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龄前儿童在媒体素养方面的现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jingju 点击次数:91
论文字数:35000 论文编号:sb201210152105423469 日期:2012-10-15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当代学前儿童同过去一样,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共筑的环境中成长。不同的是,当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空前巨大,因为媒介几乎占据了他们的全部业余时间,尤其是电视媒介。德国某电视台曾播放一部影片《班尼的录影带》,描述了这样的情节一个中产阶级出生的小孩,由于父母没时间陪伴,于是家中的录影带便成了他的玩具。有一天,小班尼邀请一个小女孩来家中观看录影带,其中有一个场景描述屠夫用箭射入猪的咽喉。看完录影带后,小班尼与小女孩找出家中类似箭的工具把玩,小班尼模仿电视中的情节,在游玩中把小女孩当猪射死了。或许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并没有这么极端,但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因模仿电视剧情而犯罪、自杀或自伤的社会事件屡有发生。这些事件说明儿童观看电视确实是需要教导学习的。
      在美国,以一天为单位,几乎60%的6个月到2岁的婴儿都在看电视。学前儿童平均每周看电视的时间超过21小时,超过三分之一的2一7岁儿童的父母称电视在家中占用“最多时间”3。1988年日本NHK对东京地区儿童看电视的调查表明,3一4岁孩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是2小时26分,5一6岁的孩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是2小时31分,而7一8岁的小学生为2小时。2001年12月26日的《中国妇女报》报道:我国城市儿童周一到周五每天平均接触电视的时间为57.8分钟,周末则达149.3分钟;农村儿童周一至周五每天接触电视的时间平均为57.1分钟,周末为 103.3分钟。可见,学前儿童是电视观众中不可忽视的群体。美国心理学家J.C.Wrigllt说过:“儿童在学校和家庭完成的社会化过程已经或正在逐渐由传媒,尤其是电视取代了。”电视可以算是当今社会最普遍、最重要也最具影响力的媒介。电视部分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由父母和教师承担的启蒙者的地位,成为学前儿童认识世界、获取信息的来源;电视代替了同龄玩伴,扮演了保姆和伙伴的双重角色;电视更通过商业广告,让消费主义等不健康的风气侵袭不谙世事的学前儿童。电视媒介将每个人都裹挟其中,因此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我们必须“学会生存”为了切实保护未成年人,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健康的媒介环境,国家广电总局推行了一系列净化电视荧屏的措施,包括所有电视台禁播电脑游戏类节目,黄金时段禁播渲染凶杀暴力的涉案题材影视剧等。..............
...........

第二章研究综述

2.1相关概念

2.1.1媒介
      媒介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它的内涵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与扩展。现如今,所谓的媒介已经包括:印刷媒介(书籍、杂志、报纸)、传播媒介(广播和电视)、数字媒介(互联网以及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其它媒介)以及娱乐性媒介(以上都是,此外还包括还有电影、录像带、电子游戏等)8。由于媒介的受众者都是广大的普通大众,因此媒介又被称为大众媒介。

2.1.2媒介素养
      1933年,英国文化学者F.R.利维斯和丹尼斯·汤普森在《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的意识》(CultureandEnvironment:TheTrainingOfCritiCalAwareneSS)中,首次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旨在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不受当时流行文化的冲击。媒介素养的传统定义与读写能力密切相关,是“一种能读会写的能力”。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素养的内涵、外延不断拓展。英国媒介素养学者 DavidBuckingham认为“媒介素养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他把媒介素养分成使用和解读两个方面。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领袖会议”(TheNai     nalLeadershipConferenCeonMediaLiteracy)对媒介素养的概念达成以下共识:媒介素养是指有能力去运用(access)、分析(analysiS)、评估(ate)各种媒介信息,并达成沟通(CommuniCate)的目的”。该定义提出了媒介素养的三层要求:获取信息、解读信息以及使用信息。
      中国传媒大学的张开教授认为: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科,信息的能力,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至此媒介素养演化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大众能够积极使用媒介、制作媒介产品、对无所不在的媒介信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看出,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是信息时代的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是人的一生都要不断提高的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介素养从正确地解读和评价媒介信息,发展为能有效地制作和传播媒介信息。全面理解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媒介从业者的媒介素养教育,二是对受众者的媒介素养教育。本文旨在从受众者的角度探讨媒介素养的教育问题。................
................
 

第三章学前儿童电视媒介素养的现状与分析...................................17
3.1家庭电视机拥有量.........................................................................17
3.2学前儿童收看电视的行为管理.....................................................17
3.3学前儿童对电视节目真实性的辨识力.........................................29
3.4学前儿童对电视广告的劝服性信息的辨识..................................31
3.5学前儿童对电视媒介人物的关注..................................................33
第四章学前儿童电视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36
4.1家庭教育中的电视媒介素养教育..................................................36
4.2幼儿园中的电视媒介素养教育 ....................................................39
4.3儿童节目中的电视媒介素养教育..................................................42
第五章学前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展位................................................45

结束语:
    电视媒介素养教育是以帮助学前儿童解决收视问题、学习收看电视的技巧,最终培养具有批判力、思考力的电视受众者为目标的教育。本研究在剖析电视媒介素养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学前儿童的特点,从观看电视行为的管理、对节目真实性的辨析、对广告的劝服性信息的辨别这三方面探索学前儿童的电视媒介素养问题。结果表明:学前儿童花费大量时间的在电视机前,假期中看电视的时间更长;动画片和少儿综艺节目是学前儿童最喜爱的电视节目;学前儿童看电视时伴随进食等不良行为;大部分学前儿童自主选择电视节目但不能自主控制收视时间;学前儿童还不能很好地区辨电视信息与真实信息的差异;他们的购物行为深受电视广告的影响,而且这一影响与年龄密切相关。他们对电视媒介人物的关注与其在电视中看到的频率有关,“漂亮”等外貌特征是吸引学前儿童喜欢的因素,电视的特质某种程度上放大了这些表象特征。学前儿童收看电视的行为主要发生在家庭中,父母相对容易掌握他们看电视的行为。因此学前儿童的电视媒介素养应首先从家庭教育入手,以幼儿园的系统教育为基础,结合儿童媒体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学前儿童构建和谐的电视文化。


上一篇:论“知识准备是影响学前儿童类比推理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下一篇:“幼儿游戏的作用与美好教育”——论泛游戏理论与幼儿教育的关系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