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硕士论文精选十篇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6241 论文编号:sb2018090721491722909 日期:2018-09-16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财务管理论文,财务管理学主要有西方经济学、会计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管理学、经济法、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财务分析,设置这些课程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财务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财务管理硕士论文精选篇一

 
一、导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20世纪中叶,国际互联网(又称因特网,internet)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国际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正如19世纪发明的电话一样,它和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直接促进了金融业经营和服务模式转型和创新,使人类进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经济时代。由于国际互联网逐渐成为全球通信与交易的媒体,全球上网用户呈级数增长趋势。截止2011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数达到21亿,中国网民已增至4. 85亿人,超过了世界上其它任何一个国家。2010年,互联网服务市场规模超过一千亿,电子出版、网络视频、微博等新业务新应用发展迅速,移动互联网规模快速增长,手机阅读、移动支付、手机电视等新业务不断丰富,极大带动了基于互联网的各类智能终端的发展,2010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超过五千亿,占比3.3%,与此同时中国互联网企业迎来第三次上市高潮,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纷纷上市。电子银行是运用信息及网络技术创造的新的银行经营方式,其核心是银行结算的诞生。现代商业银行要在保持并增强传统结算优势的基础上获得更大发展,就必须依托网络技术,大力发展电子银行,把原有的结算优势从网点通过网络延伸到客户,以此不断提升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互联网出现为电子银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
 
(二)研究内容和思路
 
1、 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的内容是建设银行韶关分行个人电子银行营销策略的问题。本文将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和金融学等理论相结合,从韶关建设银行个人电子银行建设情况着手,并借助SWOT分析和市场细分析理论,对建行韶关分行个人电子银行营销的环境与现状进行分析,并进行了市场定位,进而提出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营销策略,以及如何对实现营销策略提出了实施保障措施,为建行韶关分行个人电子银行的业务发展提供发展思路。通过电子银行服务渠道,银行不仅可以提供结算、贷款、信用卡等传统金融服务,还可以根据客户市场需要,销售保险、证券、基金等其它金融产品,提供对各种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的收费、缴费服务。更进一步地,商业银行可以在整合各类渠道的销售产品的基础上,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提供物理网点分销渠道根本无法提供的全新服务。此外,电子银行提供了一个平台,为商业银行建立客户信息及客户关系管理创造了条件。电子银行是一项高度集约化经营的业务,客户数据和信息准确且完整地集中在一个统一的数据中。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电子银行汇集的丰富的客户资料,加强对客户消费和交易行为的分析,了解客户需求,迅速开发新产品,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推动客户需求,从而在日趋激烈的金融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
 
二、相关理论综述
 
(一)企业营销相关理论
1、电子银行概述
2009年1月7日,我国正式发放3G牌照,从此,我国移动通讯业务发展进入3G时代。随着3G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以及以Iphone、Android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的兴起,如今人们正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据易观国际的分析报告,截止2012年5月,手机用户已超过10亿,预计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将突破6亿,超过互联网用户数量。手机银行是建设银行在手机渠道上推出的新一代电子银行服务。客户只需将本人手机号与建设银行账号绑定,就可通过手机终端安全、便捷地办理银行各项金融业务,随时随地地体验结合最新移动数据通讯技术的现代金融服务。主要有以下功能:快捷查询、转账、信用卡还款、缴费等功能。1992年,当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尔还的GSM网络上发送成功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当初这项为解决手机话费过高而推出的低廉文本信息的服务,这个看似非常小孩玩意的一个通讯交流的东西,竟会在多年后对人们经济文化生活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尽管移动市场发展飞速,短信仍是手机用户普及率最高的一项服务。主要有以下服务功能:查询服务、账户变动通知、账户信息通知、转账汇款服务。
……………
 
(二) 国内外银行业电子银行业务的研究进展与实践
客户可以不出户地享受各种银行服务,网点问题不再成为银行扩张的制约因素。网上银行作为一种新型的客户服务方式迅速成为国际银行界关注的焦点。由于电子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时间较早、普及程度较高,网上银行在发达国家迅猛发展,年均增长速度达50%以上。目前,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电子银行依托综合经营的优势,提供的电子银行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传统银行业务,同时注重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电子银行产品在服务种类、服务渠道、经营地域的覆盖面上都努力迎合市场需求,不断推出新的电子银行产品。手机银行,是结合了货币电子化和移动通信的一种新型服务,随着移动电话的普及和通信网络的发展,于1998年5月在国外逐步出现。国际上率先实现商业性运作的手机银行是1998年5月由东欧的捷克Expandia银行与移动通信运营商Radiomobile公司在布拉格地区联合推出的,可为客户提供包括账户查询和安全支付在内的大量在线金融服务。1999年1月,美国花旗银行与法国Geraplus公司、美国Ml公司携手推出了手机银行。而法国截止2001年底已经有90%以上的银行幵通了手机银行业务。日本和韩国虽然开展手机银行业务较欧美稍晚,但是发展迅速,手机在日本和韩国已经成为主流支付方式;在韩国,消费者已经把手机为信用卡进行交易支付,所有韩国的零售银行都能提供手机银行业务。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基于Iphone或Android系统的客户端模式的手机银行已成为主流。
……………
 
三、韶关建行个人电子银行营销环境与营销........... 12
(一)韶关建行的基本概况........... 12
(二)韶关建行个人电子银行营销环境分析........... 13
(三)韶关建行个人电子银行营销现状........... 19
(四)韶关建行个人电子银行营销策略........... 22
四、韶关建行个人电子银行业务的目标市场战略........... 25
(一)营销战略的指导思想 ...........25
(二)建行韶关分行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 26
(三)目标市场定位 ...........29
五、韶关建行个人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组合策略........... 30
(一)产品策略...........30
(二)价格策略........... 31
(三)分销策略 ...........32
(四)促销策略........... 37
(五)其它策略........... 39
 
六、建行韶关分行个人电子银行的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电子银行,从广义上讲,就是电子化、智能化的银行。电子银行代表现代商业银行的工艺流程和发展方向,使传统物理银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是现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发展电子银行的目的就是要把电子银行建设成为客户提供账户管理、转账支付、缴费、理财等多种服务功能在内的综合性渠道,成为建设银行物理网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拓展和延伸,成为连接银行与客户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成为全行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行韶关分行为了实现个人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策略的目标,需釆取以下措施:建设银行总行是全面加强电子银行渠道应用的“司令部”,相关部门既要明确分工,又要紧密配合,共同承担起全面加强电子银行渠道应用的组织推动职能。韶关建行在总行、广东省分行的领导下贯彻落实总行制定的电子银行发展战略,充分运用电子银行渠道拓展客户、分销产品、发展业务、服务客户,市分行设立专们的电子银行部负责组织推动及考核管理工作,安排与实施条线联动、部门联动、上下联动,支持业务部门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电子银行解决方案、设计、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支持和风险防控工作。对于营业网点,是全面加强电子银行渠道应用的重要阵地和基层战斗单元,是面向客户推介电子产品与服务的主战场,直接负责电子银行渠道客户拓展,引导客户通过电子银行渠道办理业务,促进业务分流,同时做好服务支持及关键环节、关键部位的风险防控工作。搜集客户在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与建议供电子银行部门研究与分析,促进电子银行服务渠道不断优化与完善,更好的为客户提供服务。
………………
 
结论
 
本论文研究的是建行韶关分行个人电子银行业务市场营销策略,在对个人电子银行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阐述的基础上,指出个人电子银行业务是对传统银行业务的补充和延伸,是一种创新渠道,同时从有别于传统业务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加快适应新形势下银行营销理念的转变,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推行服务型市场营销策略,充分发挥个人电子银行产品的特点和优势,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市营销体系和市场营销机制,从而有效推动个人电子银行业务的持续、快速地发展。通过对本文的研究,简单介绍了个人电子银行业务概念和特点,指出个人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符合市场营销的主要特征;文章以市场营销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了建行韶关分行自身经营条件及个人电子银行的发展现状,从促进银行结构调整,助推银行经营战略转型、降低银行经营管理成本,提升银行经营效益、促进提高银行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促进产品创新,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指出大力发展个人电子银行对于建行韶关分行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建行韶关分行个人电子银行业务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进行了 SWOT分析,确认了建行韶关分行外部机遇和威胁,以及建行韶关分行内部的优势和劣势,指出建行韶关分行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个人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战略,即重点发展优势机会战略的SO策略,促进个人电子行业务快速发展;通过对建行韶关分行的个人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现状的分析,总结了个人电子银行业务营销中存在的主姜问题,从而得出建行韶关分行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必须加快发展个人电子银行,进行产品创新。建行韶关分行个人电子银行业务的营销策略为在个人电子银行的目标客户进行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定位的基础上进行个人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组合策略的实施来应对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
……………
参考文献(略)
 

财务管理硕士论文精选篇二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020这一概念在最先由国外学者Alex Rampdl所提,很快这一概念就传递到中国,并且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020也愈发成为一个享有极高关注度的新模式。伴随全球电子商务逐渐趋往本地化及社区化向延仲发展,使得当今用户愈发幵始模糊线上与线下、信息与实物、以及现实现虚拟之间的界限,两者之间的关联更加紧密。目前火爆的Groupon、OpenTable、Restaurant.com和SpaFinder等网络商业网站均通过将线下商业形式与互联网成功的结合在一起,令互联网切实成为用户后线下使用与交易的第一步。020模式的核心很容易理解,即通过将原有线上用户引导到到地或其他区域的实体商业中去,但是前期的宣传与支付都通过线上来完成,随后到线下去使用之前购买的产品与服务。线下商业实体通过多种互联网途径(社区网站、团购、优惠推送、信息类网站等)把其相关宣传信息以最适宜的方式推送到目标用户,最大程度上的以更低的成本转换为自身付费用户。并且由于每笔交易都己经在网上成交,借助成熟的信息系统,其效果也是实时、准确、可査的[1]。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机构We are social日前发布了中国社交、数字、移动行业数据报告称,中国网购人均年支出2400元。网购人群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这里的人均年度可支配收入至少超过三万元。平时人们把剩下的大部分消费都花在了培训、餐馆、加油站、理发店、健身房等服务型设施,而020的预算中仅仅包括少量的在线旅游与团购。
 
1.2研究内容与目标
原有的线下商业产品与服务就能够充分利用低成本的互联网吸引用户,同时用户也能够借助互联网来大范围、高效的挑选最优产品与服务,另外成交可以在线结算,不再受制于地理限制,迅速即可达到一定规模。该模式最重要的特点是:广告效果准确可查,每笔交易可实时观测确认。目前釆用国内020模式经营的网站已经有很多,团购网是目前最大一类,如中团网、齐家网等大宗商品团购网站,拉手团购,美团网,团宝网等个人客户日常用品与服务团购网站,此外还存在以提供相关信息为主的黄页式推送网站,如赶集网和百度团购等应用。互联网界人士普遍认同020将会成为电子商务的下一座金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能简单的开发这个模式并经营成功。前段时间火爆的团购现如今经历千团大战后多数企业倒闭,很多网站仅仅是简单的照抄某一成功的020模式并不研究考虑真正的用户需求,并没有以研究用户为主导为其提供良好的服务体验,创造出持久共赢的模式。鉴于潜在的巨大用户群体所能够带来的大量新机遇,目前国内多数相关公司都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纷纷推出许多基于020概念的产品与服务,以期能够获得更多的用户关注,并提升新环境下的企业竞争力。但实际上却是仅有很少数的公司能够获得用户的认可,并切实为企业增加新的收入。然而对于其他公司所提供的大量020产品与服务,用户使用程度十分低,他们因为某些原因不愿去接受这些服务。所以相关公司迫切需要知道影响用户接受020电子商务模,式下产品与服务的关键因素,以此为突破重点,快速积聚自身用户,促成用户接受并使用相关产品与服务,提升公司竞争能力。
最新的应用与技术如何获得用户的认可,并逐渐开始接受并使用成为目前研究学者判断实现该新技术应用价値的重要方向。正是基于如何更好地实现新技术的价值众多学者纷纷提出了许多相关的采纳理论模型,以期能够找推开证实用户对某项新技术接受的主要影响因素。目前学术界应用最多的用户接受分析理论?属TAM、TRA和TPB。TAM模型是通过进一步在TRA和TPB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发展出来的。技术接受模型的核心仍旧基于TRA理论,但其通过不断从逐渐提出的如投入产出理论、期望理论、变革管理理论以及自我效能理论体系中借鉴有价值的部分,融合成为目前学术界应用最为多的经典理论。目前学术界研究均表明,任何单个模型对于某项新技术应用接收问题的分析能够具有部分解释程度,但是总体解释程度仍旧不足,或是不能很好适用于多个新兴技术应用。据此相关学者普遍将多个技术接受相关模型进行整合,由于这些不同模型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相互关联关系,所以融合而成的新模型将能够更好的解释用户面对新技术的接受使用行为,大大提升模型的适用程度。因此本文也将采用整合模型的思路,希望以TAM模型为主要参考,同时加入其他相关模型的变量,构建出020电子商务模式下中国大众用户接受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的基础框架。
 
第二章 文献理论综述
 
2.1研究主题概念定义
2.1.1电子商务概念定义
电子商务即通过利用一系列电子化通讯技术,如电子计算机、电子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支付、络广告、在线网站、在线数据库,以及数字安全验证等多种技术手段,得以实现将原有实体化的整个商务过程转变为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以及网络化12J。电子商务目前己经在我国逐渐普及,整年电子商务相关交易总量己经超过5万亿规模。并且增长趋势并未放缓,市场普遍预期电子商务市场总容量远未达到顶端,高速增长仍将延续,艾瑞咨询认为中国国内的电子商务市场规模总量在2013年将会突破12.7万亿。这是由于电子商务的诞生以信息电子化的手段,优化了原有商务效率低下与成本高昂的劣势。商家可以通过一系列电子化的手段,在大幅降低人力与物力的同时以更加低廉的成本,但更加高效的方式搜寻目标客户并即刻迅速的完成交易,并且这一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因而极大程度上更好地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为企业带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与投资机会。与此同时电子商务也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便利性,使得消费者能够更加高效便捷的找到所需商品与服务,同时享受足不出户,送货到户的服务体验。开放的网络环境又提升了消费者对产品与服务的广泛了解程度与认知,有助于消费者选择最适合自身的商品与服务。 
 
第三章研究模型设计与构建............. 21
3.1 研究模型框架构建......... 21
3.2 .研究模型变量定义.........     23
3.3 研究模型假设提出.........   23 26
3.4 研究模型总结......... 27
第四章研究问卷设计......... 29
4.1 研究模型量表开发与设计......... 29
4.2 研究问卷数据发放与回收.........31
4.3 研究问卷信度检验......... 31
4.4 研究问卷效度检验......... 33
第五章实证分析......... 35
5.1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情况......... 35
5.2 结构方程模型假设检验......... 37
5.3 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分析......... 39
 
结论
 
本研究在参考了众多用户采纳理论研究模型的基础上,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基础,同时参阅国内外多数学者在不同领域行业内关于用户采纳问题的实证研究模型与结论,引入感知成本,感知风险和使用经验几个新变量组成了本研究的理论研究模型。根据确立的研究模型,在参考前人学者关于各变量所开发的测度项,并结合020电子商务模式下的产品与服务的特性开发了研究测度量表,并制成调査问卷。通过大范围网络调研与小范围校内座谈会等形式,以学生和年轻人为主要调查对象回收调研数据248份,并通过科学的信度与效度检验后通过AMOS软件导入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在模型拟合程度较好,能够予以接受的基础上得到如下结论。
1. 020电子商务模式下用户的使用意愿正向影响其使用行为。
2. 020电子商务模式下用户的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其使用意愿。
3. 020电子商务模式下用户的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其使用意愿。
4. 020电子商务模式下用户的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其感知有用性。
5. 020电子商务模式下用户的社会影响不能够正向影响其使用意愿。
6. 020电子商务模式下用户的社会影响正向影响其感知有用性。
7. 020电子商务模式下用户的使用经验不能够正向影响其使用意愿。
8. 020电子商务模式下用户的使用经验正向影响其感知易用性。
9. 020电子商务模式下用户的感知成本不能够负向影响其使用意愿。
10. 020电子商务模式下用户的感知成本负向影响其感知有用性。
11. 020电子商务模式下用户的感知风险负向影响其使用意愿。
 
参考文献
[1] Techcrunch. Why 0nline20ffline Commerce Is A Trillion Dollar Opportunity [OL] 2010-08-07.
[2]张思光.电子商务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1-1. 16-21
[3]埃弗雷姆.特班.电子商务:管理视角.第五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5-1. 44-48.
[4]赵卫东.电子商务模式.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1.
[5] FI SH BEIN M, AJZEN I.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ofTheory and Research [M].MA: Addison.Wesley. 1975. 25-59
[6] AJZEN I, FISHBEIN M.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M].NJ: Prentice.Hall. 1980.112-149.
[7]李柱.大学生移动商务采纳意向的影响因素研宄[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10.
[8] Ajzen I.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behavior. In: KuhlJ, BeckmanJ, (Eds.). Action control: Fromcognition to behavior. Heidelberg, Germany: Springer.1985.11-39.
[9]段文婷,江光荣?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 16(2):315-320.
[10] 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第4版.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6-1.
 

财务管理硕士论文精选篇三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国际研究背景
自 20 世纪中期开始,由于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的快速发展引发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高新技术产业取代了传统工业,西方社会开始转型,逐步从工业社会跨入后工业社会。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部分城市开始调整产业结构,重构城市内部空间,城市工业布局由集聚型向分散型改变,绝大多数老工业企业或倒闭或搬迁,遗留了大量的废弃工业用地、工业建筑及生产设备等,它们面临着被彻底清除和毁坏的命运,随之而来出现了“城市文化特色危机”。为此,以英国、德国为代表的老牌工业化国家率先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进行研究,并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形成一股热潮。
 
(二)国内研究背景
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工业化与城市化起步较晚,目前正处于中后期发展阶段。但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展和工业用地的调整,一些城市开始了“退二进三”的功能置换:城市产业结构逐步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调整,位于市中心的工业企业逐渐向城市外围迁移,原有土地用于发展房地产、旅游等新兴产业。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工业开始衰退,一些城市甚至出现逆工业化发展的现象。在此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大量工业遗产在旧城改造和产业更替过程中正面临着被吞噬的危险,城市特色文化也面临着丧失的可能。因此,在国际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的影响和带动下,我国自本世纪初也开始了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问题的探索,并逐步走向深入。本论文试图通过借鉴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城市的基本情况,探讨城市特色文化视角下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问题,以期发挥出工业遗产旅游在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作用,推动我国城市特色文化建设。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目前,在国内外学术界,工业遗产旅游研究成果虽然十分丰富,但多从城市经济发展角度进行研究,而很少从城市特色文化建设角度进行探讨。本论文通过对工业遗产文化价值的解读和评价,分析工业遗产旅游与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从文化角度探讨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和基本路径,并以无锡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不仅是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更深层次的探索,弥补当前工业遗产研究的不足,也丰富了我国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个案研究。
 
(二)实践价值
自 20 世纪末开始,特别是进入本新世纪以来,我国始终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由此引发众多城市“摊大饼”式地无限蔓延,造成城市特色文化不断消失,出现“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的尴尬现象[1]。本论文所研究的课题,选取典型的“中国民族工商业城市”无锡作为实证案例进行研究,对于我国其他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启示意义。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文化
关于文化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英国学者 E.B.Tylor 对文化的定义被认为是最全面而准确的,他指出“文化是囊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在内的复杂整体”[31]。我国 1980 年出版的《辞海》对“文化”的解释是:广义上指人类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32]。虽然这些关于文化的概念和理解有所不同,没有形成一个被大家广泛认可的统一意见,但是它们均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文化的本质,为我们理解文化的概念和内涵提供了依据。据此,可将文化的概念界定为: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同时反作用于客观世界的物质、精神财富以及社会制度的综合体。同时,可将文化的内涵理解为:首先,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其次,文化是一种社会环境,是人的外化,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最后,文化是一种发展动力,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驱动力。
 
(二) 城市文化
与“文化”定义的众说纷纭相应,“城市文化”的定义也是莫衷一是。基于各自的研究视角和立场,专家学者们对城市文化概念所做的表述各自不同,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人,是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定义的[33]。广义的城市文化是指居住在城市内的居民在长期物质生产过程中积累的所有财富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而狭义的城市文化仅指精神文化。笔者采用广义的定义,将“城市文化”理解为在城市区域内,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与其他城市相互区别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因子,既可以是城市的特色产业建筑,还可以是城市的传统工业精神[34]。
 
第三章 工业遗产文化价值的解读和评价体系........12
一、工业遗产文化价值解读 ....12
(一)工业遗产文化价值分析的理论范式....12
(二)工业遗产文化价值的构成及其依据....12
(三)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解读.......15
二、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评价体系 ........17
(一)工业遗产文化价值的评价指标体系....17
(二)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评价方法与模型.......19
三、工业遗产文化价值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 .....22
(一)文化是工业遗产旅游的灵魂 ........22
(二)特色文化是工业遗产旅游的生命 ....22
(三)文化价值评价是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依据 ......22
第四章 城市特色文化视角下的工业遗产.......24
一、城市特色文化与工业遗产旅游 ........24
(一)城市特色文化的含义......24
(二)工业遗产旅游的含义......24
(三)城市特色文化与工业遗产旅游的关系.......25
二、工业遗产旅游的文化特征 .......25
(一)文化主题突出.......25
(二)地域文化鲜明.......26
(三)怀旧情结浓厚.......27
(四)教育功能显著.......28
三、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多元模式 ........28
四、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路径选择 ........34
第五章 案例研究.....36
一、无锡市工业遗产的文化特色 .....36
二、无锡市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评价 ......40
三、无锡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现状.....43
 
结论
 
工业遗产是城市历史的书写者和记录者,是城市经济、文化建设的创造者,对它进行保护与旅游利用,是城市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回顾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历程,它已经从十多年前的初步兴起逐步融入大众旅游的行列,成为旅游业的新生力量。中国工业博物馆、上海世博园、北京 798 文化创意区等的成功实践,学术界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都说明人们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意识在提高,对工业遗产的利用程度在加大。然而,在工业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工业遗产旅游的经济价值,而忽略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价值。因此,当务之急是把工业遗产当作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凝练和提升工业遗产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把工业遗产旅游融入到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之中去。
本论文正是基于城市特色文化的视角,在总结国内外工业遗产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工业遗产旅游进行初步研究。通过构建工业遗产文化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工业遗产旅游在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从城市特色文化角度提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多元模式和基本路径,并以无锡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了我国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一般启示。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笔者深切感悟到工业遗产涉及面广、体系庞杂,需要研究的方面很多。但由于自身学疏才浅以及时间、资料等限制,影响了论文研究的深入性,导致论文在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体系、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工业遗产旅游产品的创新设计、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与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等方面涉略不深,需要同行们共同努力,加强工业遗产旅游的基础性研究,为工业遗产旅游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齐美尔.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涯鸿译)[M].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
[3] L. Wirth. Urban is masa way www.51lunwen.org/travelmanagment/ of life [M],InKasinitz, Philip.ed. Metropolis: Centerand symbol of our Time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5.
[4]凯文 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刘易斯 芒福德.城市发展史(宋俊岭等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T.L.舒玛什.文脉主义:都市的理想和解体[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1.
[7]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施植明译)[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8]张丽堂.市政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83.
[9]林梓.城市文化及其发展[J].社会科学家,1987(1):13-15.
[10]东方缨华.城市文化与城市设计[J].城市,1989(1):34-35.
 

财务管理硕士论文精选篇四

 
第一章 引言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不仅仅停留在对物质的追求,更渴望精神层次的提高,因而,人们的消费开始逐渐转向文化和精神方面,尤其是人们对旅游的喜爱和重视,这也促使一些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也能解决当地的一些就业问题。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他们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也是都市人所没有的资源,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就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大力发展当地的旅游产业,使其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Barney 作为资源观理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从资源的价值性、稀缺性、不完全模仿性、不完全替代性及不完全流动性这五个方面来研究资源特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资源观理论也发展的相当成熟。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发展,用资源观理论来研究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也得到了一些学者的青睐,但是经过查阅发现目前从这一理论入手来研究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文献还是相对较少。民族地区固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如果想要发展当地的经济,只有开发其所拥有的特殊自然资源,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带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笔者经过多次的实地调研发现民族地区有丰富的异质性自然旅游资源,这些资源能够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能为其带来竞争优势。因此,本文以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为个案,以资源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实地调研所得资料,分析乳源县自然旅游资源是否具有异质性,以及这些异质性的自然旅游资源能否促进乳源县旅游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以期促进当地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 
该节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通过对当前游客对旅游业需求现状及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而希望能够为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可参考意见。
 
一、 研究背景
旅游业是现代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产业,它是为游客提供住宿、游览、购物、娱乐等环节的综合性产业。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愈加强烈,旅游业在各产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由于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因此,它能很好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促使更多的人就业。目前,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当地政府依托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并借助广告策划和宣传使当地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但是,还有一些民族地区由于处于老、少、边、穷地区,仅仅依靠国家每年的一些财政补贴是不能解决当地的贫困状况的。因为发展资金有限,因此当地的经济在发展中会面临很多问题,如交通阻塞、信息缺失等。因此,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讲,要想摆脱当地的贫困状况,只能依托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有些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偏远,因此有很多未经开发的自然旅游资源,因此,当地政府只有合理开发当地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加上合理的宣传才能促进当地旅游的发展。
 
二、 研究意义
通过上述对民族地区的分析可知,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偏远,因而有很多的自然资源未被开发,因此,民族地区如果想要发展当地的经济,只有通过合理开发当地的异质性资源,才能获取旅游经济竞争优势。因此,以资源观为基础,分析乳源县旅游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本文以资源理论(RBT)为基础论述了乳源瑶族异质性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经济竞争优势。文献综述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一、有关资源概念和分类的文献综述;二、有关资源观理论的文献综述;三、有关竞争优势理论的文献综述;四、有关乳源地区自然旅游资源分类的研究;五、自然旅游资源的异质性与旅游经济竞争优势关系的文献综述。
 
第一节     有关资源概念和分类的文献综述
 
一、 有关资源概念的研究
资源的概念和内涵非常广泛,不同学者对资源都有不同的理解。目前学术界对资源没有统一的定义,笔者通过整理将资源分为以下几类:
 
1、 从生态学角度定义资源的概念
一些学者从生态学角度出发,认为资源即为自然资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吕国平,1996;牛国鹏,2007 等)。《辞海》认为资源是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1]。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资源的定义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与《辞海》中的定义相比,该概念更加具体,但仍然把资源局限在自然资源的范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资源的定义是:“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2]。同时,牛国鹏(2007)也指出所谓资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石油资源等[3]。从上述学者或辞典对资源的定义可知,资源即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被人类开发利用,从而提高人类现在及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虽然这些学者对资源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述,但可以看出这些定义都是对资源的狭义解释,都没有超越自然资源的范畴。
 
第三章 个案分析.......19
第一节 个案的选择及调查过程.....19
第二节 乳源县旅游发展概况及其异质性......21
第三节 乳源县异质性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25
第四章 结论及建议........44
第一节 基本结论.....44
第二节 相关建议.......46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性及今后的研究方向.......47
 
结论
 
乳源县的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了山地资源、水资源、植物资源和峡谷资源等资源,上文关于乳源县自然旅游资源是否具有异质性及这些异质性资源是否促进了乳源县旅游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证实了乳源县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异质性及这些异质性资源促进了乳源县旅游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乳源县自然旅游资源具有异质性,主要表现在它具有稀缺性、不完全模仿性、不完全替代性和不完全流动性这四个特性。乳源县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稀缺性经过以上的分析论证,得知乳源县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稀缺性,乳源县自然旅游资源是否具有稀缺性,衡量的标准是其所拥有的资源是否具有特殊性和唯一性,经过分析得出乳源县拥有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稀缺性。乳源县的山地资源是非常特殊的,这里的南岭是广东省境内最高的山脉,因为地势高峻,它成为阻挡南北寒暖流的一个重要屏障,它既有亚热带特色,又有热带的某些特点,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同时由于这里是山水岩溶地貌,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独特的外挂钟乳石,这样的山地资源是只有在乳源县才有的,因此具有特殊性和唯一性。乳源县的水资源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在与山地的密切组合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奇特景观,如瀑布景观、溪流景观等,每条瀑布所呈现给游客的感受都是不同的,这种水资源景观是只有在乳源县才有的,是非常特殊的一种资源。乳源县的植物资源是在当地的独特气候下所存在的,这里有很多濒临灭绝的植物资源,且由于这里山地资源高且多,因此造就了植物的海拔分布,使得不同温度带的植物都能在这里生存,因此这里的植物资源是非常独特的。乳源县的峡谷资源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资源,这里的大峡谷是一种平地式峡谷,是非常特殊的,因此具有稀缺性。乳源县自然旅游资源具有不完全模仿性乳源县的自然旅游资源是否具有不完全模仿性主要是从资源是否模仿得到进行衡量的,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出乳源县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不完全模仿性。乳源县的山地资源是一种自然资源,是在当地独特的气候、地壳运动等的共同作用下,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形成的,因此是模仿不到的一种资源。乳源县的水资源所形成的景观是与当地的山地所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景观,且由于乳源县山地多雨,降水量又多于蒸发量,因此这些独特的特点形成了其不可模仿性。乳源县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因此植物资源非常丰富,这些植物资源是在当地独特的气候条件下才存在的,且有的植物也是在适应当地的环境之后才形成的独特的植物资源,这些是很难移植存活的,因此具有不可模仿性。乳源县的峡谷资源是自然形成的,这种在自然环境下所形成的资源是根本模仿不来的。
 
参考文献
[1] Amit R,Shoemaker P.Strategic Asse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J].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1993,14(1):33-46.
[2] Barney J.Strategic factor markets:Expections,luck,and businessstrategic[J].Management Science,1986,32(10):1231-1241.
[3] Barney J.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Management, 1991,(17):99-120.
[4] Caves,R.E.Industrial Organization:corporate strategy andstructure[M].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80,(58):64-92.
[5] Collis,DJ. & Montgomery,C.A. Creating Corporate Advantage[J],HarvardBusiness Review,1998,76(3):70-83.
[6] Cynthia A. Montgomery. Corporate Strategy: A Resource-Based Approach[M].New York: Irwin,McGraw-Hill. 1998.
[7] David J. Collis , Cynthia A. Montgomery.Competing on Resources:Strategy inthe 1990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73(4):118-128
[8] David J.Collis,Cynthia A.Montgomery.Competing on Resource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July-August,2008.
[9] Grant,R.M.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Implicationsfor Strategy Formulation[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1,33(3):114-135.
[10] Peteraf M.A. 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 Resource-BasedView[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179-191.
 

财务管理硕士论文精选篇五

 
第一章 总论
 
1.1 研究背景
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世贸组织的加入,企业将面临国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而带来的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外资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外资企业的进入,使我国原有的国有企业踏上产权多元化道路。协调不同产权主体财务目标取向的差异性,探讨企业产权多元化基础上内部多重财务控制主体最优整合的有效性,尽快构建一种适合产权多元化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机制成为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我国在财务控制方面的研究还很不成熟,与国外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内部财务控制在企业中的核心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系统控制力度较为薄弱、缺乏内部机制。这些都与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不相适应。国内外管理实践证明:企业的一切管理工作,都是从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开始的;企业的一切决策,都应建立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之下;企业的一切活动,都不能游离于内部控制制度之外;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而其中的内部财务控制又是各种控制的核心内容。正因如此,进入新世纪以来。内部控制引起党和政府的密切关注,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重视。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理论界与实务界对内部财务控制的认识还很不统一。有的学者认为内部财务控制即是财务监督,而实务界许多人认为内部财务控制就是一堆堆的手册和文件,或认为内部财务控制就是内部会计控制等,甚至有的企业对内部财务控制还没有任何意识。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明确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产权多元化。这意味着,混合所有制企业将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和企业的主流,意味着更多的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将引入非资本,踏上产权多元化的道路。更意味着协调不同产权主体财务目标取向的差异性,探讨企业产权多元化基础上内部多重财务控制主体最优整合的有效性,己经成为企业产权多元化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所以,研究企业产权多元化过程中内部财务控制的特点、热点与难点,理论与实践并重。探讨与构建宜于操作、与国际接轨的企业产权多元化基础上的内部财务控制创新机制,己经成为刻不容缓的计划与行动。
 
1.2 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 WTO 后,内部控制对企业而言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要生存发展已离不开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与内部财务控制两大类,而内部财务控制又是两者之中的重中之重。内部财务控制是企业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确保企业内部机构及其人员全面落实和实现财务预算的过程。作为一种价值控制和综合控制,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己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更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是企业管理系统内的一个核心系统,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规范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强化内部财务控制机制,建立一套科学、适用的内部财务控制示范体系,成为当前我国企业管理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紧迫课题。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离不开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内部财务控制实施的依据与基础。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会计改革过程中,企业应从本单位会计工作实际出发,建立健全自身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控制制度。要明确规定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明确资产记录与保管的分工;保证会计凭证和会计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明确规定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制度;加强审核审计工作。企业建立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体系既要以《会计法》、《公司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又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便于企业有效增强内部管理,防范经营风险,保护单位财产,保护国家、集体和职工三者利益,增强企业效益。因此,研究建立一套有效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加强我国企业的财务控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具体阐述如下:
1、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是企业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十五届四中全会以来,企业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政府普遍对国有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大部分国有企业实行了公司制改革,部分优势企业相继组建了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强内部财务控制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大量的事实反复证明:每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机制;反之,经营失败的企业,它的内部财务控制工作往往也是滞后的,甚至是混乱的。因此,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需要进行管理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以完善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体系取代传统的个人决策模式,实行分级授权、科学决策,提高决策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2、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是迎接国际挑战的迫切需要。现代企业的竞争己经从技术竞争、资本竞争逐渐转向管理竞争。重视和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尤其是近几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管理逐渐出现了财务导向的趋势。加入WTO 后,我国企业管理要与国际接轨,必须尽快实现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要以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为重点,全面提高自身的理财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在企业管理上的差距,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
3、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内在要求。现代企业制度最显著的特征,是企业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部分经营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利用种种手段损害所有者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几乎都是内部控制薄弱、财务管理松弛的结果。为了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在新的形势下,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内部财务控制机制的建立健全,运用内部牵制、授权管理、岗位轮换、回避等有效措施,强化制约和监督。
 
第二章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理论基础
 
内部财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财务控制的认识还不统一。其中,多数学者的对内部财务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内部财务控制制度阶段,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内部财务控制就是财务监督。而实务界的大多数人认为内部财务控制就是一堆堆的手册、文件和制度等等,甚至有的企业对内部财务控制还没有概念。以 2001 年美国安然公司为代表的一系列公司财务丑闻,以及国内以银广夏、郑百文为代表的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事件等等,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内部财务控制的研究不容忽视。鉴于此,本章对内部财务控制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简要概述,为后面章节的研究做出铺垫。
 
2.1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概述
 
2.1.1 内部财务控制的范畴研究
内部财务控制首先要弄清楚内部财务控制的范畴,只有理解控制就是控制主体为了实现其控制目标,以信息沟通为基础,采取一定的控制手段,对控制客体所做出的一切努力。人类自从有了群体活动,就有了一定意义上的控制。控制论一词来自于希腊语,它强调系统的行为能力和系统的目的性。国际会计准则对控制的解释是:“控制指驾驭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借此以从该企业的活动中获取利益和权利。”从控制主体角度可将控制分为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外部控制是指控制者来自于组织(企业)外部,或者说控制主体与控制客体处于不同的组织,如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审计就属于外部控制。
 
第三章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现状.......... 26-35 
    3.1 依欧格资源中国有限公司概况.......... 26-31 
        3.1.1 依欧格资源中国有限公司基..........26 
        3.1.2 依欧格资源中国有限公司..........26-31 
    3.2 依欧格资源中国有限公司内部..........31-35 
        3.2.1 内部资金控制存在的问题.......... 31 
        3.2.2 预算控制存在的问题 ..........31-32 
        3.2.3 财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32-33 
        3.2.4 会计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33 
        3.2.5 财务信息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33-35 
第四章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改善的建议.......... 35-54 
    4.1 规范企业财务制度.......... 35-38 
    4.2 健全以财务预算为重点的财务目标控.......... 38-39 
    4.3 建立以重大资本财务事项决策为重.......... 39-43 
    4.4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和资金管控体系.......... 43-49 
    4.5 构建以财务检查和内部审计为主.......... 49-51 
4.6 构建财务信息控制系统.......... 51-54
 
结论
 
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收集有关的经营管理制度、规章和办法,以及向有关部门和人员调查了解,运用流程图法、调查表法或记述法等审计方法,对内部财务控制的流程的正确程度和完善程度以及若干控制点进行测试。通过对测试资料的分析,来评价控制系统的健全程度。针对内部财务控薄弱点和失控点,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提出改进措施。健全性测试主要解决内部财务控制系统是否合理、健全,以及内部财务控制关键点是否齐全、准确等问题。2
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一些内部财务控制系统控制点的测试,分析哪些控制点上建立了强有力的内控制度,哪些控制点上存在薄弱环节,以评价内部财务控制系统在实际业务活动中的执行情况,以及审查管理制度在执行中的使用情况。内部审计人员主要检查:控制点虽然有规定,却没有得到执行或未完全执行;规定的控制点不切合实际情况,从而造成不能或者无法执行。遵循性测试解决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符合程度如何,查明被审计单位的各项控制措施是否都真实地存在于管理系统中,是否完全并认真遵守制度规定。根据对测试部位可信赖程度的分析,评价被测试系统内部财务控制的程度,并找出控制薄弱点和失控点,同时确定审计重点,以决定将其列入实质性测试。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关键控制点的测试,评价其是否发挥了应有的制约与控制作用,或者是否取得了应有的管理效果。科学性测试解决内部财务控制系统功能如何,是否发挥作用,效果如何。
 
参考文献
【1】张丽鑫等:国有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探讨,财政金融,2006,
【2】梁水源:关于目前企业内部财务控制问题研究,经济问题,2005,5
【3】宋再香:关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探讨,采矿技术,2006,6
【4】王砚书,陈庆杰:国有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机制创新探讨,生产力研究,2005,
【5】刘芳: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研究,四川大学学位论文,2006,3
【6】张天鹤: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确保资金安全完整,财会研究,2005,9
【7】浦颖: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中华合作时报,2004,9
【8】龙开放等:论石油销售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的构建,石油化工技术经济,第 21 卷
【9】李彦琼:浅议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思路和对策,贵州水力发电,2005,10
【10】王萍:强化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职业技术,第 54 期
 

财务管理硕士论文精选篇六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在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过程中,金融创新和发展的任务相当繁重。财务公司作为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双重产物,作为一种在改革发展中诞生的非银行金融机构,20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根据中国财务公司协会的统计资料,截至到2008年末,全国财务公司己有85家,较1987年的7家,增长了12倍;资产规模为11966亿元,较1987年的17亿元增长了703倍;资本总额为10%亿元,较1987年的2亿元增长了548倍。2007年,全国财务公司实现利润276亿元,较1987年的341万元增长了8100倍;2003年至2007年,全国财务公司整体不良贷款率分别为4%、2%、1.13%、0.81%、0.68%,资产质量逐年提高;2002至2007年,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9%、17%、17%、17%、16%和23%,均保持了较高水平。财务公司一方面为为企业集团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服务集团,财务公司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显现,对推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国外,财务公司的发展己有200多年的历史,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各国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财务公司作为一个混业式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资金司库、商业信用管理的金融功能组织,其业务领域不断扩大,己经成为21世纪一个举足轻重的行业领域,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全球500强企业中有2/3以上拥有自己的财务公司。在美国,消费信贷市场上财务公司所占份额已超过20%。在我国,财务公司还是金融领域中的一支新生力量。198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建议“将成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作为扶持国家重点大型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之一”,开始探索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至今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经营管理、发展模式、行业监管等各方面的理论仍处于不断探索、研究的过程中。
作为“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的配套措施,自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第一家财务公司以来,我国的财务公司也有了22年的发展历史。然而由于财务公司产业和金融的双重属性,以及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财务公司的地位和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在金融领域,人们的视角更多的集中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不会特别关注财务公司;产业集团也尚未对财务公司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在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同时构建社会金融服务和企业内部金融服务两大体系,为企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战略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是大势所趋:对中国来讲,加入WTO后金融领域的全面开放导致了金融机构之间的激烈竞争,一方面要提高企业外部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更重要、更迫切的是要建立健全基于供应链和价值链的企业内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和完善基于产业服务的企业内部金融服务功能。这就对我国财务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公司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财务公司的发展却又面临着国内严重的政策障碍:不仅分支机构和业务网络无法延伸,在资金来源方面也受限制,不能获得银行贷款、股票融资,不能吸收外部存款;在业务方面,对外投资(包括证券市场投资)严格按照资本金的一定比例,不能越线;证券交易所席位也只能进行自营债券的买卖而不能代理成员企业;外汇业务的开展仍受到众多的限制。财务公司的发展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那么,财务公司究竟应该如何发展,其出路在何处?如何准确实现财务公司职能定位,在服务集团发展的同时获得自身长足的发展?如何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及风险控制,培育自身的竞争力?如何评价目前的财务公司竞争力,即用什么样的指标体系实现财务公司的综合比较从而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财务公司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这些问题都值得认真思考与研究。
 
1.1.2选题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选题的现实意义:研究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及产品创新应用对于现阶段我国财务公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我国各财务公司根据所处集团情况及自身发展状况来思考和制定其进一步发展战略规划,进行业务拓展,有利于财务公司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能力。其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也能引起监管部门对于财务公司发展的关注,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并指导财务公司的科学、合规发展。最后,财务公司作为整个金融系统的一份子,对其发展模式及产品创新的研究也有助于丰富我国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品种,有助于推进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发展。
选题的理论意义:目前,财务公司在我国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理论界对其的研究也较少。对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经营管理模式发展及金融产品的创新研究将丰富我国财务公司的理论,为我国理论界研究财务公司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第二章企塑耗现核淞同发展研究
 
2.1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历程
我国财务公司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现绝不是偶然。财务公司是伴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而出现的,其产生有着逻辑上的必然性。它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并进行集团化运作后,对集团金融业务进行集聚整合并实行专业化管理、市场化服务的结果,正如银行产生一样,是经济发展到某一阶段对金融功能进一步的需要,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这一过程可以从三个阶段来理解: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出现了一批大型企业并初步发展成了企业集团形式。1986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的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次把“企业集团”写入政府正式文件,其后企业集团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大企业的形成和集团形式的出现及随之而来的大发展为财务公司产生提供了必需的基础条件。第二阶段:在大型企业集团形成的同时,我国企业财务制度也在进行变革,改变了过去的专用基金制度,企业可自由支配的资金开始增多。对于一个大型企业集团,由于所属企业在资金使用时间上存在着差别,有可能产生闲置资金,从而造成集团整体资金成本上升,因此一些大型企业开始研究如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这一问题。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过去的大一统银行体制开始发生变革:诸如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多样化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动力;而当时与企业联系最紧密的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仍缺乏一定的竞争,服务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更为重要原因在于间接融资体制下,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信托的金融服务与当时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有较大的差距。一些大型企业由此开始酝酿设立内部金融机构以节约内部资金使用成本,提高内部资金使用效率。最初,我国企业内部设立的融资机构叫“厂内银行”,后来也称为资金结算中心或资金调度中心,这类机构一般依附于企业集团总部的财务部或资金部。这实际上是今天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雏形。随着企业集团业务的发展以及国家对企业集团政策管理上的要求,特别是现代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决定了企业集团成员单位之间的资金不能无偿占用,必须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运用的原则来合理配置、使用资金。市场经济条件的变化最终促使企业集团内部融资机构逐渐从企业集团总部的财务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金融法人实体,即财务公司。
 
第三章 价值链视角下财务公司资金集.................... 64-80 
    3.1 价值链视角下的资金集中管理................... 64-71 
    3.2 资金集中管理关键因素的实证研究................... 71-79 
        3.2.1 资金集中管理关键因素的................... 71-72 
        3.2.2 资金集中管理关键因素的调................... 72-75 
        3.2.3 资金集中管理关键因素的实证................... 75-79 
    3.3 本章小结 ...................79-80 
第四章 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分析................... 80-95 
    4.1 我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研究................... 80-82 
        4.1.1 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主要模式................... 80-82 
    4.2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资金管...................82-87 
        4.2.1 松散型资金管理模式 ...................83-84 
        4.2.2 高度集中资金管理模式................... 84-85 
        4.2.3 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模式................... 85-86 
        4.2.4 一二级账户联动管理模式................... 86-87 
    4.3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 87-94 
    4.4 本章小结 ...................94-95 
第五章 财务公司金融业务创新................... 95-118 
    5.1 财务公司业务创新分析................... 95-101 
    5.2 财务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创新................... 101-111 
    5.3 财务公司票据业务的创新设................... 111-117 
5.4 本章小结................... 117-118
 
结论
 
本文结合转型期的宏观经济背景,对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管理模式及业务创新做了相关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是企业发展的产物,也是金融发展深化的结果。它的出现和金融职能的发挥为企业集团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同时也完善了金融服务,健全了金融体系。财务公司的发展有效的改善了企业集团融资环境和金融服务效率,为集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作为金融市场上的新型金融组织,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西方国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发展的比较成熟,积累了许多值得我国借鉴的成功经验。
2、资金集中管理是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核心业务职能。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来看,制度制定和推行力度、组织结构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资金集中管理程度、人员素质、银企关系维护与管理是影响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资金集中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企业资金管理组织与分子公司形成的内部价值链,还取决于银企关系形成的外部价值链。
3、财务公司资金管理模式可分为传统松散型资金管理模式、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模式、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一二级帐户联动资金管理模式。现行推广的代理银行模式让财务公司更多地承担商业银行的“前台”和“中台”的资金管理和支付职能,并充分地利用或者挖掘商业银行资金结算网络的“后台”,为成员单位提供类似商业银行乃至超越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和结算服务。
4、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日益加深的外部环境下,财务公司自身的竞争力并不完全在于市场份额,而是所提供的金融产品的质量和盈利能力,要不断开展金融业务创新,根据客户各种需要,为企业集团提供方便及时、灵活有效的特色金融服务,发展成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与外部金融机构的中间金融服务商。当前的资产证券化、票据业务、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是重点突破的方向。
5、在总结目前关于金融企业业绩评价的若干方法的基础上,构建财务公司竞争力评价体系应用嫡权法对能源电力类财务公司2005年业绩进行评价和企业竞争优势的排序,指出了当前财务公司的发展不足。
 
参考文献
[1] Patrick HT.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veloped countries [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66, 34(4): 174-189
[2] Stiglitz J E. Credit Markets and the Control of Capital [M].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Banking, 1985, (17): 133-152.[
[3] Ronald Mckinnon. The Order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Financial Control in the Transitionto a Market Economy [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
[4] Levine, Ros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 [J]. 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6, (6): 655-726.
[5] Amel.D.F. Determinants of Profits of Local Markets 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J].European Review of Economic History, 1997, (12): 59-78.
[6] Boot AW, Thakor AV. Financial System Architecture [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97,(10): 693-733.
[7] Wenger E, Kaserer C. The German Syste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 Model Which ShouldNot Be Imitated In Black [M]. New York: North-Holland Press, 1998: 41-78.
[8] Levine, Ross. The Legal Environment, Banks, and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J]. Journal ofMoney, 1998, (30): 596-620.
[9] Boyd John H, Smith Braced. The evolution of debt and equity markets in economic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98, (12): 19-60.
[10] Rajan RG. Financial System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Growth [D].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9: 131-135.
 

财务管理硕士论文精选篇七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在知识经济、网络经济、范围经济的发展浪潮中,集团企业以其集团化的规模经济、多公司的战略协同效应、大容量的资源配置效应、科层管理的协调效应在市场竞争中独占先机,企业集团化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一种趋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集团必须提高管理水平以寻求在资源有限的社会中生存,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集团的多元化经营和跨地区特征又为集团企业进行统一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下属成员企业各自为政,违背企业集团的整体战略目标,置企业集团整体利益而不顾,单单追求个别利益的最大化;整个集团内部财务政策不一致,不能从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统一安排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从而导致企业集团内部的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造成资源浪费严重,资源使用率低,降低了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所带来的效益;同时由于地域限制、经济活动领域的不同,导致集团企业对下属成员单位的财务监控实施困难,最终的结果是企业集团内部组织结构、目标管理凌乱,阻碍了整个集团的发展。同时,财务管理的集中控制已成为国际上一种流行的趋势。譬如,世界前500 强的公司,实现财务集中控制的已达 80%[1]。通过实施集团的财务集中控制达到财务协同效应,进而保证集团组建及发展宗旨的实现,达到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样,特别是在当代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集团企业迫切寻找一种手段能够实现对下属成员企业有效的财务集中控制,并且使得各下属成员企业朝着集团企业的总体目标发展。
当今,信息技术正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环境,而且对企业竞争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同时,对财务、会计理论和实物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信息时代呼唤财务管理信息化,为集团企业实施对下属企业的集中财务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另外,集团企业本身具有跨地区、跨行业、拥有多个法人实体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集团企业的管理更是加入了动态性和多样性的新要求,这也就给集团公司的财务控制系统提出了实时性的要求,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财务管理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契机。本文就是从集团企业财务控制的需求入手,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研究在企业集团实施财务的集中控制和实时控制,期望能够得出符合企业集团实施财务信息化的有指导意义的方法。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对企业集团的管理活动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其中对企业集团的财务活动影响更为深刻。本文选择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为研究对象,不论从微观方面还是宏观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从微观层面来看:
(1)提高了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益。使用信息技术构建了良好的环境,使得信息可以被实时获取、存储、加工和传递,增进了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企业与外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同时,通过有效的财务控制,利用实时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指导、协调、约束和促进,提高了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益。
(2)有利于企业集团持续经营和健康发展。财务管理是企业集团管理的核心,而财务控制又是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重心。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财务控制系统,加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提高企业资产质量和使用效率,确保企业集团持续经营和健康发展。
(3)有利于实现集团的规模效应和价值最大化。集团成立的目的之一是规模效应,通过财务控制协调各成员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可以有效地整合企业集团内部的力量,强化整体优势,实现集团价值最大化。
从宏观层面看:
(1)可以提升我国企业集团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的大型企业集团开始在全球竞争中表现出快速增长的竞争实力,以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 2009 年度世界 500 强公司为例,中国共有 43 家公司入选[2]。所以,加强财务控制,提升集团的竞争力,可以强化企业集团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2)有利于宏观经济健康运行。企业集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企业集团的发展将影响着一些重要产业部门和一批相关企业的运行和发展。所以,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研究有利于企业集团持续经营和健康发展,从而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1.2 研究现状
财务控制作为集团管控的重要手段,目的是实现集团内部资源的整合优化,使企业资源消耗达到最小而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实现集团整体的效益最大化和价值最大化。所以对于财务控制的研究,不论对企业本身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是必要的和重要的。
 
第 2 章 相关理论综述
 
本章将介绍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概念和特征,以及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产生的理论基础:内部控制理论和委托代理论,从整体上把握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特点,并且对在信息化条件下研究企业集图财务控制技术基础作了阐述,以便理解后面的文章。
 
2.1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概述
 
2.1.1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概念
国际会计准则对控制的解释是:“控制,指统驭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借此从该企业的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COSO 委员会 1992 年提出并于 1994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描述: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人员在公司内实施的,旨在为经营的有效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适用法律法规的遵循性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40]。控制作为管理的重要职能,又是管理的重要手段。财务控制是作为一项管理职能,是一种权利控制。恰当的财务控制定义应该包括四点:
(1)财务控制的主体和客体。既然是一项控制活动,就应该有控制者和被控制者,即明确的主体和客体。
(2)恰当的控制手段。目标的达成需要一定方法和手段,财务控制目标的实现也同样需要财务控制主体选择恰当的控制手段运用于财务控制的客体上。
(3)具体的控制标准。控制的过程就是将实际情况与控制目标相比较,发现偏差并纠正偏差的过程。明确的控制标准,就是控制的依据,要不控制就无从谈起。
(4)明确的控制时间和范围。首先,控制时间的选择要恰当适宜,过长会使控制客体产生工作疲劳;过短,达不到控制的效果。另外,控制的范围要明确,它界定了财务控制主体实施控制过程的范围。那么,财务控制是指财务控制的主体运用一定控制手段促使财务控制客体在一定期间内完成相应的财务目标。这是财务控制一般的定义。现代企业制度是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为特征,出现了委托人和代理人。因此,财务控制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可定义为:委托人通过激励与约束等一系列手段,使代理人在遵守财务法规、财务制度的前提下,挖掘潜力,融合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目标,实现委托人和代理人不同利益的管理活动。
 
第3章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存在问题...................33-42 
    3.1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存在问题 ................33-37 
        3.1.1 预算管理困难................ 33-34 
        3.1.2 资金控制不足 ................34-35 
        3.1.3 财务信息失真 ................35-36 
        3.1.4 绩效考核不力................................ 36-37 
        3.1.5 财务监制失效 ................37 
    3.2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失控原因................ 37-39 
        3.2.1 管理技术手段落后 ................37-38 
        3.2.2 财务控制模式不当................ 38 
        3.2.3 目标不明确 ................38-39 
    3.3 信息技术对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影响................ 39-41 
        3.3.1 实现实时控制 ................39-40 
        3.3.2 实现集中控制 ................40-41 
    3.4 本章小结 ................41-42 
第4章 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集团财务................ 42-63 
    4.1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框架................ 42-43 
    4.2 全面预算控制方案................ 43-49 
        4.2.1 完善预算组织结构................ 43-44 
        4.2.2 确定全面预算内容 ................44-46 
        4.2.3 构建全面预算管理平台 ................46-47 
        4.2.4 优化预算管理控制流程................ 47-49 
    4.3 资金控制方案 ................49-52 
        4.3.1 构建资金结算中心 ................49-51 
        4.3.2 优化资金控制流程................ 51-52 
    4.4 财务报告编制方案................ 52-57 
        4.4.1 构建报表编制平台................ 53-54 
        4.4.2 优化财务报告编制流程 ................54-57 
    4.5 绩效管理方案.................. 57-60 
        4.5.1 完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57-58 
        4.5.2 构建绩效管理平台................ 58-59 
        4.5.3 优化绩效考核流程................ 59-60 
    4.6 内部监管方案 ................60-62 
        4.6.1 构建财务查询系统................ 60-61 
        4.6.2 完善内部审计体系................ 61-62 
    4.7 本章小结................ 62-63 
第5章 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集团财务................ 63-69 
    5.1 财务信息化建设................ 63-64 
    5.2 保证信息安全................ 64-66 
        5.2.1 信息系统安全机制 ................64-65 
        5.2.2 网络系统安全机制................ 65-66 
    5.3 统一财务制度................ 66-67 
        5.3.1 统一会计制度................ 66-67 
        5.3.2 统一财务制度................ 67 
    5.4 建设财务文化................ 67-68 
5.5 本章小结 ................68-69
 
结论
 
信息技术的发展彻底地改变着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方式,为企业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变化、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技术手段。企业集团作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组织形式,大大提高了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应对能力,并以规模效应、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协调性取得市场的认可,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但是,如前所述,集团公司的财务控制工作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财务控制手段已不能适应新的需求,如何加强集团的集中控制和实时控制成为信息化环境下的新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1)阐述现阶段企业集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预算管理困难、资金控制力不足等,并且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管理技术手段落后、集团财务控制模式不当和集团的战略目标不明确,最后说明信息技术对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产生的影响。
(2)引入信息技术研究集团企业的财务控制系统,提出了一个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集团财务控制框架,借助信息技术对集团公司财务控制的资金、预算、财务报告、财务考核以及内部监管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给出具有参考意义的优化流程。
(3)提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财务信息化建设、信息安全的保证、统一财会制度和提升企业财务文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海棠,冯种.网络环境下的集团财务集中管理[J].企业经济,2003,(9):15-17
[2] K.R.Atkinson.Advance Management Accounting[M]. PrenticeHall,2004:234-250.
[3] 王月欣.从财务控制演变谈我国企业财务控制的完善闭[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9-52
[4] P.I.Menzies.Finaneial Control as an aid to Management decision[J].1968,(13):54-58.
[5] P.P.Schoderbek,R.A.Cosier, J.C.Aplin. Accounting Management[J].1978:232-250.
[6] John Loebbeck.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Disclosure Quality[J].Accounting and BusinessResearch,1992:75-83
[7] MeMullen.Audit committee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Consequences and Attributes of Audit Committees,Phddissertation,Dfexel University:45-49.
[8] W.H.lough..Coprorate Finance[M].1954:105-126.
[9] D.R.Hansen,M.M.Mowen,王光远译.管理会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23-540.
[10] Charle.T.Homgren , Gary.L.Sundem , William.O.Stratton. IntorductionAccounting.2001,(10):350-378.
 

财务管理硕士论文精选篇八

 
第 1 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高校自主权的不断深化与扩大,高校普遍获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合并后的高校,学生人数有的接近 10 万人。与此同时,高校经费来源多元化,经费规模急剧扩大,有的高校全年经费达 20-30 亿元,高校还新办了二级学院,第三产业,甚至上市公司。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财务的范围与对象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必须加强财务预算控制,来保证学校经济活动按照预定的规则、目标有秩序地运行,保证教育经费投入与产出的质量与效益。由于我国高校绝大多数属于国家举办,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负担,因此,可以认为,高校是我国比较典型的基层预算执行单位,是部门预算(主要是教育部门,改革后较少存在行业办学的情况)的最终落实者。一般认为,高校预算控制,就是运用预算的一般原则、方法、要求,按照高校管理的特点来有效地分配财政资源而具有控制职能的一系列方法、制度、措施和程序,以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学校资产的完整安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高校财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收入方面,经费来源渠道增加,有政府拨款、企业资助、办学收入、第三产业、外国援助等;在支出方面,除传统的教学科研支出外,专项支出增加、基建支出膨胀等等。在收支总额上,高校经费是成倍增长。这样,蛋糕越来越大,在蛋糕的分配过程中,游戏规则跟不上,人为因素增加,就难以保证财务安全。只有建立预算控制,把财力控制在预算的范围内,才能保证学校事业的长远发展。特别是近年扩招以后,许多高校新建了校区,负债办学,财务压力明显,这更需要有效的预算控制来防范财务风险。高校财务预算控制是高校管理现代化、信息化的必然产物,是系统论、控制论在高校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它是为了保证高校行政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工作正常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控制制度与措施。高校财务预算控制包括设计的预算控制的制度与体制、预算控制的步骤与过程、预算控制结果的评价与改进等。随着高校规模的迅猛发展,我国高校事业收入增加,事业支出变得越来越复杂,经济活动成为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高校财务预算控制是高校发展的现实需要,加强高校财务预算控制的研究,对于提高高校管理水平、改善高校治理结构、控制财务风险、预防腐败滋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说,加强预算控制既是适应高校快速发展、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的现实需要,也是完善高校治理结构与强化内部管理的制度,保证高校财务安全、防范财务风险的必要举措。因此,研究高校的财务控制是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学者对微观单位的预算控制研究相当深刻,相对成熟。其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都较系统,并且已形成较完整的成果,能够有效地指导实际部门的财务管理。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学者们开始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与此同时,财务风险管理的教育也得到重视和发展,现在凡是开展高等教育的国家基本上都开展了财务风险管理课程,并把财务风险管理贯穿于各门经济学类课程中。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财务风险管理已成为企业中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工作,在企业普遍得到重视。把财务管理应用在高校管理中的研究有:Walter andJohn(2001)[1]将学校预算的好处归纳为七个方面:预算促使人们拟定未来行动计划、预算促使人们对过去的活动进行评估、预算促使人们制定工作计划、预算促使人们预算估算支出和收益、预算促进整个组织内部有序的计划和协调、预算促进整套管理体系的建立、预算可以帮助公共信息系统发挥作用。Vern Brimley(2006)[2]系统阐述了学校预算管理的体制、方法等,将学校预算的重要作用表述为六个方面:通过预算对下一年度拟进行的学校项目进行规划;通过预算列出资金来源、预计支出,并对预算项目处理权限进行分配;通过预算向社会公众公布学校的教育计划;通过预算指导年度计划评估,并为本年度与其他年度的学校公共设施之间的比较提供方法;通过预算促使有关方面进行详细规划,建立有效控制体系。同时,对资金进行明智且有效的使用,通过预算明州、联邦和地方政府单位之间在教育支持方面的关系,并提出学校预算管理的进步将导致领导权面临挑战。Willardson[3]也指出“学校的领导若想做出明智的决定,说必须在预算制定、会计规划等方面接受充分的训练”。Johns and Morphet[4]则注意到了预算理论进展的重要意义。Roe[5]的研究注重财务预算过程的分析。De Young[6]的研究引入企业成本概念,强调教育预算、学校预算也要进行成本控制,强调计划——成本对应。Ovsiew and Casteter[7]在预算文件的规范性方面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
 
第 2 章 高校财务控制的基础理论分析
 
2.1 高校财务预算控制的组织框架
我国高校的快速发展,给高校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挑战。高校在征地拆迁、基建招标、物资采购等环节出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因此,高校财务预算控制可以从多角度加以分析和研究。以下侧重从管理学角度,借鉴现代企业预算管理的方法与范式,对高校财务预算控制问题作一全面系统分析。我们知道,高校财务预算主要解决两个基本分配关系:一是学校与政府教育预算拨款部门之间的分配关系,即有多少资金可以预算;二是学校内部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之间的分配关系,即可用于预算的资金如何在校内进行分配。因此,高校的预算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学校独立预算的资金权限,二是学校内部如何进行资金的分配。这种组织化的行为必须以规则来界定行动的方式和边界。高校财务预算是学校实现一定时期发展目标的组织路径之一,必须有效组合资源使之成为一种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而不单纯是一种花费,一种消耗。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合资源的预算规则。高校财务预算工作不是某一个部门的职责,它涉及高校组织的方方面面,上至党委会和职代会,下至教学部门、科研部门、后勤部门及教辅部门等,需要学校各方的参与。具体而言:首先,校党委要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及下年财务预计情况,制定预算编制的总体框架,为预算的具体编制划定一个范围,例如能否允许赤字预算,是否一定要保证盈余,以此确定预算的基本政策。同时要明确预算原则,一般而言,应做到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接着,由校长负责召集副校长、总会计师及财务负责人召开行政办公会,并根据党委会的预算研究结果,正式开展预算的编制工作。在具体编制工作中,各部门要合理根据来年需要,提交预算计划。再由财务部门汇总各部门预算计划,在符合党委会精神的前提下编制预算,然后进行一系列的审批工作,先交由校长办公会审议,后由校长交由党委会讨论,最后再将预算提交职代会讨论。职代会作为学校预算管理的最高权利机构,进行预算草案的最终批准工作,形成正式预算。
 
第3章 基于预算过程的某高校财务控制................... 23-33 
    3.1 我国高校财务控制的历史、现状................... 23-25 
        3.1.1 我国高校财务控制的历史................... 23 
        3.1.2 我国高校财务预算控制的现状................... 23-24 
        3.1.3 我国高校财务预算控制制度................... 24 
        3.1.4 我国高校财务预算控制的特点................... 24-25 
    3.2 某高校财务预算控制的总体框架................... 25-28 
    3.3 某高校预算控制的主要环节 ...................28-30 
    3.4 某高校预算控制的主要方法................... 30-31 
    3.5 某高校预算控制的效果评价................... 31-32 
    3.6 本章小结................... 32-33 
第4章 某高校实行财务预算控制的保障措施................... 33-39 
    4.1 完善某高校财务预算控制制度................... 33-35 
        4.1.1 完善预算编制制度................... 33-34 
        4.1.2 完善预算批准制度................... 34-35 
        4.1.3 完善预算执行制度 ...................35 
    4.2 财务预算控制技术的革新................... 35-37 
    4.3 财务预算控制组织的创新................... 37 
4.4 本章小结................... 37-39
 
结论
 
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迅猛发展,高校经济活动成为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这些情况使得高校财务预算成为高校财务管理与控制的核心工程。因此,加强高校财务预算控制是高校发展的现实需要,加强高校财务预算控制的研究,对于提高高校管理水平、改善高校治理结构、控制财务风险、预防腐败滋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有关高校财务预算控制问题的文献,提出了我国高校财务预算控制的理论基础,并以我国某高校的财务预算控制为案例,最后提出了高校预算控制发展的新方向,为我国高校财务预算控制提供了理论指导。
高校财务预算主要解决两个基本分配关系:一是学校与政府教育预算拨款部门之间的分配关系;二是学校内部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之间的分配关系。在高校预算控制总体要求中,通过引进预算框的概念,理清了校各部门预算的逻辑性。同时高校预算控制须遵循全面控制规则、唯一控制规则、事前及过程控制规则和差别控制规则。高校预算控制包括一系列的环节,具体可分为编制、批准、调整、执行与评价五个环节。本文以这些理论为基础,就某个高校财务预算控制为典型案列进行分析和说明。目前,我国高校的预算控制水平还处于较低的阶段,本文提出了高校实行财务预算控制的新方向。首先是高校财务制度的变更,主要表现在观念的改变和创新,具体是树立全面预算和部门预算的观念。其次是财务预算控制技术的革新,如零基预算、项目预算和绩效预算等。最后是财务预算控制组织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Ray, John R. Walter G. Hack, and I. Garl Candoli. Schoo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A Planning Approach, 7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2001.
[2] Candoli I. Carl. School District Adminis-tration: Strategic Planning for SiteBased Management. Lancaster, PA: Technomics Publishing,1990
[3] Deming, W. Edwards. The New Economics for Industry, Government, Education.Cambridge, MA: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3.
[4] Guthrie, James W. Understanding School Budgets.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of Education, 1988.
[5] Murphy, Joseph, and Karen S. Louis. School Based Management as School Re-form.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1995.
[6] Gampbell, Roald F, Luvern L.Cunningham, Raphael O.Nystrand. and MichaelD.Usdan. The Organization and Control of American Schools, 6th ed. Columbus,OH: Merrill.1990.
[7] Stevenson, Kenneth R. ,and John H. Lane, eds. School Business Management inthe21st Century Reston, VA: Association of School Business OfficialsInternation-al,1990.
[8] Bailey, Larry P. 2003Miller Governnmental GAAP Guide. Aspen: Aspen Publishing,2003.
[9] 王春峰,万海晖,张维.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及其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1998(1):68-72
[10] 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财务管理硕士论文精选篇九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放眼国内,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才只十几年之久,但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案却接连发生,且让人触目惊心。早些时候才发生三大舞弊案件:长城机电、深圳原野、海南新华;其后接着又发生新三大案件:红光实业、琼民源、东方锅炉;之后迈入二十一世纪,财务报告舞弊案件更是层出不穷:2000 年的黎明股份、郑百文、猴王股份案件,2001 年的银广夏风暴、麦科特案件,2002 年的锦州港案件,2006 年的华源制药案件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泛滥,不仅动摇并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给投资者带来重大损失,更为严重的是阻碍了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财务报告舞弊已经成为阻碍世界经济发展的公害,严厉打击和治理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已刻不容缓。所以,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探讨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利于识别和治理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有利于上市公司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社会诚信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此外,由于我国对财务报告舞弊的研究时间还不长,不管是在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上都还不成熟,且由于国情不同,国外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对解决我国目前的财务舞弊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借鉴国内外比较成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情况,对财务舞弊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其如何加以识别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一些治理对策,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1.2 财务报告舞弊的文献综述
财务报告舞弊的危害早已被国内外所认知,许多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本章将从财务舞弊的原因、手段、识别、治理等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和评述,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借鉴。
 
1.2.1 关于舞弊的原因
对于财务报告舞弊的原因分析,国内外一些学者就文化、道德、动机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其中,就舞弊的动机,学者们主要针对公司为了获得外部融资、财务状况不佳、舞弊主体为了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就文化及道德层面的原因分析,Paul Dunn(1999)分析了组织文化对财务舞弊的影响,认为管理层如果没有舞弊的倾向,即使其存在强烈的动机和便利的机会,财务报告舞弊也不会发生。葛家澍教授(2003)指出,财务舞弊的问题实质是文化和道德的问题[1]。薛有志(2003)认为畸形的公司文化其实是美国系列财务报告舞弊案件发生的根本原因[2]。就舞弊动机的分析,主要有几方面的研究。其一,为了获得外部融资方面,Dechow(1996)在分析那些被 SEC①采取强制行动的公司财务舞弊的原因时,发现这些公司舞弊的重要动机是降低成本获得外部融资[3]。李爽等人(2002)指出上市公司舞弊财务报告的主要动机是股票发行动机、配股动机、避免证监会处罚动机等[4]。其二,财务状况不佳方面,Obeua(1995)以公司财务报告中的有关数据为研究变量,对财务报告舞弊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管理层舞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财务状况不佳[5]。其三,舞弊主体为了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这一方面,Beneish(1999)②认为,那些被 SEC 采取强制措施的高管,在公司盈余被高估年份,更可能卖出他们手中拥有的股票,并且执行他们的股票期权。这说明高管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也是财务舞弊的动机之一。秦江萍(2006)对国内外上市公司舞弊动机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了舞弊的动机虽有不同,但是总体上公司财务舞弊的根本动机都是舞弊主体为了追求个体效用最大化[6]。
 
1.2.2 关于舞弊的手段
就财务报告舞弊手段,W.Steve Albrecht(2005)将财务舞弊分为收入和存货舞弊,资产、负债及其未充分对外披露舞弊,损害公司利益的舞弊三种类型。其中,对于收入和存货舞弊,认为被公司运用的手段为:虚构销售收入、提前确认收入、高估收入、高估应收账款、在会计期末之后才记录已经退回的商品、操纵从关联方收到的现金等[7]。纂好东(2003)提出,公司采用伪造或变更会计资料、无中生有编造虚假的交易或事项、隐瞒或删除交易事项或结果、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等手段进行财务舞弊[8]。
 
第 2 章 财务报告舞弊的理论概述
 
2.1 财务报告舞弊的定义和特征
美国审计准则第 82 号(由 AICPA 于 1997 年颁布)将财务报告舞弊界定为:为了欺骗财务信息使用者,公司对财务报告中列示的会计数字或其他信息进行故意错报或遗漏[29]。之后,随着安然、世界通信等一系列大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事件的曝光,美国看似完美的会计制度开始遭到人们的怀疑。于是,在 2002 年 10月,AICPA 发布 SASNo.99 取代了之前的审计准则第 82 号,SASNo.99①更加强调提高财务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透明度和及时性,对财务舞弊的定义是:财务舞弊是一种故意的行为,通常涉及到有意识的隐藏真实的财务信息,目的是为了欺骗外部财务信息使用者,并将财务舞弊主要分为财务报告舞弊和资产侵占舞弊[30]。美国 Treadway 委员会②对其下的定义为:财务报告舞弊是一种故意或轻率的行为,不管是公司虚报或是漏报,其结果都会产生重大误导性的财务报告,进而对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31]。Elliott and Willingham 认为“财务报告舞弊是公司管理当局通过重大误导性的财务报告来误导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一种故意舞弊行为”。中国新审计准则(2006)对舞弊定义为:舞弊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者使用欺诈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本准则只要求CPA 关注重大错报的舞弊。[32]杨忠莲、谢香兵(2008)认为,财务报告舞弊是上市公司通过系统性的操纵,如故意错报、漏报或是未及时披露公司重大的事项,而使财务报告披露虚假的信息,会严重误导信息使用者[33]。综上,笔者认为,财务报告舞弊是公司的管理当局为获取非法的利益,利用财务报告舞弊手段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等各种需要向外披露的公司情况作虚假的表述,以操纵财务报告,欺骗大众。从财务报告舞弊的定义界定可以看出,其含有三个特征:其一,舞弊的主体是管理当局;其二,舞弊的客体是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其三,舞弊的目的是误导和欺骗信息使用者,进而使其做出错误的决策和判断。
 
第3章 财务报告舞弊的原因分析................... 22-29 
    3.1 舞弊的文化及道德分析.................. 22-23 
        3.1.1 文化分析 ..................22-23 
        3.1.2 道德分析.................. 23 
    3.2 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 23-25 
    3.3 财务报告舞弊的机会.................. 25-29 
第4章 财务报告舞弊的典型手段.................. 29-36 
    4.1 利用收入项目 ..................29-31 
        4.1.1 虚构收入.................. 29 
        4.1.2 提前确认收入.................. 29-30 
        4.1.3 非营业收入营业化.................. 30-31 
    4.2 利用费用项目.................. 31-32 
    4.3 利用货币资金 ..................32 
        4.3.1 虚构货币资金.................. 32 
        4.3.2 隐瞒资金受限.................. 32 
    4.4 利用关联交易.................. 32-36 
第5章 财务报告舞弊的迹象识别.................. 36-45 
    5.1 管理当局迹象.................. 36-38 
    5.2 行业环境迹象.................. 38-40 
    5.3 经营状况迹象.................. 40-42 
    5.4 财务异常迹象.................. 42-43 
5.5 其他异常迹象.................. 43-45
 
结论
 
财务报告舞弊作为危害世界经济发展的公害, 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备受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本文结合 GONE 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并辅之国内外经典案例,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现行特点、原因及其手段,进而对如何识别和治理财务报告舞弊进行了探讨,得出如下结论:
结论一:现行财务报告舞弊呈现以下的特点:(1)舞弊主体联合化。现行舞弊主体往往与其他公司主体联合舞弊。既有明显地联合化也有潜在地联合化。且潜在的舞弊主体联合化将成为今后一种可怕的舞弊趋势。(2)舞弊手段更具隐蔽性。现行舞弊更多的是采用账内外联合操作再辅之以高科技,手段只会趋向于愈加隐蔽。(3)舞弊行为风气化。现行时代是浮躁的,很多管理者往往为了私利道德沦丧,钟爱于舞弊。舞弊已形成一种风气。
结论二:财务报告舞弊的原因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分析:(1)文化分析。舞弊的本质是文化问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唯上是举思想,集权式的社会权利安排使得各种各样对管理阶层的监督难以发挥作用,给舞弊埋下了伏笔。(2)道德分析。舞弊的另一本质是道德问题,一些管理层的道德标准趋于下滑,使其不以舞弊为耻,反而觉得是聪明的表现。(3)动机分析。舞弊动机主要包括管理层个人利益的驱使、满足公司新增资本的要求、保留上市公司的壳资源、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操纵股价。其中,笔者认为管理层个人利益的驱使是主要动机。当公司管理层把名誉、金钱、权利看得高于一切时,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必然主导财务舞弊。(4)机会分析。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和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的失衡给舞弊者提供了舞弊机会。就内部机制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四权制衡的格局已经严重失衡。就外部机制看,经理人市场的不健全、不称职的独立审计监督、缺乏严厉惩罚措施致使外部监督机制已流于形式。其中,经理人市场不健全无法让管理层有危机感;缺乏严厉惩罚措施,使舞弊成本大大低于舞弊收益。
结论三:财务报告舞弊的手段。典型手段包括利用收入项目、费用项目、货币资金和关联交易。其中,最主要的是虚构收入。而虚构货币资金和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将是今后的可怕舞弊趋势。特别是购销网间潜在的关联方联合舞弊,为此,笔者还画了图。
结论四:财务报告舞弊的迹象识别。本文从管理当局、行业环境、经营状况、财务异常、其他异常迹象等,系统阐述如何识别舞弊行为。其中,就管理层迹象而言,基于擒贼先擒王的战略,笔者认为它是识别舞弊的重中之重。
结论五:财务报告舞弊的治理对策。舞弊的治理,虽复杂且艰巨,可在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的基础上,完善公司内外部制衡机制是财务舞弊治理的根本性出路。由于财务报告舞弊一般都是由管理者所主导,为了对此形成有效的内外部制衡机制,中国目前急需培育和发展经理人市场,并加强对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同时完善独立审计制衡机制,加大对舞弊的处罚和执法力度。就如何完善独立审计机制这方面,笔者建议我国尝试建立财务报表保险制度,以解决我国目前 CPA实质并不独立的问题,从而能有效地对舞弊起制约作用。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由于个人水平及资料有限,对有些理论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文章中难免存在错误和缺陷。仅进行了理论研究,并没涉及实证,这些问题会随着自己以后的学习而有所改善。对于本文的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葛家澍.会计数字游戏:美国十大财务舞弊案例剖析相关 [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7.
[2]薛有志.美国公司文化:潘多拉的盒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18.
[3]Dechow,P.,R.Sloan,Rechard G.and Sweeney,Amyp.,Cause and Consequences of EaringsManipulationgs:An Anlysis of Firms Subject to Enforcement Actions by the SEC[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6.
[4]李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会计报表粉饰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Obeua S.Persons.Using Financial Statement Data to Identif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pplied Business Research,1995,(11):11-13.
[6]秦江萍.会计舞弊的市场反应与识别[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5.
[7] 阿尔布雷克特(W.Steve.Albrecht).舞弊检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398-479.
[8] 纂好东.会计舞弊的经济解释[J].会计研究,2002(8).
[9] Albrecht W.S and M.B Romney.Red-flagging Management Fraud:A Validation,Advancesin Accounting[J].Journal of Accountancy,1986(3):323-333.
[10] 丁友刚,郝玉芹.财务报告舞弊动因分析与警戒信号识别[J].财会通讯,2004(12).

 

财务管理硕士论文精选篇十

 
1. 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无论是投资者、债权人,还是其他利益相关者都迫切需要真实准确的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资料来做出正确决策。然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在当今全球证券市场上却较为普遍,并且其蔓延速度也十分惊人。虚假的财务信息不仅会扭曲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而且会使利益相关者无法清晰、准确地了解企业实情,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同时,虚假的财务信息不仅影响着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而且还有可能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在国外,曾几度出现过震惊全球的财务丑闻。2001年11月,安然公司公开承认于1997~2001年间谎报了近30亿美元的利润总额,隐瞒了高达110亿美元的负债。而随后,美国的施乐、泰科、世通、朗讯等知名上市公司相继上演的舞弊大案,一次次刷新财务舞弊金额的历史记录。诸如此类的舞弊案件的发生,不仅是危害投资者、债权人及广大公众利益的安全隐患,还是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资本市场发展尚未成熟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也十分严重。国内早期的较为严重的财务舞弊案是发生于19%年的海南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琼民源)造假案。调查结果表明:琼民源虚报了利润总额近5.66亿元、虚增了资本公积金约6.57亿元。随后,红光实业、蓝田股份、大庆联谊、郑百文、银广夏及科龙电器等国内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大案又接连出现。虽然这些舞弊案件都己陆续受到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查处,但这些舞弊事件却在社会各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从国内外发生的各种案例可以看出,财务舞弊问题不仅日趋严重,而且正逐步成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隐患。因此社会各界也渐渐开始了对财务舞弊的分析和研究。虽然近年来关于财务舞弊的各种研究为人们认识财务舞弊问题、鉴别财务舞弊行为、归纳财务舞弊手段等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但是国内外对于财务舞弊问题的相关理论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体系,其实证研究也尚处于探索阶段。基于前期各方面学者对财务舞弊的理论与实务研究,鉴于我国财务舞弊情况的严重性及这种行为可能会带来的巨大危害,本文将以财务舞弊识别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期能通过坚实的理论支撑、真实的数据资源使人们对财务舞弊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对财务舞弊识别有一种全新的认识。
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相关指标的识别、筛选与分析,建立了较为有效的财务舞弊识别模型。这不仅有利于各方面利益相关者合理利用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信息得出正确结论、作出正确决策,还有利于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社会各监督主体准确掌握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有效识别上市公司的舞弊行为。当社会各界都能利用科学合理且有效的方法鉴别上市公司的各种财务信息与行为时,上市公司就不得不在此强有力的社会监督压力下,积极主动地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保证财务信息的质量。因此,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一方面为财务信息使用者寻找科学合理的财务舞弊识别方法,另一方面是促使潜有舞弊动机的企业回归经营正轨,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全面进步。
 
1.2文献综述
通过对国内外近些年关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各种研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国内外对财务舞弊的实证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是依然有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由于不同领域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国内外关于财务舞弊的实证研究也各具特色。但经过归纳与整理,多数研究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分类,即从舞弊公司财务指标特征角度进行的研究和从舞弊公司内外治理特征角度进行的研究。从舞弊公司财务指标特征角度进行的研究,主要是指研究者以舞弊公司舞弊年度和舞弊前年度的财务报表为研究数据,通过与同年度具有可比性的非舞弊公司财务数据的对比,运用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得出可以作为判断舞弊公司舞弊行为的财务指标;从舞弊公司内外治理特征角度进行的研究,主要是指研究者以舞弊公司内部和外部治理环境中的因素为研究对象,分析可以识别舞弊行为的公司治理因素。
 
1.2.1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实证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初见成果,而从90年代至今的研究则是更加深入和广泛。
 
1. 对舞弊公司财务指标特征的研究
自九十年代,国外就有很多学者致力于用财务数据分析财务舞弊行为,并试图从中找出可以识别财务舞弊的关键指标。Albht、Wemz和Wiiliams(1995)通过分析舞弊公司的财务报告,发现了其中有些可以显著反映公司舞弊行为的变化。如舞弊公司财务报告一中出现的无法合理解释的变化、额度较大且较容易获取丰厚利益的交易、持续降低的收益质量、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比费用的增长速度要慢、高额度的无法及时收回的应收账款或一些其他现金流量问题等都能够作为判断公司舞弊行为的参照依据。
 
2财务舞弊的基本理论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在进行财务舞弊识别的研究之前,首先要对财务舞弊和财务舞弊识别的相关概念予以界定,以为接下来的进一步探析奠定基础。
 
2.1.1财务舞弊
国内外对财务舞弊的研究已有很长时间,但对于财务舞弊内涵的界定却不尽一致。不同的机构或组织对财务舞弊的含义,分别从财务报告舞弊、财务报表舞弊到舞弊有着不同的认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财务报告舞弊是为了欺骗财务报告使用者而对财务报告中列示的数字或其余揭示进行有意识地错报或忽略,包括对财务报告据以编制的会计记录或凭证文件进行操纵、伪造或更改,对财务报告的交易、事项或其余重要信息的错误提供或有意忽略,与数量、分类、提供方式或披露方式有关的会计原则的有意误用。”美国注册舞弊审查师协会(ACFE)指出财务报表舞弊是企业有意地、故意地错报或漏报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误导性会计数据,以及提供在与其他所有可获得的信息一并考虑时,可能导致阅读者改变或调整其判断和决定的会计数据。全美反舞弊财务报告委员会认为“财务报告舞弊是一种故意的或轻率的行为,无论是错报还是漏列,其结果是导致重大的误导性财务报告”。在其后续的COSO1999报告中,财务报告舞弊被定义为财务报表或财务披露中存在蓄意的错报或从事对财务报表或财务披露有重大直接影响的非法行为。美国《审计准则公告第16号》明确规定,“舞弊就是故意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
 
3 财务舞弊的实证分析................ 26-41 
    3.1 财务舞弊公司与非财务舞弊................26-27 
    3.2 研究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7-33 
    3.3 财务舞弊识别模型的建立................ 33-41 
        3.3.1 变量的选取................ 33-35 
        3.3.2 显著性差异检验................ 35-37 
        3.3.3 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37-41 
4 结论分析与相关建议................ 41-51 
    4.1 结论分析 ................41-43 
    4.2 防御财务舞弊的相关建................ 43-50 
4.3 本文的意义与不足................ 50-51
 
结论
 
本文从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因各种违规舞弊事项受到处罚的703家A股上市公司中,经过一系列的筛选,最终确定了其中的101家公司为舞弊样本,同时选取了同一期间、同一交易所、同行业、资产总额相近但无舞弊处罚的101家上市公司为控制样本。文中首先对舞弊样本的行业归属和舞弊类型进行初步分类,以了解舞弊样本的一般性特征;其次在舞弊成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统计数据,归纳了四种舞弊动机,分别反映了公司的偿债能力、增长能力、盈利能力与资产管理能力,继而相应选取了24项可以反映上述各种能力的财务指标,并对这些指标的一般特征做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再次考虑到公司内外治理环境也可能为财务舞弊提供机会,因此从公司内外部治理环境中选取了四项指标作为初步分析指标之一。为了建立有效的财务舞弊识别模型,本文对24项财务指标和4项公司治理指标进行了严格的筛选。首先,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在舞弊样本和控制样本的28项指标中选出了均值差异度在50%以上的20项指标,并以此作为指标变量分析的基础;其次,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的T检验功能对初步选出的20项指标进行了显著性差异检验,选出了12项对财务舞弊识别更具显著性的指标;再次,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选出4项具有较强识别能力的指标作为模型自变量,最终建立了拟合程度较高的财务舞弊模型。
本文对样本数据和财务指标的筛选都十分谨慎,力求能建立对财务舞弊迹象有较强鉴别能力的模型。从最终进入模型的自变量可以看出,速动比率(XZ)、主营业务利润率(X10)、总资产现金回收率(X13)和应收账款周转率(X17)分别反映了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其中总资产现金回收率虽然反映的是现金流量水平,但也是公司盈利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速动比率是指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是衡量企业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的指标之一。速动比率之所以能够在6项偿债能力指标中脱颖而出,一方面是因为该指标能够充分考虑存货、预付账款、待摊费用等一些不能或很难立即变现的流动资产,从而更有利于保障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该指标既兼顾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又考虑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不像现金比率只是单纯反映现金类资产对公司偿债能力的影响,容易忽视对盈利能力的关注。主营业务利润率指企业一定时期内主营业务利润同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的比率。通过该指标,我们可以知道在企业的每单位主营业务收入中,有多少可以成为主营业务利润。这项指标不仅能充分反映企业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而且还是评价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指标。主营业务利润率对比其他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首先,该指标有利于提醒财务信息分析者和使用者关注企业的主营业务,对比分析主营业务和非主营业务的盈利状况;其次,该指标不像营业利润率等反映公司总体盈利能力的指标,让舞弊行为者有可乘之机通过其他收益来虚构利润;再次,通过对该指标的关注,还可以促使企业更加关注其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增强主营业务的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吴革.财务报告舞弊特征研究的实证发现:文献综述与评论[J].财会通讯,2009,(l):118-120
2杨清香、俞麟、陈娜.董事会特征与财务舞弊--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9,(7):64-70
3张华伦、唐振杰.基于现金流量指标的财务舞弊判别模型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2009,(2):141-143.
4文拥军、朱文杰.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09,(1):36-37.
5刘桂良、叶宝松、周兰.舞弊治理:基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特征的分析[J].财务理论与实践,2009,(5):52-56.
6张莉萍.对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舞弊防范的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09,(1):232-233.
7杨涛.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特征对比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1):65-68.
8岳殿民、韩传模、吴晓丹.中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方式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9,(5):82-89.
9黎展辉.财务舞弊识别方法与风险防范[J].财会通讯,2009,(9):159.
10李平、林建飞、王立群.公司治理、财务状况与财务报告舞弊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09,(7):106-109.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