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生命价值观也已经成为各国、各企业的基本价值观。为此,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以及国际消费者组织、环保组织、人权组织、工会组织和宗教组织等非政府组织,开始积极发起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督促企业更具有社会责任感。目前,西方国家正在形成一轮新的CSR 运动浪潮。例如:联合国“全球协议(UNGC)”、国际劳工组织“人权原则及标准(ILO Declaration)”、跨国公司“行动指南(OECD Guidelines)”等;其次,众多非政府组织(NGO)的指导原则和标准,如 ISO 制定的企业环境标准(ISO 14000系列)、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的非财务事务披露规范GRI、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的 SA8000、Accountability 的 AA1000 等等。实施这些标准的共同目的是要求企业在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自觉地规范并约束自身行为,更多地承担企业对利用、消耗、支配、占有资源时对社会所尽的不可推卸的责任[2];再次,西方各国政府也开始关注和参与并引导相关 CSR运动。在美国,已经有12 个政府组织的50 多个项目与推动和促进CSR 运动有关。此外,越来越多机构投资者,发起CSR 投资(SRI)基金,将其投资选择趋向于CSR 实施较好的企业,即透明度和公信力表现较好的企业。在西方发起CSR 运动的同时,众多的企业社会责任认证体系随即产生,如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 体系、KLD 体系和DJSI 体系。它们通过对目标公司发布的CSR 信息进行研究,进而发布研究报告以供企业利益相关者使用。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得中国也不可能置身企业社会责任潮流之外,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1992 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迄今为止,我国经济结构与体制的现状是: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取得较大进展,但国有经济仍然占有支配性的重要地位;非国有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大为放松,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开始发挥作用,但市场的发育程度还不足以担负起独自调控经济运行的职能,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在中国建立起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而各项改革都处于不断的探索之中,这种探索主要表现为法规的不完善和政策的不稳定。因此,我国上市公司是在一个特殊的经济环境背景下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与此同时,有关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探讨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特别是 2006 年 9 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的颁发,标志着我国政府正式启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机制。尽管执行 CSR 标准暂时对我国企业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企业社会责任代表了全世界社会各界的共同利益,因此,它必然被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我国社会所接受并得到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也成了世界上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制造业由于其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特殊性,这一行业在环境保护、员工工作条件、产品安全以及社区关系等方面都比其他行业的企业面临更多的社会责任,它们所面临的社会责任问题尤为关注。因此,论文的选题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1.2 研究内容
本论文以五个章节探讨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披露与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改进的对策。论文首先阐述研究问题的背景及意义,对本论文的整体框架做简单介绍。然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发展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相关利益者理论的兴起,同时对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30 多年间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披露与财务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现有实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可研究的方向;接着将重点放到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的运用和实践上,针对目前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披露的现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社会责任披露与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验证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最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论文的学术贡献,对本论文分析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局限性进行剖析,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第二章 企业社会责任披露与财务业绩关系研究的理论综述
2.1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
早期企业组织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利益体,利润最大化是其追求的唯一永恒主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企业不采用欺骗和舞弊等手段实现它的收益目标,就是为整个社会谋求了最大的利益。由于自由资本主义条件下放任经济学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出现,加速资本家们盲目追逐私利,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发生,企业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日趋严重。例如严重环境污染、损害消费者利益、危害企业雇员健康和安全、社会贫富悬殊等,对社会生活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企业社会责任的产生与西方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是相关联的。“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ion Society Responsibility,简称CSR)”的概念起源于欧洲,并由美国谢尔顿于 1924 年最早提出。德国的经理人员、政治家和社会哲学家沃尔特•拉特瑙(1867-1922)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广泛地论述了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同周围社会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和用责任来代替利润的观点[3]。”日本的涩泽荣—(1840-1931)早在19 世纪70 年代就首先提出了工商企业同国家利益的关系、企业需要与个人道德的关系等基本问题。由于客观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不可分割性,使企业进行经营中所采取的一些行为兼具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双重影响属性[4]。正是社会对企业组织的外在要求,使企业社会责任具有社会属性,其本质表现为企业自身对人类社会所承担的义务。因此,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是企业组织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三章 研究假说与研究设计........ 22-31
3.1 研究路线的设计........ 22
3.2 假说的提出 ........22-27
3.3 研究变量的选取........ 27-31
第四章 企业社会责任披露与财务业绩关系........ 31-43
4.1 数据的选取 ........31-32
4.1.1 数据的来源 ........31
4.1.2 样本公司数据的选取........ 31-32
4.2 实证结果分析 ........32-41
4.2.1 描述性结果及分析........ 32-33
4.2.2 相关性结果及分析........ 33-36
4.2.3 判别结果及分析........ 36-41
4.3 小结 ........41-43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43-47
5.1 本论文的研究结论........ 43
5.2 本论文的学术贡献........ 43-44
5.3 本论文的局限性分析 ........44-45
5.3.1 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 44
5.3.2 数据的严密性不足........ 44-45
5.4 本论文的研究展望 ........45-47
结论
从实证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企业社会责任披露与财务业绩整体上呈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财务业绩好的企业,更倾向于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并在报表中进行披露。而履行一定的企业社会责任,可以促使企业财务业绩的提高。本文所得出的结果明确地回答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两个基本问题:(1)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披露与财务业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互为因果,彼此影响,互相促进。一方面,前期较好的财务业绩可以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所需的资源,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另一方面,用我国相关利益者业绩来衡量的社会责任表现越好,企业的财务业绩越高,而且财务风险越低,稳定性越好。
更进一步来看,盈利能力、财务结构的稳定性、每股收益能力是影响企业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关键影响因素,而净资产收益率、每股负债比、每股现金含量、净资产周转率则是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披露以及是否货币化披露的财务指标。从整体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对企业社会责任有较大影响的财务指标,受我国市场因素的干扰都比较大,从判别分析最终得到的判别函数来看,判别结果并不理想,也是基于这个因素。这与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以及政府的干预是紧密相关的。
参考文献
[1] 舒强兴,唐小兰. 论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的关系.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Vol.20(5):79~82
[2] 阳秋林,黄珍文,曹钻.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会计势在必行.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Vol. 3 (4):16~24
[3] 米尔顿•弗里德曼. 商业的社会责任是增加利润. 纽约时报, 1970-12-09
[4] 米尔顿•弗里德曼. 张瑞玉译. 资本主义与自由. 商务印书馆, 2004:28~30
[5] 李立清,李燕凌著.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3~45
[6] 常凯. 经济全球化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工会理论与实践,2003,Vo1.17(4):1~5
[7] 武敬一. 论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 经济师,2008(5):211~212
[8] 王列军. 正确认识和应对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中国发展观察,2006(1):54~55
[9] 屈晓华. 企业社会责任演进与企业良性行为反应的互动研究. 管理现代化,2003(5):13~16
[10] 古元. 企业社会责任也是竞争力. 国际商报,200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