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八十年代以来,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程几乎就是园本课程研究的历程,它打破了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全国统一的课程设置的局面,在多元化课程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多种课程模式的探索,对园本课程开发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①21 世纪是一个价值观急剧变化、碰撞、整合的时期,一定意义上讲,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是社会改革的驱动力。文化发展特别是价值观的冲突与衍变,是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与调整的重要原因;对文化的反思、批判、整合和重构,也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依据。②朱家雄教授曾提出要充分考量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对课程改革的影响,倡导从文化学、生态学等视角考察与研究幼儿园课程问题,应该说这在国内幼儿教育界吹起了一股新风。他认为,在当今多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幼儿园课程改革如若不充分考虑其背景(生态),考虑其文化适应性,那么课程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可见,进行园本课程研究依旧是当下流行的趋势,并且随着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对园本课程的研究角度也变得多元化起来。
在笔者自身实践中,对幼儿园的园本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其建设的过程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且在查阅资料中发现很多的研究均指向园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而对建设的具体过程例如目标的设置、内容的整合以及具体的实施等过程很少有研究。正值导师开展《农村新建幼儿园实践<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成效研究》课题,笔者有幸参与其中对一所农村新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建设进行研究。....................
(二)文献综述
1.园本(校本)课程研究现状
笔者从中国知网上查询了大量的园本课程的文献资料。首先通过数据以及背景做一下分析。根据中国知网对“园本课程”的主题词检索,发现对该领域的文献篇数总共有 4253 篇,根据 2000 年——2017 年的文献统计发现,自 2000 年以来,研究园本课程的文献数量基本上在逐年递增,这与 20 世纪 80——90 年代的大的我国社会政治生活民主化与经济体制多元化的发展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课程逐渐多元化和个性化,地方和幼儿园课程决策的自主权也逐渐增强,课程管理的体制最终成为把原本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的体制逐步过渡为由中央到地方再到学校的分散管理的课程体制。通过对时代的透视,未来社会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变”,这便要求培养的人需要有应变能力、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这个前提,便是培养模式的多元化,而培养模式的多元具体体现在课程的多元化上。一些研究者认为,园本课程正拥有着这些特点,因而,对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研究已然成为了一种趋势。
(1)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
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园本课程行动研究”未查找到相关文献,因此笔者选择与“园本课程”相关的“校本课程”进行阐述。在校本课程采用行动研究时需要注意的方面时,(陈雨亭,2010)提到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要围绕“核心力量”即教师的自觉专业发展,整合校内关键资源;构建多层面的对话平台为教师营造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把校本课程开发当做学校完善制度建设的契机以及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①(田立君,董兰,陈旭远 2012)依据泰勒目标原理和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结合学校课程开发的实际,开发出国学校本课程总目标,并且依据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设置了具体的目标;在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突出综合性课程内容突出与儿童及社会现实生活相联系,以儿童个性化发展为主旨。②(田立君,陈旭远 2015)在文中详细介绍校本课程开发时参照凯米斯行动研究经典模式“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再计划”和斯基尔贝克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并且启动了与东小“实地介入式”的国学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在长达 6 年的合作历程中,探寻出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内涵发展的规律与联系即校本课程开发是预设与生成相融合的动态过程、校本课程开发唤醒教师实践性知识以及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文化的更生。
.....................
二、园本课程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园本课程
园本课程来源于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由国外引进,起先是在英、美等国出现,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现在在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后又一种特殊的课程。幼儿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因而课程具有灵活性、丰富性的特征。分析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虽没有直接提出幼儿园建设“园本课程”,但间接地可发现字里行间各处体现着幼儿园应确立自己的园本课程的要求。比如:“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根据本《纲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
综上所述,园本课程是幼儿园以国家与地方政府课程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以本园、本园幼儿为基础,择优选取地方文化、自然资源或根据本园幼儿的特点所构建的课程。它既包含在幼儿园课程的范围内,又是幼儿园课程的升华。
(一)天水 J 园概况 ........................ 14
2.园本课程建设
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是一个从基础课程改革移植而来的概念,源自于“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术语。“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这一词的使用是最近几年的事,一般来说,大陆学者多把其界定为“园本课程开发”,在实践中,也有学者使用“园本课程建设”、“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等名词。本文之所以采用“园本课程建设”而不是“园本课程开发”的提法,是因为“建设”相对于“开发”来讲,更多地将焦点关注到园本课程的目标、实施、评价方面上,即园本课程的运作方面;而“开发”注重的更多地是在实行课程前期对资源的选择与利用,或者是启用课程的准备工作。
..........................
(二)理论基础
1.课程论基础
(1)课程设计模式
幼儿园中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组成了幼儿园课程,虽然说幼儿园课程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相比结构化更低一些、更富有弹性,但构建的思路是有共同之处的。
在课程论中,课程设计的模式被应用最广泛的便是泰勒的目标模式,它也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实现和评价等环节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其代表人物是泰勒,在他1949 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①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泰勒认为应根据学习者本身的需要、当代校外生活的要求、专家的建议三方面来提出目标;②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③怎样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④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目标模式的最大优点是注重目标的重要性,使整个课程开发过程都是围绕目标来进行,并且提出了一个有章可循的实践模式,便于操作。
本文借鉴目标模式的框架,帮助 J 园构建出适合其园所条件的园本课程。
(2)课程开发程序
课程的开发有一套基本的程序,其中常见的几种程序有:斯基尔贝克程序、塞勒程序和托马斯程序等等,它们各自的具体程序内容如下:
斯基尔贝克程序包括五个步骤:分析情境,准备目标,编制方案,解释和实施,追踪和重建;
塞勒程序基本步骤有:感知问题,分析问题,确立目标,寻找解决途径,找到解决途径,采用或改变现成的课程或新编,开始使用,评价,继续采用;
托马斯认为程序的步骤有:成立课程开发委员会或相关工作小组——确定参与成员及程序——拟订课程发展方向、目标与计划。
综上所述,课程开发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普遍包含以下六步骤:建立组织——现状分析——制定目标——方案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修订,并且几个步骤的顺序并非固定不变,可以依据现实情况进行调整。本文正是主要地基于此流程框架进行研究。
.........................
三、天水 J 园及园本课程建设概况................................. 14
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是一个从基础课程改革移植而来的概念,源自于“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术语。“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这一词的使用是最近几年的事,一般来说,大陆学者多把其界定为“园本课程开发”,在实践中,也有学者使用“园本课程建设”、“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等名词。本文之所以采用“园本课程建设”而不是“园本课程开发”的提法,是因为“建设”相对于“开发”来讲,更多地将焦点关注到园本课程的目标、实施、评价方面上,即园本课程的运作方面;而“开发”注重的更多地是在实行课程前期对资源的选择与利用,或者是启用课程的准备工作。
..........................
(二)理论基础
1.课程论基础
(1)课程设计模式
幼儿园中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组成了幼儿园课程,虽然说幼儿园课程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相比结构化更低一些、更富有弹性,但构建的思路是有共同之处的。
在课程论中,课程设计的模式被应用最广泛的便是泰勒的目标模式,它也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实现和评价等环节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其代表人物是泰勒,在他1949 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①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泰勒认为应根据学习者本身的需要、当代校外生活的要求、专家的建议三方面来提出目标;②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③怎样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④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目标模式的最大优点是注重目标的重要性,使整个课程开发过程都是围绕目标来进行,并且提出了一个有章可循的实践模式,便于操作。
本文借鉴目标模式的框架,帮助 J 园构建出适合其园所条件的园本课程。
(2)课程开发程序
课程的开发有一套基本的程序,其中常见的几种程序有:斯基尔贝克程序、塞勒程序和托马斯程序等等,它们各自的具体程序内容如下:
斯基尔贝克程序包括五个步骤:分析情境,准备目标,编制方案,解释和实施,追踪和重建;
塞勒程序基本步骤有:感知问题,分析问题,确立目标,寻找解决途径,找到解决途径,采用或改变现成的课程或新编,开始使用,评价,继续采用;
托马斯认为程序的步骤有:成立课程开发委员会或相关工作小组——确定参与成员及程序——拟订课程发展方向、目标与计划。
综上所述,课程开发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普遍包含以下六步骤:建立组织——现状分析——制定目标——方案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修订,并且几个步骤的顺序并非固定不变,可以依据现实情况进行调整。本文正是主要地基于此流程框架进行研究。
.........................
三、天水 J 园及园本课程建设概况................................. 14
1.J 园外部背景概况 ........................ 14
2.J 园的内部背景概况 ................... 15
四、天水 J 园园本课程建设的启发与展望........................... 46
(一)天水 J 园园本课程建设对农村新建幼儿园发展的启发 ......... 46
1.优势带劣势,共同发展 ..................... 46
2.以“小”见“大”,由行动改变观念 ......................... 48
三、天水 J 园及园本课程建设概况
(一)天水 J 园概况
园本课程建设的基础在于幼儿园要充分考虑自身环境、外部环境的特点和幼儿发展的实际需要。每所幼儿园都有自己的文化历史背景、内外部条件、师资条件和环境条件有自己的独特性与区域性特点。因此园所处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有着什么样的教育资源、具有什么样的规模特色、幼儿的整体性特点有什么等等有关园本课程建设的取向、定位是需要认真分析的,即对幼儿园要做细致地情景分析。它的意义在于为园所在园本课程建设方面寻找到更好的切入点与突破口,增强园本课程的适宜性,为本园所幼儿提供良好的课程环境。
园本课程建设的基础在于幼儿园要充分考虑自身环境、外部环境的特点和幼儿发展的实际需要。每所幼儿园都有自己的文化历史背景、内外部条件、师资条件和环境条件有自己的独特性与区域性特点。因此园所处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有着什么样的教育资源、具有什么样的规模特色、幼儿的整体性特点有什么等等有关园本课程建设的取向、定位是需要认真分析的,即对幼儿园要做细致地情景分析。它的意义在于为园所在园本课程建设方面寻找到更好的切入点与突破口,增强园本课程的适宜性,为本园所幼儿提供良好的课程环境。
背景分析的视角大致可分为幼儿园外部背景分析和幼儿园内部背景分析。其中不仅对优势做分析也对弱势做分析,这样会让建设者更加明确目标。幼儿园外部背景分析包括:社会(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等;幼儿园内部背景分析包括:园长、教师、幼儿、园本课程现状等。下面逐一对 J 园进行背景分析。
自然环境概况:J 园地处天水市麦积区,位于山谷之间,山的海拔平均在1000-2100 米之间,水系丰富。这里属大陆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天冷而不寒,夏天热而无酷,气候适宜而温和,四季有别。光照充足;降水适中,降雨时节常呈现烟雨朦胧的景象;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面积大,其中分布较多以白皮松、粗榧、金钱槭等珍稀树种;有中药材两百多种;珍稀动物牛羚、大鲵、猕猴、红腹锦鸡等常出没于山谷丛林间。幼儿园地处麦积山风景区内,自然景观丰富,最为人啧啧称赞的是麦积烟雨、净土松涛、仙人送灯三大景观。此外,由于独特的地质地貌,小镇还有一处特殊的自然产物:温泉。该泉水含有 19 种对人体有益的化学微量元素。
......................
四、天水 J 园园本课程建设的启发与展望自然环境概况:J 园地处天水市麦积区,位于山谷之间,山的海拔平均在1000-2100 米之间,水系丰富。这里属大陆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天冷而不寒,夏天热而无酷,气候适宜而温和,四季有别。光照充足;降水适中,降雨时节常呈现烟雨朦胧的景象;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面积大,其中分布较多以白皮松、粗榧、金钱槭等珍稀树种;有中药材两百多种;珍稀动物牛羚、大鲵、猕猴、红腹锦鸡等常出没于山谷丛林间。幼儿园地处麦积山风景区内,自然景观丰富,最为人啧啧称赞的是麦积烟雨、净土松涛、仙人送灯三大景观。此外,由于独特的地质地貌,小镇还有一处特殊的自然产物:温泉。该泉水含有 19 种对人体有益的化学微量元素。
......................
(一)天水 J 园园本课程建设对农村新建幼儿园发展的启发
1.优势带劣势,共同发展

学。”教师 W 从两个角度谈到了自己在专业成长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是自己对孩子的看法,以前觉得小娃娃能懂什么,只要不乱跑乱跳磕碰了就好了,但后来通过长时间的与孩子接触,发现他们的感受力是那么的强,真心觉得要对他们负起责主任;第二个方面就是我对园本课程的认识,一开始听园长与大家探讨‘园本课程’,就觉得好难,实施不下去,但在外出学习、专家的指导下渐渐有了些眉目,反正通过自己的实际设计活动以后自己对园本课程的印象加深了。”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方面,教师 Z 如是说道:“以前的思想还是有些固化,总是觉得一次活动就是对应一个领域,不能灵活变通。通过实施园本课程,让我的思路渐渐打开,一个活动里怎么就不能融合多个领域呢?而且孩子们为什么就要排排坐的那么整齐呢,围成个圈或者天气好的时候干脆到外面进行活动嘛。”
通过笔者的访谈发现,老师们的思路越来越宽广,对自己和园本课程的实施也更加有信心。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