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片主人公形象特征的学前教育价值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8665 论文编号:sb2019031412423425451 日期:2019-04-07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本论文从国产动画片主人公形象特征入手,分析 80、90、00、10 年代的动画的主人公形象特征的教育价值,形成对主人公形象特征的教育价值的初步认识。一方面,增强了人们对于动画片主人公形象具有教育价值的认识,明晰了对动画片主人公教育价值的研究途径。另一方面,通过 80 至 10 四个年代的主人公形象特征进行分析,既发现主人公形象中有利于幼儿成长发展的地方,也发现不利于幼儿成长发张的问题,并对如何使主人公动画片形象更赋有教育价值提出了建议。从而丰富了动画片主人公形象教育研究的相关理论。

第一章 绪 论

一、 研究缘起
(一)动画片形象影响着幼儿的成长
动画片形象是动画片的灵魂所在,是创作成功动画片的基础,是成人回忆幼儿期动画片时的重要记忆,也是幼儿非常喜爱和经常模仿的对象。动画片形象满足幼儿的收视心理,符合幼儿的成长特点,对幼儿的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动画片形象的造型及搭配,能促进幼儿欣赏美感受美的审美能力;动画形象的背景及情节,能够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动画片形象的成长故事和社会交往,能够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动画片形象的情感体验,共情的部分,能够让幼儿释放自己的情感经历,新鲜的部分,能够让幼儿体验不同的情感经历,从而丰富自己,快乐成长。动画片形象本身,结合了艺术、传播、社会、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塑造而成,可以带给幼儿多方的体验,对发展幼儿的语言、社会、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教育价值。
(二)形象特征是动画片形象的表现形式
动画片不是为了塑造动画形象而产生,而是在于通过形象来传播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发挥动画片形象的审美、教育等功能。而形象特征是动画片形象的表现形式。简单的说,形象特征可以是一个形象的夸张的外形、变形的表情、幽默的语言;也可以是其行为、动态、神情所传递出的精神、气质、文化。创作者通过动画技术将线条、色彩等聚合形成的动画片形象特征,传播出视觉形象丰富而复杂的内涵。即让受众从简单的形象特征中感受到丰富的内涵。在一部动画片中,形象的经典话语和习惯动作等,不仅能增强形象的特点,更能让受众加深印象甚至是自主的模仿。在一部动画片中主人公形象是备受关注的,是赋予正能量的形象,所以,主人公形象特征一定是安全的、文明的、积极向上的。
(三)动画片形象亟待进行教育性研究
在中国知网上(截止 2018 年 2 月),通过输入“动画”进行主题检索的可视化分析发现,研究主要在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领域,占相关研究文献的 23.75%。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领域仅占 6.67%,初等教育学科仅占 6.36%,学前教育学科虽然呈现文献逐渐递增的趋势,但总体仅仅占 0.81%。进而,在中国知网通过输入“动画片形象”和“动画片角色”关键词进行主题指数检索发现,研究主要依然是在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领域,约占 45.52%和 55.13%,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领域仅占3.26%和 1.89%,学前教育占 2.6%和 0.89%。通过知网检索发现,教育领域为数不多的动画相关文献里,主要是在讨论动画片对于幼儿成长的影响。也是因为如此,关于动画片形象的研究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希望从教育学习者的视角去集中探讨动画片形象所包含的教育价值。因动画片中形象众多,所以挑选备受关注的主人公形象,并选取四十年间热播的国产动画片主人形象进行纵向分析。
..........................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本论文从国产动画片主人公形象特征入手,分析 80、90、00、10 年代的动画的主人公形象特征的教育价值,形成对主人公形象特征的教育价值的初步认识。一方面,增强了人们对于动画片主人公形象具有教育价值的认识,明晰了对动画片主人公教育价值的研究途径。另一方面,通过 80 至 10 四个年代的主人公形象特征进行分析,既发现主人公形象中有利于幼儿成长发展的地方,也发现不利于幼儿成长发张的问题,并对如何使主人公动画片形象更赋有教育价值提出了建议。从而丰富了动画片主人公形象教育研究的相关理论。
(二)实践意义
社会各界存在对国产动画片形象设计的教育性质疑。本论文通过分析国产动画片主人公形象特征的教育价值,明晰了动画片主人公形象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从而对动画形象的教育性设计及应用推广具有实践意义。同时,对老师和家长如何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动画主人公形象,准确感受主人公形象的教育性提出了实践建议,从而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健康快乐成长。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其关系解析

一、 理论基础
(一)社会学习理论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耶鲁大学诞生了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社会性,认为一个个体的外在行为是在个体本身的因素和所在社会环境的因素相互作用下发生或变化。所以,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幼儿的学习提出了两个方式。第一种是米勒和多拉德的直接学习。即幼儿对于行为的发生和掌握不是本身发展而来,不是通过模仿而来,而是一种直接学习和强化的结果。第二种方式是由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较直接学习更深一步的学习方式。可以理解为,直接学习是通过对行为的简单复制,而观察学习是一个过程,即通过观察榜样行为从而获得信息的过程。简单说,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学习新行为,不需要观察学习的幼儿亲自操作并获得结果。通过对榜样行为和榜样行为结果的观察,而获取行为信息和强化行为的过程。
幼儿在观看国产动画片,观看动画片主人公形象的语言或是行为动作等表现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既是一个直接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观察学习的过程。幼儿会直接学习喜爱的动画片主人公形象的语言、动作、穿着及性格等。同时,幼儿在离开动画片时,也依然会记得和再现动画片主人公形象的话语或是动作等特征表现,会念念不忘,会非常激动的和身边的小伙伴交流或是再现动画片主人公形象的特征表现。当幼儿看到动画片形象的衍生品时,会痴痴的站在商场橱柜前望着,渴望把所有的衍生品带回家,然后和小伙伴一起交流动画片主人公形象和一起玩耍动画形象的衍生品。从而会加深幼儿对于动画片主人公形象的学习和模仿。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
上个世纪 70 年代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以往从传播者角度的研究,开始关注从受众的角度进行传播研究。所以,使用与满足理论,是受传播受众角度出发,关注大众传媒的方式和内容对于个体的满足程度。即考察了大众传媒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首先在前提上,肯定了受众者们对于传播的内容和方式有着需要满足的欲望。因此,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者往往接触、理解并记住那些能满足自己需要或兴趣的信息。简单说,使用与满足作为一种受众行为理论,研究把受众者们看做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传播学家施拉姆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很多的青少年对于电视的接触和他们所在的家庭学校环境有关。对于父母过于严厉或是忙碌而得不到温暖的青少年,会因为渴望家庭温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试图在电视节目、动画片中寻求一种满足,一种“替代的满足”。同样的,很多幼儿也会因为实际生活中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从动画片中寻求一种满足。
.........................

二、概念解析
(一)动画片主人公形象及特征
1. 动画片主人公形象
(1)国产动画片
不同的国家对动画片有不同的称法。在中国叫动画片或者美术片,在日本被称作动漫,欧美国家则称作卡通。最早的“动画”一词是由 animation 英文单词转化而来的,其字源 anima 来自拉丁语,是“灵魂”之意。Animation 则有“赋予生命”的意义,引申为 animat 是“使某物火起来”的意思。因此,animation翻译成“动画”是“经过创作者的努力,使原本不具生命的东西像获得生命一样地活动起来”。张骏祥(1995)将动画片定义为用图画表现电影艺术形象的一种美术影片,又称“卡通片”。祝普文(2003)为动画做出了狭义和广义的定义。狭义动画片指的是供大众欣赏、雅玩的视像艺术品、一种艺术形态。广义的概念是指既一种娱乐消费品,也是传播知识、实行教育、提供社会服务的工具。
综上,笔者认为动画片是以绘画或其他造型艺术形式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夸张、神似、变形的手法,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传播创作者思想的一种影片。同时,国产动画片就是由中国制作、出品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动画影片。如,《黑猫警长》、《舒克与贝塔》、《喜羊羊与灰太狼》等。
(2)动画片主人公形象
动画片的主人公形象,是文艺作品中的中心人物,是作品中第一的形象,是贯穿整个动画片的主要线索。如果动画片中没有了主人公形象,就好比电影中没有了主演人员,没有了讲故事的载体,是无法想象的。动画片的主人公形象可以是一位,即单一主人公;也可以是一群(人物不分主次,平分秋色),即复合主人公。如《葫芦兄弟》,是兄弟七人。动画片中的主人公形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植物、非生物学等,均可以是动画片塑造的形象。
改革开放以后,文化繁荣发展,国产动画片主人公形象也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所以本论文笔者对 1980 年至今四个年代的主人公形象发展历史的研究。选取每个年代被幼儿熟知和喜爱的,备受关注,热议不断的主人公形象,同时也是在国内各大视频播放网站热播(截止 2018 年 1 月热播排行)的国产动画片中的主人公形象。
.............................
第三章 国产动画片主人公形象特征的教育价值分析.............................................16
一、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国产动画片主人公形象特征分析...............................16
(一)20 世纪 80 年代国产动画片形象特征分析............................16
(二)20 世纪 90 年代国产动画片形象特征分析..........................18
第四章 动画片主人公形象教育价值的选择与实现........................36
一、动画片主人公形象教育价值的定位............................36
(一) 教育价值分析的反思..............................36
(二) 教育价值的定位.........................37

第四章 动画片主人公形象的选择与实现

一、动画片主人公形象教育价值的定位
(一)教育价值分析的反思
1. 动画片主人公形象特征教育价值的肯定
幼儿期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优秀的动画主人公形象通过特征表现出来的内容,可以引导幼儿积极的成长,丰富幼儿的思维,扩大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的言语行为品质的发展。通过对四个时代国产动画片主人公形象特征教育价值的分析,可以看出主人公形象特征背后的教育内容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但是不管是 80 年代主要呈现出的民族化、传统化、英雄式的教育,还是 90 年代以后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元化的教育内容,都是在通过主人公形象特征向幼儿表达着时代背景下应该学习与发展的内容,都是在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肯定动画片主人公形象教育价值的存在。当然,时代性的变化与国家政局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教育政策的颁发,动画片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
2. 动画片主人公形象特征教育价值的误区
(1)教育主体观念上的偏差
现代的教育是引导每一个人自由得成为自己,教育的内容符合完整人的生成和发展需要。对于每一个人而言,人生的过程都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对于幼儿期更是一个明显的成长过程。幼儿的成长不仅是一个社会性成长,也是一个独立性成长。所以,教育主体不仅仅是社会中的幼儿,也是个体发展的幼儿。但是,动画片主人公形象的设计中,常常会考虑到社会幼儿而忽略个体发展的幼儿,或是考虑到个体幼儿的发展而忽略社会幼儿的发展。
.........................

结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