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职责、财务业绩及盈余管理联系的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60
论文字数:32600 论文编号:sb201301281057406266 日期:2013-01-31 来源:硕博论文网

1. 绪论


1.1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对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有重要影响,而在所有会计信息中,盈余信息又是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按理说,反映盈余信息的财务报告应该有助于利益相关者区分业绩较好的企业与业绩较差的企业,以利于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然而近几年国际、国内频发的企业会计丑闻使人们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这些丑闻的发生是市场上一系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缩影,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是盈余管理的滥用。目前,很多学者都认为盈余管理是个中性词。但在我国市场经济制度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最受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关注,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报表反映的企业业绩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经营实际,误导了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另外,由于盈余管理会引起企业各契约关系人之间财富的重新分配,甚至会引发他们之间的利害冲突,再加上过度的.盈余管理很容易演变成舞弊、欺诈、内幕交易等非法行为,所以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盈余管理似乎更多具有贬义的味道。
自2001年11月安然公司破产以来,美国知名大企业一连串的假帐丑闻使美国的良好信用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时任总统布什回应道:企业有责任保持诚信,而非试图捏造数字,财务数字应坦白而可靠。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是导致盈余管理发生的根本原因。根据受托责任理论,企业管理层因受委托人(根据利益相关者代理理论,此处委托人不单指股东,而是指除管理层之外的所有利益相关者)之托管理企业及其各项资产而负有受托责任,企业管理层按照会计准则编报的年度财务报告,反映了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在我国,确保财务报告真实完整已上升为法律、规章的要求,财务报告是企业对社会承担的法律责任。由此可见,保证盈余信启、的真实、可靠是企业社会责任题中应有之义。
以往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的关系,其意义是要为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提供有力的证据。以前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的研究可能忽略了影响二者关系的一些重要因素,如研发密度、企业所有权结构、企业风险、企业规模、财务杠杆、财务资源等。除了上面提到的影响因素以外,盈余管理也可能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的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蓄意的盈余管理行为会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由于从事社会责任活动可以提高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管理者为掩饰其蓄意的盈余管理行为有可能将社会责任作为堑壕机制以赢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此时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业绩的积极影啊将减弱。相反,当管理者不能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堑壕机制用于盈余管理时,企业社会责任则可能作为公司治理的替代机制抑制过度盈余管理对业绩的损害,当然最终财务业绩的增减取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的力量对比。因此,无论是从堑壕机制还是替代机制的角度来看,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的关系时考虑盈余管理都是必须的,也就是说要综合考虑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业绩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另外,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鉴于我国当期投资者保护薄弱的现状,公司治理成了影响盈余管理的程度与频率、进而影啊利益相关者和企业目标实现的重要万式,因此探讨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大股东控制等原因,我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水平低下,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成为盈余管理的直接动因,作为公司治理的替代机制,企业社会责任为消除或抑制盈余管理、增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的可靠性提供了可能。企业社会责任之所以可以作为公司治理的替代,是因为从企业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的理论溯源来看,责任是二者的共有内核,二者虽经历了合与分,但融合将是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的发展趋势(高汉祥、郑济孝,2010)’;处于从分到合的转折期,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的“治理”功能是相互补充的,当然建立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机制是抑制过度盈余管理的长远选择。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离不开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代理理论是研究二者关系的理论。根据利益相关者代理理论,代理人(通常指管理者)的蓄意盈余管理会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利益相关者会对管理者滥用权力进行回应(通过降低代理成本从而减少盈余管理行为),管理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冲突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冲突中最重要的。对“冲突”解释的最好理论就是博弈论,又由于代理理论是博弈论的一个分支,用博弈论的方法来重新审视与利益相关者代理理论相关的盈余管理问题就成了自然的选择。


2.文献综述


2.1相关概念、理论与方法
ark(1916)在《经济责任的改变基础》一文中提到:“迄今为止,大家没有意识到社会责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企业的责任。”这是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文献,但他没有给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Sheldon(1924)最早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还要考虑道德因素.社会利益远远高于企业盈利。Bowen(1953)最早提出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认为商.人应该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来确定政策、做出决策和采取行动。Davis(1960)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要求商人的决策、行动不能完全出于直接的经济和技术利益。此后,Da说S(1967)再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在于考虑一个人的行为可能对他人利益产生影恫的道德后果。Davis和Blomstrom〔1975)则进一步明确提出企业的决策者在追求企业自身利益时,应采取行动保护和改善社会福利。McGuire(1963)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仅要承担经济和法律方面的义务,还承担超出这些义务之外的责任。Calroll(197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希望企业履行的义务,社会不仅要求企业实现其经济使命,而且期望企业能遵守法律法规、重视伦理道德并履行公益。EPstein(198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对特别问题的决策结果相关,决策的结果应对利益相关者有益,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关注企业行为结果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3. 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业绩与盈余................... 45-76
    3.1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 45-56
    3.2 盈余管理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  56-57
    3.3 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关系的...................  57-75
    3.4 盈余管理对财务业绩影...................  75-76
4. 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业绩与盈余管理...................  76-89
    4.1 研究假设...................  77-79
    4.2 研究设计...................  79-83
        4.2.1 样本和数据...................  79
        4.2.2 变量设计...................  79-81
        4.2.3 研究方法 ................... 81-83
    4.3 结果分析...................  83-87
        4.3.1 回归分析...................  83-87
        4.3.2 稳健性检验 ................... 87
    4.4 实证结论、政策含义及局限性...................  87-89
5.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盈余管理................... 89-100
    5.1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  89-94
        5.1.1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历史渊源 ................... 89-91
        5.1.2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与未来 ................... 91-93
        5.1.3 推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策略...................  93-94
    5.2 我国企业盈余管理...................  94-98
        5.2.1 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的现状及动因...................  94-95
        5.2.2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盈余管理防范...................  95-98
5.3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的战...................  98-100


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1.加深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认识。通过盈余管理的引入突破了研究二者关系的传统分析框架,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公司治理的替代机制在我国是发挥治理功效的,而堑壕机制尚不起作用。2.企业重视各项政策的综合运用。既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防范过度的盈余管理,又要加强二者的战略配合,达到共同提高财务业绩的目的。3.企业加强制度建设。通过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企业抑制过度的盈余管理,提高财务业绩。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
1.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本文从两个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则务业绩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一是分析堑壕机制即管理者是否会借助企业社会责任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达到其盈余管理的目的。过度投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是非生产性的、耗费成本的,预期对财务业绩产生负面影啊。因为从事盈余管理的管理者会尽可能地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建立联系,这一行为降低了组织的灵活性,并且这些利益相关者目标冲突,可能延迟组织的决策过程,由此损害了财务业绩。二是分析替代机制,即企业社会责任能否作为公司治理的替代机制抑制盈余管理。若企业社会责任能抑制过度盈余管理对财务业绩造成的损害,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业绩的积极影响也可能表现出来,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共同发挥提高财务业绩的作用。本又在理论部分先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进行了理沦分析,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研究意义、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的作用机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理论假设.并探讨了盈余管理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影恫;后对企业社会贡任与盈余管理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的理论框架、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理论假设,并简要阐述了盈余管理对财务业绩的影响。
2.对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业绩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不考虑盈余管理时,当期和上一期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业绩都没有显著影响。(2)未发现盈余管理反向调整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业绩关系的证据,即不存在堑壕机制。(3)企业社会责任对盈余管理有抑制作用,说明在公司治理不完善时企业社会责任可以作为公司治理的替代机制抑制盈余管理;在替代机制起作用的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抑制了过度盈余管理对财务业绩造成的损害,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业绩有微弱的正向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与适度的盈余管理共同对财务业绩有微弱的正向影响。(4)企业规模、研发密度、管理者风险偏好、财务资源和财务杠杆对财务业绩有显著影响。其中,企业规模对托宾Q有负面影响,研发密度对净资产收益率有正面影响,管理者风险偏好对个股回报率有正面影响,财务资源对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个股回报率有正面影响,财务杠杆对ROE有正向影响但对托宾Q有负向影响—对会计指标与市场指标影响方向的背离说明市场可能还不是很有效,或说明不同利益群体对企业负债对财务业绩影响的看法不同。(5)本期财务业绩与上一期财务业绩是显著相关的,这说明财务业绩存在着明显的时间趋势。
3.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本文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盈余管理及其战略配合对财务业绩的影响。首先,回顾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历史渊源,分析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与未来,建议从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大力推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然后,分析了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的现状及动因,提出了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的盈余管理防范措施。最后,讨论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的战略配合对财务业绩的影响。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和进行盈余管理时不要过度。第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不应抑制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第三,防止企业借社会责任之名行盈余管理之实。第四,尽量避免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同时给财务业绩带来消极影响的战略配合,竭力同时发挥二者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白云霞,王亚军,吴联生,2005.业绩低于阂值公司的盈余管理—来自控制权转移公司后续资产处置的证据[J].管理世界,5:135-143.
2.陈可,李善同.2010.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关键要素视角[J].统计研究,7:105-111.
3.陈祥有.2010.A股发行公司护O前盈余管理与po后经营业绩的实证研究明.财经理论与实践,1:62-68
4.陈玉清,马丽丽.2005.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11:76-89,
5.陈致平.2002.企业盈余管理动因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网,2002-02.
6.邓健,任文举.2005.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辨析[J].商场现代化,24:72-73.
7.高峰,朱军.2009.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验证—基于湖南省上市公司数据[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14.
8,高汉祥,郑济孝.2010.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同源、分流与融合[J].会计研究,6:32-36.
9.郭红玲.2006.国外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联性研究综述[J]生态经济,4:83-86.
10.黄苏萍.2010.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和财务绩效[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63-67.


上一篇: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表准则之比对探究
下一篇:保险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研究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