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人类学视野下童年期意义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代写硕士论文 点击次数:116
论文字数:30000 论文编号:sb201208162117022146 日期:2012-08-20 来源:硕博论文网

 

引言

    如今都市生活竞争激烈,甚至从孩提时代人们已经参与了这种激烈的竞争。仿佛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让接受教育者能在口后激烈的的竞争中脱颖}fn出,在这种浮躁的教育目的的引导下,童年期生活也在发生变化。对很多儿童来说,童年已经没有了同伴之间一起去游泳一起去爬山,一起对某件事情发生兴趣,大家共}司努力去完成,去体验合作的快乐。没有了山涧的小溪,田野的花朵,取}fn代之的是远离自然的这样一些东西:各种学习兴趣班,各种提高孩子各方面能力的训练计划,各种被商业包装了的成才计划。这种例子举不胜举:湖南神童魏永康两岁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四岁大体掌握了相当十初中程度的文化知识,八岁就进入了重点中学学习,十二岁考取了大学,十七岁就攻读了中科院的硕博连读,但发人深思的是魏永康最终没有完成学业。(亡这种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构成了本文的写作背景。

    骄人的学习成绩不光要有天才的头脑,还需要各方面其他能力的支撑,比如生活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因为人是各方面综合成长互为支撑的生物,缺少任何一方面素质的成长,都会制约其他能力的成长与进步。袁鸿林博士是懂得多门外语的浙江人士,他为使女儿成才,自己辞职在家做起了女儿的专职家庭教师,平时伴随女儿生活的就是各种语言学习资料和用十提高女儿各方面修养的唐诗宋词围棋等……介,这种从小让儿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让儿童趁着年龄小多去学习很多成人文化的行为在社会上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家长们相互攀比,争锋让自己的儿女去早早适应成人社会,很显然这种行为已经让儿童不堪负重,痛苦不已。

    上述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儿童家长以及儿童教育者对童年期本质意义、价值的认识错位,加上一些家长不正确的育儿观和自己错位的急功近利的教育心态,导致了当代儿童再也不能拥有七彩的童年,}fn面对他们的多数是一些特长训练班、早期智力开发中心,这样的童年是灰色的,是可怕的。

    针对上述社会问题,本文以哲学人类学为视角去探求童年期的意义问题,在研究中着重探究了童年期的适应意义,并以此意义为准绳提出了相关的一些儿童教育建议,此文的直接目的即是警醒所有幼儿家长,童年期有其本身的价值与作用,如果强行去改变这种价值,会对儿童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伤害。一、问题的提出(一)研究缘起

    1.社会上出现很多不正确对待童年期的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像引言中的例子举不胜举,基本目的都是为了让儿童在以后口益激烈的竞争中有相当的竞争力,但基本都以失败告终,虽然已经有很多失败的例子,但是在追求速度和能力的大社会背景下,儿童的个人需要往往都被说成是微不足道的,是可以不满足的,把儿童今天的所有需要都理解为对未来世界的适应。儿童在高压的环境中度过每一天,心力交瘁,已经有很多儿童形成了所谓的“童年恐慌”。主要原因就是成人对儿童的认识错位,错位的儿童观导致错位的教育观,从Ifn又引发了错位的教育方式。对童年期本身价值与意义认识不清成为主要原因,姚伟教授在其《儿童观及其时代性转换》中就提到:当今教育中落后的国本位或家本位以及成人本位的儿童观依然存在,他们把儿童看做是成人生活的准备期,追迫儿童牺牲今天的幸福去为未来做准备;把儿童视为实现成人未了心愿的工具,否认童年期自身的价值,不承认儿童拥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强迫儿童去适应成人的规则与环境;在教育教学中把儿童看做是任意填充的容器,是有待十标准化加工的零件,是分数的奴隶,儿童的生命情感需要、个性统统成为牺牲品。万

    面对如此的社会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提出一个新概念:“童年恐慌”,他认为所谓的“童年恐慌”就是指儿童面临巨大压力下不能理解和承受}fn产生的一种较为强烈的焦虑心态。〔马如果儿童处在一种强烈的较为持久的焦虑心态下,那说明当今的儿童生活和童年本性生活是相背离的。这种不正常的儿童生活已经使儿童出现了很多问题。这迫使我们去想什么样的童年生活才是符合儿童本性的生活。童年期的意义除了学习生存本领面对激烈的竞争外还有什么别的意义。

    不光在迅速发展的中国出现了上述关十童年期缺失的事实,在已经完成工业化进程的欧美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在欧美,关注童年期问题的专家越来越多,他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当今时代的童年期问题。这其中有社会学家、媒体学家、教育学家以及历史学家。其中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引起了很多学者关十童年期的讨论。在书中波兹曼认为童年期即将消逝,因为他认为童年期是和印刷术相关的一个历史性概念,以前儿童不具备读书识字的能力,只有某些成人可以读书识字,因}fn书本上记录的都是成年人的文化,但现在的儿童却越来越早的具备了这种能力,他们已经有能力去阅读成人的书籍。所以,当代是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界限越来越模糊的时代,儿童可以从书籍媒体上了解成人文化。在此情况下,他认为成人文化和儿童文化接近一同,成人和儿童的界限正在悄悄消失。正因为如此,当代儿童身上正表现出越来越多的成年人的倾向,他们嘴里说着成人的话,身上穿着小号的成人款式的衣服,石‘着成人们石‘的电影和电视剧。这些都是我们亲眼所见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童年期消逝的现象。此书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有学者赞同波兹曼的观点,有的却认为现代技术的出现使成人和儿童的裂痕越来越大,这些关十童年期的讨论也使本人对童年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成长阶段,到底有何意义产生了疑问,这构成了本研究的直接原因。

 

    
    参考文献
[1]姚伟.儿童观及其时代性转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2]孙云晓.童年恐慌[G].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11月28日:65.
[3」土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
[4]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筵译.杜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5.
[5」帕金翰.童年之死「M].张建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
6]布约克沃尔德.本能的缪斯「M].土毅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7: 100.
7] Edward等.儿童的一b种语文「M].罗雅芬译.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 85.
8]卜卫.捍卫童年「J}.读}}, 2000 (3>:}5-50.
9」杨宁.幼态持续、发展的原发性和早期教育「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的.
10」刘晓东.解放儿童[M]第一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63.
[11Aries,Philppe. Centuries of Childhood. train. By Robert Baldrick. New York:Random House. Vintage Book. 1962.
[12] David Elkind.The hurried child:Growing up too fast too soon. New York: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1988
[13]Elkind, David. The Family and Education in the Postmodern World. Momentum. v22 n3 P9一P11 SeP 1991. ER工C. EJ吐32080
 
 
  哲学人类学视野下童年期意义研究
摘要 4-5
Abstract 5-6
目录 7-8
引言 8-9
一、问题的提出 9-20
    (一) 研究缘起 9-11
    (二) 研究意义 11
    (三) 相关文献综述 11-19
    (四)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 19-20
二、缺失童年期意义的童年期生活分析 20-30
    (一) 制度化过度的儿童教育正在违背儿童在生活中自由成长的意义 20-22
    (二) 儿童游戏时间越来越少,使儿童发展缺失自然的发展方式 22-25
    (三) 被动学习代替主动吸收,使儿童生活缺失了主动吸收文化的意义 25-30
三、哲学人类学视野下童年期意义解读 30-48
    (一) 童年期具有双重生物适应意义 30-41
    (二) 童年期具有双重文化适应意义 41-48
结语 48-50
参考文献 50-52
后记 52
您可能有教育硕士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教育硕士论文频道选取http://sblunwen.com/jy/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