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某民族自治县学前双语教育问题调查分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122
论文字数:35000 论文编号:sb2015032610455312079 日期:2015-05-11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各方面交流越来越密切,呈现出人类群体多样性、语言文化多元性和社会发展程度悬殊性的特点。当今世界多民族国家面临着 “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本土化,国家一体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对立统一关系”问题的挑战。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民族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在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已成为解决国家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之间的冲突与和谐关系,实现多元文化整合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①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国家,传承和发展各民族文化是我国各民族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少数民族不仅要担负着传承本民族的语言与文化,同时,还要担负着学好本国主体民族语言与文化的重任。因此,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成为了民族教育与时俱进的重要培养目标,“双语教育”也成为了众多民族教育的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佤族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其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边陲的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以及与缅甸北部山区毗邻的镇康、永德、双江、耿马、孟连、澜沧等县。沧源,世代生息繁衍着佤、傣、彝、拉祜等 26 个少数民族,由于佤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 79.74%,沧源也因此被人们称之为阿佤山区,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在当今社会, 文化已经深深融入经济之中, 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和物质产品都包含着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 文化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原发性因素和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量。①2013 年 12 月 30 日,中共临沧市委三届五次全体会议做出了主题为《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绿色崛起,为成就大美临沧而努力奋斗》的报告,在此报告中提出:着力品牌建设和招商引资。要把“世界佤乡、天下茶仓,恒春之都、大美临沧”、“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红茶之都”等打造成临沧的金字招牌。按照“全域景区化”的思路,围绕建设“体验边地风情、成就创业梦想、领略美丽文化、迸发快乐激情的天堂,全国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的目标,推进“大旅游”产业步伐。“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启动实施。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翁丁原始部落村荣登“2013 中国避暑小镇”的排行榜。由此可见,“佤族文化”成为了推动临沧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之一,而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是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学校教育中实施“佤汉”双语教育是传承佤族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双语教育越来越成为民族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从总体情况来看,目前对双语教育、学前双语教育、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双语教育、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学前双语教育的研究基本上呈现出依次递减的态势。通过百度搜索,上述 5 个关键词的搜索结果分别是双语教育约17,000,000 个,学前双语教育约 9,010,000 个,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约3,230,000 个,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双语教育约 26,100 个,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学前双语教育约 19,700 个。双语教育研究是研究双语双文化教育(包括多语多文化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跨文化、跨学科的综合性、边缘性学科领域。它不仅是民族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同时也是民族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①世界上一些国际组织和各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相继成立了双语教育研究机构,专门针对双语、双语现象、母语教育、双语教育等的内容进行研究,相继出了大量的实验成果及调查报告,以及出版了大量的学术论文、著作。国外双语教育较中国来说研究起步较早,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是在 1929 年,国际教育局专门针对双语教育的问题在卢森堡召开了双语教育会议,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双语教育的相关问题,其中在双语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专著是《双语教育概论》,这部专著是 1987年,由加拿大的 W•F•麦凯和西班牙的 M•西格恩所撰写的,该书对双语教育做了界定,即“双语教育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阐明了个体和社会双语现象问题,说明了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既定目标双语教育可能采取的不同形式,就双语教育系统的建立和管理提出了若干原则和建议。②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双语的英文是 Bilingual,意思是 Two languages,根据英国著名的郎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译成汉语即为: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在他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中。当然,他的母语知识和能力通常强于第二语言。所谓的双语人才就是指能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际、工作、学习的人。①“双语教育”被译为“bilingual education”。《国际教育百科全书》(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认为,双语教育定义的最低必要标准是在教学的某些过程中至少使用两种教学用语。在教学中,这两种语言不一定同时使用,也不必在同一学期内使用,但至少要在各年级连贯地使用这两种语言。②《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有关“双语教育”的定义是指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种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能代替或接近母语水平。这个定义阐明了一个基本的问题,即双语教育指的是可以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不仅仅是通过专门的第二语言课程而是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达到既能学会学科知识,又能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掌握第二语言的目的。③王斌华教授将我国的双语教育分为广义的双语教育和狭义的双语教育。广义的双语教育指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这样开设外语课程也属于双语教育的范畴。狭义的双语教育指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的教育,这样,学校开设外语课程又不属于双语教育的范畴。④
…….


第二节 主要理论基础
“先天论”代表人物乔姆斯基(N. chomsky)认为,儿童语言的习得是一种本能的和自然的过程,提出儿童有一种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语言习得内部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简称 LAD)。儿童成熟语言的产生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是从儿童周围环境中听到适当的语言;另一方面是儿童用他们先天的语言习得装置解释语言信息;还有一方面是儿童所用句子是通过语言习得装置的生物预成的规则系统生成。儿童后天的学习只是为了激活这种先天的“装置”。②虽然环境是儿童促进语言习得机制的先决条件,但其不能单靠接触环境而习得语言知识。语言具有普遍性,所以儿童能够在不同语言环境里习得不同的语言。
……..


第三章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佤汉双语教育..........27
第一节 佤族及其语言文字使用概况......27
第二节 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佤汉双语教育概况......30
一、起始阶段:1956 年—1965 年.......31
二、迅速发展阶段:1980 年—1989 年.........31
三、发展停滞阶段:1990 年—2004 年.........32
四、恢复发展阶段:2005 年—2014 年.........33
第三节 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学前教育概况 ..........34
一、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幼儿园的基本情况........34
二、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学前三年行动计划执行情况 ......36
三、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学前佤汉双语教育情况..........39
第四章 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学前佤汉双语教育.....41
第一节 幼儿园佤汉双语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41
一、幼儿园佤汉双语使用情况..........41
二、幼儿家长佤汉双语使用情况........42
第二节 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家长的佤汉双语教育......44
一、幼儿园教师的佤汉双语教育态度调查与分析......44
二、幼儿家长的佤汉双语教育态度调查与分析........50
三、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家长佤汉双语教育态度..........56
第三节 幼儿园佤汉双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57
一、幼儿园佤汉双语教学的教学设计与组织情况......57
二、幼儿园佤汉双语教学的师资状况调查与分析......65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70
第一节 讨论........70
第二节 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展.......74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第一节 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学前时期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关键期。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家长和老师在被问到“为什么要在 0-6 岁开展双语教育”的问题时,都回答不出来。虽然从总体上看,教师和家长对于幼儿园开展佤汉双语教育持积极态度,但支持在“0-6 岁”开展汉语的比例明显高于开展佤语的,说明教师和家长明确了学习汉语的重要性,但觉得学习佤语可有可无,甚至有的教师和幼儿家长认为幼儿太小,学不了两种语言或者学习佤语会干扰学习汉语的效果,反映出他们不清楚儿童先天具备语言习得的内部装置,幼儿可以通过该装置处理获得的语言信息,他们具备为适应言语行为生理需要而进行自我组织和协调的能力,这种能力年龄越早越强,所以说幼儿具备学习双语教育的能力。幼儿好模仿、好动、好奇,对身边的知识信息的刺激较为敏感。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佤族人口占 79.74%,显然,非佤族的幼儿无法避免受到佤语的语言刺激,而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和家长有刻意阻止幼儿学习佤语的行为,如佤族家长不教自己的孩子学习佤语,非佤族家长不赞成幼儿学习佤语等做法,导致了幼儿的言语行为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降低了学习的兴趣。正是因为教育者的“语言关键期”意识薄弱,忽略了幼儿佤汉双语教育的必要性,所以阻碍了学前佤汉双语教育的发展。


………


结 语


通过调查与分析,沧源佤族自治县学前双语教育的现状为:所调查的 4 所幼儿园中大部分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对幼儿园实施佤汉双语教育持积极接纳的态度,少部分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由于“语言关键期意识薄弱”,持不积极接纳的态度,学前双语教育政策、增强民族认同感、学前双语师资和佤汉双语教育环境等问题都是制约学前佤汉双语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上述问题教育者应统一思想,抓住语言的关键期,明确幼儿学习佤汉双语的必要性;强化管理部门行为,完善学前双语教育政策,增强民族认同感,注重佤汉双语师资的培养,为学前双语教育提供保障;学前佤汉双语教育要符合规范,教学应以幼儿为本;创设多元的双语环境,使幼儿能够主动的、快乐的学习佤汉双语。总之,沧源佤族自治县学前佤汉双语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和家长都应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齐心协力地为解决国家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之间的冲突与和谐关系,实现多元文化的整合,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根基,只有牢固了民族文化的根基,才能增强民族文化建设的软实力,才能在民族文化自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基于保教水平估测之幼儿园教师评估指标系统探析
下一篇:幼儿对真实事情叙事水平发展特点研究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