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政策之财务可持续分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133
论文字数:38100 论文编号:sb201308081651497354 日期:2015-04-16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引言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按照其精神,在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的背景下,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社会经济制度,它的建立与完善关系到民生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随着老龄化加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养老保险的作用不应仅局限于老年保障,而应有更高的定位以致力于增进社会福利、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经济社会循环发展,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基础是维持财务上的可持续,即基金收支平衡,这就需要对制度责任主体的承担能力以及相应的责任承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这有助于推动养老制度走向科学发展的轨道,对于经济社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 关于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的研究综述
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内学术界对我国养老保障财务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涉及筹资模式、个人账户以及转轨成本的消化问题。


(一) 筹资模式
在中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中,养老金收支平衡一直是首要问题,筹资模式的选择也是围绕着如何维持养老制度财务可持续性为目的的。


1. 主张实行完全积累制
蔡昉和孟昕从老龄化角度,对我国养老保险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认为,现收现付制无法应对中国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完全积累制能够大幅降低养老金支付压力,中国必须向积累制转轨;1王燕等从养老金隐性债务和转轨成本的角度,利用一般均衡模型考察了各种改革方案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以及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他们的结论是,对现收现付制的政策调整无助于财务的可持续性,养老体制改革必须向完全积累制过渡;2卢元认为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基金筹集模式进行重构,变部分积累制为完全基金制,并需要降低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做实个人账户。


2. 主张实行现收现付制
朱青认为应对老龄化的关键是要选择一种有利于提高未来劳动生产率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目前我国还没必要进行转轨;4何樟勇、袁志刚认为基金积累制的引入并不会改变行为人的最优行为,而现收现付制却会改变行为人的最优行为。因此,当前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时机并不成熟,现收现付制仍是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筹资模式;1封进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应当选择以现收现付为主的养老保障体系;2柏杰利用迭代模型,考察了在中国不同制度安排对经济增长和帕累托效率的影响。结论是:现收现付制比基金制更有利于经济增长,并能够在代际实现帕累托有效配置。


3. 主张实行部分积累制
王开发认为社保基金筹集方式取决于其制度的内在规定性、历史继承性和现实性三个方面。考虑到这些特性,我们应该选择现收现付制和积累制相结合的制度模式;4赵曼认为部分积累模式在保留部分社会统筹前提下引入个人账户,使得制度具有较强的激励相容性;5柏杰等利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以 GDP、固定资产投资、失业率、政府财政赤字等作为指标,考察养老保险改革对经济的整体影响,认为统帐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在制度安排上是可行的。


(二)个人账户问题
面对快速的人口老龄化,未来个人对自己承担的养老责任必定逐步提升,个人帐户的引入代表着积累制的引入,是保持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的必然措施,学者对我国个人账户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 做实个人账户
朱青对做实个人账户的可行性作了深入分析,认为由于财政承受能力制约,难以在全国推广;7林毓铭通过对各种化解隐性债务措施的评估,认为应该充分认识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从空账向实账转化的长期性;8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专家组以及郑秉文等通过对欧亚六国实施记账式个人账户改革经验的分析,指出借鉴名义帐户制度可能是解决养老金空帐问题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910边恕、穆怀中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名义个人账户制在财务上的不可持续性,论证了个人账户做实的必要性;11李洪霞、王宏伟从个人账户做实的具体管理模式上指出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第二章 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及其影响因素


一. 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和意义
所谓“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1987,联合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到养老保险上就是指既要解决当前已达到退休年龄老人的养老问题,又要考虑在职一代在未来的养老问题。福利经济学理论的价值观视养老保障制度为社会经济福利的范畴。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险制度,就是在保证当代人福利增加的同时,也不减少后代人的福利。从宏观角度看,发展养老保险事业要兼顾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超越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否则将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进步。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险制度就是要在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正常运转的基础上,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形成一个以可持续运转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循环系统,从而形成促进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发展的一套政策、方法和制度体系。从养老保险制度本身看,养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指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在不损害退休者利益、不伤害在职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前提下,以最有效的方式维系现有养老保险体系财务收支平衡的能力,即实现财务上的可持续。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是如何划分养老责任的一套安排,即如何在政府、企业和个人等社会主体之间划分责任。养老保险财务制度则是具体实现这种安排的具体形式。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要实现财务上的可持续。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是指,在不随意增加缴费率、降低待遇给付水平和动用财政预算填补养老金赤字的情况下,按照既定的缴费率给付当期和未来的养老金待遇。养老金的筹集与发放要兼顾养老金的支付能力,不能靠牺牲养老金的未来支付能力来满足即期支付能力;养老金的筹集必须充分考虑到养老基金承担者的承受能力,即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承受能力。


第三章 上海养老保险改革沿革............ 17-28
    一.上海养老保险改革沿革及财务现状......... 17-20
        (一) 上海养老保险改革沿革......... 17-18
        (二) 上海城镇养老保险的财务状况 .........18-20
    二.影响上海城镇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发展......... 20-24
    三.需要总结的问题......... 24-25
        (一) 历史债务责任不清 .........24-25
        (二) 引入市场机制大力发展.........25
    四.上海城镇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分析......... 25-28
第四章 上海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发展......... 28-38
    一.上海城镇养老保险财政负担能力分析......... 28-32
    二.上海城镇养老保险企业负担能力分析......... 32-33
    三.个人负担能力分析......... 33-38
        (一) 个人缴费能力分析......... 33-36
        (二) 对个人账户的进一步认识 .........36-38
第五章 实现养老保险财务制度可持续发展......... 38-50
    一.对上海城保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8-46
二. 对构建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46-50


结论


当今国际社会,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社会保障都处于一个调整时期。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经济全球化和严重影响制度可持续性的费用增长问题,各国变革的主要趋势都在制度层面,表现为重建责任分担机制,减少政府参与,强化个人保障意识,充分发挥社团、家庭和市场的作用。2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目标是多支柱体系,建立、完善和管理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关键就在于合理确定政府、企业与个人在养老保险体系中的定位,以相关主体的负担能力为基础来建立责任分担机制,利用多支柱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在养老保障资源配置中的效率作用。只有明确了养老保障各项目主体的权力责任,才能避免制度外因素的干扰,从而锁定制度的支付风险,维持制度的正常运转。实现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建立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而这种责任分担机制的建立,重点在于把握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周小川.社会保障与企业盈利能力[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 年第 6 期
[2]马丁•费尔德斯坦,杰弗里•利伯曼.实现中国养老保险体制的潜力[J].社会保障制度 2006 年第 5 期
[3]钟仁耀、查建华.上海社会保障和谐发展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5
[4]郑秉文.个人账户资产对社会保障可持续性的作用——2004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雷斯科特的理论贡献[A],见:高鉴国,展敏.资产建设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 9 月:121.
[5]张时飞,唐钧.建立个人发展帐户,破解城市低保配套制度困局[EB/OL].中国社会学网
[6]唐钧.资产建设与社会保障[J].社会保障制度 2005 年第 07 期
[7]柳清瑞、苗红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推迟退休年龄策略研究[J].人口学刊2004 年第 4 期
[8]2007 年上海人才资源状况报告[R],上海统计网
[9]郑秉文.建立社会保障长效机制的思考——国际比较的角度[J].管理世界2005 年第 10 期
[10]杨燕绥等编译.全球养老保障一改革与发展(社会保障译丛)[M].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 2003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