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的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并持续稳步向上推进。初步预估2017年度全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去年相比有七个点左右的增长。很明显目前我国的经济稳步发展,稳定保持世界第二的位置。
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推动了我国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资本市场是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实体经济是资本市场的基石,资本市场产品构建在实体产品之上,并且资本市场产品的价格与实体产品价格正相关。所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繁荣。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也给实体经济带来了很多的融资渠道,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在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互相促进之下,我国的证券市场虽然还不能与发达国家平起平坐,但也已初具规模,相应的监管体系也逐步建立并在不断完善之中。
然而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病症也不断涌现。我国的资本市场与发达资本市场相比还是年轻的,缺乏经验,再加上法律法规的滞后性,使得我国的监管无法跟上证券市场的发展步伐。其中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公众公司财务造假行为频发,并有增长的趋势。
随着我国的资本市场向纵深化发展,财务造假问题也越来越得到各方面的重视。尤其是在万福生科、海联讯、欣泰电气等大案的披露之后,我国证券市场的痼疾也越来越多的浮现出来。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的主要研究
1.2.1.1有关财务造假动因理论
动因理论是研究财务造假行为动因的理论,是进行财务造假的前提,没有动因也就不会有财务造假行为。所以动因理论在财务造假理论研究中有重要的地位。国外对动因理论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成果。国外学者在对动因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财务造假三角理论、风险因子理论、GONE动因理论和财务造假冰山理论这四个较有代表性的理论。
(1)三角理论
舞弊三角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劳伦斯提出,在财务造假动因理论的研究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劳伦斯认为,需求、机会和合情合理是财务造假产生的三个条件。后来史蒂文阿伯雷齐特在舞弊三角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企业财务造假行为是在压力、机会和自我合理化三者互相作用下促成的,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他的观点是对劳伦斯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经营环境、资金压力等都会给企业带来压力,企业在这些压力作用下也就有了财务造假的动机。机会是指企业客观上存在可以进行造假行为的渠道,包括制度上的漏洞,监管的死角等,使造假行为人在进行造假活动时不易被发现、被揭发或者受到相关处罚,压力和机会具备之后,自我合理化便成了导火索,它是主观意识上的催化剂,即企业舞弊者必须找到某个借口,该借口不一定要合乎情理,只要能够帮助舞弊行为人摆脱道德束缚即可。该借口直接促成了舞弊行为的产生。
.....................
2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理论及内在逻辑
2.1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也叫新有序理论。是指信息的可取得性是不同的。主体所处的地位不同、能力不同、客观环境不同等都会使信息使用者获得的信息有所差异。比如企业的内部管理者比外部投资者更具有信息优势,更容易获得企业内部的信息,也能获得有关企业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能真实了解企业内部的整体经营状况。而外部投资者获得公司资讯的渠道很窄,通常只能通过上市公司的对外公告,如果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不真实,那么投资者获得的信息就有偏差,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实际运营状况,会误导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当然如果投资者有内部渠道,也可通过内部渠道获得信息,但以这种方式获得的信息带有法律风险,很有可能会触犯国家的法律。所以这种方法不可取。
在传统经济学学者进行经济学理论研究过程中,通常会假设所研究的行为人各方都掌握相同的信息。但现实中,经济活动行为各方拥有的信息不一定相同。信息的不对称必然导致信息拥有方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因为经济交往往往处于零和博弈中。对于信息不对称现象产生的原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但从本质上说,其产生可分为主观和可观两方面。主观方面是不同的经济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差异较大,客观方面是经济体获取信息的数量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以信息差异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在经济领域,会对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信息不对称现象加以控制。
.....................
2.2财务造假动因理论一GONE理论
(1)贪婪因子
贪婪因子是舞弊主体主观个性的一种特征,体现个体的价值判断,特别指诚信文化的缺失和道德水平的低下。舞弊主体追求个体效用最大化。贪婪在企业中可以体现在管理层的风险偏好水平、管理层持股比例以及管理层控制权和剩佘索取权的不匹配等。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和管理层的持股比例更容易激发贪婪的心理,使舞弊主体通过舞弊来攫取超过自身合法的额外利益。获取的额外利益越多,舞弊者的贪婪心理越容易膨胀,循环往复,导致了财务舞弊的恶性循环。
(2)机会因子
机会因子是舞弊者假借用来隐藏舞弊过程并躲避惩罚的时机。通常来说,企业机制上的缺陷会为舞弊的发生提供舞弊机会。机会因子包括内部因子和外部因子。内部因子表现在不合理的公司股权架构、僵化的董事会和监事会设置和失效的内控等治理结构缺陷上;外部因子主要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的不当审计和保荐机构的督导失效。
(3)需要因子
需要是进行财务造假的动力来源。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造假的需求主要有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两种。内部需求来源于公司内部,外部需求来源于公司外部。内部动力来源主要有:企业陷入了财务困境,企业的经营业绩不理想。管理层认为如果将企业的真实情况对外公布,会使企业的股价造成大幅度下跌,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外部压力主要是我国对于上市公司上市、再融资、退市等方面的财务要求。我国的企业以中小型为主,IPO的要求很高,本身能够进行IPO的企业并不多。我国的IPO制度采用审核制,IPO的企业从申报到上市成功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跨期至少两年,而且很多都在上市申报过程中被证监会否决,能够真正上市成功的企业并不多。所以上市公司这个壳资源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当公司业绩不佳时,上市公司出于保壳需要,便会铤而走险。
......................
3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分析...........15
3.1财务造假的定义.............15
3.2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现状、特点及危害..........15
4金亚科技财务造假案例分析...........28
4.1金亚科技案情介绍.............28
4.2金亚科技财务造假手段分析..............28
5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对策建议...........34
5.1公司层面............34
5.1.1完善内部控制结构和相关制度并有效执行.............34
5.1.2加强审计委员会的监管职责和审计委员的责任意识............34
5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对策建议
5.1公司层面
5.1.1完善内部控制结构和相关制度并有效执行

.........................
6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在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成为了很多企业梦寐以求的融资渠道。公司上市后股份的溢价效应确实也让很大一部分股东在一夜间身价暴涨。很多公司为了上市融资,公司股东为了上市获得资本溢价从而使自己的资产增值,或者维持公司的上市地位等目的不惜进行财务造假。如果造假行为频发,涉案金额过大,会阻碍我国证券市场良好有序稳步的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抑制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本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基本情况、形成原因、表现特征、带来的危害和手段种类,选取了金亚科技这个近年来较为轰动和典型的案例从造假手段和造假原因进行了形象而又深入的分析,并在上述阐释分析以及参考其他观点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些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对策建议,期望从公司层面、外部中介机构层面、投资者层面和政府层面四个层面形成以公司自我约束为基石、政府监管为中心、外部中介机构监控为桥梁、投资者监督为补充的监管模式。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