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2008 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迅速增长。自 2010 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我国的经济增速逐渐放缓。至 2015年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6.9%,经济增速跌破 7%,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从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时期过渡到了中高速增长时期,也预示着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新常态下,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是经济实际增量依然可观,新常态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经济新常态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经济转型升级,从以往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逐步转向创新驱动,寻找到我国经济的下一个迅速增长点成为了关键。
正基于此,自 2013 年以来国务院以及各部门不断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旨在以创新驱动,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财税〔2014〕75 号规定,以科技含量高为特点的六大行业所在的企业,自 2014 年 1 月 1 日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在企业所得税法中,可以采取加速折旧税前扣除的方法。财税〔2015〕106 号将享受加速折旧政策的适用范围扩展至六大行业与四大领域所在的企业。为鼓励企业从事研发活动,依据财税〔2014〕75 号,对于所有行业的企业自 2014 年 1 月 1 日后购进的专门用于研发的机械设备价值不超过 100 万元的,允许一次性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相应的,在 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一项保就业促增长的新的政策措施。无论是我国企业所得税的最新税收政策还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指导方针,都表明我国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程度与以创新为驱动要素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心。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最早在国科发火〔2008〕172 号文件中确定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并在我国《企业所得税法》中明确规定,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资格的企业减按 15%缴纳企业所得税。2016 年 2 月份,受国家新一轮鼓励科技研发政策的影响,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进行修订。新文件与旧文件相比具有两项较为明显的变化:第一,扩展了高新技术企业领域的范围,增加“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第二,降低了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要求,让更多从事自主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能够享受企业所得税税收减免优惠。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逐步从以往的以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以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国务院各部门近年来颁布的财税政策与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方针再次将企业科技研发问题推向高潮。伴随着 2016 年初,国家相关部门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修订,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成为目前的热点话题。
第三章 融资方式影响盈余管理的机理分析................... 161.1 研究背景
2008 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迅速增长。自 2010 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我国的经济增速逐渐放缓。至 2015年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6.9%,经济增速跌破 7%,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从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时期过渡到了中高速增长时期,也预示着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新常态下,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是经济实际增量依然可观,新常态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经济新常态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经济转型升级,从以往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逐步转向创新驱动,寻找到我国经济的下一个迅速增长点成为了关键。
正基于此,自 2013 年以来国务院以及各部门不断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旨在以创新驱动,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财税〔2014〕75 号规定,以科技含量高为特点的六大行业所在的企业,自 2014 年 1 月 1 日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在企业所得税法中,可以采取加速折旧税前扣除的方法。财税〔2015〕106 号将享受加速折旧政策的适用范围扩展至六大行业与四大领域所在的企业。为鼓励企业从事研发活动,依据财税〔2014〕75 号,对于所有行业的企业自 2014 年 1 月 1 日后购进的专门用于研发的机械设备价值不超过 100 万元的,允许一次性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相应的,在 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一项保就业促增长的新的政策措施。无论是我国企业所得税的最新税收政策还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指导方针,都表明我国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程度与以创新为驱动要素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心。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最早在国科发火〔2008〕172 号文件中确定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并在我国《企业所得税法》中明确规定,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资格的企业减按 15%缴纳企业所得税。2016 年 2 月份,受国家新一轮鼓励科技研发政策的影响,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进行修订。新文件与旧文件相比具有两项较为明显的变化:第一,扩展了高新技术企业领域的范围,增加“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第二,降低了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要求,让更多从事自主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能够享受企业所得税税收减免优惠。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逐步从以往的以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以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国务院各部门近年来颁布的财税政策与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方针再次将企业科技研发问题推向高潮。伴随着 2016 年初,国家相关部门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修订,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成为目前的热点话题。
本文在原有学者对上市公司全行业融资过程中盈余管理行为研究的基础上,
探究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是否与其他行业不同。同时,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所取得的稳定性且具有机会成本属性的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定义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融资方式。在此基础上探究税收融资方式如何作用于企业融资过程中其他融资方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且考察政策改变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税收融资过程中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能够帮助我们认清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盈余管理的特征,起到降低信息不对称的作用,更好的保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1.2.2 研究意义
1.2.2.1理论意义
(1)目前有关融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大多是以上市公司全行业为研究对象。本文考虑到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活动涉及高度不确定性的经营风险,因此将研究对象界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探究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与其他行业相比,是否有所不同。本文的研究可以丰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的理论成果。
(2)本文针对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将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所取得的稳定性且具有机会成本属性的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定义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融资方式。本研究丰富了上市公司相关融资理论的研究成果。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新技术企业
1.2.2 研究意义
1.2.2.1理论意义
(1)目前有关融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大多是以上市公司全行业为研究对象。本文考虑到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活动涉及高度不确定性的经营风险,因此将研究对象界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探究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与其他行业相比,是否有所不同。本文的研究可以丰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的理论成果。
(2)本文针对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将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所取得的稳定性且具有机会成本属性的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定义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融资方式。本研究丰富了上市公司相关融资理论的研究成果。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新技术企业
2016 年 2 月,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修订并印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其中将高新技术企业定义为:“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居民企业。”此定义与 2008 年科技部初次印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基本一致。由此定义可以看出,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是采取列举法,划定了基本高新技术企业领域的范围,在此范围的企业只要符合相关条件要求就可以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全行业中只要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就可以认定为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企业所得税税率优惠。
本文借鉴此定义,将高新技术企业定义为具有研发能力且从事科技含量高、增值高的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从此定义来看,高新技术企业区别于其他非高新技术企业的关键在于:产品科技含量高、且企业自身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而此定义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的定义主要区别在于将列举式变为概括式,即“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概括为“产品科技含量高、增值高的领域”,但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所规定的范围并没有发生变化。定义的逻辑概念。
框架如图 2-1 所示,图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即为本文研究对象。

..........................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框架如图 2-1 所示,图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即为本文研究对象。

..........................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指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通过契约达成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关系。在企业最早的组织形式下,所有人即为企业的管理者。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大与经营的复杂化,企业的经营需要具有专门管理技能的人参与。因此,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企业所有者聘请具有专业化知识的管理人从事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这导致了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考虑到理性经济人的自利行为假设,企业所有者的目标是使自身财富最大化,而企业管理者的目标是使其收入最大化,二者的目标偏离导致了股东与管理者的矛盾与冲突。
在资本结构决策的过程中,委托代理成本体现在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方面。一方面,股东有动机将债权人提供的资金投资于高风险项目,使得项目风险超过了债权人的预期水平。由此可见,二者的冲突在于,如果项目投资成功则股东取得超出本金及利息外的高额收益,如果项目投资失败债权人将承担高额损失。另一方面,若企业处于财务困境而且资产负债率较高时,股东将会放弃对于企业整体价值而言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因而,股东与债权人的冲突体在于,项目的所带来的现金流量只能偿还本金与利息而股东未能因项目投资获利。委托代理收益体现在企业举债对经营者的约束方面。由于公司通过债务筹资,企业经营者要承担还本付息的压力,因而对其经营管理行为产生了约束。
在资本结构决策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当局为了避免对外传递信号,首先会考虑采用内部融资,如果内部资金来源不能满足企业资金需求,企业管理者才会考虑外部融资。如果管理者采用债务融资,对外传递出企业未来业绩好的信息。在企业外部融资的过程中,只有管理层对未来的经营状况有信心,预计能够还本付息,企业管理者才会决定采用债务融资。相对来说,如果采用股权融资方式则表明企业管理者对未来的经营状况、能否收益没有把握,因而对外传递出负面的消息。在企业股权融资的过程中,如果当即进行股权融资,管理层的行为对外传递公司股价被高估的信息,因为只有股价高估时才能取得更多的股权融资额,这对有效的资本市场来说将会是利空消息。相反,如果管理当局推迟股权融资,则会对外传递出公司股价被低估的利好消息。
...........................
在资本结构决策的过程中,委托代理成本体现在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方面。一方面,股东有动机将债权人提供的资金投资于高风险项目,使得项目风险超过了债权人的预期水平。由此可见,二者的冲突在于,如果项目投资成功则股东取得超出本金及利息外的高额收益,如果项目投资失败债权人将承担高额损失。另一方面,若企业处于财务困境而且资产负债率较高时,股东将会放弃对于企业整体价值而言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因而,股东与债权人的冲突体在于,项目的所带来的现金流量只能偿还本金与利息而股东未能因项目投资获利。委托代理收益体现在企业举债对经营者的约束方面。由于公司通过债务筹资,企业经营者要承担还本付息的压力,因而对其经营管理行为产生了约束。
在资本结构决策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当局为了避免对外传递信号,首先会考虑采用内部融资,如果内部资金来源不能满足企业资金需求,企业管理者才会考虑外部融资。如果管理者采用债务融资,对外传递出企业未来业绩好的信息。在企业外部融资的过程中,只有管理层对未来的经营状况有信心,预计能够还本付息,企业管理者才会决定采用债务融资。相对来说,如果采用股权融资方式则表明企业管理者对未来的经营状况、能否收益没有把握,因而对外传递出负面的消息。在企业股权融资的过程中,如果当即进行股权融资,管理层的行为对外传递公司股价被高估的信息,因为只有股价高估时才能取得更多的股权融资额,这对有效的资本市场来说将会是利空消息。相反,如果管理当局推迟股权融资,则会对外传递出公司股价被低估的利好消息。
...........................
3.1 管理层融资决策分析的理论路径 ........................16
3.2 基于供应链而形成的信用融资影响盈余管理的机理分析..................17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 23
4.1 研究假设 ........................... 23
4.1.1 基于供应链而形成的信用融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23
4.1.2 内部融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24
第五章 实证研究结果及稳健性检验........................ 35
5.1 融资方式影响盈余管理的实证结果....................... 35
5.1.1 描述性统计........................ 35
5.1.2 相关性分析...................... 36
第五章 实证研究结果及稳健性检验
5.1 融资方式影响盈余管理的实证结果
5.1.1 描述性统计
依据前文中的实证设计、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选取,本节对模型中涉及的主要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报告的结果如表 5-1 所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本文在融资方式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基础之上,对文中界定的 2013-2016 年上市 A 股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模型分析与稳健性检验。根据前述章节分析,本文研究发现:
(1)在基于供应链而产生的商业信用融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方面,商业信用融资与应计盈余管理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但与真实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即商业信用融资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管理者对应计盈余操控的动机,并且税收融资使其影响加强。但是,信用融资并不能减少企业管理者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
(2)在内部留存收益融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方面,留存收益融资与应计盈余管理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留存收益融资可以有效减弱管理层运用应计方法对盈余的操控。进一步说,税收融资企业更容易通过安排研发活动的手段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3)在银行贷款融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方面,银行贷款融资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高新技术企业可能为了达到银行贷款授信条件而同时进行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但是税收融资可以有效减少管理层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
(4)在外部股权融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方面,股权融资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都呈现著正相关关系,即高新技术企业可能同时运用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手段以达到法律对股权融资经营业绩等约束性条件要求,此结论与全行业股权融资盈余管理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