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喜洲镇白族,自称白尼、白子民家,其先民远在四千多年前就在洱海区域繁衍生息,创造了历史悠久的白族文化。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不断受到外来文化和强势文化的影响,白族文化也“难逃此劫”,一些传统的民族习俗和民族风情被弱化。很多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都受到冲击,使得白族文化在年轻一代的身上表现更为明显。例如平日在喜洲镇的街上,多数只能看到白族老年妇女穿着白族服装,很少看到年轻一代身着白族服饰,作为白族文化的一种外在符号逐渐消失。全球化源于西方世界的现代化扩张。按照西方的逻辑,它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趋同或“一体化”,虽然这是很难实现的,但它是世界经济在二十一世纪的主流趋势。这一趋势是不可回避的,甚至是不可抗拒的。在全球化过程中,民族文化多元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相较之机遇而言,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信息网络技术和文化传播手段的发展,使西方“强势文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形成巨大冲击。其次,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本身就意味着某种程度的破坏。再次,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趋同或“一体化”,是西方世界追求的目的。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一直倡导的,对文化生产具有重大作用。在我国,主流文化主要指汉文化。随着全球化和主流文化进程的推进,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独特的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系统。然而,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不仅面临着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同时还面临着国内主流文化的冲击。国内主流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首先表现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成员生活方式改变,自身民族特色逐渐消失,民族文化逐渐边缘化,甚至有些正在或已经消亡。很多民间技艺、少数民族语言、服饰等濒临灭绝,将在地球上永久的消失,这曾经的辉煌,将静默退场。特别是我国学校教育长期以主流文化教育为主,少数民族文化较少得到关注,无法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需求,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面临失传。然而,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大理市喜洲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探究喜洲幼儿园在传承白族文化的路径、特色、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以及对该园如何进行白族文化传承提出建议,并为其他民族幼儿园进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 研究意义
随着全球化与主流文化的入侵,白族文化正受到严峻挑战,特别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宝贵文化正面临着退出历史舞台的危险,可以说研究白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因为这不仅关系到白族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延续与繁荣。学校教育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白族文化传承路径的实践探索中,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激发当地白族同胞对白族文化的兴趣、体认。而作为学校教育基础阶段的幼儿园教育来说,在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互动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引导白族同胞去关注、了解和传承本民族文化。此外,幼儿园开展的一系列白族文化活动本身就是对白族文化的传承。因此,本研究对幼儿园教育传承白族文化的路径与特色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当地白族文化传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什么是文化?由于其具有丰富的语境,一直为各方学者说不明、道不清。对于如何界定“文化”,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个问题上,学界有三种态度和看法:一种是试图对文化进行界定,廓清它的本质及范围,达成相对统一的共识;一种是认为应当根据研究需要来界定文化概念,没有必要界定具有普遍认同意义上的文化概念;还有一种是认为文化概念很模糊,涵盖范围太大,不可能也没必要对其进行界定。季羡林先生在《为什么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一文中还指出:“世界上给文化下的定义有500 多个,一个名词有500 多个定义,就证明这个定义不好下①。在西方,关于文化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英国人类学家I.B.泰勒先后给文化下了两个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一切的能力与习惯”②,都是非常宽泛的“大文化”的概念。在我国,“文化”合义大概最早出现于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与“文德”相近,是指文治教化,并与“武力”相对。③当代,从不同角度阐释文化概念的学者也不计其数。例如,社会人类学家吴文藻认为:“文化最简单的定义可以说是某一社区居民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所谓生活方式系指居民在其生活各方面活动的结果形成的一定结构,文化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应付环境——物质的、概念的、社会的、精神的环境——的总成绩。”④民族学家林耀华认为:“文化是人们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财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人们所具有的各种生产技能、社会经验、知识、风俗习惯等。”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少数民族教育的双重性理论最早是由王锡宏教授提出来的。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主要指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教育在各方面既要考虑和适应本民族的文化环境,本民族的发展和需要,又要兼顾以主体民族为主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的大文化大背景及其发展和需要。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造成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特点的最深刻的客观根源和成因是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双重性。①少数民族双重性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语言、师资队伍、教育体系、学生毕业流向等方面。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这两方面的双重性一般讲来是不可或缺的。在教育目标方面,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本民族,继承本民族文化的优秀,成为推动民族发展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又要教育学生热爱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为捍卫和建设统一国家的优秀人才。在教育内容方面,既要教授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教授以主体民族为主的多民族的共同文化;在教学语言方面,既要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又要学习主体民族语言文字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或族际语言文字,简而言之,撇开国际影响因素而不论,少数民族学生在教育环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等诸多方面,都要“两面适应”、“两面兼顾”。
……..
第三节 喜洲幼儿园基本情况.....27
第一节 幼儿园教学中的白族文化传承.......29
第二节幼儿园日常活动中的白族文化传承.......45
一、 白族舞蹈穿插在幼儿的集体操中.....46
二、 白语或方言在日常交流中的运用.....47
三、 白族良好的道德规范渗透在幼儿日常生活中.........49
第三节 幼儿园节庆活动中的白族文化传承.........51
一、 欢庆“六•一”,传承白族歌舞文化.....51
二、 参加运动会,体验白族文体活动.....55
第四节 幼儿园利用家庭资源开展的白族文化传承教育活动.......57
一、 喜洲幼儿园幼儿家庭基本情况.........58
二、 家园合作,开展白族文化传承活动.......59
第五节 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的白族文化传承教育活动.......62
一、 喜洲幼儿园所在社区的基本情况.....62
二、 喜洲幼儿园参与社区开展的白族文化活动.......63
(一)节庆活动表演秀.......63
(三)幼儿园教师主动加入民间文艺团体.....65
第五章 喜洲幼儿园教育传承白族文化的特色及存在问题.......67
第一节 喜洲幼儿园教育传承白族文化的特色.......67
第二节 喜洲幼儿园教育传承白族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70
第六章 喜洲幼儿园教育传承白族文化的建议
文化在推进民族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维系一个民族认同感的重要纽带。文化的滋养,使得白族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当今,现代文明传播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大多数族群或民族的文化已经烙上了现代文明的印记,很少有完全处于封闭的族群。在共同文明的影响下,各族群越来越相似,使得族群的边界不断被淡化。一个族群的边界,不一定指的是地理的边界,而主要是社会边界。①正如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每一个社会或民族都有自己文化传承的内容与方式,文化传承既是某一个社会或民族的群体行为,也是该社会或民族的个体行为。某一社会或民族的文化就是通过这种群体或个体的行为而得到代际的传承,文化传承就其本质而言不仅是一个文化过程,而且更是一个教育过程。”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教育是无法割裂开来讨论的。通过对喜洲幼儿园幼儿教育传承白族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该园与其他民族地区的幼儿园教育都面临着相同问题,即既有各民族文化自身的独特性,也面临着主流文化的冲击。本研究在探讨当前喜洲幼儿园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特点、问题的基础上,对其提出相应建议,并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园在传承民族文化教育方面提供一定借鉴。
………
结语
民族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绵延地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向内”和“向外”两个核心问题。“向内”即对本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认清自我,认清自身文化;“向外”即理智地处理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饱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文化认知态度。法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指出:“每一个文化都是以与其他文化交流以自养的。但它应当在交流中加以某种抵抗,如果没有这种抵抗,那么很快它就不再有任何属于它自己的东西可以交流。”①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交流、整合与创新的重要途径,担任着重要使命。少数民族幼儿教育也同样如此。少数民族幼儿教育应把传承和保护本民族的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把培养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将民族文化精神作为精神生命的一部分,伴随幼儿一生,使之过“有民族文化”的生活。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强调在少数民族幼儿教育中传承和保护本民族文化,并非要排斥对主流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学习。孤立、封闭的民族文化是得不到长足发展的。民族文化若要源远流长,必须有他文化的“自养”,通过学习、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并以此来提升、改造本民族文化,促进本民族文化的良性发展。一个民族若是为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纯粹性”而将自身封闭起来,势必会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相反,若一个民族以开放的心态包容、接纳有利于本民族发展的元素,则能够促进本民族的发展,实现本民族文化的“自养”。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一种民族不能吸收他族之文化,犹之一人之身不能不吸收外界之空气及饮食,否则不能长进也。”②喜洲幼儿园在对主流文化和其他文化学习的同时,也注重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将民族文化知识贯穿到幼儿园教育中。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