是否安全的认识、评价和判断,只有当个体意识到环境具有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的时候,才会对如何进行下一步行动进行决策,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行动,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对自己行为的决策需要控制的参与,个体需要抑制某些不利于安全的行为冲动。林泽炎(1994)在研究职工安全意识中,存在两个评判指标,一个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判断; 二是对不安全因素的认知和理解。具体而言,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对各种各样可能对自己及他人造成人身伤亡和损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就是安全意识。曹书平(1997)对安全意识的定义中特别强调控制的重要性,他认为,能够辨别安全因素并控制冲动行为是安全意识良好的体现。
心理学对安全意识的界定通常会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安全认知,个体首先必须知道环境以及某种行为是否是安全的,是否会对自身造成伤害;二是安全态度,个体对环境和某种行为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如果个体对于不安全环境和行为持有积极的态度,他们会更倾向于待在这样的环境中,并持续表现出不安全的行为;三是行为倾向,个体在认知和态度的基础上,做出行为的决策并表现出来。王华容(2003)在研究儿童交通安全意识中,认为安全意识即是儿童在交通活动中的安全行为规范意识, 它体现对交通危险的感知、交通安全的态度及交通安全行为选择的倾向等 3 个方面。
因此,安全意识是人们安全心理活动的总和,主要是由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认知、情感态度以及实际行为三个部分构成。
...........................

2.2 幼儿安全意识的影响因素
2.2.1 家庭环境
家庭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是在自然化、生活化、情境化的过程中对孩子的安全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对儿童的监管程度等。
已有研究发现,在贫困地区长大的儿童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远远高于富裕地区,可能与其生活环境比富裕地区存在更多的危险有关。意外伤害死亡率也与父母文化教育背景及职业有密切的关系,马莉对中小学生伤害死亡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子女发生伤害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的结论(马莉等,2006)。不过,监管力度是重要的中介变量,许国章、王仁元等人发现,儿童伤害发生率与父母文化程度呈正相关,一般情况而言,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工作就更繁忙,对子女的陪伴教育时间不够,可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许国章等,2005)。
家庭安全教育的另一个问题是,尽管父母十分关心幼儿的安全问题,但在安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上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刘熹抽样调查成都市 985 名儿童家长关于儿童意外伤害防范的知识,调查结果表明家长对儿童意外伤害的了解范围狭窄、救治和护理水平低、安全教育能力也有待提高(刘熹等,2013)。
总体来看,当前的家庭安全教育更多表现出对儿童行为的控制,甚至是过度保护。过度控制和保护会限制孩子的自主性、主动性,并且影响到儿童对世界和他人的基本信任。
表 1 不同年龄段幼儿人数分布情况
............................
 
3 金牛区学前儿童安全意识发展现状调查....................................9
3.1 调查对象..........................................9
3.2 调查方法与工具.......................................9
3.2.1 文献法.....................................9
3.2.2 问卷调查法..............................9
4 讨论与教育建议.............................................14
4.1 讨论.....................................14
4.1.1 学前儿童整体安全意识发展良好.................................14
4.1.2 不同性别的学前儿童安全意识发展不存在显著差异.......................14
4.1.3 不同类型幼儿园的学前儿童安全意识发展不存在显著差异...........14
5 贡献与不足..........................................20
5.1 贡献........................................20
5.2 不足................................20

4 讨论与教育建议

4.1 讨论
4.1.1 学前儿童整体安全意识发展良好
总体而言,本次参与调查的学前儿童安全意识发展水平发展良好,这与家庭、学校和社会高度重视有关。中国文化在传统上十分重视安全教育,对儿童监管也相对严格,有研究表明,美国的亚裔儿童被其父母看管得异常严格,所以她们的意外事件发生率很低。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儿童知道相关安全知识或者养成了基本的安全行为习惯并不能保证不发生安全事故,但从经验和常识来看,不知道或者没有形成基本安全行为习惯的儿童,却更可能发生安全事故,本研究发现,仍有一定数量的幼儿在安全知识的掌握上高于平均水平两个标准差,甚至三个标准差。在具体项目上,每个项目未达标人数平均在 10%左右,个别项目甚至达到了 30%以上。在此次调查中,幼儿安全知识掌握上高于平均水平三个标准差的幼儿占比 1.4%,这一比例与张婷婷(2017)对天津市河西区某公立幼儿园从 2007 年到 2016 年十年以来的幼儿在园伤害事故比率(1.82%)是非常接近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安全知识掌握度较低的幼儿可能是最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由此推知,这部分儿童可能存在着更大的安全隐患,幼儿园要与家长沟通,对这类幼儿和家长要进行重点关注和针对性指导。
..........................
 
5 贡献与不足

5.1 贡献
本次针对成都市金牛区学前儿童安全意识发展现状进行的大数据调查主要有以下几点贡献:
一是形成了对成都市金牛区学前儿童安全意识发展的整体评估。本研究依据我国《3-6 岁幼儿发展指南》的标准评估,成都市金牛区幼儿安全意识的总体发展情况良好,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我国准一线城市的幼儿安全教育水平和教育效果是过关的,证明了当前学前儿童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二是发现了当前我国城市学前教育的两性平等化趋势。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学前儿童在安全意识发展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两性区别化问题日益改善有着直接关系,更深度地反映出我国的性别歧视问题的淡化。
三是应用了大数据手段创新学前儿童安全意识调查方法。本研究对成都市金牛区上万名幼儿进行了大数据调查,所得数据能够较为全面、真实的反映出准一线城市幼儿安全意识发展现状,这也是未来相关研究方法使用的主要趋势。
四是推测了学前儿童安全教育和安全保护过度化倾向。已有研究大多从加强幼儿安全教育的角度出发,但却鲜有关注到当前我国年轻一代家长可能存在的过度教育和保护欲过盛的问题。虽然研究的推测尚未得到数据验证,但有助于为后续研究提供些许思路。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