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缘起
怀着对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好奇与憧憬我走进这座美丽的校园,以为可以轻松愉快地享受这一段日子,然而,经历过之后才发现一切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般轻松。论文的选题就给我泼了一盆冷水,让我从梦幻一下回到了现实。每次选择的研究问题不是太宏大就是现实意义不凸显,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发现问题——搜集资料——价值论证,筛选过无数的选题,却没有一个既符合自己兴趣又能说服导师的。正当我开始质疑自己,感慨这条路无比艰辛的时候,在一次和导师交谈的过程中,我讲述了自己所见所闻的一些事情,描述了经历的场景和自己的疑惑,导师发现了我的关注点和兴趣所在,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导师的一语惊醒了我这个梦中人。自从我选择了这个专业,从大一开始到今天,身边就不停地有人在说“幼儿园老师多好啊,一天天唱唱跳跳,轻轻松松的,面对孩子没有太大压力”,而且在我最初面对这个专业的时候也是这样想的,钢琴、舞蹈、手工、讲故事等等都是我喜欢的,如果这就是我的工作内容,那么何乐而不为呢?然而当我逐渐地走近这个职业,接触过许许多多的幼儿园教师之后,我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千万不要做幼儿园老师,工作太繁琐,待遇低,责任大 ”这是幼儿园一位实习教师劝诫我的心声。不仅如此,在幼儿园时间长了也常常能听到老师们的抱怨,我开始反思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新背景下,各国对幼儿教育的性质、地位、功能等的认识都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巴西《教育指导方针和基础法》指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阶段,以 0-6 岁儿童的身心、智力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并进一步完善儿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影响。”《2000 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也指出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应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同时,我国自 1999 年开始正式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作为发生在所有各级各类学校和课堂中并通过所有教育渠道进行教育变革的关键活动者”,①其重要性逐步得到了认识: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教师的发展是课程改革得以成功的重要保障。因此,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定位和要求等也发生了变化。
........
(二)研究问题
研究者通过反思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场景与案例,在导师的指导下捕捉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像质的研究设计本身一样,质的研究中对研究问题的设计也是一个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③研究者从以往的文献中发现,大多数研究都是在寻找教师职业认同存在的问题,而忽视了职业认同的积极情况,所以本研究在教师职业认同这样一个大的方向上,希望考察优秀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的状况,对其进行意义理解与建构,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及职业幸福感,进而促进其自主专业发展而努力。因此,在这样的研究目的之上,确立如下的研究问题:本研究的核心理论价值在于拓展教师职业认同的理论研究,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体系。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而职业认同是前提。随着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日渐丰富起来。而以往的研究大多探讨了教师职业认同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等,很少以微观的视角对积极的教师职业认同情况进行描述。而本研究以一位优秀幼儿园教师为切入点来了解教师职业认同的情况,拓展了以往教师职业认同的理论研究,为进一步建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另外,本研究以优秀教师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挖掘优秀教师在职业认同方面的基本状况与表现特征,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体系。
........
二、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认同”在英文中的解释是“identity”,源于拉丁语“idem”,意思是相同的事情。最早提出“认同”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西蒙·弗洛伊德。詹姆斯认为认同和性格相关, “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往往在其道德或精神上表现出来,某种情况在自己身上出现时,便会感到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一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声音在说,这才是真正的我。”弗洛伊德从个体心理角度来理解认同的过程,认为认同是是个体与他人情感联系的初始方式,可以看作一个人通过对他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等的模仿、内化而形成自己行为模式的过程。佛洛依德认为,个体的认同通常离不开对强大权力或权威的依恋与维护。在《教育大辞典》中,认同被解释为自居作用(identification),即“把自己亲近的人或尊重的人作为行为榜样进行模仿或内投自身的过程。”①在《心理学大词典》中,认同被解释为“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对他人的整个人格进行全面性、持久性的模仿学习。”这种解释强调个体与他人的情感联系,认为认同是心理趋同的过程。职业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随着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往活动而产生的,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种劳动角色类别,是人们为了获取经常性的收入而从事的某种活动。职业认同(professional identity)一词出现于 20 世纪中叶,是由 Erickson的自我认同(ego identity)发展起来的概念。埃里克森创建了人格发展渐成说,以自我认同为核心将人的生命周期分为 8 个阶段,认为自我认同的形成受个人成长和社会变化额影响。他认为:1)认同是诸对象的自我统合过程;2)是确认自己在团体、社会中所承担角色的过程。人如果不能达到对某些对象或角色的认同就很难正确认识自己,就会出现认同危机。一旦认同危机不能得到积极有效的解决,人就会丧失在我存在感而处于混乱状态,从而出现心理问题。②由此出发,不同的研究者对职业认同所持观点各异,主要有心理学和社会学这两个分支。
........
(二)认同的相关理论
认同一词在英文中为 identity,也有研究者将其称为同一性,Erickson 是第一个系统全面地阐释自我同一性的理论家。自 Erickson 提出自我同一性的理论之后,同一性或者说认同的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在心理学与社会学界展开了大量有关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而认同的理论是研究职业认同的依据,为研究者研究教师职业认同提供了路径,因此学习与分析认同的相关理论是本研究的基础。社会认同理论是由 Tajfel 等人在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的,后来经 Turner 提出的自我归类理论对其进行进一步完善。近几十年来,在符号互动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认同理论在各个社会学科中发展起来。在建构主义视角下认同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状态,且具有以下特点:1)认同是发生在具体的、互动的场景下;2)认同是多元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独立的结构;3)认同不仅仅源于个人,还是个人与社会情境相协商的过程;4)认同建构是通过语言实现的。①Etienne Wenger 的理论强调认同的建构过程,他认为主体能动者通过各种实践共同体的学习实践是认同建构的基本过程;在个人和实践共同体之间的互动中,我们的认同通过参与实践共同体的不同方式而建构。Wenger 认为,认同是一个包含了“认同过程”与“协商能力”的二元系统。“认同过程”指个人为了建立某种同化或异化的认同提供经验和原料进行自我投资,从而物化为某共同体成员身份的过程。在 Wenger 的理论框架中,认同过程有三个特点:第一,认同是我们将自己与某人或某物相认同的参与过程,我们将某一类事物或角色作为模仿和投入的对象。第二,认同既是对个体做的事情,也是个体之间或个体对集体做的事情,这个过程是互动的。第三,认同过程既塑造了自身的经验,也在某种意义上排除了某些经验,认同是主体在经验选择中建构的。
.......
三、 叶子老师的叙事 ....... 20
(一)走近叶子老师..... 20
1.叶子老师初印象 ........ 20
2.他人建议的职业选择 .... 21
3.积极上进的叶子老师 .... 22
(二) 叶子老师的职业故事........ 23
四、叶子老师叙事的分析 .... 37
(一)职业认知:从懵懂到真知..... 37
(二)职业情感:从接受到深爱..... 38
(三)职业意志:从脆弱到坚定..... 39
(四)职业行为:从无策到胜任..... 40
五、叶子老师职业认同的多维探究 ...... 41
(一)教师自身因素是职业认同的关键.... 41
1.教师信念是职业认同的基础 ........ 41
2.自身素质是职业认同的必要条件 .... 42
(二)外在环境影响教师职业认同........ 43
五、叶子老师职业认同的多维探究
(一)教师自身因素是职业认同的关键
通过对叶子老师职业认同故事的理解与分析,研究者认为教师职业认同关键在教师,而信念是影响教师认同的最主要因素。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对有关教与学现象的某种理论、观点和见解的判断,它影响着教育实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②“教师的基本信念有四种,即教师的效能感、教师的归因风格、教师对学生的控制以及教师与工作压力有关的信念”。③也有研究者认为教师信念包含关于学生、教育和自身的信念。④正确的信念能够使教师明确教育目标,充满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教育工作。理查森(Richardson ,2003)指出,对于教育工作而言,教育者的信念非常重要,它引导教师的教学行动,是教育变革的关键点所在。职业认同的过程离不开教师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与主体意识的充分发挥,而“信念是教师作出决定和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⑤,可见,信念是对于教师职业认同的作用。叶子老师逐步形成的教学效能感是她职业的重要支撑,她在工作中能够发挥自身的闪光点,使得她自己认为“我还是挺适合做幼儿园老师的”。对教育对象的信念促使叶子老师增强职业动力,积极面对工作中的压力。持不同儿童观的教师在教学以及对待孩子的方式上都是有所不同的,叶子老师尊重理解每一个孩子,孩子的天真与童趣强烈的吸引着叶子老师,“不管你是怎样,他们都会用稚嫩的眼神注释着你,观察你的表情,好像在猜测你的想法。”当叶子老师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与压力时,她认为这就是“磨练耐力的过程”,她坚持克服了困难才逐步实现更深层次的职业认同。叶子老师认为有许多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正是因为在压力之下对职业的价值产生了质疑,认识不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所在,加之日常工作的繁杂与琐碎,使其在抱怨声中走向职业倦怠。叶子老师认为幼儿园教师并不是在别人眼里简单“看孩子的”,幼儿教育对孩子习惯的培养,兴趣的养成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认为这个阶段的教育“对他一辈子都有好处”。叶子老师的信念给了她对于这份职业的坚守,是其职业认同的关键。
........
结 语
让工作成为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这是我们最理想的职业状态,幸福的工作是每个教师共同的心愿。然而工作的琐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生活的压力让很多幼儿园教师丢掉了本该有的笑容。本文叙述的叶子老师的职业认同是为了呈现幸福从容状态下的教师,她面对工作初始至今的真实故事,感受她在这个过程中的认知与情感等方面的小小波澜,让她的故事带给教师们更多的思考与启示。他人的尊重与生活的保障是这个社会应该给予每位合格教师的基本权益,同时自我反思与心态调节、专业学习与能力提升是教师应做的努力,最终的从容幸福既是对自己的回馈也是对每个幼儿的责任。福柯说:“虽然那些关注细节的人被视为凡夫俗子,但在我看来,这种成分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是基础。不懂得它的原理,就不可能建立起一座大厦或建立一种方法。仅仅靠爱建筑学是不够的,人们还应该懂得石工技术。”我用我挖掘的故事努力建造教师职业生活的大厦,但我的努力只是沧海一粟,只是对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一个浅显的探索。回顾本研究,首先,对于研究对象的选取,遵循本研究的目的呈现职业认同的积极形象,因此,关于“优秀教师”的选择只是在某个群体中寻找相对来讲优秀的个体,我所选取的叶子老师是 D 园较为优秀的教师,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优秀”。其次,对于叶子老师职业认同故事的叙述目的在于为更多的教师提供借鉴与启示,并不是为了说明其职业认同的程度。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职业认同作为一个主体意识层面的概念,并不能用绝对的标准加以衡量,研究者所总结的研究维度也只是提供一个研究的抓手,辅助更好地理解职业认同。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