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STEM活动中的学前儿童教育经验课程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2636 论文编号:sb2020080415064332642 日期:2020-08-16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我的研究对象——幼儿,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表达能力不足,许多时候心里知道的不能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这就给我的研究工作者增加了不小的困难,而我又想拿到最真实、最准确的原始资料,所以不同于其他探讨经验课程的研究,我采用了积极参与观察的方式进入现场开展研究工作。但不可否认,积极参与也给我带来一些麻烦,虽然我主要研究的对象是航航、云云、舟舟,但是我不能将注意力完全放在他们身上,参与活动的是全班的幼儿,我不应该拒绝其他幼儿对我的邀请和求助。但我却经常因为太过参与活动中,而忘记自己有搜集资料的责任,这是我在自己研究过程当中最不足的部分。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基于“护蛋”实验的思考 笔者在 2019 年 4 月进入到成都市 A 幼儿园 B 班进行实习,该班有一个关于STEM 教育的班本课程也是本园的园本课程。笔者进入班级的时候,正好在进行STEM 活动,再加上之前在学校接触到的一些关于 STEM 的文献资料,所以,让我对该班级的 STEM 教育活动很感兴趣。
园长带我进入班级后,孩子们正在活动,我不好打扰,自己在活动区观察。从环境创设了解到本次 STEM 教育活动的主题是“瞧!一颗蛋”,就是以鸡蛋作为活动的线索,三月已经进行了关于鸡蛋的一些活动,如:认识鸡蛋、生鸡蛋和熟鸡蛋、画鸡蛋、如何保护鸡蛋。在如何保护鸡蛋的课程中,老师和孩子们做了“护蛋器”,在孩子们的护蛋器都做好的时候,老师提出了更高难度的挑战:如何保护从二楼掉下来的鸡蛋?孩子们纷纷讨论后,从自己家里带来了自己认为可以保护鸡蛋的材料,又在教室内的材料室翻找出了各种自认为可以的材料,活动选择在幼儿园旗台旁边的空地进行,空地的一边是一个二楼的走廊。活动开始,老师出示了三个“护蛋器”,是上周的护蛋行动中成功的三个,三名幼儿将三个成功的护蛋器从二楼仍下来,实验结束后,到了检验鸡蛋有没有摔碎的时刻,孩子们非常激动,纷纷讨论为何这个鸡蛋没有碎,那个鸡蛋碎了,一会在制作“护蛋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接下来就是分组制作自己的“护蛋器”了,孩子们 4-5 人一组,开始了激烈的制作过程。观看了幼儿活动的过程,我发现他们的参与程度非常高,都在为本组的“护蛋器”出一份力,当然也有找不到组织的孩子……
在 STEM 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讨论、设计、制作、验证等达到了保护鸡蛋的目的,而且这些操作都是有科学难度的。而整个活动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幼儿积极的参与、忘我的付出,让我禁不住去思考,幼儿与 STEM 活动中的人、事、物互动的过程和结果是什么,幼儿对 STEM 活动的知觉与感受如何,幼儿在整个活动中到底经验了什么?轰轰烈烈的“瞧!一颗蛋”活动,给了我探究幼儿园 STEM 活动中的儿童经验课程研究的念头。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探究幼儿在 STEM 课程活动中的经验课程,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位幼儿园STEM 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提供理论依据。
当前,国内外关于以幼儿为对象的经验课程研究较少,除台湾几位学者作了相应的研究外,几乎少有学者涉及,且台湾几位学者涉及的是分科教学背景下或以教师为主导的主题课程的幼儿经验课程研究。因此,本研究能够丰富国内外关于以幼儿为对象的经验课程的研究。
另外,而对于 STEM 活动中的幼儿经验课程研究目前是空白的,从未有人从儿童经验的层面去探讨 STEM 的课程活动,这两者的结合会提醒更多的研究者,要去探讨一个课程活动如何,除了看其设计执行之外,还更应该从儿童本身的角度出发。
1.2.2  实践意义
(1)STEM 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改进提供建议。基于幼儿在 STEM 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幼儿对活动的知觉与感受,从经验课程出发,了解幼儿园 STEM 活动课程的运行情况,为幼儿园 STEM 活动的组织设计与开展提供借鉴意义,以期幼儿在 STEM 活动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2)提倡从幼儿的角度去理解与评价课程。本文从幼儿的视角,了解幼儿对活动的知觉与感受,探讨幼儿在 STEM 活动中到底“经验”到了什么,研究在STEM 活动中的儿童经验课程。提倡教师可以从幼儿的角度来理解与评价课程。
(3)为幼儿经验课程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参考的可能,即用积极参与的方式研究幼儿对课程活动的知觉、感受以及学习成就。
.......................

2  研究综述

2.1 STEM 教育的发展演变
2.1.1 STEM 教育的兴起
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提出 STEM 教育的概念后, 1986 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SB)发表了《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报告,报告中提出了“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教育集成战略,以此来开发大量的科技人力资源,保持国家经济的全球领导地位,被视为 STEM 教育的开端。
此后, 美国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 STEM 教育,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政府报告, 推动 STEM 教育的发展,其中包括奥巴马政府的《STEM 教育五年战略计划》 (2014—2018) 。联邦政府以“所有美国公民都将终身受益于高质量的STEM 教育”为愿景,联合多个部门和组织,制定了新的《STEM 教育战略》,其计划通过与学习者、家庭、教育工作者、社区领袖和雇主的全国性合作,加强联邦政府对公平和多样性、基于证据的实践以及与国家 STEM 共同体合作的承诺。制定了未来五年的三大战略目标:为培养 STEM 素养夯实坚实的基础;增强STEM 教育多样性、公平性和包容性;为未来 STEM 就业做好准备。制定未来五年 STEM 教育发展的四大路径:发展和丰富战略伙伴关系、在学科交叉领域吸引学生、培养公民的计算素养、建立透明和问责的管理制度。192015 年教育部与美国研究中心举办各界专家会议,并于 2016 年发布《STEM 2026》报告(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16),提出八大挑战任务,明白指出开展幼儿时期 STEM 教育,即 STEM 教育融入既有幼教体系中。可见 STEM 教育已向下延伸至学前阶段,显现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2016 年中国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 STEM 政策;2017 年又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建议得教学实践中尝试 STEM 教育。2017 年 6 月教育科学研究院在成立 STEM 教育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召开第一届中国 STEM 教育发展大会,并发表《中国 STEM 教育白皮书》及启动中国 STEM 教育 2029 创新新都计划(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7)。20总之,STEM 教育已成为面对新时代、强化国家竞争力的教育改改与创新政策,各国均对其是非重视。
.......................

2 .2  关于经验课程的相关研究
2.2.1  关于经验课程的相关研究
在古德莱德等人那里,经验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室中实际经验到的内容,它包括学生对课程提供了的知觉,以及学生在教室中对课程提供了什么” 。 
在我国,有关学生经验课程的研究不多,以中、小学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大部分是讨论学生在接受某学科之后,对该学科课程的成就与感受。其中,庄采珂、邱惠群、刘美慧等主要探讨学生在课程进行之后所获得的知识及感受,进而发现影响学生经验课程的因素不只限于老师教学态度及方法,学生既有观念及经验也会影响经验课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Morgan-Fleming and Doyle 及 Klein 所进行的二项研究以让学生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从学生的角度来了解学生对课程活动的知觉与感受,但学生需要具有足够的阅读、书写以及表达能力。
对于以上以中、小学学生为对象的经验课程研究,其研究共同发现老师所教授的课程与学生经验的不尽相同,但中小学生所经验的课程大多以“老师教、学生学”的方式进行。
除此之外,陈桂生“学生经验的课程”课题研究方案提出旨趣、调查指南线索、调查步骤、成果形式以及研究成功的检验等五方面的内容。51另外,陈桂生老师提到:通过研究“学生经验课程”可使教师养成从学生经验出发改进课程的习惯。邓敏根据陈桂生老师的课题研究方案,以教育叙事的形式讲述了“学生经验的课程”在语文学科课程实施中的状况,分析、研究实施的具体策略,分别从课前准备、课堂互动、媒体应用和训练评价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和总结教师“教”的对策。52苏瑜从案例研究入手,对“学生经验课程”案例加以归纳,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案例研究过渡到对“课堂学习活动”的问题研究,研究发现影响“学生经验的课程”形成受到来自学生和老师两个方面
图 4.1 小木屋的第二次搭建活动现场
..........................

3  研究设计 ........................................ 17
3.1  研究对象 ................................... 17
3.2  资料的收集过程与整理................................ 17
3.3  资料收集方法......................... 18
4  研究结果............................................. 20
4.1  《神奇的平衡》STEM 活动简介 ........................ 20
4.2  幼儿对 STEM 活动的知觉 ............................ 21
5  讨论............................................. 33
5.1  幼儿之间经验课程的差异.................................. 33
5.1.1  幼儿对活动原因的知觉程度不同........................ 33
5.1.2  幼儿描述活动的方式不同........................ 33

5  讨论

5.1  幼儿之间经验课程的差异
经验的独特性是许多探讨幼儿经验课程的研究没有涉及的内容,但却是经验课程很重要的一个层面。在郑青青、廖凤瑞、李昭莹等人的研究中已有些许发现。李昭莹发现,幼儿会选择不同的活动,虽然她们都在角落时间进行活动;她们会选择制作不同的玩具,虽然幼儿都参与了夜市游戏的制作;他们描述的方式是不同的,虽然他们都可以清楚的描述对课程活动的知觉;他们每天所喜欢的活动是不同的,虽然他们都喜欢可以自由选择以及可以动手操作的活动。67在探讨幼儿经验独特性的时候,李昭莹并没有分析造成幼儿经验独特性的原因。
5.1.1  幼儿对活动原因的知觉程度不同
在回答“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舟舟能知觉到 W 老师的课程目的,他说“学会用尺子,要去小山坡搭建小木屋了,我们要学会测量,才能知道我们要搭建多高的小木屋。”他能描述本次活动测量的目的是练习使用尺子,而使用尺子的目的是为了以后在小山坡搭建小木屋,所以,舟舟对于活动的整体脉络是很清晰的。而云云则只能说出测量是为了让小人住进去,不能知觉到老师让我们学用尺子的目的,对于活动的整体脉络不够清晰。航航对于活动原因的知觉则更加的浅,他只知道自己做了什么,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回答是“不知道。”
由此可见,焦点幼儿对班级 STEM 活动原因的知觉不一,这样的研究结果和幼儿参与活动的情况完全一致。舟舟是小组的组长,对小组成员的工作起协调安排的作用,参与度最高;云云在活动中是主要执行者,参与度其次;航航在活动的时候常处于观望的状态,参与度最低。所以,从知觉部分来看,舟舟知觉最深,其次是云云,最后是航航。
图 4.2 活动一:搭建地点调查活动现场
...........................

7  研究反思

7.1  关于研究方法
我的研究对象——幼儿,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表达能力不足,许多时候心里知道的不能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这就给我的研究工作者增加了不小的困难,而我又想拿到最真实、最准确的原始资料,所以不同于其他探讨经验课程的研究,我采用了积极参与观察的方式进入现场开展研究工作。
但不可否认,积极参与也给我带来一些麻烦,虽然我主要研究的对象是航航、云云、舟舟,但是我不能将注意力完全放在他们身上,参与活动的是全班的幼儿,我不应该拒绝其他幼儿对我的邀请和求助。但我却经常因为太过参与活动中,而忘记自己有搜集资料的责任,这是我在自己研究过程当中最不足的部分。
除了积极参与之外,在访谈时,我会系统的提供不同的情境线索,如;口头提示、活动照片等,来帮助幼儿回忆自己当时参与活动的经历,虽然这些照片都是来自于当时的活动,但是我发现,无论再好的活动照片,再多的线索,影响幼儿回答的最主要原因却是研究中如何提问、问什么问题。就像研究中,同样的问题,舟舟和云云可以回答,但是航航却表现得很腼腆,有时候不愿意说。也有可能是我和舟舟、云云之间的互信关系强与航航,甚至我和航航之间没有互信关系,所以他不愿意说。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