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师论文精选范文:财务报表透明化、股权构成及盈余管理关联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176
论文字数:37600 论文编号:sb201309161327178313 日期:2013-09-16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不论是从微观层面还是从宏观层面看,资本市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都越来越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外部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信息不对称,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操作性平台,管理者运用各种盈余管理手段调整、扭曲财务报告信息,使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不能得到保证。在这一问题上,国外及我国近几年发生的财务造假事件是典型的例证。美国安然公司 2001 年虚构了 12 亿美元的收入,世通公司 2002年虚增了 16 亿美元的报表利润,反观国内现状,琼民源、中航油、银广厦、郑百文等企业也卷入了财务造假丑闻,这些事件都与上市公司滥用盈余管理行为密切相关,引起了理论界、实务界、广大投资者及财务信息使用者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关注。目前,盈余管理已经成为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上市公司为了调整会计盈余,利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变更、操纵应计利润、隐瞒不利消息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使企业的盈余信息背离了真实的财务状况,财务信息严重失真,不能从客观上公允地反映公司的经营现状,这种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中小股东和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也给投资者、债权人等相关方利益造成了巨大损失。可见,盈余管理已经成为影响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障碍,如何有效地抑制盈余管理行为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信息是外部投资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直接对象,因此,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高低受到各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关注。由于盈余管理的存在,投资者与利益相关方从自身利益考虑,迫切要求掌握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透明度状况,不仅仅包括财务指标信息,而是要求掌握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及规划、发展前景等经营层面信息,以便于对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督,降低盈余管理的可能性。目前,深交所及一些权威研究机构每年都会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状况进行评价,我国也有很多学者自建评价体系研究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状况,但是,我国的信息披露机制还不完善,除了基本的强制性披露内容外,自愿性披露的内容都是由上市公司管理者视公司情况自行决定,导致上市公司掌握了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过程中大部分主动权,披露的信息质量严重受到企业股东及管理者主观因素、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因此,如何通过对财务报告透明度的评价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建立更为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规范我国股票市场的信息披露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目前,关于盈余管理、财务报告透明度的研究文献很多,但很少有学者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财务报告透明度和盈余管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财务报告透明度越高,越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增加股票价格中包含的盈余信息含量,提高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准确性,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投资者对财务报告生成过程的监督作用,增加了管理者的盈余管理成本,从而会抑制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对二者关系的研究有助于健全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机制、外部监督制约机制,提高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透明度,从根本上保护投资者利益,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会降低财务报告透明度,误导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做出错误决策,因此,为了提高财务报告透明度水平,有效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本文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研究了财务报告透明度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目的在于通过有效的外部监管与制约,增强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提供较为真实的企业财务报告透明度状况,识别并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及动机,同时建立并规范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机制,一方面保证财务信息的质量,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和监督机制,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很早,研究内容也较为丰富,而国内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学者才开始关注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现在仍处于探索阶段。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其实是一种“披露管理”,是管理者为了谋取私利而有目的地操纵财务信息生成过程的行为,其背离了中立原则。Healy 和 Wahlen(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在编制财务报告时运用估计判断、虚增构造手段以控制财务报告的行为,其目的是不让股东及利益相关者了解公司的真实经营情况和会计盈余信息。魏明海(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为了误导报表信息使用者,在财务报告编制的过程中进行某些会计选择的行为。可见,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私人收益。
目前,学术界将盈余管理分为两种,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是指企业运用会计准则在财务报告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掩盖自身真实业绩的行为;真实盈余管理,是企业通过控制正常的业务活动实现利润操纵的行为。一些学者认为应计盈余管理会影响企业的会计利润,但不能直接影响现金流,而真实盈余管理可以直接影响现金流,但学者对于哪种盈余管理更能反映操纵会计利润的行为并没有给出统一的结论,现有的国外、国内文献大部分都是围绕应计盈余管理展开的,研究真实盈余管理的文献很少。本文认为,真实盈余管理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对其识别需要进行大量的主观判断,也很难进行度量和监督,并且通过改变正常经营活动影响会计利润的盈余管理成本过高,目前的研究也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度量体系,因此,本文选择围绕应计盈余管理进行研究,以下提到的盈余管理也均指应计盈余管理。


第 3 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24
3.1 理论分析 ...... 24
3.2 假设提出 ...... 28
第 4 章 研究设计...... 34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34
4.2 变量设计及说明 .... 35
4.3 模型构建 ...... 46
4.4 统计方法与工具 .... 46
第 5 章 实证结果及分析.... 47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7
5.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9
5.3 稳健性检验 ....... 60


结论


本文研究的是财务报告透明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经过实证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财务报告透明度对盈余管理程度具有负向影响。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透明度越高,外部信息使用者获得的信息真实性、可靠性程度越好,其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委托代理成本越低,进而会增强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监督力度,提高有效识别盈余管理行为的概率。因此,财务报告透明度越高,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第二,股权集中度削弱了财务报告透明度对盈余管理程度的负向影响。在“利益协同效应”的影响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大股东利益与公司利益的一致性程度,一方面能更为有效地监督并抑制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另一方面也相应地增加了大股东的盈余管理成本。股权集中度调节作用的发挥为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第三,股权制衡度削弱了财务报告透明度对盈余管理程度的负向影响。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一股独大”的现象仍然很严重,企业的经营决策仍然由大股东或控股股东控制,致使股权制衡度水平较低,其他股东因缺少话语权难以对控股股东形成有效的制约。但是,股权制衡度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股东之间激励约束机制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随着我国股权构成的不断丰富,“一股独大”的现象会逐渐得到改善,股权制衡度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第四,第一大股东股权性质没有发挥对财务报告透明度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股权分置改革后,国有控股企业的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财务报告信息的透明度也在逐渐提高,并且其在企业经营、市场地位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国有控股企业的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明显弱于非国有控股企业。从这一角度看,国有控股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要更好,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要更低。
第五,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削弱了财务报告透明度对盈余管理程度的负向影响。机构投资者利用专业优势,不仅可以对管理者形成外部监督,提高治理效率和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也可以对管理者形成内部制约,提高其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但同时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会增加其与股东在公司利益方面的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对外披露财务信息透明度方面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薄仙慧,吴联生.国有控股与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盈余管理视角[J].经济研究,2009,(2):81-91.
[2] 崔学刚.公司治理机制对公司透明度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4,(8):72-80.
[3] 陈德萍,陈永圣.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11,(1):38-44.
[4] 陈小悦,肖星,边晓艳.配股权和上市公司利润操纵[J].经济研究,2000,(1):30-36.
[5] 蔡宁,梁丽珍.公司治理与财务舞弊关系的经验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11):80-84.
[6] 蔡吉甫.会计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J].当代财经,2007,(6):109-114.
[7] 程书强.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信息关系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9):129-136.
[8] 邓可斌,唐小艳.机构投资者真的有助于降低盈余管理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混合与平衡面板数据的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0,(5):71-78.
[9] 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证券分析师预测[J].金融研究,2007,(6):136-148.
[10] 高明华.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数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村级财务政策执行之调查分析与优化思路
下一篇:某银行财务危机警报体系研究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