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 研究背景
自 1978 年经济改革启动以来,随着非国有企业发展壮大而逐渐暴露的国企弊端慢慢被认识,国企低效几乎成为学术界公认的事实。为提高国有企业的绩效,我国一直致力于国企改革事宜,前后经历“放权让利”“制度创新”“国资发展”的一个持续不断、由浅至深、逐步推进的过程。关于国企改革的方向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吴敬琏、张维迎和刘小玄为代表的学者们坚持产权改革的方向,即从企业自身角度进行改革,另一种是以林毅夫、白重恩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剥离国有企业承担的政策性负担更为重要,即从企业外部的环境进行改革。无论基于以上任何一种观点,国有企业的改革势在必行。在近 40 年的国企改革进程中,尽管大部分学者对国企改革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但对国有企业因产权结构调整而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却心有余悸和诸多担忧(邬德政等,2015),即在国企改革的进程中多次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有研究表明,国企改革与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存在耦合性,即伴随国企改革的不同阶段均出现国有资产不同层面的治理缺陷,主要表现为,国企改革的起步阶段和过渡阶段以投资流失型为主,攻坚阶段以管理流失型为主,规范阶段以交易流失型为主,在调整阶段,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有很大收敛,数量减少,但国企改革在这阶段也渐趋中止(黎桦,2016)。
具体而言,对于国企改革的起步阶段来说,国有企业的内部主要采用了经理负责制。在这种方式下,国有企业缺乏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相互制约,加之两权分离下的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以及行政部门对市场竞争的干预,此阶段的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是决策失误的投资流失型。对于过渡阶段来说,投资流失型依然是主要的问题,但却表现出新的特征:随着《企业破产法》的出台和实施,由于相关制度还不完善,企业凭借着破产逃避债务的现象频频发生,由此带来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导致了大量的投资借着破产的名义“打了水漂”。
.......................
1.2 研究意义
国内外已从国有控制权转移的动因和经济后果等方面进行了较为丰富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文章系统梳理了国有控制权的相关文献,并结合了国企改革的现实背景,从中找出研究的不足、挖掘新的研究视角,探讨了从企业资产质量的视角评价国有控制权转移的效果以及经济后果。
国内外已从国有控制权转移的动因和经济后果等方面进行了较为丰富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文章系统梳理了国有控制权的相关文献,并结合了国企改革的现实背景,从中找出研究的不足、挖掘新的研究视角,探讨了从企业资产质量的视角评价国有控制权转移的效果以及经济后果。
1.2.1 理论意义
其一,回顾并梳理国企改革历程与国有控制权转移效果相关文献。本文系统地总结国有控制权的相关理论,并对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分类整理,以便对国有控制权相关研究有更全面的了解,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此外,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学术界针对改革的经济后果见仁见智,结论不一。文章试图从微观企业的资产质量着手,来反观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否能有效提升企业的资产质量及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以回应时下混合所有制改革分歧所在的原因,同时为全面评价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效提供部分经验证据。其二,在国企改革的背景下,结合改革关于资产保值增值的内容,从企业资产质量的视角检验了国企改革的成效。关于企业资产质量的国内外研究尚未全面展开,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实背景中微观企业的产权性质和股权结构的动态变化视角来研究其对企业资产质量的可能影响,在拓展了资产质量研究的同时,也为国企改革的经济后果提供了来自微观企业层面的经验数据。
1.2.2 现实意义
其一,通过探讨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下,国有控制权转移对企业资产质量的影响,以及其中的机理所在,来考察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果,并考虑了改革的方式和内外部环境,以期为今后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部分政策建议和经验启示。其二,从微观企业的资产质量入手,在考察国有控制权转移对企业资产质量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成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考虑的改革方式、内部治理及外部环境,减少政府干预、完善内外部环境将有助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功。
..........................
第二章 产权改革的制度背景与相关文献的述评
其一,通过探讨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下,国有控制权转移对企业资产质量的影响,以及其中的机理所在,来考察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果,并考虑了改革的方式和内外部环境,以期为今后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部分政策建议和经验启示。其二,从微观企业的资产质量入手,在考察国有控制权转移对企业资产质量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成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考虑的改革方式、内部治理及外部环境,减少政府干预、完善内外部环境将有助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功。
..........................
第二章 产权改革的制度背景与相关文献的述评
2.1 产权改革的制度背景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我国的证券市场刚刚成立,以国有公司为代表的诸多企业推行了股份制改革且在资本市场发行上市。在资本市场成立初期,社会各界对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认识是有限的,很多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于少数股东手中,理所当然,政府作为国有股的所有者,成为了国有企业的控股股东,手握企业的控制权。上市后的国有企业高管成员任命主要来源于原国企的领导或者行政人员,导致上市公司并不是通过职业经理人进行经营管理,严重造成了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低下。此外,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肩负着当地的经济发展任务,地方政府通过干预地方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恶意侵占企业资源,比如关联方担保、占用资金,造成国有上市公司的效率低下。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我国的证券市场刚刚成立,以国有公司为代表的诸多企业推行了股份制改革且在资本市场发行上市。在资本市场成立初期,社会各界对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认识是有限的,很多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于少数股东手中,理所当然,政府作为国有股的所有者,成为了国有企业的控股股东,手握企业的控制权。上市后的国有企业高管成员任命主要来源于原国企的领导或者行政人员,导致上市公司并不是通过职业经理人进行经营管理,严重造成了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低下。此外,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肩负着当地的经济发展任务,地方政府通过干预地方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恶意侵占企业资源,比如关联方担保、占用资金,造成国有上市公司的效率低下。
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低效几乎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为了增强企业的活力并提高企业绩效,我国一直致力于国企改革事宜,前后经历“放权让利”“制度创新”“国资发展”的一个持续不断、由浅至深、逐步推进的过程。改革实践证明,国企改革能够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其主要通过提高资本边际产出、改善资本动态配置效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发挥对其他企业的外部溢出效应等途径(许召元和张文魁,2015)。诚然,国企改革确实在一定程度达到了增强企业活力的效果,但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国企改革又一次成为焦点,即当下热烈讨论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政府政策推动与国有企业生存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混合所有制已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马连福等,2015),其改革进程中从企业内部来说,各参与主体不断进行着利益分化与重新整合的动态调整,需设计激励相容机制来创造公司治理的有效性(李东升等,2015)。从企业外部来说,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保障包括市场化程度、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发展阶段、行政化管理、市场竞争、资本进入与退出机制(杨红英和童路,2015)。因此,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于微观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国,时下聚焦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各种所有制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种渐进私有化的过程(陈林和唐杨柳,2014),其中伴随着大量国有控制权转移的现象。
.......................
.......................
2.2 文献述评
目前,对于国有控制权转移的研究文献汗牛充栋,学者们从企业业绩、公司价值、企业创新以及管理效率等方面对国有控制权转移的后果进行评价,但没有得出一致结论,继而也有学者关注国有控制权转移的动因,由此形成了“收入论”与“效率论”两种观点;而对于企业资产质量的研究较为分散,主要集中于企业资产质量的概念特征以及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现有相关研究尚未完全展开,研究内容还未形成有序体系。总而言之,文献述评部分包括了三部分内容,分别是国有控制权转移的相关研究、资产质量的相关研究以及研究述评。
目前,对于国有控制权转移的研究文献汗牛充栋,学者们从企业业绩、公司价值、企业创新以及管理效率等方面对国有控制权转移的后果进行评价,但没有得出一致结论,继而也有学者关注国有控制权转移的动因,由此形成了“收入论”与“效率论”两种观点;而对于企业资产质量的研究较为分散,主要集中于企业资产质量的概念特征以及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现有相关研究尚未完全展开,研究内容还未形成有序体系。总而言之,文献述评部分包括了三部分内容,分别是国有控制权转移的相关研究、资产质量的相关研究以及研究述评。
2.2.1 国有控制权转移的相关研究
在推进民营化的进程中,我国的国企改革程度不断加深。减少政府干预,让国有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成为改革的努力方向。进而,在国企改革过程中衍生出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望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突破口(李维安,2014)。事实上,混合所有制的实践先于理论,是实践中出现了混合所有制企业,而后得到理论界和政府的关注(赵春雨,2015)。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容表明,鼓励非国有成分持有国有企业的股份,甚至达到控股地位,也就是说政府愿意转让手中的企业控制权,即国有控制权转移是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形式。
在推进民营化的进程中,我国的国企改革程度不断加深。减少政府干预,让国有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成为改革的努力方向。进而,在国企改革过程中衍生出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望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突破口(李维安,2014)。事实上,混合所有制的实践先于理论,是实践中出现了混合所有制企业,而后得到理论界和政府的关注(赵春雨,2015)。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容表明,鼓励非国有成分持有国有企业的股份,甚至达到控股地位,也就是说政府愿意转让手中的企业控制权,即国有控制权转移是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形式。
我国企业经营绩效的增长速度小于经济的增长速度,其中可能的一个原因是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仍然保留在国有机构手中,政府已认识到并顺应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趋势(徐莉萍等,2005),开启了国有企业民营化的道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亦或在转型期国家,民营化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而对国有企业实施民营化的最重要途径就是改变企业的国有控股地位,使得企业的控制权发生转移(周铭山等,2013)。据统计,超过 100 个国家针对国有企业的控制权实施了不同程度的改革(Megginson et al.,2001),国有控制权转移作为企业兼并和收购的重要途径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有研究表明,国有控制权转移是一种有效率的组织演化形式(钱春海和郑学信,2004),提高了公司管理效率(Healy et al.,1992)和公司绩效(Kaplan,1989;王甄和胡军,2016),进而为公司带来超额收益(王新培和谭雪,2013)和价值(徐向艺和王俊韡,2011)。
.......................
第三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2
3.1 国有控制权转移与企业资产质量的概念界定......................12
3.1 国有控制权转移与企业资产质量的概念界定......................12
3.1.1 国有控制权的概念界定........................ 12
3.1.2 资产质量的概念界定........................ 12
第四章 国有控制权转移影响企业资产质量的理论分析..................17
4.1 国有控制权转移对企业资产质量的正向效应.................17
4.1 国有控制权转移对企业资产质量的正向效应.................17
4.2 国有控制权转移对企业资产质量的负向效应................19
第五章 国有控制权转移影响企业资产质量的实证分析...................21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21
5.2 双重差分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21
第五章 国有控制权转移影响企业资产质量的实证分析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本文选择 2003-2015 年1的部分上市公司的数据,包括国有控制权转移到民营的企业与未发生国有控制权转移的国有企业,并手工剔除了民营转化国有以及两者多次转化的数据,分年度国有控制权转移情况见表 5-1。另外选择在样本区间一直处于国有企业的样本作为对照组,国有控制权转移至民营的样本作为实验组。国有控制权转移的样本区间为 2004-2014 年,这样可以保证国有控制权转移前后至少有 1 年的观测值。考虑到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特殊性予以剔除。经过筛选最终得到 10307 个有效观测值。企业资产质量的部分数据来自锐思数据库,其他数据来自国泰安。为消除极端值的影响,我们对连续变量进行上下 1%的缩尾处理。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结合国企改革的现实背景,时下如火如荼进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当前深化国企改革的关注点与突破口。国企混合所有制是一种渐进私有化的过程,其中伴随着大量的国有控制权转移的现象,与此同时,在国有控制权转移过程中,如何确保资产质量是重要的环节之一。本文使用 2003-2015 年的部分上市公司样本,具体包括经历了国有控制权转移与未经历国有控制权转移的国有上市公司,采用双重差分(DID)模型从企业资产质量的视角评价国有控制权转移的效果,进一步考察了其中的作用途径与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国有控制权转移显著提高企业的资产质量,虑及企业异质性,发现在过去业绩较高的企业中,资产质量显著提高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靓女先嫁”的原因;在规模较小的企业中,资产质量显著提高体现了国企改革“抓大放小”策略的效果;在垄断行业的企业中,资产质量显著提高说明国企混改对垄断行业的开放初具成效。继而,根据国有控制权转移的方式以及转移后的不同股权结构,在董事长与总经理同时变更和转移后形成较高股权制衡的企业中,国有控制权转移显著提高了企业的资产质量。进一步地,文章发现国有控制权转移是通过降低政策性负担来提高企业的资产质量,紧跟前文研究,伴随着控制权转移出现的董事长与总经理同时变更以及国有股权的全面退出,企业的资产质量提高较为显著。此外,从国有控制权转移的对象和外部环境深入分析,机构投资者的参与以及面临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时,国有控制权转移通过降低政策性负担带来的资产质量提高较为凸显。最后,文章检验了国有控制权转移影响企业资产质量的经济后果,国有控制权转移提高资产质量进而增加了企业价值与银行借款。
参考文献(略)
结合国企改革的现实背景,时下如火如荼进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当前深化国企改革的关注点与突破口。国企混合所有制是一种渐进私有化的过程,其中伴随着大量的国有控制权转移的现象,与此同时,在国有控制权转移过程中,如何确保资产质量是重要的环节之一。本文使用 2003-2015 年的部分上市公司样本,具体包括经历了国有控制权转移与未经历国有控制权转移的国有上市公司,采用双重差分(DID)模型从企业资产质量的视角评价国有控制权转移的效果,进一步考察了其中的作用途径与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国有控制权转移显著提高企业的资产质量,虑及企业异质性,发现在过去业绩较高的企业中,资产质量显著提高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靓女先嫁”的原因;在规模较小的企业中,资产质量显著提高体现了国企改革“抓大放小”策略的效果;在垄断行业的企业中,资产质量显著提高说明国企混改对垄断行业的开放初具成效。继而,根据国有控制权转移的方式以及转移后的不同股权结构,在董事长与总经理同时变更和转移后形成较高股权制衡的企业中,国有控制权转移显著提高了企业的资产质量。进一步地,文章发现国有控制权转移是通过降低政策性负担来提高企业的资产质量,紧跟前文研究,伴随着控制权转移出现的董事长与总经理同时变更以及国有股权的全面退出,企业的资产质量提高较为显著。此外,从国有控制权转移的对象和外部环境深入分析,机构投资者的参与以及面临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时,国有控制权转移通过降低政策性负担带来的资产质量提高较为凸显。最后,文章检验了国有控制权转移影响企业资产质量的经济后果,国有控制权转移提高资产质量进而增加了企业价值与银行借款。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