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高管的超额薪酬问题持续引起人们的关注,不仅如此,这种天价薪酬现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怀疑,甚至触碰到人们能够容忍的底线。根据一项调查表明,在 2012 年中粮集团总裁获得 998 万元的高额薪酬,紧接着 2013 年同样分得 869.7 万元的报酬,连续两年成为上市公司央企高管薪酬中的“翘楚”。同时,在研究 2013 年我国 A 股企业相关数据时发现,A 股所有的 2502 家上市企业中,共有 29048 的高管领取高管薪酬,总计高达 130.2 亿元,平均计算发现竟高达 44.8 万元。这些数据所反映的高管薪酬现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管薪酬的设计制度也顺应发生着改变。比如由原来的按职位高低付酬改为现在的根据所在企业的绩效情况付薪,这样促使高管更好的为企业创造效益。然而现实社会中的情况却与此相差甚远,通过研究2013 年一些上市公司所公布的年报来看,高管的薪酬和企业的经营绩效基本没关系,有的甚至在企业经营利润下跌的情况下,高管依然可以拿到高薪,这种现象的出现引起我们的深思,因为这不仅有违常理,而且违背了我们的对薪酬制度改革的初衷。比如说,2013 年招商轮船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下滑了-249.7%,造成大约 22 亿元的经济亏损,可令人“欣慰”的是其总经理的薪酬却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约 3 倍之多,即从 18 万元增长至 85 万元。这种现象的发生说明我们的高管薪酬制度改革效果不突出,可以说并没有从根本上使薪酬与业绩挂钩这一理论真正实践,甚至有人提出高管们拿着高薪却做着无用功,没有对企业、股东甚至社会创造出任何经济价值,反过来却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同时也会拉大社会整体的贫富差距,引起人们关于社会公平的热议,从而将进一步加快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本文从政府补助的角度出发,着重研究政府补助对高管薪酬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给当期企业业绩造成何种影响,即高管是否会利用种种扶持政策改善公司的业绩,而不是靠个人努力获取薪酬,从而出现超额薪酬的现象。薪酬契约将薪酬与业绩挂钩的理论也许难以说明以上问题,而从管理层权力的角度或许可以得到相应的解释,以此来完善薪酬契约理论不足的部分。由此可见文章对解决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以及降低代理成本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政府补助对提高高管薪酬有积极作用,且与高管超额薪酬也显著正相关,即会导致高管薪酬的高估。同时,由此引起的高管超额薪酬对企业业绩的增长无任何帮助,反而会损害企业利益,可见政府补助的存在会对薪酬契约的有效性提出质疑,这样能够在让上市企业意识到他们在设计薪酬制度时,除了要把相关的基础性指标作为权重外,还要把政府补助这种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影响深远的指标包括在内,在考核高管人员的付出与努力方面提供一点有意义的参考价值,使得上市公司的薪酬方案更具有现实意义,有效提高薪酬契约的可实行性,从而切实起到刺激公司业绩提升的效果,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将政府补助这一政府行为与各上市公司的高管激励这一个体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相关数据的研究,检验该项政策的具体落实状况,是否使该受益的行业产业受益,达到政府补助的真正目的,使其成为国家监督政策落实的重要保障。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政府补助与高管薪酬相关性的文献综述
对于政府补助与高管薪酬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国内学者的研究数据加以了解。赵宇恒、孙悦(2014)认为高管变相分红的一种手段是由于政府补助的低效性和高管的寻租行为引起的政府补助。魏志华(2015)将研究目光放在新兴发展起来的新能源类市场上,这一行业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享受着各种财政税务补贴,以此为基础研究政府补贴对其的影响效果,最终研究表明政府补贴对提高企业绩效的作用并不显著,而作为投资这一新兴产业的各个投资者而言恐怕要失望而归了,反而是行业内各个高管们坐收渔翁之利,成为国家财税补贴的真正受益者。罗宏、黄敏、周大伟、刘宝华(2014)从另一个方面认为政府补助是高管提高业绩的方式,例如在薪酬业绩敏感度保持平衡时获得额外的薪酬,这样一来,高管寻租现象就变得轻而易举。马蔡琛(2004)认为高管获得的政府补助或多或少的会对他们自身有一定的益处,利用监督漏洞,在广泛的空间下,发挥最大的优势从而获得自身利益,这就偏离了政府补助的轨道,使其歪曲了本来意图,不能获得最初的效益,那么委托代理之间的矛盾加深,使得代理成本不降反增。章永奎(2013)通过对我国 2005-2010 年民营上市公司政治关联与薪酬差距的相关性研究中,得出如下结论:政治关联会拉大民营企业内部薪酬的差距,从而影响公司整体的经营业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政府补助毕竟是政府的一种行为,不可避免的会使政府中个别人获得私利,这样反过来企业业绩的增加就容易实现。其二是企业内部的高管在利用政府补助的过程中有寻租行为的发生,促使高管与普通职工之间的薪酬差距进一步加剧。步丹璐、王晓艳(2014)在以我国上市公司 2007-2010 的数据作为样本,实证研究获得政府补助的公司对其内部薪酬制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补助与内部薪酬的增加显著正相关,并且此类现象在国企中占比较高。除此之外,他们对政府补助进行软硬的划分,即在国有企业中表现为软约束,使得政府补助在国企的应用范围较为灵活,国企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意愿更好的享有各项福利政策,而在私企中则表现为硬约束,即政府补助在私企中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企业高管们不能任意使用国家给予的利好条件,也就不容易发生高管获得私利的现象。
..........................
2.2 政府补助与公司业绩相关性的文献综述
在国外关于政府补助与企业绩效研究的文献中,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可以说是最早进行的,文章中提出,完全开放的竞争的市场环境显然可以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但现实社会是很难做到完全竞争的,或多或少都不能完全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这时候政府补助的出现,可以干预市场中的一些行为,比如说对某些产业行业的政策扶持,或者在某方面税收提出优惠,使社会福利最大化这一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这项研究意义深远,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政府补助存在的合理性,也为之后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Wren 和 Waterson(1991)将研究内容细化,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进行研究,均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国家的财税补贴能有效促进就业,因为就业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能力水平、社会稳定的重要指标。因此国家愿意帮助那些能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企业,这就解决了民生大计问题中的重要一环。但同时也发现如果企业为创造就业环境而创造,这样得来的政府补助不见得对企业有积极影响。Harris(1991)在以北爱尔兰制造业为样本进行的关于政府补助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中得出同样相似的结果,即政府补助应发挥其本质作用,不能为了达到促进就业的目的而强硬获得。Lee(1996)则是研究韩国政府提供的各项财政税收与投资的优惠政策是如何影响其国家的制造业,结果表明,这些优惠政策确实在给制造业这个行业带来新的活力,促进本行业积极向上发展,但考虑到各个生产要素时效果确实不明显的,只能在资本增长这一方面有所进展。Breton Albert(1996)将研究聚焦在世界主要各国在政府补助方面的动机和方向上,非常明显的一点是政府补助最重要的动机就是从保护就业和吸引投资两方面共同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国情下,政府补助的方向有所不同,比如发达国家注重生产领域,愿意在这一部分给予更多优惠,相比较之下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关心消费方面,即将补贴多投资于消费这一部分。Van Tongeren(1998)通过研究荷兰这个国家对于企业各项投资补贴方面产生何种效果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投资补贴的唯一好处是能够提高本企业的偿债能力,避免企业在投资方面做出重大投资失误,但对整个社会的有效资源配置并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
........................
第 3 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14
3.1 概念界定..........................14
3.1.1 政府补助...........................14
3.1.2 高管薪酬........................14
第 4 章 实证研究设计.............................21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21
4.1.1 样本的选择..............................21
4.1.2 样本数据来源.................................21
第 5 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27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27
5.1.1 政府补助描述性统计分析.....................27
5.1.2 高管薪酬描述性统计分析.......................28
第 5 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政府补助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 5.1 是全部样本政府补助的描述性统计。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
(1)从样本数统计量中可以看到,三年的企业数基本保持在 2000 个左右(2089,2167,2265)。其中,非国有企业比例较高,并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2)从政府补助的均值来看,总体上政府补助表现为逐年增长的趋势;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所获得的政府补助较少,但是这种差距也在不断地缩短;
(3)从政府补助的标准差来看,国企为 4.41、4.10、3.76,非国有企业为3.56、3.52、2.97。这表明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之间政府补助的差异更加显著。
.........................
第 6 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本文以 2013-2015 年我国 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分析研究企业获得政府补助对高管薪酬会造成何种影响,对高管超额薪酬会造成何种影响,以及由于政府补助的介入而产生的超额薪酬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怎样的相关性,会给企业未来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1)政府补助与高管薪酬显著正相关,如数据所见政府补助每增加 1%,高管薪酬就增加 0.5%,即说明随着政府补助的增加,高管的薪酬也会随之增加。(2)政府补助与高管超额薪酬显著正相关,即公司高管会通过管理层权力异化政府补助的效果,获取超额薪酬,数据显示平均每增加 1%的政府补助,高管超额薪酬就增加 2.8%;(3)政府补助影响下的薪酬与公司业绩显著负相关,即政府补助导致的超额薪酬不利于企业业绩的增加,数据显示平均每增加 1%的超额薪酬,企业业绩就下降 0.4%。
本文通过从政府补助这一角度来考察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为企业在薪酬设计方面提供一点参考,即应当把类似政府补助这样的非经常性损益考虑进去,并且合理评估其权重,使薪酬契约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此外,还将管理层权力这一人为操纵因素考虑进去,为管理层权力理论的实践应用提供参考。最重要的一点,让政府重视关于政府补助的具体实施细节,避免政府补助效果发生偏差,维护企业发展的良好运行,进而保障相关产业行业的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略)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本文从政府补助的角度出发,着重研究政府补助对高管薪酬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给当期企业业绩造成何种影响,即高管是否会利用种种扶持政策改善公司的业绩,而不是靠个人努力获取薪酬,从而出现超额薪酬的现象。薪酬契约将薪酬与业绩挂钩的理论也许难以说明以上问题,而从管理层权力的角度或许可以得到相应的解释,以此来完善薪酬契约理论不足的部分。由此可见文章对解决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以及降低代理成本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政府补助对提高高管薪酬有积极作用,且与高管超额薪酬也显著正相关,即会导致高管薪酬的高估。同时,由此引起的高管超额薪酬对企业业绩的增长无任何帮助,反而会损害企业利益,可见政府补助的存在会对薪酬契约的有效性提出质疑,这样能够在让上市企业意识到他们在设计薪酬制度时,除了要把相关的基础性指标作为权重外,还要把政府补助这种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影响深远的指标包括在内,在考核高管人员的付出与努力方面提供一点有意义的参考价值,使得上市公司的薪酬方案更具有现实意义,有效提高薪酬契约的可实行性,从而切实起到刺激公司业绩提升的效果,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将政府补助这一政府行为与各上市公司的高管激励这一个体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相关数据的研究,检验该项政策的具体落实状况,是否使该受益的行业产业受益,达到政府补助的真正目的,使其成为国家监督政策落实的重要保障。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政府补助与高管薪酬相关性的文献综述
对于政府补助与高管薪酬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国内学者的研究数据加以了解。赵宇恒、孙悦(2014)认为高管变相分红的一种手段是由于政府补助的低效性和高管的寻租行为引起的政府补助。魏志华(2015)将研究目光放在新兴发展起来的新能源类市场上,这一行业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享受着各种财政税务补贴,以此为基础研究政府补贴对其的影响效果,最终研究表明政府补贴对提高企业绩效的作用并不显著,而作为投资这一新兴产业的各个投资者而言恐怕要失望而归了,反而是行业内各个高管们坐收渔翁之利,成为国家财税补贴的真正受益者。罗宏、黄敏、周大伟、刘宝华(2014)从另一个方面认为政府补助是高管提高业绩的方式,例如在薪酬业绩敏感度保持平衡时获得额外的薪酬,这样一来,高管寻租现象就变得轻而易举。马蔡琛(2004)认为高管获得的政府补助或多或少的会对他们自身有一定的益处,利用监督漏洞,在广泛的空间下,发挥最大的优势从而获得自身利益,这就偏离了政府补助的轨道,使其歪曲了本来意图,不能获得最初的效益,那么委托代理之间的矛盾加深,使得代理成本不降反增。章永奎(2013)通过对我国 2005-2010 年民营上市公司政治关联与薪酬差距的相关性研究中,得出如下结论:政治关联会拉大民营企业内部薪酬的差距,从而影响公司整体的经营业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政府补助毕竟是政府的一种行为,不可避免的会使政府中个别人获得私利,这样反过来企业业绩的增加就容易实现。其二是企业内部的高管在利用政府补助的过程中有寻租行为的发生,促使高管与普通职工之间的薪酬差距进一步加剧。步丹璐、王晓艳(2014)在以我国上市公司 2007-2010 的数据作为样本,实证研究获得政府补助的公司对其内部薪酬制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补助与内部薪酬的增加显著正相关,并且此类现象在国企中占比较高。除此之外,他们对政府补助进行软硬的划分,即在国有企业中表现为软约束,使得政府补助在国企的应用范围较为灵活,国企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意愿更好的享有各项福利政策,而在私企中则表现为硬约束,即政府补助在私企中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企业高管们不能任意使用国家给予的利好条件,也就不容易发生高管获得私利的现象。
..........................
2.2 政府补助与公司业绩相关性的文献综述
在国外关于政府补助与企业绩效研究的文献中,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可以说是最早进行的,文章中提出,完全开放的竞争的市场环境显然可以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但现实社会是很难做到完全竞争的,或多或少都不能完全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这时候政府补助的出现,可以干预市场中的一些行为,比如说对某些产业行业的政策扶持,或者在某方面税收提出优惠,使社会福利最大化这一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这项研究意义深远,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政府补助存在的合理性,也为之后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Wren 和 Waterson(1991)将研究内容细化,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进行研究,均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国家的财税补贴能有效促进就业,因为就业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能力水平、社会稳定的重要指标。因此国家愿意帮助那些能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企业,这就解决了民生大计问题中的重要一环。但同时也发现如果企业为创造就业环境而创造,这样得来的政府补助不见得对企业有积极影响。Harris(1991)在以北爱尔兰制造业为样本进行的关于政府补助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中得出同样相似的结果,即政府补助应发挥其本质作用,不能为了达到促进就业的目的而强硬获得。Lee(1996)则是研究韩国政府提供的各项财政税收与投资的优惠政策是如何影响其国家的制造业,结果表明,这些优惠政策确实在给制造业这个行业带来新的活力,促进本行业积极向上发展,但考虑到各个生产要素时效果确实不明显的,只能在资本增长这一方面有所进展。Breton Albert(1996)将研究聚焦在世界主要各国在政府补助方面的动机和方向上,非常明显的一点是政府补助最重要的动机就是从保护就业和吸引投资两方面共同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国情下,政府补助的方向有所不同,比如发达国家注重生产领域,愿意在这一部分给予更多优惠,相比较之下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关心消费方面,即将补贴多投资于消费这一部分。Van Tongeren(1998)通过研究荷兰这个国家对于企业各项投资补贴方面产生何种效果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投资补贴的唯一好处是能够提高本企业的偿债能力,避免企业在投资方面做出重大投资失误,但对整个社会的有效资源配置并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
........................
第 3 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14
3.1 概念界定..........................14
3.1.1 政府补助...........................14
3.1.2 高管薪酬........................14
第 4 章 实证研究设计.............................21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21
4.1.1 样本的选择..............................21
4.1.2 样本数据来源.................................21
第 5 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27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27
5.1.1 政府补助描述性统计分析.....................27
5.1.2 高管薪酬描述性统计分析.......................28
第 5 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政府补助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 5.1 是全部样本政府补助的描述性统计。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
(1)从样本数统计量中可以看到,三年的企业数基本保持在 2000 个左右(2089,2167,2265)。其中,非国有企业比例较高,并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2)从政府补助的均值来看,总体上政府补助表现为逐年增长的趋势;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所获得的政府补助较少,但是这种差距也在不断地缩短;
(3)从政府补助的标准差来看,国企为 4.41、4.10、3.76,非国有企业为3.56、3.52、2.97。这表明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之间政府补助的差异更加显著。
.........................
第 6 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本文以 2013-2015 年我国 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分析研究企业获得政府补助对高管薪酬会造成何种影响,对高管超额薪酬会造成何种影响,以及由于政府补助的介入而产生的超额薪酬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怎样的相关性,会给企业未来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1)政府补助与高管薪酬显著正相关,如数据所见政府补助每增加 1%,高管薪酬就增加 0.5%,即说明随着政府补助的增加,高管的薪酬也会随之增加。(2)政府补助与高管超额薪酬显著正相关,即公司高管会通过管理层权力异化政府补助的效果,获取超额薪酬,数据显示平均每增加 1%的政府补助,高管超额薪酬就增加 2.8%;(3)政府补助影响下的薪酬与公司业绩显著负相关,即政府补助导致的超额薪酬不利于企业业绩的增加,数据显示平均每增加 1%的超额薪酬,企业业绩就下降 0.4%。
本文通过从政府补助这一角度来考察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为企业在薪酬设计方面提供一点参考,即应当把类似政府补助这样的非经常性损益考虑进去,并且合理评估其权重,使薪酬契约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此外,还将管理层权力这一人为操纵因素考虑进去,为管理层权力理论的实践应用提供参考。最重要的一点,让政府重视关于政府补助的具体实施细节,避免政府补助效果发生偏差,维护企业发展的良好运行,进而保障相关产业行业的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