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职责的财务绩效实例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73
论文字数:36900 论文编号:sb201405261054289761 日期:2014-05-26 来源:硕博论文网

1.导论


1.1问题提出
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概念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到现在已经将近百年,其在世界范围内系统性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兴起,研究的内容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界定、衡量渐渐演变到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性研究。这中间有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这个概念的“根本性颠覆”的驳斥,他们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也就是说企业的社会责任等同于其经济责任,也正是这些反对的声音成为了促使“企业社会责任”进一步深入规范研究的最有效的催化剂。虽然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界定、衡量指标体系建立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还未得到一致的论断,但是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下,越来越需要理清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和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现有的研究者中大部分都是基于Carroll (200⑴定义的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极少有学者是基于卢代福等学者定义的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的社会责任概念。研究者试图研究的有的是包括企业经济责任的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还有的是不包括企业经济责任的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本人认为虽然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在不断地丰满,但是其本质却在模糊。这是值得当下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首先思考并明确的问题。
…………


1. 2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档案研究的方法,利用现有的数据库资源进行研究。釆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分析数据并检验假设。本文的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评级机构润灵环球的CSR评分数据,总样本数量为696个。应研究需要,引入了调节变量,构造了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通过构造该模型来检验本文提出的假设;根据前文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路径分析研究,使得研究结论不仅更稳健而且更深入。本文从现实的关于国有企业是否履行过多的社会责任的争议出发,基于产权性质的不同,研究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绩效影响的机制。在研究中不断探索和深化,其内在逻辑与影响路径,试图解开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与其财务绩效之间的“神秘黑箱”,进一步为国企社会责任决策和相关的监管机制提供实证依据。通过分析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现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和其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但具有充分现实意义的研究领域,进一步基于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和现有的颇具争议的背景,提出本文基于国有产权性质的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和财务绩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主题,论证了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阐述了本研究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搭建了本文的基本结构框架,明确了本研究的理论、实践和方法贡献。
…………


2.文献综述


2.1现有的关子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和财务绩效相关性的规范研究
Preston和0’ Bannon (1997)在他们的论文中提出一个可能的社会财务业绩关系的类型学。他们区分了社会责任表现和财务绩效表现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同期的和随后的,相互关系分别是正相关和负相关,在此基础上,他们总结了六个支持假设的理论基础,见表2.1。利益相关者理论旳一些支持者认为,良好的社会责任绩效能够满足各类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最终会导致良好的财务表现,反之亦然。Cornel andShapiro(1987)认为如果不能满足各类非股东团体的期望,那么将会造成市场恐慌,会增加公司的风险溢价,最终导致更高的成本或者失去创造利润的机会。根据他们的分析,满足广义上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可以提高公司的声誉,从而对公司的财务绩效产生正面的作用,反之亦然。虽然公司可能希望在任何时候都展现一个好的企业公民的形象,但是他们的实际行为可能取决于可用资源。基于此,一个时期高的利润将会增加公司支持项目开展的资金,包括社会责任项目。公司管理层会为了追逐自身利益,损害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Weidenbaum L Vogt, 1987; Williamson, 1985)。 Posner & Schmidt(1992)、Alkhafaji (1989)通过研究支持了高层管理者在做相关决策时把自身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客户。基于高管的自利假说,管理层机会主义的社会绩效假说认为,当公司的财务绩效表现好的时候,管理层为了把握机会实现短期的自身利益会通过减少社会责任表现来保持现金流量。相反,当财务绩效较差的时候,管理层会试图转移公众的注意力,用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挡箭牌,来为自己的失职做掩饰或者说盖开脱。
…………


2. 2现有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和财务绩效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与很多研究不同的是,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和财务绩效的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有一种相辅相成的步调,最初是因为需要验证理论假设,产生了一批实证研究者,但是在他们的研究中因为得到的结果呈现不确定性,渐渐地演变出更多的理论来解释相应的结果。所以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和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发展,并不是如传统的研究那样先有理论再得到实证证实的套路,这与该研究的发展阶段有关。而说到该领域的实证研究,第一个采用实证方法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研_究的学者是Bragdon和Marlin(1972)。自此以后,该领域的实证研究如雨后春夢般涌现,但是却没有形成一股合力。截止目前为止,得出1文献综述的研究结论有正相关、负相关、倒U型相关,本文为进一步深化研究主旨,避免盲人摸象,各执一词,首先对己有的一部分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见表2. 3。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的相关关系研究,到了现阶段,需要的也正是一个合理而清晰的“顶层设计”;同时本文综合前人的研究结论,结合自身观点,认为导致结论不一致性或者未能找出某种规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2)缺乏一个全面和系统的社会责任指标和与之对应的财务绩效指,标;(3)有特定产权性质或者行业性质的深入研究,基于社会责任指标在不同产权性质或者行业背景下的特殊属性,对不同性质样本研究的外部效度和跨行业研究的内部效度尚待进一步强化和统一;(4)时期的选择;(5)缺乏严密的方法;(6)样本规模和构成受到限制。而面对清晰的顶层设计,我们 -就需要细化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对己有的研究进行注意深入、细化的探索。
…………


3.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9
3.1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对财务绩效的正向作用 .........20
3.1.1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对会计绩效的影响 .........20
3.1.2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对其市场绩效的影响......... 21
3.2国有企业产权性质减弱企业社会责任......... 22
4.实证研究设计 .........24
4.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24
4.2变量 .........25
4.3构建模型......... 28
4.3.1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 28
4.3.2构建路径分析模型.........29
5.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5.1描述性统计结果与分析 .........31
5.2相关性分析 .........32
5.3回归分析 .........33
5.3.1多元回归方程结果分析......... 33
5.3.2多元回归分析小结 .........35
5.4路径分析 .........36
5.4.1路径适配度检验......... 36
5.4.2路径分析结果......... 37
5.4.3路径分析小结......... 37
5.5稳健性检验......... 39
5.5.1稳健性测试结果一......... 39
5.5.2稳健性测试结果二......... 41
5.6实证分析小结......... 43


5.实证结果与分析


5. 1描述性统计结果与分析
表5. 1报告了我国企业分年度的社会责任绩效的分布情况。进入润灵环球评级评分体系的上市公司数量在两年间有一个明显递增的趋势,并且其CSR得分也有明显的上升,而这与我国从制度上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管作用和从社会关注度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激励作用是密不可分的。表5. 2根告了我国企业分国有/非国有的社会责任绩效分布情况。进入润灵环球评级评分体系的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占了 69. 97%,国有企业的平均CSR得分也明显高于非国有企业的得分,揭示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国企和非国企之间的分布和履行程度现状。也是支持本文研究意义存在的现实背景。多元回归方程模型一、二结果显示:我国上市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在总体上与企业的财务绩效成正相关的关系,社会责任履行较好的企业其财务绩效要优于社会责任绩效弱的企业(从会计绩效和市场绩效两个角度分别在5%、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其次,国有企业的财务绩效要显著差于非国有企业(从企业会计绩效和市场绩效两个角度分别在0. 001、0. 0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另外作为模型控制变量的企业规模、所在年份的系数也基本与现实吻合,还可以发现公用事企业的资产净利率在0. 05的水平上高于非公用事业,但是其市场绩效却要低于非公用事业,但是不显著。
……………


结论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国有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绩效是由其规模决定的,而规模大小会显著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这一观点已经被很多学者证实。本文建议监管者和国企高管应该客观地从数据出发对国企的社会责任进行评价,建立相关定量标准,规避主观或者以偏概全的“国企承担了太多的社会责任”的论断。林毅夫(2001,2004)提出国有企业应该剥离政策性负担。结合本文实证结果,本文认为从国企监管者、国企本身和利益相关者都应该树立起科学的国企社会责任观,我国国企的社会责任绩效在数量上是合理的,但是其质量上(结构上)是缺乏效率的,我国国企现阶段社会责任绩效在总体上将外部影响内部化的效率是显著低于非国有企业的。国企应该更加注重提高其企业社会责任的自主选择权,进而提高其社会责任绩效的财务效率。
……………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