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动机
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主张经济主体是自利的,“经济人”的决策动力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与他人进行交易的最终目的是谋取个人利益。密尔顿•弗里德曼在《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中提到:利用资源从事旨在增加利润的行为是企业唯一的责任,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必然导致成本的增加和市场竞争力的削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学术界深化和拓展了企业本质的认识,得出了新的、更为成熟的观点。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F•德鲁克(Peter•F• Drucker) 在其《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把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和企业对社会的责任视为管理的第二项任务,并将其与“取得经济上的成就”、“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职工有成就” 看作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应在管理过程中给予执行。他指出:“企业是社会的一个器官,它并不是为着自身的目的,而是为着某种特别的社会目的,并满足个人、社区或社会的某种特殊需要而存在的”。1998 年,英国著名的管理顾问公司 Sustain Ability 的总裁 Elkington 第一次提出“三重底线”(triple bottom line)的理念,即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兼顾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和社会福祉的关系,为社会创造持续发展的价值。《企业管理百科全书》对企业任务及性质也做出了类似表述:“追求利润,只是企业的生存价值的一个方面,满足劳动者和社会的需要,提高社会各阶层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才是企业的生存目的”1。《参考消息》曾经在 2000 年 5 月的《企业新概念》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阐述:“当前出现了一种崭新的企业概念,即企业已不再仅仅被视为为拥有者创造利润和财富的工具,它同时还必须对所从属的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负责,而这种新型的企业概念必定会改变人们对企业的认识,企业对自己的认识,以及企业在 21 世纪中的社会地位。”美国《财富》杂志引入了包括创新能力、管理质量、财务表现、长期投资价值、吸引和保留人才的能力、公司资产的合理使用、社会责任感等在内的九项指标来评选 2006 年“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综上,虽然上述观点的表述方式不尽完全相同,但大多都表明了企业是以“社会公民”身份出现的,具有双重属性。至产生之日起,其自身便不可避免地处于人、群体、社会所形成的各项社会关系中,不可避免地在各种关系中充当一定的角色。企业不仅具有追求利润的经济属性,而且还具有服务于群体及社会的社会属性,而后者正是企业的本质属性。
1.1.2 研究动机
公司社会捐赠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直接表现,在推动了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已经成为公司发展战略和公司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古代素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财富理念,随着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公司实力的壮大,越来越多的本国公司也开始进行慈善捐赠活动,通过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尤其是刚刚过去的汶川大地震所引发的捐赠热潮让人们感受到了空前的凝聚力,在这次捐赠热潮的主力军中,人们频频看到了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身影。这引起了作者对公司捐赠行为的思考。公司捐赠真的是“无偿”的吗,它对公司是否有保值和增值作用?若能提升公司业绩,这种收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吗?业绩的提升是否会反哺公司社会捐赠?对于这些问题,作者希望对大量上市公司捐赠的公开数据进行整理研究,从而取得一些直观的结论。
1.2 研究思路及基本框架
全文共分五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为引言部分,阐明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背景,主要特色与创新、研究思路及基本框架;第二章为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价,确立本文的研究重点和任务;第三章是实证研究设计,说明了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模型选择和数据处理方法,变量设置和研究假设的提出;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利用 Spss15.0 以及 Eviews5.0 统计软件工具,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性检验和回归分析对我国公司社会捐赠和财务业绩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相关建议以及研究的局限性。
第 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利润最大化是公司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公司捐赠可能改善工作的外部环境,促进产品销售,提升公司形象,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捐赠是一种“富有远见的自利行为”(enlightened self-interest),与“利润最大化”目标是相容的。2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些国家甚至只认可利润最大化动机的捐赠行为:美国的法律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前认为只有与“股东利益”直接相关的捐赠才是合法的,直到1952 年新泽西州的“史密斯公司案”才打破这种陈规,将其作为新的判例延续下来;在英国,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都只有旨在“促进销售”的捐赠才能在税前扣除的规定。3具体而言,捐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
① 捐赠可以促进产品销售。首先,捐赠能够改善企业的公众形象。大量证据表明,公司捐赠能够提高消费者的品牌认同度,顾客及公众对热心慈善事业的公司更为青睐;其次,某些情况下,将捐赠额与销售额挂钩的“关联营销”策略会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可以直接促进销售收入。学者研究发现,捐赠的数额与市场竞争程度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与垄断行业和完全竞争行业相比,处于一般竞争水平行业的捐赠额更高。究其原因,完全竞争行业的捐赠对销售额的促进将起不到任何作用;若公司从属于垄断行业,则自身就更没有通过捐赠来提高销售额的动机了。4由此可见,在某种程度上,捐赠已起到类似于广告效应的宣传作用,成为非价格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② 捐赠有助于降低公司成本。在劳动力市场上,工人除了重视工资水平外,还会考虑社区娱乐、文化、教育、健康设施等工作环境。如果公司的捐赠资金用于改善相关的工作环境,则工人就可能愿意接受相对较低的工资;此外,捐赠还能降低公司的其他运营费用。例如,捐赠有助于融洽社区氛围,减少故意破坏或偷盗行为发生的概率,从而降低公司用于安全、保险等方面的开支;而对某些应用研究或基础研究机构的捐赠有利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新材料、新产品的发明,降低公司的研究和开发费用。
③ 捐赠有助于公司与政府之间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一方面,公司捐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政府社会事业资金短缺的问题,由此受到政府的欢迎;另一方面,捐赠可以为公司树立正面形象,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而融洽的政企关系与良好的社会形象将为公司营造有利的经营氛围,避免某些不利的管制,享受某些有利的优惠政策。
第3章 研究设计........... 22-27
3.1 研究假设 ..........22-23
3.2 研究方法和变量设计.......... 23-26
3.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26-27
第4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27-35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27-30
4.2 相关性检验.......... 30-31
4.3 回归分析 ..........31-34
4.4 稳健性检验 ..........34-35
第5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局限性.......... 35-38
5.1 研究结论.......... 35
5.2 政策建议.......... 35-37
5.3 局限性.......... 37-38
结论
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公司当期社会捐赠与当期财务业绩是正相关关系,即公司社会捐赠能提升当期的财务业绩,但这种潜在的收益并无一定的滞后性,对公司后期的业绩没有太显著的影响:其次,公司当期所进行的社会捐赠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司遭遇经营风险的概率,并使公司对外部变化、动荡、危机的适应能力增强,有稳定会计业绩的作用;此外,公司当期和前一期良好的财务业绩有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外捐赠更多的资金。综上,公司只要其在自身可承受的条件下进行社会捐赠,不仅不会导致公司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的削弱和股东利益的侵蚀,反而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环境的适应性,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最终提升财务业绩。
慈善机构的募捐活动构成直接的捐赠需求,进而拉动捐赠规模扩大。我国慈善机构数量较少,严重制约了我国捐赠事业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放宽我国慈善机构的准入制度,努力营造建设“小政府,大社会”的局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和社会发育程度的提高,应及早修改 “双重管理体制”,以降低包括慈善机构在内的民间组织的准入门槛。②强化不同慈善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提高慈善体系的运作效率和扩大民间慈善机构的资金来源,进而促进我国社会捐赠规模的扩大和慈善事业整体健康发展。③弱化政府部门对慈善机构具体业务的管理,增强我国慈善机构独立性和社会公信力。
参考文献
[1] CamPbell J P,MeCloy R A. A theory of http://sblunwen.com/cwglxlw/ Performanee. In N. Sehinitt,W.C .Bormanand AssoeiatesPersonnel Selectionin Organizations,San Franeiseo,CA: Jossey Bass
[2]Carroll,A.B.1991.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Business Horizons
[3] Cowton,C.J.1987.Corporate Philanthropy in the United Kingdom.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6:553-58.Himmelstein,J.L.1997. Looking Good and Doing Good.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4] Drucker,P.1989. The New Realities.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5] Fama,E.F. 1980.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 Jensen ,M., and Meckling,W.1976.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3
[7] Johnson, O. E. 1966.Corporate Philanthropy: An Analysis of Corporate Contributions. Journal ofBusiness
[8] Miehael Armstrong,Angela Bar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London: The Cromwell Press,1998
[9] Navarro , P. 1988.Why DO Corporations Give to Charity? Journal of Business
[10] Miehael Armstrong,Angela Bar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London: The CromwellPres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