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维活动课程与学前教育策略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jingju 点击次数:189
论文字数:40000 论文编号:sb201210291525043812 日期:2012-10-29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1章绪论

   1995年,我国就把科教兴国确立为兴国战略,但是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创新能力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差距。2005年的“钱学森之问”更是再度引起了国人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钱学森认为,我们缺乏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近几年国家出台的政策:《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都将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我国未来5 —10年的重要战略目标。
     学前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对于学前教育事业长久以来重视力度不够,致使学前教育面临许多突出问题如入园难、公办幼儿园少、管理机制不完善、财政支持不到位、幼儿教师待遇无法保障等等。这些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据教育部官方网站数据统计,在《教育规划纲要》第二轮征集意见活动中,有关学前教育的意见和建议高居榜首。学前教育工作在正式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第一次被单独作为一章呈现,表明国家已把发展学前事业列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任务。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和学前教育事业是世界的潮流、也是我国的发展任务之一。学前阶段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期之一_,培养学前儿童创造力是培养创新人才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两者兼得之举。但是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发现,对于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大多是理论的、零散的研究,能够长期有效地对学前儿童创造力进行有目的、系统性训练的课程却是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匮乏。
    本研究在已有研究基础之上顺应时代的要求以开发一套有效训练学前儿童创造力的课程为研究目标,以期为学前儿童创造力培养研究事业,发挥一点自己的贡献。

  1.1相关概念界定

   1.1.1小学、初中阶段“学思维”活动课程的开发

   “学思维”活动课程是胡卫平教授经过多年对中小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和培养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开发设计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2001年本课程进入开发阶段。2003年8月形成初稿。2003年9月开始,在2所初中和4所小学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实验。2006年,第一版学思维活动课程出版发行。2007年,学思维活动课程被山西省列为地方课程,并幵始在山西、陕西、甘肃、四川、广东、河南等省的139所学校推广。2011年6月学思维活动课程的教材进行了再版发行。
   “学思维”活动课程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理论以及以林崇德教授和胡卫平教授构建的思维能力三维立体结构模型为理论基础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以知识和生活常识为载体,以训练学生思维方法为核心,通过活动课程形式进行教学,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

第2章学前阶段“学思维”活动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指课程基本要素的性质、组织形式以及课程的实质性结构。课程设计的方法技术,即依照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对各种课程要素进行选择、组织与安排。学界普遍认为目标、内容、活动及评价是课程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也有学者提出,课程要素中还应包括学习材料、教学策略、时间、空间、分组情况等。实际操作中,根据具体情况对课程要素有不同的侧重?。本文课程设计包括的范围比较宽泛,包括在对课程理论基础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以及活动方案的编写活动以及教学策略、学习材料的使用、时间、空间等问题。

  2.1学前阶段“学思维”活动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2.1.1学思维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

    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是整个课程幵发的依据,把握着课程开发的整个思想。它指导着课程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和评价,始终贯穿于整个课程开发过程。学思维活动课程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文化社会发展理论林崇德的思维培育思想?以及胡卫平基于林崇德的多元智力理论建构的思维结构模型?为理论基础。X轴代表的是知识内容,由于能力是领域相关的,所以我们的对思维能力训练的内容几乎覆盖所有的领域,主要涉及言语、数学、社会、科学、艺术等多个学科以及生活常识;轴代表的是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按照形式主要分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形象思维又包括想象、联想、空间认知等具体思维方法。抽象思维包括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归纳、推理、哲学思维等。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类比思维、绩美思维、迁移思维、重组思维、头脑风暴、突破定势等。Z轴代表的是思维品质主要有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
    本模型有三个特点:第一,整体性。即该模型指出思维结构是由思维方法、思维内容和思维品质构成的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第二,静态性与动态性的统一。即该模型在主体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是相对稳定的,但是随着主体不断获得丰富的知识、思维品质的提高、主体的思维方法逐渐完善、思维能力的发展,具体的内容也会据此规律地发生变化。第三,自调性。该模型各成分可以依靠自身内部规律进行自我调节。.............
...............

第3章学前阶段“学思维”课程的实施与评价..............................................25
3.1研究设计................................................................................................27
3.2课程实施...............................................................................................28
3.3课程内容的实施、评价及修订——案例分析...................................36
3.4课程效果的评价..................................................................................40
第4章反思与总结.....................................................................................47
4.1学前阶段“学思维”活动课程幵发的经验...........................................47
4.2学前阶段“学思维”活动课程开发的不足与展望...............................49

结束语
    课程资源是整个课程开发过程中,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到课程的评价等环节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能够从学校、教材、家庭以及社会中所有可以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开发一定要注意和园内已有课程资源的整合。这既可以减轻实验幼儿园人力、物力的负担,还有利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程开发。学前阶段“学思维”活动课程开发研究的实验幼儿园——平湖街道幼儿园的办园特色之一就是环保教育,当时实验班也正在做环保的主题,我们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中班上学期的思维活动《有用的报纸》就是让孩子利用废旧报纸发挥想象力做各种手工训练孩子的想象能力,我们正好结合了班上环保的主题把这一活动作为主题中的科学课。首先,从物力来说我们正好利用了这一主题有孩子们从家里拿来的废旧报纸就地取材,为教师提供了物力的支持。其次,结合孩子熟悉的主题,使孩子很好、很快地融合到了活动之中,利于孩子想象力的发挥。再次,从教师层面来讲,研究者通过平时课堂和思维课堂教师授课的区别来帮助教师理解了新的教学理念。
  研究者让教师先呈现平时上课的教案,然后研究者根据新理念来纠正教师教案,通过这种具体的对比让教师从实践中体会新的教育理念。


上一篇:中、柬幼儿同伴交际能力发展的对比探究
下一篇:“学前儿童家庭道德规范”研究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