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1研究背景
股票市场开放的步调和开放程度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本国资本市场时需要把握的重要问题。积极引进和利用境外资本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内容,以外商直接投资(FDI)为例,1983-2016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从1983年的9.2亿美元,发展到2016年的1260亿美元(如图1-1所示),增长了136倍,表现出总量规模庞大、増长速度快的明显特点。积极引进和利用境外资本,助力了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试图研究独具特质的境外股东能否显著降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为评估境外股东的治理效应和我国资本市场开放政策的效力提供新的证据。
.....................
1.2相关概念界定
12.1盈余管理
.....................
1.2相关概念界定
12.1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由于其存在的普遍性和影响的广泛性而受到理论界、实务界、和监管部门的持续关注。尽管理论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进行得比较早,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盈余管理的界定,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认识,综合较为有代表性的学者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有价值的盈余管理观。此种观点认为通过灵活运用会计处理方法,盈余管理可以为投资者传递价值相关的、前瞻性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同时也使更有效率的契约成为可能,这种“好的”盈余管理对公司价值的综合净影响是正向的。第二种观点是兼具机会主义和提高经济效率双重特征的中性盈余管理观。该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既可以是管理层追求私人收益的机会主义行为,也能提高公司价值。第三种观点是有害的盈余管理观。该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了获取私人收益而进行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了会计信息透明度,误导了会计信息使用者。
2文献综述
2.1股票市场开放的相关研究
.........................
2.2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2.2.1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
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可以由盈余管理的一般动机总结而得,基于现有的理论和文献,本文将公司进行真实盈余操纵的动机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应计盈余管理实施的时间一般是在会计期末,其实质是将会计利润在不同会计期间内进行转移,实现的难度较小,具有可追溯性,不影响企业实际的现金流,其成本来源主要是容易被审计师和监管部门详细审查,被揭穿、被处罚和被诉讼的风险较大。
关于应计盈余管理方式,目前学术界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观点,即指上市公司在不违背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变更等会计方法来调节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盈余以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盈佘管理活动。
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是通过故意对经常性项目与非经常性项目进行错误分类以改变报告的核心盈余(包括经非经常性损益调整后的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和营业利润)的盈余管理方式。
.......................2文献综述
2.1股票市场开放的相关研究
关于股票市场开放对新兴资本市场的影响,学术界目前存在不同的观点。
一部分学者认为,股票市场对外开放加剧了新兴市场动荡的程度。向境外资本开放导致本地资本市场暴露于国际资本市场的风险之中,特别是对于发展不成熟、监管制度不完善的较为脆弱的新兴市场,更容易造成动荡的局面。境外资本中的短期投机行为也增加了当地资本市场的风险和不稳定程度。
一部分学者认为,股票市场对外开放加剧了新兴市场动荡的程度。向境外资本开放导致本地资本市场暴露于国际资本市场的风险之中,特别是对于发展不成熟、监管制度不完善的较为脆弱的新兴市场,更容易造成动荡的局面。境外资本中的短期投机行为也增加了当地资本市场的风险和不稳定程度。
部分文献研究发现跨境投资和跨国兼并收购中,被兼并收购公司通常来源于投资者保护较差的国家,跨境投资者能够克服契约不完善问题、提高投资者保护程度,取得显著正向的收益,使得股东价值增加。来自“公司治理好”的和投资者保护程度高的国家(地区)的股东将好的公司治理实践“出口界各地,当投资于“公司治理差”的国家时,这些股东能够对公司内部人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跨境投资促使全球范围的公司治理制度产生趋同。
公司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能够通过直接监督(用手投票)和间接监督(用脚投票),对被投资公司产生影响。由于境外投资者倾向于投资经营业绩、公司治理状况好的公司,这给上市公司提供了改善公司治理状况的动力。研究发现,当获得境外投资者的投资后,被投资公司有更高的成长性,更高的利润和更高的投资效率,业绩变得更好,公司价值得到提升。那么,境外股东是如何对被投资公司产生这些积极影响的呢?提出,研究境外投资者产生作用的具体渠道和他们在特定公司事件中的角色是非常有价值的。
2.2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2.2.1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
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可以由盈余管理的一般动机总结而得,基于现有的理论和文献,本文将公司进行真实盈余操纵的动机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应计盈余管理实施的时间一般是在会计期末,其实质是将会计利润在不同会计期间内进行转移,实现的难度较小,具有可追溯性,不影响企业实际的现金流,其成本来源主要是容易被审计师和监管部门详细审查,被揭穿、被处罚和被诉讼的风险较大。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实施需要在整个会计期间内进行规划,审计师、监管部门等外部约束机制难以真正抑制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因为真实活动操控行为与正常的经营活动往往不容易区分,隐蔽性较高,在满足充分披露原则的前提下,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在形式上并不违反相关法律,因此被揭穿和处罚的风险较小。
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方式改变当期利润,也影响以后期间的会计利润。但是分类转移只是影响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分布和核心利润的高低,对当期报告的净利润总额没有影响,也不影响以后期间的净利润。假若信息使用者只关注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或契约只基于净利润,则分类转移盈余管理不会误导信息使用者。并且由于对非经常性项目进行归类操纵这个手段更为隐蔽,也加大了审计师和监管部门审查的难度,因此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受到监管和处罚的风险更小。总体来说,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相比,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成本和而临的风险较小。
........................
........................
3.1理论基础...........18
3.1.1委托代理理论............18
3.1.2信息不对称理论...........20
4研究设计.....................23
4.1研究假设的提出........23
4.1.1境外股东持股与真实盈余管理.......23
4.1.2境外股东持股、产权性质与真实盈余管理............24
5实证分析.............30
5.1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30
3.1.1委托代理理论............18
3.1.2信息不对称理论...........20
4研究设计.....................23
4.1研究假设的提出........23
4.1.1境外股东持股与真实盈余管理.......23
4.1.2境外股东持股、产权性质与真实盈余管理............24
5实证分析.............30
5.1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30
5.1.1描述性统计.........30
5.1.2相关性分析.............30
5实证分析
5.1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6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6.1研究结论
5实证分析
5.1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6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6.1研究结论
本文对国内外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依据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结合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和中国上市公司特有的治理结构特征,运用归纳研究法、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境外股东持股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进行研究,并进一步考察这一关系在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中的差异。本文主要研究结论为:
1.境外股东持股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水平。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是管理层的短视行为,相较于其他盈余管理方式,真实盈余管理手段隐蔽,监管部门和外部审计等监督机制作用有限,并且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伤害企业长期业绩和企业价值,境外股东持股能够显著抑制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抑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发挥积极的公司治理效应。在控制了内生性问题后,文章主要结论依然稳健,说明境外股东持股直接在改善公司治理上发挥了作用,而不仅仅是被吸引到了治理状况好的公司。
2.境外股东持股对真实盈余管理的三种方式均有抑制作用。若上市公司采用真实盈余管理方式来把公司的利润调高,那么,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和酌量性费用可能会异常偏低,生产成本则可能会异常偏高,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境外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对企业销售操控、生产操控、酌量性费用操控都产生了抑制作用。
3.不同性质的境外股东持股具有不同的治理效应。境外机构股东持股显著抑制了企业的真实盈余操纵行为,而境外个人股东持股没有呈现出对企业真实盈佘管理行为具有显著影响,说明主要是境外机构股东发挥了治理作用,而境外个人股东由于缺乏参与公司治理的激励和实力,可能只产生了信号效应。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